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者有种特别珍贵的坦诚!从面对第一个信源时实话实说自己对防渗工程危害性的不了解开始,我就认定了这本书的风格:真实。能在若干年后回忆叙述新闻时这样客观,不仅担得起新闻是历史底稿的责任感,更有种让人信任的幽默感。这本书写防渗各方公开大讨论的部分尤其精彩!!!这...
评分##可以不间断地持续看完的书现在已经不多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语言功底深厚,写文有理有据,难得的是有情怀、有抱负、有担当,一百多天的连续跟进,事件让他写的跌宕起伏,勾人魂魄。这朵难得的“民主之花”有始有终,开得艰难,也开得悲壮而美丽。发生于2005年的这件事,牵动了专家、部委、市民、媒体等社会多方面的人心,参与者的澎湃热情让人耸然动容——社会管理,不是上位者的特权,是每个公民都应参与的权利。如果后来也有这种开诚布公的听证会,还会出现猪肉危机和取暖困境么?政策的产生,论证极端重要,尤其是涉及亿切身利益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声音。现在人的环保理念,比当年又有了提高,环保是每个人的事情,没有社会广泛配合,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圆明园防渗之争本身。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对时代的追忆给这本书带上光环,可那个时代真如回忆的样子吗?就算真如那个样子,就真的那么值得追忆吗?本书前半部分有客观调查,有主观思考,可说中规中矩。但后半部分开始,只有主观立场视角和评论,对于新闻纪实类文体来说,不算优秀。另外,整体文笔中庸,立意也无高远之处,能归为平庸之作。不过有太多事无法说透,不怪作者,有向深渊凝视之心,就算可嘉,可惜他没有。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