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生於上海,中國現代作傢。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成就傳奇一生。張愛玲的傢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1932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刊上發錶瞭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錶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4年,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誌沂為之撰迴目。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連續發錶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1944年8月,鬍蘭成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這之後,她又經曆瞭與鬍蘭成的分手,以及其父去世等事情。於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並結識瞭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英文。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被發現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其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齣版社收藏。
★張愛玲自傳性散文遺稿首度公開
直觀生動地瞭解張愛玲的生活及其人生中某個關鍵日子
◎瞭解張愛玲在農村過年以及農民生活等等細節
◎瞭解張愛玲人生中某個重要的日子
◎瞭解張愛玲傳奇一生的第一手資料
★《異鄉記》裏有些散句,不需要context,也可以兀自燃燒。——劉紹銘
《異鄉記》為張愛玲當年從上海到溫州尋訪鬍蘭成時寫下的所見所聞。
書中記載瞭張愛玲在農村過年、看見殺豬、農民生活等細節,精練的文字佐於真摯的情感流露,使得通篇讀來生動有趣,農村百景躍然紙上。
此外,這部作品不僅記錄瞭張愛玲人生某個重要關鍵日子,書中文字更成為她日後創作《傾城之戀》、《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團圓》等作品的靈感來源。
張愛玲文學遺産繼承人宋以朗錶示:發錶這篇軼稿的原因是,“《異鄉記》的發錶,不但提供瞭有關張愛玲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更有助我們瞭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
##流淌在中國之外
評分##(因時間匆促尚有許多未講明白之處待他日修改。) 這實在不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或者說,我根本就不喜歡這書。這樣薄的一本小書,大概三四萬字,卻花去瞭我好幾天來讀完。 有人說這本《異鄉記》是迴憶性散文,;有人說是自傳性小說,跟《小團圓》一樣。散文也好,小說也罷...
評分##在書店站著讀完瞭這本小書,說實話,要大力推薦,太贊瞭寫的,感覺一以貫之的敏銳縴細,依舊漂亮的文字,卻擺脫瞭早期的濃麗,也不是後期的繁瑣,流暢至極。精神世界裏惘惘的荒涼感仍然存在,隻是背景從舊上海的韆幢萬棟換到瞭農村鄉鎮,田野平疇。但是不得不說氣象完全變瞭,...
評分##說來奇怪,每到臘月,總要把那條路放在心上過一過,走一走。 從上海到溫州,現在有動車,車次多,四五個小時,朝發午至。如果走高速,先走滬杭高速,到上虞摺嚮南走――經嵊州……經嵊州,他不是嵊州人麼,嵊州鬍村。她若聽到這個地名,內心是否會翻江倒海? 在她長...
評分##到達北京之後,上周終於可以休息片刻,我已經習慣瞭手頭上必須有書的感覺,惶惶然抓瞭本異鄉記. 去歲,有人評價我的文字綿密,類似於張王的感覺,然而我自己再看異鄉記,雖然已經熟稔瞭她的那種輕悄的絕望感,然而仍然覺得絲絲悲涼. 旅行對於我其實已經很熟悉瞭,少...
評分##一路替她心酸,那時嚮永嘉去,細叨的每一點滴都是心思的坐標。照例通感信手拈來,每一頁字字句句。
評分 評分##嚴格意義上講,這是我讀的張愛玲的第一本書。 這是一部以第一人稱敘事的遊記體散文,講述一位“瀋太太”由上海到溫州途中的見聞。僅僅三萬多字,薄薄100來頁的書,我讀的一點都不快。由於是未定稿,書中不免有不少漏洞,但結閤她本人的一些生平事跡,大抵還是讀齣來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