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原姓蒲尔,父亲乔治·蒲尔是个数学家。她早年丧父,随母由爱尔兰迁居伦敦。1882年,她得到亲友的一笔遗赠,只身前往德国求学;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其间还曾在柏林大学听讲斯拉夫学课程。1887年蒲尔学成归国,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此的各国革命者。其中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甫钦斯基(笔名为斯吉普涅雅克)对她影响最大。在他的鼓励下,她曾前往俄国旅游了两年,和彼得堡的革命团体有过联系。
1892年,她和一个受过她帮助、后来从流放地逃到伦敦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结婚。夫妇一起积极参与俄国流亡者的活动。伏尼契担任了流亡者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她还出版了《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还结识了普列汉诺夫、札苏里奇,并曾到恩格斯家里作客。
1897年,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出版。苏联作家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曾对牛虻有过高度评价。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牛虻这个人物曾影响了许多当时的青年(参见刘小枫文)。
伏尼契还创作了其他一些作品。其中有小说《杰克·雷蒙》(1901),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奥利芙·雷瑟姆》(1904),叙述“牛虻”离家出走后13年的经历的小说《中断了的友谊》(1910)。
伏尼契晚年迁居美国纽约,苏联文学界人士曾到她纽约的寓所访问,并为她放映根据小说《牛虻》改编的电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纽约寓所去世。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埃·莉·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无数的读者,影响了几代青年。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英国作家 艾.丽.伏尼契创作这部作品《牛虻》,很多人读后内心悲戚,泪流满面。我也不例外。 这本书读过两遍 ,每一遍感受都不一样。这两遍中间相隔着二十多年,走过自己的人世风雨,再品此书,心中的主角发生了偏移,内心的情感也有巨大的变化。 初读《牛氓》的时候, 为亚瑟的...
评分 评分##每个人心中都恋着一个父亲。
评分 评分 评分##第一部分写的是真臭,耐着性子读下去意外地不错,很难想象一个女作家对男性主义视角下的理想女性化身破裂的过程和俄狄浦斯情节看得这么清透,写得非常典型和扼要,大有一种意大利版的美国往事之感。这本书肯定是够不上世界一流名著的,但是远远比《钢》之类的小说要高明太多了。我这样判断的主要的原因是我从中感受到的那种对人类的情感与苦难的描绘远远比那些滑稽的革命故事要深刻得多,也真实得多。“我死了一次,又死了一次。”如果不能再相见,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评分##这就是一把割开我心肝的电锯。?? 但我真的太爱亚瑟这个形象了,塑造的太好了,从敏感柔软的少爷形象,到以毒辣著称、长相奇特的牛虻形象。唯一不变是他那双始终天真的蓝色眼睛。我真的被虐的死去活来。当一个人信仰被摧毁的时候,崩塌后的重建难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