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卫清 袁源 戴源 石启良 王丽 朱关峰 等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数据中心
  • 绿色计算
  • 可持续发展
  • 能源效率
  • 云计算
  • 服务器
  • 冷却技术
  • 虚拟化
  • 节能
  • 环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09266
商品编码:100023341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从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开始,重点介绍各类节能技术,并针对各种节能技术进行了适用场景以及优缺点分析,其中涉及智能新风焓差节能、冷却塔供冷节能、智能通风节能、智能换热节能、EC直流风机节能、240V直流供电、模块化UPS、高频UPS系统等技术。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是从事各类数据中心设计、建设、维护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书中体现的理念对于各个行业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的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以及各类通信设计人员都有启发意义。
作者介绍 多位资深设计人员、专家编写而成,著者有着丰富的数据中心设计经验,曾参与中国电信集团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方案制定,并参与工信部及国家规范的制定,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总论 1
1.1 背景形势及意义 1
1.2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2
1.2.1 数据中心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2
1.2.2 数据中心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3
1.2.3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3
1.3 绿色数据中心的指导思想 6
1.3.1 建设标准 6
1.3.2 建设原则 7
1.3.3 建设内容及要点 10
1.3.4 评价体系 12

第2章 绿色数据中心基础知识介绍 15
2.1 绿色数据中心设计理念 15
2.2 机房设计指标 15
2.2.1 机房节能指标 15
2.2.2 机房利用率指标 16
2.3 工艺规划 16
2.3.1 工艺布局的指导思想 16
2.3.2 工艺中的重要指标 16
2.3.3 光缆路径 17
2.3.4 空调设计工艺要求 17
2.4 机房装饰系统 18
2.4.1 室内吊顶 18
2.4.2 机房内墙、柱面装修 19
2.4.3 机房的隔断墙 19
2.4.4 地板 19
2.5 基础配套系统 20
2.5.1 集装架及配套设备 20
2.5.2 桥架 24
2.6 机房电气系统 39
2.6.1 机房供配电 39
2.6.2 市电接入 40
2.6.3 备用及应急电源 40
2.6.4 低压配电 40
2.6.5 照明 41
2.6.6 电磁兼容和防雷接地 41
2.7 机房空调系统 43
2.7.1 总体目标 43
2.7.2 模式选择 43
2.7.3 送风方式 46
2.7.4 机房通风 48
2.7.5 空气调节 49
2.7.6 技术防范 51
2.7.7 环保节能 52
2.8 机房消防系统 52
2.8.1 火灾探测方式的选择 52
2.8.2 灭火系统的选择 53
2.8.3 灭火剂储备装置数量计算 53
2.8.4 防火分割在消防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53
2.8.5 空调通风系统对机房灭火区划分的影响 54
2.8.6 防火玻璃在机房消防中的作用和要求 54
2.8.7 火警信号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54
2.8.8 手动启动按钮 55
2.8.9 警报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55
2.8.10 门禁系统在机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56
2.8.11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 56
2.8.12 灭火控制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56
2.9 机房BMS系统 56
2.9.1 系统概述 56
2.9.2 系统设计要求 57
2.9.3 系统详细设计 57
2.9.4 KVM管理系统 59

第3章 网络演进及节能技术 61
3.1 数据网络 61
3.1.1 IDC总体架构 61
3.1.2 数据网络建设原则 62
3.1.3 业务定位 63
3.1.4 出口电路组织 63
3.1.5 负载均衡子系统 63
3.1.6 内容传送 66
3.1.7 网络安全及流量分析系统 68
3.1.8 网管系统 70
3.1.9 IP地址及路由设计 72
3.2 云计算 73
3.2.1 云计算的概念 73
3.2.2 云计算的特征 75
3.2.3 云计算服务 78
3.2.4 云计算分类 81
3.2.5 虚拟化技术 82
3.2.6 IaaS虚拟化 83
3.2.7 服务器虚拟化节能技术 89
3.2.8 存储虚拟化节能技术 92
3.2.9 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95

第4章 空调设备节能技术 102
4.1 新风焓差节能空调技术 102
4.1.1 工作原理 102
4.1.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04
4.1.3 适用场景 106
4.1.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06
4.2 冷却塔供冷节能技术 112
4.2.1 工作原理 112
4.2.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14
4.2.3 适用场景 114
4.2.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14
4.3 智能通风节能技术 116
4.3.1 工作原理 116
4.3.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18
4.3.3 适用场景 119
4.3.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19
4.4 智能换热节能技术 119
4.4.1 工作原理 119
4.4.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22
4.4.3 适用场景 123
4.4.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23
4.5 EC直流风机节能技术 123
4.5.1 工作原理 123
4.5.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25
4.5.3 适用场景 127
4.5.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27
4.6 冷池技术 128
4.6.1 工作原理 128
4.6.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29
4.6.3 适用场景 131
4.6.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31
4.7 高密度区域的解决方案 136
4.7.1 精确制冷技术 137
4.7.2 液冷技术 137
4.7.3 其他制冷方式 138
4.8 区域能源综合利用 138
4.8.1 工作原理 138
4.8.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40
4.8.3 适用场景 140
4.8.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40
4.9 乙二醇节能技术 141
4.9.1 工作原理 142
4.9.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42
4.9.3 适用场景 143
4.9.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43
4.10 制冷剂泵节能技术 143
4.10.1 技术原理 143
4.10.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44
4.10.3 适用场景 144
4.10.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44
4.11 室外机雾化喷淋 145
4.11.1 技术原理 145
4.11.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46
4.11.3 适用场景 146
4.11.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46

第5章 电源设备节能技术 147
5.1 240V直流供电技术 147
5.1.1 概述 147
5.1.2 240V直流供电系统工作原理 147
5.1.3 240V直流供电系统的特点 148
5.2 模块化UPS技术 149
5.2.1 工作原理 149
5.2.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52
5.2.3 适用场景 153
5.2.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53
5.3 高频UPS系统 154
5.3.1 工作原理 154
5.3.2 高频UPS与工频机UPS对比 159
5.3.3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60
5.3.4 适用场景及应用建议 161
5.4 谐波整治 162
5.4.1 对供配电线路的危害 163
5.4.2 对电容器设备的危害 163
5.4.3 对电力变压器的危害 163
5.4.4 对用电设备的危害 164
5.4.5 影响电力测量的准确性 164
5.4.6 谐波对人体有影响 165
5.4.7 谐波治理方法 165
5.4.8 谐波治理小结 166
5.5 DPS分散供电技术 167
5.5.1 工作原理 167
5.5.2 优劣分析 167
5.5.3 效益分析 168
5.5.4 适用场景 169
5.5.5 案例分析 169
5.5.6 应用建议 170
5.6 飞轮式UPS 171
5.6.1 飞轮UPS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模式 171
5.6.2 飞轮动态UPS的主要参数 172
5.6.3 飞轮动态UPS的应用模式 173

第6章 机房建筑节能技术 174
6.1 建筑节能的基本理念 174
6.1.1 建筑节能是IDC机房节能的基础 174
6.1.2 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174
6.1.3 建筑节能体系化 176
6.1.4 建筑节能标准化、指标化 177
6.1.5 建筑节能的评价体系 178
6.1.6 发达国家节能建筑节能理念及借鉴 179
6.2 机房建筑节能措施及应用 181
6.2.1 建筑节能概述 181
6.2.2 建筑节能依据 182
6.2.3 建筑节能措施 182
6.3 LED固态照明技术 194
6.3.1 工作原理 194
6.3.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95
6.3.3 适用场景 196
6.3.4 实际使用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196
6.4 节电控制器 196
6.4.1 工作原理 196
6.4.2 节能减排效果及效益 196
6.4.3 适用场景 197
6.4.4 注意事项 197
6.4.5 应用建议 197
6.5 结束语 198

第7章 绿色数据中心设计理念及案例分析 199
7.1 某电信国际数据中心案例 199
7.2 某电信国际信息中心案例 200
7.3 某银行稻香湖数据中心案例 202
7.4 某银行数据中心机房案例 203
7.5 国家电网某数据中心机房案例 204
7.6 某数据中心机房案例 207
7.7 某电信数据中心机房案例 211
7.8 Facebook数据中心案例 213
7.9 Cyber-CSF机房案例 217

后记 219
缩略语 220
参考文献 222

《数据洪流中的脉搏:构建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然而,伴随海量数据增长而来的,是对计算能力、存储空间以及能源消耗的巨大需求。传统的 IT 基础设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性能瓶颈、运营成本飙升、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架构来应对这一时代课题。 《数据洪流中的脉搏:构建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一书,正是为了深入探讨和解答这一时代命题而诞生的。本书并非描绘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而是基于当下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行业洞察,为我们勾勒出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清晰蓝图,以及实现这一蓝图的可行路径。我们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指数级增长的数据需求,又能显著降低资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协同发展的全新体系。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将视角拉回到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数据处理与存储的根本性变革。我们详细剖析了当前传统数据中心在架构、功耗、散热以及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局限。通过对摩尔定律放缓、冯·诺依曼瓶颈等基础理论问题的回顾,本书引出了对新型计算范式——例如,超越传统CPU和GPU架构的协处理器、内存计算、以及对量子计算和类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的初步探索。我们不仅关注理论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前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以及它们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能耗。 接着,本书进入 “智能”维度 的探讨。我们认为,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不应仅仅是“被动”的计算资源堆叠,而应是“主动”的、具备自我感知、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的智能体。本书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数据中心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预测性维护与故障排除: 如何利用AI算法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降低维护成本。 动态资源调度与优化: 通过AI分析工作负载模式,实时调整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分配,确保最优性能和最高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或过载。 智能能源管理: 结合AI对电网负荷、天气预报以及内部用电模式的分析,实现能源的精细化调度,例如,在电价低谷时段进行数据处理或存储,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 自动化运维: 探索AI在日常运营任务中的应用,例如,自动化的配置管理、安全策略执行、以及性能调优,从而释放运维人员的潜力,让他们专注于更具战略价值的工作。 我们还将探讨 “互联”的演进。随着边缘计算、物联网(IoT)的兴起,数据不再仅仅集中在大型数据中心,而是分散在网络的各个节点。本书深入研究了新一代网络架构,包括: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如何通过软件化的方式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自动化部署,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应用需求。 5G/6G通信技术: 分析其低延迟、高带宽的特性如何赋能边缘计算,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响应,从而催生出更多创新的应用场景。 分布式存储与联邦学习: 探讨在不集中存储所有数据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分布式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既能保护数据隐私,又能充分利用分散在各处的数据资源。 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聚焦于 “高效”与“可持续”的融合。这是构建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石。 在能源效率方面,本书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 先进的冷却技术: 从液冷(浸没式液冷、冷板式液冷)到更具创新性的散热方案,详细分析其在降低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力使用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在高温或高密度计算场景下的可行性。 高能效硬件设计: 介绍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在设计之初如何考虑能效,例如,采用低功耗处理器、固态硬盘(SSD)的能耗优势、以及采用更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 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探讨数据中心如何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深度整合,例如,通过建设自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或与电网运营商合作,优先使用绿色电力,并优化用电时段以匹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曲线。 能源回收与再利用: 讨论如何回收数据中心产生的废热,用于附近的建筑供暖或其他工业用途,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能源效率。 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本书强调了“集约化”和“共享化”的理念: 虚拟化与容器化技术的深化应用: 如何通过更先进的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资源池化,并进行更精细化的分配和调度,最大化硬件的使用率。 绿色存储技术: 介绍更高效的数据压缩、去重技术,以及低功耗存储介质的应用,以减少物理存储空间的需求。 模块化与可插拔设计: 探讨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数据中心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地扩展或缩减规模,避免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 此外,本书还将“可持续性”的视野拓展到循环经济和生命周期管理: 绿色选址与建设: 强调数据中心选址时对环境影响的考量,例如,靠近自然冷却源、或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以及采用环保材料进行建设。 电子废弃物的管理: 探讨如何通过设备的可维护性、可升级性设计,以及建立完善的回收和再利用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合规性与标准: 详细解读当前国际上与数据中心能效、环境影响相关的各项标准和法规,指导企业如何实现合规运营。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聚焦于“智能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安全与隐私的强化: 在构建更互联、更智能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用户的隐私。本书将探讨零信任安全模型、加密技术、以及基于AI的安全防护体系在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应用。 算力即服务(CaaS)与云边协同: 随着算力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通过“算力即服务”的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算力的灵活调度和按需供给。本书将深入分析云、边、端协同工作的最佳实践。 绿色供应链与生态合作: 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IT供应链,并倡导跨行业、跨领域的生态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洪流中的脉搏:构建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一书,力求为IT决策者、基础设施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以及所有关注数字技术未来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我们坚信,通过对先进技术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对创新实践的积极探索,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既强大、又绿色、且能够长久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字未来。这本书,将是您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对“人才培养”和“行业合作”的重视,让我看到了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宏观视野。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技术本身,而忽略了推动技术发展和落地的人。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强调了培养具备绿色数据中心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重要性。书中提到,未来的数据中心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IT技术,还需要具备能源管理、环境科学、自动化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作者还呼吁加强行业内的合作,打破企业之间的壁垒,共同分享最佳实践,推动绿色数据中心技术的标准化和普及。这种从人才到合作的全方位考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计算未来的行动纲领。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将愿景变为现实。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这本书,实在是令人惊喜连连,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关于未来计算基础设施的头脑风暴。我之前一直关注着数据中心的发展,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总觉得目前的模式存在着极大的优化空间。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正站在一个技术革命的十字路口。书中所描绘的“下一代”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基于当前技术趋势和前瞻性研究的合理推演,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可持续、高效且智能的数据中心蓝图。 从散热技术的创新讲起,书中有大篇幅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传统的空气冷却方式,虽然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服务器密度的不断提升和能耗的飞速增长,其效率的瓶颈已经显而易见。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液冷技术,包括直插式液冷、浸没式液冷等多种形式,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提升散热效率、降低能耗以及优化空间利用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浸没式液冷,通过将服务器完全浸泡在绝缘冷却液中,能够更有效地带走热量,大大降低了风扇的使用,从而显著减少了噪音和能耗。书中不仅讨论了这些技术的原理,还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冷却方案在不同规模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并对未来液冷技术的演进方向进行了预测,例如更环保的冷却介质、更智能的温控系统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数据中心的“热”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数据中心的设计和运维充满了期待。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对“可循环性”和“可持续供应链”的深入探讨。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放到了整个生命周期。它非常清晰地指出了,数据中心设备在生产、使用和报废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易于拆卸和回收的服务器硬件,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作者还强调了选择对环境负责的供应商的重要性,例如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学品使用、并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的企业。这种从源头抓起的理念,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书中对“电子垃圾”问题的关注,以及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都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绿色数据中心,不仅要关注眼前的能耗,更要承担起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责任,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负责任的发展观。

评分

这本书对于数据中心运维智能化升级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我们都知道,数据中心的日常运维是耗费大量人力和资源的环节,而《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则描绘了如何通过AI和自动化技术,将运维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书中有大量关于预测性维护的内容,通过对服务器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从而避免突发停机和昂贵的维修成本。这不仅仅是提高效率,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节约。如果一台服务器因为一个小故障而报废,那将是对能源和材料的巨大浪费。书中还强调了“自愈合”和“自优化”的能力,即数据中心系统能够自主地检测问题、诊断原因并进行修复,甚至能够根据实时负载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资源分配和运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能效和性能。这种高度智能化的运维模式,不仅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确保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减少能源的浪费,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绿色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由之路。

评分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对“用户体验”和“绿色认证”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透明化的未来。我一直认为,数据中心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用户,而这本书则将“用户体验”与“绿色”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可靠性,来改善用户在使用各种在线服务时的体验,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绿色数据中心的基础之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绿色数据中心的认证体系,例如Uptime Institute的Tier认证、LEED认证等,以及它们在评估数据中心环境友好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认证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第三方权威的认可,也能够帮助用户在选择服务时,更容易地辨别出那些真正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这种透明化的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企业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也能够让用户在享受数字服务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评分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对“边缘计算”与绿色数据中心融合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过去,我们谈论绿色数据中心,更多是聚焦于大型的集中式数据中心。然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观点,即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计算需求将发生在离用户更近的“边缘”。作者并没有将边缘计算视为与绿色数据中心相对立的存在,而是探讨了如何将绿色理念融入到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中。例如,如何设计低功耗的边缘计算节点,如何利用分布式能源为其供电,以及如何通过智能调度来优化其整体能源效率。书中还提到了“移动数据中心”的概念,即能够根据需求灵活部署和迁移的计算单元,这为应对突发的大规模计算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这种将计算能力“分散”并“绿色化”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数据中心未来发展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方向。

评分

《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在探讨能源管理和利用效率方面,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认为,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是其绿色化进程中的核心挑战,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个点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停留在“节能”这个层面,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能源的智慧调度与再利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进行精细化预测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浪费。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电网的供电情况甚至天气预报,来优化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和电力分配。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比如如何高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间歇性能源,通过储能技术来平滑供电波动,实现数据中心与绿色电网的协同运作。一些关于余热回收和梯级利用的章节,也提供了非常实操性的思路,比如将数据中心产生的废热用于附近的供暖系统,这不仅解决了能源浪费问题,还创造了额外的价值。这种全方位的能源管理理念,让“绿色”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技术实践。

评分

从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革新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过去的认知中,数据中心的“绿色”更多体现在硬件的能效比和一些零散的节能措施上。然而,《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数据中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从选址到材料,从架构到运维,都充满了对可持续性的考量。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模块化和预制化数据中心的优势,这种设计不仅能够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初期投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材料的选用和生产过程中减少浪费,并且在未来升级或迁移时,能够更便捷地拆卸和重用组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建筑材料的选择,例如低碳混凝土、可回收金属等,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书中还提到了“生态数据中心”的概念,将数据中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例如通过绿化降低地表温度,利用自然通风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环境的深切关怀,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负责任的数据中心未来。

评分

这本书在“软件定义”与绿色数据中心的关系上,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见解。我一直认为,硬件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但《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让我认识到,软件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软件来优化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对物理硬件的依赖,间接实现节能减排。例如,通过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可以将多个应用程序运行在同一台服务器上,提高硬件的使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智能调度”和“负载均衡”等软件层面的优化手段,能够根据实时需求动态地分配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能源的浪费。作者还探讨了“绿色编码”的概念,即通过优化软件算法和代码,来降低程序的运行能耗,这虽然是一个相对细微的方面,但却体现了绿色理念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软硬结合、协同优化的思路,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

这本书在“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方面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绿色数据中心发展的外部驱动力。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技术发展更多是市场驱动,而《下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则清晰地指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的标准规范,在推动数据中心走向绿色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政策导向,例如能源效率的标准、碳排放的限制、以及对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激励措施等。这些政策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统一的标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上正在制定的各项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标准的全面梳理,让我对绿色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