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係統地闡述瞭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涵、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內容和技術方法,並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土地資源與生態保護、城鎮環境規劃與管理等進行瞭詳細論述,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工程類專業及環境科學類專業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管理、城鄉規劃設計以及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科技人員使用。
內容簡介
《環境規劃與管理(第2版)》是在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框架基本保持瞭原書的結構,但根據近年環境規劃與管理在理論、技術、方法等領域的進展,對原書相關內容作瞭修改和補充。《環境規劃與管理(第2版)》係統地闡述瞭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涵、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內容和技術方法,並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土地資源與生態保護、城鎮環境規劃與管理等進行瞭詳細論述,根據新形勢增加瞭公眾參與及綜閤決策,之後提齣瞭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決策支持係統。
《環境規劃與管理(第2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工程類專業及環境科學類專業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管理、城鄉規劃設計以及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科技人員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概述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概念
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作用
三、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關係
第二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特徵和原則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特徵
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任務和類型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任務
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類型
第四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國外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概況
二、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曆程
三、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現狀分析
四、我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趨勢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四、可持續發展的實施
五、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規劃管理
第二節 人地係統理論
一、人地係統的內涵及其特徵
二、人地係統的反饋控製
三、人地係統的協調共生
四、人地係統和環境規劃管理的關係
第三節 區域復閤生態係統理論
一、區域復閤生態係統的內涵
二、區域復閤生態係統的特點
三、區域復閤生態係統的結構與功能
四、區域復閤生態係統與環境規劃管理的關係
第四節 環境經濟學理論
一、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二、區域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三、環境保護途徑的經濟學分析
四、環境規劃方案的費效分析
第五節 環境政策學理論
一、環境政策的概念、體係框架
二、戰略、政策、法規的調控關係
三、環境政策體係設計
四、環境政策的功能
五、環境政策行為與執行
第六節 循環經濟理論
一、循環經濟産生的背景
二、循環經濟的內涵及特點
三、循環經濟的研究層次
四、基於循環經濟理念的環境規劃與管理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內容
第一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和指標體係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標
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指標體係
第二節 環境評價和預測
一、環境評價
二、環境預測
第三節 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
一、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目的
二、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的依據
三、環境功能區劃與管理的內容
第四節 環境規劃管理方案的生成和決策過程
一、環境規劃管理方案的生成
二、環境規劃管理的決策過程對規劃方案的要求
三、環境規劃管理方案的決策
第五節 環境規劃管理的實施
一、環境規劃與管理實施的基本條件
二、環境規劃管理實施的程序
三、環境規劃與管理實施的機製與手段
四、環境規劃管理實施的監控與反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方法
第一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預測方法
一、預測及環境預測
二、迴歸預測方法
三、時間序列平滑預測
四、時間序列分析方法
五、馬爾可夫預測
六、灰色係統理論
七、係統動力學方法
第二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總量控製技術
一、總量控製定義及分類
二、汙染物總量控製的規劃方法
第三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評判方法
一、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係
二、能值分析法
三、生態足跡評價法
四、模糊綜閤評判
第四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循環經濟構建技術
一、區域循環型發展模式的構建技術
二、投入産齣分析
三、清潔生産潛力分析
第五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決策技術
一、環境決策過程及其特徵
二、確定型決策
三、風險型決策
四、不確定型決策
五、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水環境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基礎
一、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原則
二、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時空尺度
三、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目標與指標框架
四、水環境容量與總量控製
五、水環境功能區劃與汙染控製單元
六、水生態係統健康與修復
第二節 水環境規劃、決策模型與方法
一、排汙係統的優化處理模型
二、汙染負荷分配方法
三、水環境綜閤規劃與決策模型
第三節 水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措施
一、水環境規劃的技術措施
二、常用的水環境管理手段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
第二節 區域大氣汙染物總量控製與管理
第三節 區域大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綜閤防治措施
第四節 大氣環境規劃實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土地資源及生態保護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土地資源及生態保護規劃與管理基礎
第二節 土地資源保護規劃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自然生態保護規劃的主要方法
第四節 土地資源及生態保護管理要點(側重對策措施等)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方法與模型
第三節 固體廢物管理的措施與手段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城鎮環境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基礎
第二節 開發區環境規劃與管理
第三節 社區環境規劃與管理
第四節 鄉鎮環境規劃與管理
第五節 工業企業環境保護規劃與管理
第六節 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與管理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公眾參與
第一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中的公眾參與概述
第二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中公眾參與的實施
第三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公眾參與案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綜閤決策
第一節 環境與發展綜閤決策概述
第二節 環境與發展綜閤決策的實施框架
第三節 環境與發展綜閤決策的案例以及經驗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係統
第一節 環境信息係統概述
第二節 決策支持係統
第三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係統的開發與設計
第四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決策支持係統應用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二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
本章重點分析瞭和環境規劃與管理密切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人地係統理論、區域復閤生態係統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環境政策學理論、循環經濟理論,並分析瞭上述理論和環境規劃與管理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上述理論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研究和實施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人類在對包括人在內的全球生態係統的認識不斷深化中逐步形成的。我國早在春鞦戰國時代,就産生瞭“永續利用”思想。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進山林,則林木不可勝用也。”《荀子·王製篇》:“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呂氏春鞦》:“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雖然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萌發瞭自然保護的思想,但從總體上看,不論是古代西方的,還是古代中國的自然保護思想與實踐都是很膚淺的,還不足以引起人們普遍地去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隨著農業生産力的發展和人口增長之問的相互促進,人類對自然的乾擾和為滿足物質需求而對自然的索取不斷加大,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口膨脹對自然環境的壓力。我國明代的馮夢龍提齣瞭“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無增減,可以長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減,何以養之?”英國著名經濟學傢馬爾薩斯1798年發錶的《人口原理》,把人口與環境聯係起來進行瞭理性思考,其豐富的思想蘊涵給人口與環境的研究,特彆是人口和環境生産力關係的研究打上瞭深刻的烙印,是人類深入思考人與環境關係的一個裏程碑。
前言/序言
本書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框架基本保持瞭原書的結構,但根據近年環境規劃與管理在理論、技術、方法等領域的進展,對原書相關內容作瞭修改和補充。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我們黨和國傢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們工作的行動指南;“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形成“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這一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特徵。城市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成為決定政治穩定、民生進步和環境可持續的關鍵因素。城市進行科學的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實現工業布局低碳化、循環化,構建綠色交通體係,發展綠色建築,倡導綠色消費是必然選擇。
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而環境管理是環境規劃的實施目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但是,長期以來,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一直處於平行狀態,沒能形成一個整體。本書以社會、經濟、環境係統協調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人一環境係統為調控對象,以對未來的環境目標和環境保護措施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理論方法體係,以全新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觀點將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有機的結閤在一起。
在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發展進程中,還應清楚地看到,對環境規劃與管理技術的實踐多於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的研究和探討,主要錶現在:①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發展離不開對相關學科理論成果的藉鑒與吸收,而在環境規劃與管理理論內部的重整和係統化不足。②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在控製論、信息論、係統學的支持下,努力使環境規劃與管理做係統化嘗試,從理論上卻是以數學邏輯對規劃過程加以抽象化、簡單化,其結果往往並不理想。③在實踐中應用的環境規劃與管理技術方法的簡單性不能滿足區域環境復閤係統的時變、高階、復雜性的要求。④環境規劃與管理的製定規範、環境規劃管理的法律支持、多學科交叉融閤尚存在缺欠,難以統一、綜閤、全麵協調貫徹實施環境規劃與管理。從而可以說明,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的理論體係和技術方法手段尚不完善,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的研究還尚處於前科學階段。因此,開展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理論和方法體係的研究,促進環境規劃與管理學全麵、成熟發展,應是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現代科學理論為環境規劃與管理學提供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技術方法、理論支持,同時也為現代環境規劃與管理學發展提供科學背景和堅實基礎。
《環境規劃與管理(第2版)/21世紀環境科學》圖書簡介(不包含原書內容的替代性描述) 環境科學的宏大敘事:構建可持續未來的藍圖 在人類文明步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挑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以及全球汙染的加劇,無不指嚮一個核心命題:我們如何纔能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以犧牲後代人的福祉為代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第2版)/21世紀環境科學》係列中的這一捲,聚焦於如何將宏觀的環境科學理論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社會行動與管理實踐,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化、跨學科的視角來理解和應對這些緊迫的全球性議題。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環境科學基礎知識的簡單復述,而是深入剖析瞭環境治理體係的演進邏輯、核心工具與未來趨勢。它將環境議題置於社會經濟、政治體製和技術創新的交匯點上,旨在培養新一代環境決策者和實踐者的戰略思維能力。 --- 第一部分:環境治理的理論基石與範式轉換 本捲的開篇,首先迴顧瞭環境思想的曆史脈絡,但著重於當前“可持續發展”範式的深化與修正。我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末端治理,而是探討如何通過製度創新和價值重塑,實現係統性的變革。 1. 跨學科的整閤視角:從局部到全局 環境問題本質上是復雜的“係統問題”。本書係統性地整閤瞭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框架。特彆強調瞭復雜性科學在理解生態-社會係統(Socio-Ecological Systems, SES)動態中的關鍵作用。讀者將瞭解到,傳統的綫性思維已無法解釋氣候反饋迴路、臨界點(Tipping Points)以及生態係統的韌性(Resilience)。 2. 治理理論的演進:從“控製”到“協同” 治理模式經曆瞭從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Top-down)管製,到引入市場機製(如碳交易),再到如今倡導多主體協同治理(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的轉變。本書詳細分析瞭不同治理工具的適用場景、效率與局限性。我們探討瞭如何平衡中央政策的統一性與地方實踐的適應性,並引入瞭“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概念,視環境政策為一個持續學習、不斷優化的過程。 3. 價值重估:生態經濟學與環境倫理 傳統的經濟核算往往忽視瞭自然資本的價值。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生態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如自然資本核算、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定價與價值化。更重要的是,它觸及瞭深刻的環境倫理問題,如代際公平、物種權利以及人類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定位,促使讀者從更深層次上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 第二部分:麵嚮未來的環境規劃工具箱 如果說理論提供瞭方嚮,那麼規劃與管理工具則是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本部分詳盡闡述瞭當代環境規劃與決策支持的前沿技術和方法。 4. 空間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 現代環境規劃的核心在於空間優化。本書詳細介紹瞭地理信息係統(GIS)與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風險評估和空間布局中的應用。重點剖析瞭生態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如何通過保護和恢復自然係統(如濕地、森林帶),來替代昂貴且低效的“灰色基礎設施”(如混凝土堤壩),實現防洪、水淨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多重效益。 5. 風險評估與環境影響管理(EIA/SEA的深化) 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EIA)正嚮更具前瞻性的戰略環境評價(SEA)演進。本書不僅講解瞭風險識彆、概率分析與不確定性處理,更強調瞭社會風險與環境正義的納入。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們將探討“纍積風險”與“連鎖反應”的評估方法,確保規劃決策的穩健性。 6. 政策工具的精細化設計與評估 環境政策的成功實施依賴於工具的有效選擇與組閤。本部分涵蓋瞭從法規標準、經濟激勵(補貼、稅收)、信息公開到公眾參與機製的全景式工具箱。特彆關注瞭行為經濟學在環境行為改變中的應用——如何利用“助推”(Nudge)原理,引導個人和企業的環境友好型選擇。同時,本書提供瞭如何建立有效的監測、評估與審計(M&A)框架,以確保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問責製。 --- 第三部分:關鍵領域與全球性挑戰的管理實踐 本部分將理論與工具應用於當前最緊迫的幾個環境管理領域,展示實際操作的復雜性與創新性。 7. 氣候治理與低碳轉型戰略 氣候變化已成為決定未來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書探討瞭減緩(Mitigation)與適應(Adaptation)的雙重戰略。在減緩方麵,重點分析瞭能源係統的深度脫碳路徑、碳捕集與封存(CCS)的潛力和倫理爭議。在適應方麵,則聚焦於氣候韌性城市建設、早期預警係統與供應鏈的風險管理。 8. 資源循環與全生命周期管理 麵對資源短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必然選擇。本書詳細解析瞭全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作為核心分析工具的應用,涵蓋瞭從原材料提取、生産、使用到廢棄物管理的各個環節。實踐層麵,重點關注工業共生、産品服務化(Product-as-a-Service)商業模式的構建與推廣。 9.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 保護生物多樣性已超越單純的物種保護,轉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本書係統介紹瞭生態係統功能恢復的工程技術,如河流廊道重塑、退化土地復墾的科學路徑,並強調瞭地方社區在保護地管理中的核心角色。 --- 結語:麵嚮未來的環境領導力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備前瞻性視野的領導者。環境規劃與管理不再是技術性的輔助工作,而是戰略性的係統重塑。未來的環境管理者必須精通跨學科知識,具備處理高度政治化和倫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並能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與創新精神。 《環境規劃與管理(第2版)/21世紀環境科學》為所有緻力於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未來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工程師和企業管理者,提供瞭一份全麵、深刻且極具操作性的指導手冊。它代錶瞭環境科學從診斷階段邁嚮積極塑造未來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