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毛泽东选集》(第1卷)作者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湖南湘潭人。乳名石三,字咏芝,后作润之,亦作润芝;曾用名有“二十八画生”、“子任”、“李得胜”等。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内容简介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过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yi,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革命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泽东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一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一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yi卷包括第yi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湖南湘潭人。乳名石三,字咏芝,后作润之,亦作润芝;曾用名有“二十八画生”、“子任”、“李得胜”等。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目录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组织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糟得很”和“好得很”
所谓“过分”的问题
所谓“痞子运动”
革命先锋
十四件大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一 国内的政治状况
二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三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
四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
五 经济问题
六 军事根据地问题
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割据地区的现势
军事问题
土地问题
政权问题
党的组织问题
革命性质问题
割据地区问题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
关于极端民主化
关于非组织观点
关于绝对平均主义
关于主观主义
关于个人主义
关于流寇思想
关于盲动主义残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0年一月五日)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0年五月)
一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 反对本本主义
四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五 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六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七 调查的技术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九三三年十月)
我们的经济政策(一九三四年一月)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
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共和国
国际援助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五六年十二月)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战略防御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第二书 反“围剿”的准备
第三节 战略退却
第四节 战略反攻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第七节 运动战
第八节 速决战
第九节 歼灭战
关于蒋介五声明的声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
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
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我们的领导责任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
和平问题
民主问题
革命前途问题
干部问题
党内民主问题
大会的团结和全党的团结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一 两种宇宙观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三 矛盾的特殊性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七 结论
精彩书摘
二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仅仅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间的一小块。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所以广州产生过三天的城市民众政权,而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至于此刻的红军,也是由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和接受过工农群众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那些毫未经过民主的政治训练、毫未接受过工农影响的军队,例如阎锡山、张作霖的军队,此时便决然不能分化出可以造成红军的成分来。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
《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 引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画卷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炬,穿越漫漫黑夜,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正是这样一部凝聚着智慧与胆识、承载着历史使命的著作。它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对中国革命最深刻、最根本问题的集中回答,是指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解放和富强的思想源泉。本书收录的篇章,如同黎明前的曙光,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为无数革命者指明了方向,为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反抗的呐喊与觉醒的先行者 《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的开篇,便是对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的深刻控诉。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民族的血泪,控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痛斥封建统治的腐朽。然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揭露黑暗,更在于唤醒沉睡的民族精神,在于指引被压迫者奋起反抗。 书中收录的早期著作,以其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病灶。作者深入田野,深入工厂,深入每一个遭受苦难的角落,用朴实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中国农民的淳朴与坚韧,工人的辛勤与无奈,以及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探索。这些早期文献,如同投石问路,勇敢地叩问着民族的未来,质疑着旧有的秩序,为革命的火种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真切关怀,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作者以其非凡的勇气,挑战着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揭露着隐藏在繁华之下的社会不公。他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直面黑暗,以坚定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渴望解放的强大力量。这些早期作品,是革命前夜最响亮的呐喊,是觉醒年代最动人的序曲。 第二部分:农村的革命土壤与人民战争的构想 《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在于它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构想。在那个普遍认为革命必须从城市发起的时代,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土壤——广袤的农村。 书中详细阐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农村的贫困化、封建地租的压迫以及反动势力的统治薄弱,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作者深入分析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最广泛、最可靠的同盟军的地位,阐释了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系统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革命理论,它打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模式的束缚,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独特道路。从建立苏维埃政权,到土地革命的实践,再到武装斗争的部署,书中详尽地描绘了如何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如何通过武装斗争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对城市的包围和解放。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看到了对革命力量的精准分析,看到了对战略方向的坚定把握。这些构想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经过了残酷的实践检验,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部分:党的建设与思想的引领 任何伟大的革命事业,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论述,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宗旨和组织原则。作者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如何看待党的历史经验,如何处理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到如何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书中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深刻理解。它认识到,革命的胜利,不仅在于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更在于拥有强大的思想武器和高昂的革命斗志。通过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对党员思想的统一和引领,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成为一个能够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坚强集体。 这些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组织保证。它们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也使其能够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四部分:统一战线的智慧与民族解放的宏图 在风云变幻的中国革命进程中,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智慧。 书中详细论述了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成分,指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应该团结哪些阶级,争取哪些阶级,如何分化和打击敌人。从国民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书中都对统一战线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强调,统一战线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有原则、有斗争的联盟。它需要通过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将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打击共同的敌人。这其中包含了对不同政治派别、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考量,也包含了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辩证处理。 《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所展现的统一战线思想,是赢得民心、凝聚力量的智慧结晶。它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利益,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置于首位,成功地团结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结语: 《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是一部充满思想光芒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艰难历程,更凝聚了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深刻智慧。它以其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对革命道路的独特开创,对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导,对统一战线的灵活运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思路,一种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实践方案。它所蕴含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阅读《中国革命的灯塔:奠基之卷》,就是回溯那段峥嵘岁月,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就是汲取那份革命智慧,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国革命思想的基石,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永不熄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