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毛澤東選集》(第1捲)作者毛澤東,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湖南湘潭人。乳名石三,字詠芝,後作潤之,亦作潤芝;曾用名有“二十八畫生”、“子任”、“李得勝”等。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
內容簡介
《毛澤東選集》(第1捲)包括瞭毛澤東同誌在中國革命各個時期中的重要著作。幾年前各地方曾經齣過幾種不同版本的《毛澤東選集》,都是沒有經過著者審查的,體例頗為雜亂,文字亦有錯訛,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沒有收過去。現在的這部選集,是按照中國共産黨成立後所經曆的各個曆史時期並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編輯的。這部選集盡可能地搜集瞭一些為各地方過去印行的集子還沒有包括在內的重要著作。選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經著者校閱過,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瞭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個彆的文章曾作瞭一些內容上的補充和修改。
下麵有幾點屬於齣版事務的聲明:
第yi,現在齣版的這個選集,還是不很完備的。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對於革命文獻的毀滅,由於在長期戰爭中革命文獻的散失,我們現在還不能夠找到毛澤東同誌的全部著作,特彆是毛澤東同誌所寫的許多書信和電報(這些在毛澤東同誌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經流行的著作,例如《農村調查》,遵照著者的意見,沒有編入;又如《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也遵照著者的意見,隻編進瞭其中的一章(即《關於過去工作的基本總結》)。
第三,選集中作瞭一些注釋。其中一部分是屬於題解的,附在各篇一頁的下麵;其他部分,有屬於政治性質的,有屬於技術性質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選集有兩種裝訂的本子。一種是各時期的著作閤訂的一捲本,另一種是四捲本。四捲本的第yi捲包括第yi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著作;第二捲和第三捲包括抗日戰爭時期的著作;第四捲包括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著作。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湖南湘潭人。乳名石三,字詠芝,後作潤之,亦作潤芝;曾用名有“二十八畫生”、“子任”、“李得勝”等。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
目錄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農民問題的嚴重性
組織起來
打倒土豪劣紳,一切權力歸農會
“糟得很”和“好得很”
所謂“過分”的問題
所謂“痞子運動”
革命先鋒
十四件大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一 國內的政治狀況
二 中國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原因
三 湘贛邊界的割據和八月的失敗
四 湘贛邊界的割據局麵在湘鄂贛三省的地位
五 經濟問題
六 軍事根據地問題
井岡山的鬥爭(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湘贛邊界的割據和八月失敗
割據地區的現勢
軍事問題
土地問題
政權問題
黨的組織問題
革命性質問題
割據地區問題
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關於單純軍事觀點
關於極端民主化
關於非組織觀點
關於絕對平均主義
關於主觀主義
關於個人主義
關於流寇思想
關於盲動主義殘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0年一月五日)
反對本本主義(一九三0年五月)
一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二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三 反對本本主義
四 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産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那末,它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便是盲動主義
五 社會經濟調查,是為瞭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齣正確的鬥爭策略
六 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瞭解中國情況
七 調查的技術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怎樣分析農村階級(一九三三年十月)
我們的經濟政策(一九三四年一月)
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目前政治形勢的特點
民族統一戰綫
人民共和國
國際援助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五六年十二月)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戰爭
第一節 戰爭規律是發展的
第二節 戰爭的目的在於消滅戰爭
第三節 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
第四節 重要的問題在善於學習
第二章 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戰爭
第三章 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
第一節 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第二節 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是什麼
第三節 由此産生我們的戰略戰術
第四章 “圍剿”和反“圍剿”——中國內戰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戰略防禦
第一節 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
第二書 反“圍剿”的準備
第三節 戰略退卻
第四節 戰略反攻
第五節 反攻開始問題
第六節 集中兵力問題
第七節 運動戰
第八節 速決戰
第九節 殲滅戰
關於蔣介五聲明的聲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
民族矛盾和國內矛盾的目前發展階段
為民主和自由而鬥爭
我們的領導責任
為爭取韆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而鬥爭(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
和平問題
民主問題
革命前途問題
乾部問題
黨內民主問題
大會的團結和全黨的團結
為爭取韆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而鬥爭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一 兩種宇宙觀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三 矛盾的特殊性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麵
五 矛盾諸方麵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七 結論
精彩書摘
二 中國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乾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發展,亦必有相當的條件。第一,它的發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的國傢,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因為這種奇怪現象必定伴著另外一件奇怪現象,那就是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特徵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傢沒有一國有這種現象,就是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也沒有一處有這種現象,僅僅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中國這樣的國傢纔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産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因為有瞭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便給瞭一種條件,使一小塊或若乾小塊的共産黨領導的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圍白色政權包圍的中間發生和堅持下來。湘贛邊界的割據,就是這許多小塊中間的一小塊。有些同誌在睏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齣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我們隻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並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瞭。第二,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並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雲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兩年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這些省份的許多地方,曾經有過很廣大的工會和農民協會的組織,有過工農階級對地主豪紳階級和資産階級的許多經濟的政治的鬥爭。所以廣州産生過三天的城市民眾政權,而海陸豐、湘東、湘南、湘贛邊界、湖北的黃安等地都有過農民的割據。至於此刻的紅軍,也是由經過民主的政治訓練和接受過工農群眾影響的國民革命軍中分化齣來的。那些毫未經過民主的政治訓練、毫未接受過工農影響的軍隊,例如閻锡山、張作霖的軍隊,此時便決然不能分化齣可以造成紅軍的成分來。第三,小地方民眾政權之能否長期地存在,則決定於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嚮前發展這一個條件。全國革命形勢是嚮前發展的,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不但沒有疑義,而且必然地要作為取得全國政權的許多力量中間的一個力量。全國革命形勢若不是繼續地嚮前發展,而有一個比較長期的停頓,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現在中國革命形勢是跟著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産階級的繼續的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嚮前發展的。所以,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
……
《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 引言: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畫捲中,總有一些思想的火炬,穿越漫漫黑夜,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正是這樣一部凝聚著智慧與膽識、承載著曆史使命的著作。它並非對既有理論的簡單羅列,而是對中國革命最深刻、最根本問題的集中迴答,是指導中國人民走嚮獨立、解放和富強的思想源泉。本書收錄的篇章,如同黎明前的曙光,揭示瞭中國革命的必然性與可能性,為無數革命者指明瞭方嚮,為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一部分:反抗的呐喊與覺醒的先行者 《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的開篇,便是對那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舊中國的深刻控訴。書中字裏行間流淌著民族的血淚,控訴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痛斥封建統治的腐朽。然而,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揭露黑暗,更在於喚醒沉睡的民族精神,在於指引被壓迫者奮起反抗。 書中收錄的早期著作,以其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瞭中國社會的病竈。作者深入田野,深入工廠,深入每一個遭受苦難的角落,用樸實而有力的語言,描繪齣中國農民的淳樸與堅韌,工人的辛勤與無奈,以及知識分子的迷茫與探索。這些早期文獻,如同投石問路,勇敢地叩問著民族的未來,質疑著舊有的秩序,為革命的火種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在這裏,我們看不到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充滿瞭對現實的真切關懷,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作者以其非凡的勇氣,挑戰著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揭露著隱藏在繁華之下的社會不公。他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直麵黑暗,以堅定的筆觸,展現瞭中國人民不甘屈辱、渴望解放的強大力量。這些早期作品,是革命前夜最響亮的呐喊,是覺醒年代最動人的序麯。 第二部分:農村的革命土壤與人民戰爭的構想 《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最引人注目的貢獻之一,在於它對中國革命道路的獨特構想。在那個普遍認為革命必須從城市發起的時代,作者卻敏銳地捕捉到瞭中國革命的真正土壤——廣袤的農村。 書中詳細闡述瞭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農村的貧睏化、封建地租的壓迫以及反動勢力的統治薄弱,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供瞭現實的可能性。作者深入分析瞭農民作為中國革命最廣泛、最可靠的同盟軍的地位,闡釋瞭依靠農民、發動農民、組織農民,是奪取革命勝利的關鍵。 更為重要的是,書中係統闡述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革命理論,它打破瞭西方馬剋思主義革命模式的束縛,為中國革命找到瞭一條符閤自身國情的獨特道路。從建立蘇維埃政權,到土地革命的實踐,再到武裝鬥爭的部署,書中詳盡地描繪瞭如何在農村建立紅色政權,如何通過武裝鬥爭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最終實現對城市的包圍和解放。 在這裏,我們看到瞭對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洞察,看到瞭對革命力量的精準分析,看到瞭對戰略方嚮的堅定把握。這些構想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經過瞭殘酷的實踐檢驗,並最終取得瞭輝煌的勝利。它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嚮,也為世界其他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提供瞭寶貴的經驗。 第三部分:黨的建設與思想的引領 任何偉大的革命事業,都離不開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中,關於中國共産黨建設的論述,占據瞭舉足輕重的地位。 書中深刻闡述瞭中國共産黨作為無産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宗旨和組織原則。作者強調瞭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強調瞭堅持馬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如何看待黨的曆史經驗,如何處理黨內存在的各種思想,到如何加強黨員的教育和培養,書中都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論述。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深刻理解。它認識到,革命的勝利,不僅在於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更在於擁有強大的思想武器和高昂的革命鬥誌。通過對黨的綱領、路綫、方針、政策的製定,通過對黨員思想的統一和引領,中國共産黨纔能夠成為一個能夠領導革命走嚮勝利的堅強集體。 這些關於黨的建設的論述,為中國共産黨的成長壯大提供瞭思想指引和組織保證。它們不僅塑造瞭中國共産黨的靈魂,也使其能夠應對各種艱難險阻,帶領中國人民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 第四部分:統一戰綫的智慧與民族解放的宏圖 在風雲變幻的中國革命進程中,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綫,是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深刻地揭示瞭這一智慧。 書中詳細論述瞭建立和鞏固革命統一戰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分析瞭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成分,指齣瞭在不同曆史時期,應該團結哪些階級,爭取哪些階級,如何分化和打擊敵人。從國民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再到解放戰爭時期,書中都對統一戰綫的具體策略和方法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作者強調,統一戰綫不是簡單的閤作,而是有原則、有鬥爭的聯盟。它需要通過靈活的政策和策略,將最廣泛的革命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強大的閤力,共同打擊共同的敵人。這其中包含瞭對不同政治派彆、不同社會群體利益的考量,也包含瞭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辯證處理。 《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所展現的統一戰綫思想,是贏得民心、凝聚力量的智慧結晶。它超越瞭狹隘的階級利益,將民族解放和國傢富強置於首位,成功地團結瞭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瞭堅實的群眾基礎。 結語: 《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是一部充滿思想光芒的史詩。它不僅記錄瞭中國革命走嚮勝利的艱難曆程,更凝聚瞭指引中國人民前進的深刻智慧。它以其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洞察,對革命道路的獨特開創,對黨的建設的科學指導,對統一戰綫的靈活運用,深刻地影響瞭中國曆史的進程。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思路,一種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實踐方案。它所蘊含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閱讀《中國革命的燈塔:奠基之捲》,就是迴溯那段崢嶸歲月,理解中國共産黨為何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就是汲取那份革命智慧,應對當今世界麵臨的復雜挑戰,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中國革命思想的基石,是照亮我們前行道路永不熄滅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