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建設部建標[2003]104號文的要求,規範編製組在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本規範。
本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地和總平麵;4.建築設計;5.防火設計;6.室內環境;7.建築設備。
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增加瞭術語;2.增加和補充瞭室內環境的有關技術內容和規定;3.增加和補充瞭辦公建築智能化及節能的有關技術內容和規定;4.增加瞭無障礙設計要求的內容;5.參照現行防火規範增加和補充瞭相關內容;6.對辦公建築中部分技術經濟指標進行瞭修訂和補充。
本規範由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製性條文的解釋,由主編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基地和總平麵
3.1 基地
3.2 總平麵
4 建築設計
4.1 一般規定
4.2 辦公室用房
4.3 公共用房
4.4 服務用房
4.5 設備用房
5 防火設計
6 室內環境
6.1 一般規定
6.2 室內小氣候環境
6.3 室內光環境
6.4 室內聲環境
7 建築設備
7.1 給水排水
7.2 暖通空調
7.3 建築電氣
7.4 建築智能化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3 基地和總平麵
3.1 基地
3.1.1 辦公建築基地的選擇應根據當地城市規劃和公共建築布局的要求,因為已經批準實施的城市規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規劃內容中已對城市交通、市政、環境和城市發展等重大因素作瞭周密的分析和考慮,尤其是當前有一些主要辦公建築大都體量較大,裝飾標準較高,對城市麵貌有一定影響,故其基地的選擇應服從總體規劃要求,由城市規劃部門統一考慮基地問題。
3.1.2 辦公建築基地不僅要有一個適宜的環境,而且還要求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設施條件較好,有利於辦公人員上下班和對外聯係。隨著人們對地震、水患等各種自然災害的深入認識,辦公建築基地應綜閤各種因素,周密考慮,選擇自然條件較為有利的地段。
3.1.3 環境汙染已成為目前一個十分突齣的問題,國傢對此十分重視,已頒布瞭多項法規。辦公建築是人流集中,各類重要檔案資料較多,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單位,不允許發生爆炸或受到有害氣體、粉塵的汙染。因此,基地的選擇應遠離各種汙染源和易爆易燃場所,按照有關法規,滿足防護距離的要求。
前言/序言
根據建設部建標[2003]104號文的要求,規範編製組在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本規範。
本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地和總平麵;4.建築設計;5.防火設計;6.室內環境;7.建築設備。
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增加瞭術語;2.增加和補充瞭室內環境的有關技術內容和規定;3.增加和補充瞭辦公建築智能化及節能的有關技術內容和規定;4.增加瞭無障礙設計要求的內容;5.參照現行防火規範增加和補充瞭相關內容;6.對辦公建築中部分技術經濟指標進行瞭修訂和補充。
本規範由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製性條文的解釋,由主編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現代辦公空間設計指南:舒適、高效、可持續的辦公環境營造 引言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商業世界中,辦公空間的設計已不再僅僅是提供一個容納員工工作的物理場所,它更是企業文化、品牌形象、員工福祉和生産效率的集中體現。一個精心設計的辦公空間能夠激發創造力,促進協作,提升員工滿意度,並最終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書旨在為各類辦公建築的設計者、開發者、使用者以及所有關注現代辦公空間發展的人們,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我們將深入探討辦公空間的功能性、舒適性、靈活性、安全性與可持續性等多個維度,力求打造真正符閤時代需求、能夠適應未來變化的辦公環境。 第一章:辦公空間的功能性與規劃 現代辦公的核心在於效率與協作。本章將首先聚焦辦公空間的功能性需求,從宏觀到微觀,詳細闡述如何進行科學的空間規劃。 1. 空間布局策略: 開放式辦公與封閉式辦公室的平衡: 探討不同工作模式對空間布局的影響,如何通過閤理的比例和布局,既滿足需要專注工作的獨立空間需求,又促進團隊溝通與信息交流。我們將分析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文化對開放式與封閉式空間的不同偏好,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核心區域與輔助區域的劃分: 明確會議室、茶水間、休息區、前颱接待區、儲物區等功能區域的設置原則,以及它們與核心工作區域的動綫關係。強調“動”與“靜”區域的閤理隔離,減少乾擾,優化工作流程。 模塊化與靈活性設計: 介紹如何通過可移動隔斷、模塊化傢具係統等手段,使辦公空間具備高度的靈活性,能夠根據業務發展和團隊結構的變化,快速調整空間布局,適應不同的工作需求。 動綫設計與人流分析: 強調高效的動綫設計對於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類型辦公空間的常用動綫模式,以及如何避免瓶頸區域,優化員工在空間內的移動。 2. 工作單元設計: 工位類型的選擇與配置: 從傳統的固定工位到靈活的共享工位、站立式辦公桌,介紹各種工位類型的特點、適用場景及其設計要點。強調工位尺寸、高度、人體工程學以及周邊設備配置的標準化與人性化。 個人儲物與收納: 探討如何設計充足且便捷的個人儲物空間,解決辦公用品、私人物品等的收納問題,保持工作環境的整潔有序。 協作區域的嵌入: 將小型討論區、創意角落等“微型協作空間”巧妙地融入工作單元之間,方便員工進行即時溝通與頭腦風暴。 3. 公共區域的功能設計: 會議空間的多樣化: 區分大型會議室、小型洽談室、非正式會議區等不同類型,並針對其聲學、照明、技術設備配置提齣專業建議。強調會議空間的私密性、便捷性和技術支持。 茶水間與休息區的舒適性打造: 將茶水間和休息區設計為員工放鬆身心、社交互動的重要場所,提供舒適的座椅、充足的光綫、便捷的設施,並融入綠植和藝術元素,營造輕鬆愉悅的氛圍。 前颱接待區的設計: 強調前颱作為企業第一印象的關鍵作用。設計要兼顧實用性(接待、等候、安全)與品牌展示,體現企業的專業形象和文化特色。 第二章:辦公空間的人性化與舒適性營造 一個優秀的設計,最終要迴歸到為“人”服務。本章將重點關注如何通過人性化的設計,提升員工的舒適度和幸福感。 1. 人體工程學應用: 工作傢具的選擇與配置: 深入探討辦公椅、辦公桌、顯示器支架等關鍵傢具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標準,如何根據員工的體型、工作習慣進行選擇和調整,預防職業疾病,提高工作舒適度。 視距與姿勢: 分析不同工作內容對視距和坐姿的要求,提供優化建議,減少視疲勞和頸椎不適。 2. 照明設計: 自然采光的最大化利用: 強調優先利用自然光,提供充足且均勻的光照,改善工作環境,降低能耗。分析建築朝嚮、窗戶大小、隔斷透明度等對自然采光的影響。 人工照明的科學配置: 講解不同區域(工作區、會議區、休息區)的照度標準和燈具選擇原則,強調色溫、顯色指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多層次照明(基礎照明、任務照明、重點照明)營造舒適且富有層次感的視覺環境。 智能照明係統: 介紹感應式照明、分組控製、調光係統等智能化照明方案,實現節能和個性化調節。 3. 聲學環境設計: 噪聲控製策略: 分析辦公空間主要的噪聲源(空調、設備、人聲、外部噪聲),提齣隔音、吸音、隔振等綜閤降噪措施。 語音清晰度與私密性: 探討如何在開放空間中平衡語音傳播的清晰度和需要私密性的區域,例如通過吸音材料、空間分隔、背景音樂等手段。 聲音景觀營造: 引入“白噪音”或“自然聲音”等概念,通過控製背景聲,減少突發噪聲對員工的乾擾,提升專注度。 4. 色彩與材質選擇: 色彩心理學在辦公空間的應用: 分析不同顔色對員工情緒、專注度和創造力的影響,提供色彩搭配建議,打造積極、高效的工作氛圍。 材質的質感與觸感: 強調選擇環保、健康、具有良好觸感的材料,如天然木材、織物、植物等,營造溫馨、舒適、自然的辦公環境。 空間感與尺度: 通過色彩、材質的運用,以及傢具的擺放,對空間的視覺尺度進行調整,使空間更顯開闊或私密,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5. 綠化與景觀設計: 室內綠植的引入: 強調綠植對於淨化空氣、緩解壓力、提升空間美感的重要作用。提供室內綠植的選擇、擺放和養護建議,打造“綠色辦公”空間。 景觀視綫的利用: 如何通過窗戶、隔斷設計,將室外景觀引入室內,或創造室內庭院、綠化牆等景觀元素,為員工提供視覺上的放鬆和美學享受。 第三章:辦公空間的安全與健康保障 安全和健康是辦公空間設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量。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設計,確保辦公環境的安全、健康,並提升員工的整體福祉。 1. 消防安全設計: 疏散通道與應急照明: 嚴格按照相關規範,設計清晰、暢通的疏散通道,確保足夠的應急照明和指示標誌。 消防設施配置: 閤理布置消防栓、滅火器、火災報警係統等消防設施,並定期檢查維護。 防火分區與材料選擇: 強調使用防火性能優良的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對空間進行閤理防火分區。 2. 空氣質量與通風係統: 新風係統與空氣淨化: 詳細介紹新風係統的工作原理和設計要點,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引入新鮮空氣。結閤空氣淨化器、植物等多種方式,持續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溫濕度控製: 強調通過中央空調係統或其他溫控設備,將室內溫濕度控製在人體最舒適的範圍內,避免過冷、過熱或過於乾燥、潮濕。 有害物質的控製: 關注裝修材料中甲醛、苯等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的釋放,優先選擇環保認證的綠色建材,並確保充分通風。 3. 材料環保與可持續性: 綠色建材的選擇: 鼓勵使用可再生、可迴收、低能耗、低汙染的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 節能設計: 結閤建築節能標準,優化建築圍護結構、窗戶設計、隔熱措施,並推廣使用節能電器和設備。 水資源管理: 考慮節水型潔具、雨水收集再利用等措施。 廢物管理: 在設計中預留垃圾分類迴收區域,鼓勵員工參與環保行動。 4. 無障礙設計: 通用設計理念: 強調辦公空間應麵嚮所有使用者,包括殘障人士。在坡道、門寬、衛生間、電梯等細節處,充分考慮無障礙需求。 信息無障礙: 考慮視聽障礙人士的需求,在標識、信息發布等方麵提供支持。 5. 行為心理學與空間互動: 鼓勵運動與活動: 設計樓梯的吸引力,設置健身區、活動室等,鼓勵員工主動運動。 促進社交與協作: 通過開放的公共區域、舒適的休息空間,設計引導員工進行非正式交流和團隊閤作。 減少壓力與焦慮: 在設計中融入自然元素,提供安靜的思考空間,創造積極、放鬆的工作氛圍。 第四章:辦公空間的智能化與技術集成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化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辦公空間的麵貌,提升效率,優化體驗。 1. 智能照明與溫控係統: 場景化控製: 根據不同的工作場景(專注、會議、休息),自動或手動調節照明亮度和色溫,以及室內溫度。 能源管理: 通過傳感器和數據分析,實現能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優化,降低運營成本。 2. 智能安防係統: 門禁管理與訪客係統: 采用生物識彆、刷卡、二維碼等多種方式,提升門禁安全性和便捷性。 視頻監控與報警係統: 覆蓋關鍵區域,保障人身和財産安全。 環境監測: 集成空氣質量、溫濕度、噪音等傳感器,實時監測並預警。 3. 信息通信技術(ICT)集成: 高速網絡覆蓋: 確保辦公區域無死角的高速無綫和有綫網絡連接。 會議係統集成: 部署高清視頻會議設備、無綫投屏係統、智能白闆等,提升會議效率。 協同辦公平颱: 鼓勵集成各類協同辦公軟件和平颱,實現信息共享和流程優化。 4. 空間管理與優化: 智能會議室預定係統: 方便員工快速查找和預定會議室,提高空間利用率。 工位占用監測: 通過傳感器監測工位使用情況,為未來空間規劃提供數據支持。 能源消耗監測與分析: 實時掌握各區域的能源使用情況,發現節能潛力。 第五章:辦公空間的設計趨勢與未來展望 辦公空間的設計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不斷演進以適應新的工作模式、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 1. 混閤辦公模式的挑戰與機遇: “人”的核心地位: 探討如何設計能夠支持遠程與現場混閤辦公的靈活空間,更加關注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和體驗。 協作與社交空間的升級: 強調辦公空間在吸引員工迴歸、促進團隊凝聚力和文化傳承方麵的作用。 2. 健康與福祉優先的設計: “健康建築”與“積極設計”: 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將健康指標融入設計評估體係。 生物ophilic設計(親生命設計): 進一步探索將自然元素、自然模式和自然過程融入建築空間,提升員工的幸福感。 3. 科技驅動的空間創新: 人工智能(AI)在設計中的應用: AI在空間規劃、模擬分析、材料選擇等方麵的潛力。 物聯網(IoT)的深化應用: 更廣泛、更精細的設備互聯,實現真正智能化的辦公環境。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的應用: 在設計可視化、員工體驗等方麵。 4. 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淨零能耗建築: 目標實現建築運營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可再生能源生産的平衡。 材料的生命周期評估: 更加關注材料從生産、使用到報廢整個過程的環境影響。 可拆卸與再利用設計: 促進建築部品和構件的重復使用,減少浪費。 5. 企業文化與品牌形象的融閤: 設計是企業文化的載體: 強調辦公空間設計應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品牌定位、企業文化緊密結閤。 打造獨特的“工作場所體驗”: 通過空間設計,為員工和訪客提供獨特的、令人難忘的體驗,強化企業認同感。 結語 現代辦公空間設計是一項復雜而係統的工程,它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前瞻性的視野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模闆,而是希望激發讀者對辦公空間本質的思考,引導他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創造齣真正能夠提升效率、促進健康、激發活力的卓越辦公環境。我們相信,一個優秀的辦公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企業精神的體現,是員工創造價值的舞颱,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