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文物局主持編寫的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考古》、《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中國陶瓷》、《中國青銅器》、《中國書畫》、《中國古代建築》,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陸續齣版以來,在文物、博物館界和社會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響強烈,受到文博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好評,多次應讀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來,全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取得瞭很大發展,各方麵的新發現、新成不斷湧現,為瞭及時反映文博事業的新麵貌,使這套教材更加完備,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要,國傢文物局再次組織原編寫人員對教材重新進行瞭修訂。《國傢文物局文博教材:中國古代建築》本次修訂,除瞭補充較新研究成果和內容外,對原書中有誤之外也作瞭更正,(《中國考古》的仙容因故未作修訂)並在總分教材前增加瞭彩色圖版。同時首次齣版瞭《中國古錢幣》。
羅哲文,1924年3月齣生,1940年考入當時唯yi從事中國古建築調查研究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等人,並參加古建築的調研工作。曆任國傢文物局物處副處長、文物檔案資料室主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等職;現為教授高級工程師,國傢文物局古建築專傢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0S)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長城》、《中國古塔》、《中國帝王陵》、《中國佛寺》、《中國古園林》等。
第一章 古建築保護、維修概論
第一節 前言光榮的職責、艱巨的任務
第二節 古建築的價值與作用
第三節 五十年來文物、古建築保管工作的迴顧
第四節 古建築的鑒彆與選擇
第五節 古建築的保管工作
第六節 古建築的維修原則與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
第七節 更好地發揮古建築在個現代化和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第八節 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
第九節 曆史文化名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支柱
第十節 《世界遺産名錄》與中國的世界遺産
第二章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
緒論
第一節 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三節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第四節 古代建築技術的主要成就
第三章 古建築的結構與構造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颱基與基礎
第三節 主體結構--木柱架
第四節 木結構的連結法
第五節 裝修
第六節 屋頂
第七節 牆壁與地麵
第八節 彩色
……
第四章 (上)古建築測量
第四章 (下)古建築製圖
第五章 古建築維修
附錄
2.民族和地區的典型實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傢,疆域遼闊,地形復雜。每個民族和不同地區的古建築都有它們不同的布局、結構和藝術風格,對於研究我國多民族國傢的曆史和文化藝術是重要的實物例證。因此,在選擇作為文物保護的古建築時,應當注意具有民族特點和不同地區特點的典型實物。
3.建築材料和結構方麵的典型實物
我國古代建築工匠們運用瞭各種建築材料來修建起豐富多采的建築物。並且因材施用,創造齣不同的結構、方法,這對於研究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的發展是重要的實物例證。在建築材料方麵有用磚、瓦、木、石、竹子、銅、鐵、琉璃等建成的建築。在結構上有木骨架的抬梁颱、穿鬥式、井斡式,有框架結構,荷重牆、不荷重牆、磚石發券、疊澀、銅鐵鑄製等等。在平麵形式上有方形、長方形、棱形、多邊形、圓形、半圓形、日形-、月形、波浪形以及各種形狀組閤的復雜平麵。屋頂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捲棚、平頂、盝頂、勾連搭以及多種形式組閤的屋頂。在選擇作為文物保存的古建築時,各種建築形式、結構和材料都應當選擇。
4.建築藝術裝飾方麵的典型實物
我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非常豐富,如像建築彩畫、磚石雕刻、木雕、泥塑、壁畫、琉璃瓦獸、麵飾、鑲嵌等等。每種裝飾藝術都有它們技術、藝術的特點。在選擇作為文物保存的古建築時,要注意這些裝飾藝術和附屬藝術的實物。
5.反映時代特點的典型實物
我國古建築每個曆史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發展和變化,有著明顯的時代風格和特點。如像宋代建築與唐代不同,元代建築與宋代不同,明、清建築與元代又不同。在選擇的時候,應注意時代的典型實物。
……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拿到它那一刻起,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封麵采用的材質很有質感,那種略帶磨砂的觸感配閤著典雅的燙金字體,讓人忍不住想一再摩挲。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厚實而平滑,使得印刷齣來的插圖和文字都顯得格外清晰銳利,特彆是那些精細的建築測繪圖和全景照片,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古建築的莊嚴與厚重。裝訂工藝看得齣是下足瞭功夫,無論怎麼翻閱,書頁都保持著完美的平整度,這對於一本需要經常查閱和對比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之處,不同章節的標題和引文采用瞭不同的字體和留白處理,使得閱讀節奏張弛有度,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整體來看,這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的外觀設計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傳統美學的尊重與現代審美的融閤,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園林中的空間序列布局,尤其是亭颱樓閣之間的視綫引導和滲透關係,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分析具體案例時,不僅僅停留在對建築形製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文化背景對空間哲學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於“藏”與“露”的空間轉換策略,結閤瞭大量的實例圖片和手繪草圖進行多維度剖析,邏輯鏈條極其嚴密。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某一處皇傢園林局部結構的處理,其對藉景和框景的精妙運用,居然能與我之前閱讀的幾本專業園林理論著作形成瞭完美的互補,提供瞭全新的解讀視角。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在術語的運用上把握得非常精準,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至於晦澀難懂,使得我這個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也能輕鬆跟上其深入的分析步伐,這種平衡做得非常到位,讓人感覺作者是真正懂得如何嚮不同層次的讀者傳達復雜知識的行傢。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穿越曆史的沉浸式體驗,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建築史學傢,走訪瞭不同朝代的建築現場。它敘事的手法非常高明,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編年體羅列,而是選擇瞭一些極具代錶性的“關鍵建築”作為切入點,通過對這些標誌性建築的解構,輻射齣整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審美取嚮乃至權力結構。這種“以點帶麵”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記憶的持久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建築結構邏輯的剖析,例如,當講解到宋代鬥拱的層疊變化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圖示層麵,而是用瞭一種極富畫麵感的語言,描述瞭力綫是如何被巧妙地分散和承載的,仿佛能聽到木構件之間榫卯咬閤的“呼吸聲”。這種生動的描摹,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結構原理變得鮮活起來,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古人智慧的敬畏之情,確實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文化溯源之旅。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係統性地梳理一下中國古代不同地域風格的建築差異,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清晰的地理劃分和風格歸類。作者沒有將“中國古代建築”視為一個單一的整體,而是細緻地劃分齣瞭如巴蜀的乾欄式、徽派的馬頭牆、閩南的紅磚大厝等區域特色,並且深入剖析瞭這些地域風格是如何受到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族群遷徙曆史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對於南方木構架體係中對防潮和通風的適應性改造,書中配有大量對比圖例,直觀地展示瞭南方建築在應對濕熱氣候時的“機心”所在。這種自下而上的、由地域微觀現象歸納齣宏觀發展脈絡的寫作手法,非常符閤我這種實踐導嚮的學習者的需求,讓我對“因地製宜”這四個字有瞭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收獲遠超預期,真正做到瞭將理論與地域實踐完美結閤。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作為工具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而它在這方麵的錶現堪稱典範。我注意到,每一個引用的觀點、每一個數據的呈現,甚至是每一個建築的年代標注,都經過瞭極其審慎的考證。書後附帶的參考資料和索引部分,簡直是為深度研究者準備的寶庫,信息量之大、來源之權威,讓人對作者團隊的學術功底肅然起敬。我在比對某些地方誌記載的關於某項營造製度的細節時,發現書中提供的另一種主流學說,其論證過程詳實可靠,甚至引用瞭齣土文物的佐證,這種多角度的交叉驗證,極大地提升瞭信息的可信度。對於需要撰寫研究報告或進行專業交流的人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堅實基礎和權威背書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是知識的集閤,更是學術對話的起點和標準參照係。
評分無論紙張還是印刷都很差的書,失望!!!!
評分國傢文物局齣版的中國古代建築教材十分好,很適閤學習古建築的朋友和文物博物館專業人士去學習,已經是第二次購買瞭。
評分很好的書籍很好的學習必備佳品,,,,希望宣傳能給力的,能越做也好,下次還會在來的額,京東給瞭我不一樣的生活,這本書籍給瞭我不一樣的享受,體會到瞭購物的樂趣,讓我深受體會啊。
評分我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非常豐富,如像建築彩畫、磚石雕刻、木雕、泥塑、壁畫、琉璃瓦獸、麵飾、鑲嵌等等。每種裝飾藝術都有它們技術、藝術的特點。在選擇作為文物保存的古建築時,要注意這些裝飾藝術和附屬藝術的實物。
評分老師專門推薦的教材,班裏人幾乎人手一本,很棒的書,也很有用
評分麗星的細紋密布的臉孔暫時沒有錶情。然後她的雙唇綳緊瞭。“安德魯,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你已經安排去死啦?你不能這樣安排。這違背瞭第三條規則。”
評分書乃知識之源,人應該學習,書是很好的老師,書不錯,很喜歡,會一直買!
評分不錯的選擇,我是真的很開心
評分很好,不錯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