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仪礼译注》的出版,简直是古典文献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尤其欣赏译者在保持原文古朴典雅之余,又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礼仪条文,用现代汉语清晰准确地梳理出来。阅读《仪礼》本身就是一种对古代社会结构、伦理观念的深度探寻,但没有好的注疏和译文,很多细节会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不是那种生硬的逐字翻译,而是融入了对周代礼制背景的深刻理解,让你仿佛能亲身站在那个祭坛前,感受“执玉”、“降听”的庄重。特别是对于那些繁复的器物名称和动作规范,译注部分提供了详尽的考证和图示的想象空间,这对于我们这些纯粹的文本阅读者来说,无疑是架起了一座通往历史现场的桥梁。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现代生活的一些仪式感,去揣摩古人的“礼”,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心潮澎湃。它不是快消品,而是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案头宝典。
评分我个人对这种将古代经典“现代化阐释”的努力非常支持,但很多成果往往流于表面。这部《仪礼译注》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做到了“信”与“达”的统一。“信”,是它对《仪礼》文本核心精神的忠实坚守;“达”,则是它将这些看似遥远的古代行为准则,以一种现代读者能够体悟的方式传达出来。比如在解释“乡饮酒礼”时,译注不仅说明了酒的种类和饮用的顺序,更阐述了这种集体饮酒活动中蕴含的“尊长”、“和睦”的社会功能。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看到礼乐文明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纸张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它让我确信,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当是既严肃又具有温度的,能够让大众走进经典,而不是将经典锁在象牙塔里。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版本的《仪礼》注释本,但往往要么过于注重训诂考证,对礼仪的“操作性”解释不足,要么过于“白话化”,失去了原典的韵味。这套《仪礼译注》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涉及具体仪程的段落时,那种近乎工匠般的细致。比如对“燕礼”中主人与客人的坐次、行礼的幅度,译注都做了细致的对比和说明,这对于我理解古代的“位序”哲学至关重要。这些细节,恰恰是构成“礼”的血肉。此外,译文的用词选择非常考究,既没有使用生僻的古语,也没有过度使用现代流行词汇,保持了一种庄重而不疏离的语感。读起来就像是有一位博学睿智的前辈,耐心地在你耳边为你讲解每一道程序的深意,而不是冷冰冰地递给你一本字典。
评分最近我迷上了研究古代的宗族制度和人际交往规范,而《仪礼》无疑是这方面的源头活水。我不得不说,这套译注本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周代社会秩序的认识。尤其是针对“丧礼”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哀悼、祭奠流程,译注清晰地梳理出了不同身份、不同亲疏关系的对应规范,展现了古代社会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和层级性。很多现代人认为古代的礼仪过于繁琐刻板,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开始理解那些“繁琐”背后,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郑重确认和维护。译者在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后世儒家对仪式的辩论,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一种动态的学术对话。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人性化,注释紧随原文,查阅起来非常方便,不像有些学术著作,注释分散在书的末尾,阅读体验极差。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先秦礼学著作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它们是束之高阁的“精英读物”,普通人难以企及。然而,这套《仪礼译注》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学术”而堆砌的生硬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士婚礼的部分,那段关于“入门”、“辞让”的描摹,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完全失传了细节,但译注者通过对诸家说法的梳理和取舍,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依据又易于理解的场景。我甚至带着我的孩子一起阅读,试着解释“降载”、“馂食”这些词汇的象征意义,孩子居然也能抓住那种“敬慎”的精神内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礼”从一种遥远的制度,还原成了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行为艺术。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骨架”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
评分我是第二次在京东购书,书的质量还比错,字体清晰。不知道什么原因书的外壳有残损!
评分购买一套十三经注疏,宿愿也,这套书价格实惠,压缩版,便于查阅。
评分学习《礼记》比较好的读本了,译注准确翔实。纸张薄了点,很多生僻字没有注音,要有精装版就好了!
评分线装加胶装,挺扎实的。
评分想买这本书好久了,一直在购物车里放着,正好赶上京东618打折,果断入手,物流很快,第二天就到了,关键是快递小哥很热情。京东618真是给力!
评分收到商品之后立刻打开看了一下,商品包装完好无损,送货速度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经典之作,内容还没看,不知道和书局比起来怎么样
评分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实为本,纵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彰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陉晔士二土于学宫之后,直至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依据,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霞断狱气“礼”成了覆迁巴,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学、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所有官私学校之中,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目不识丁之人在内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际,总有人视其为障碍,为糟粕,必欲除之而后快;相反,也有人尊之为圣典,为良方,藉其足以安邦定国。时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评分很久就想买一套十三经注疏。刚开始想买一套五卷本的,后来想一想,还是买这个上下册的,翻检起来比较方便。虽然字有点小,但是虽然字有点小,但是也只能这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