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章學誠,呂思勉(評) 著,李永圻,張耕華 整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50425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269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學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自中西文明發生碰撞以來,百餘年的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即無可避免地擔負起雙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脈絡,已成為我們理解並提升自身要義的藉鏡,整理和傳承中國文明的傳統,更是我們實現並弘揚自身價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匯,乃是塑造現代中國之精神品格的必由進路。《文史通義》是清朝乾、嘉時代著名學者章學誠的著作。章學誠(一七三八——一八零一)字實齊,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是著名的史學傢,曾經為和州永清縣和亳州編寫縣誌和州誌,又編寫《湖北通誌》,著有《章氏遺書》,從中選齣精要部分為《文史通義》,後附《校讎通義》。《文史通義》是一部開新學術風氣的著作,書中主張藉古通今,所論涉及史學、文學、校讎學等多種領域,創見頗多。

目錄

導讀
整理說明
大梁本《文史通義》原序
捲一 內篇一
易教上
易教中
易教下
書教上
書教中
書教下
詩教上
詩教下
經解上
經解中
經解下

捲二 內篇二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學上
原學中
原學下
博約上
博約中
博約下
言公上
言公中
言公下

捲三 內篇三
史德
史釋
史注
傳記
習固
硃陸
文德
文理
文集
篇捲
天喻
師說
假年
感遇
辨似

捲四 內篇四
說林
知難
釋通
橫通
繁稱
匡謬
質性
黠陋
俗嫌
針名
砭異
砭俗

捲五 內篇五
申鄭
答客問上
答客問中
答客問下
答問,
古文公式
古文十弊
浙東學術
婦學
《婦學》篇書後
詩話

捲六 外篇
方誌立三書議
州縣請立誌科議
地誌統部
《和州誌·皇言紀》序例
《和州誌·官師錶》序例
《和州誌·選舉錶》序例
《和州誌·氏族錶》序例上
《和州誌·氏族錶》序例中
《和州誌·氏族錶》序例下
《和州誌·輿地圖》序例
《和州誌·田賦書》序例
《和州誌·藝文書》序例
《和州誌·政略》序例
《和州誌·列傳》總論
《和州誌·闕訪列傳》序例
《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上
《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中
《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下
《和州誌·文徵》序例

捲七 外篇二
《永清縣誌·皇言紀》序例
《永清縣誌·恩澤紀》序例
《永清縣誌·職官錶》序例
《永清縣誌·選舉錶》序例
《永清縣誌·士族錶》序例
《永清縣誌·輿地圖》序例
《永清縣誌·建置圖》序例
《永清縣誌·水道圖》序例
《永清縣誌·六書》例議
《永清縣誌·政略》序例
《永清縣誌·列傳》序例
《永清縣誌·列女列傳》序例
《永清縣誌·闕訪列傳》序例
《永清縣誌·前誌列傳》序例
《永清縣誌·文徵》序例
《亳州誌·人物錶》例議上
《亳州誌·人物錶》例議中
《亳州誌·人物錶》例議下
《亳州誌·掌故》例議上
《亳州誌·掌故》例議中
《亳州誌·掌故》例議下

捲八 外篇三
答甄秀纔論修誌第一書
答甄秀纔論修誌第二書
與甄秀纔論《文選》義例書
修誌十議
《天門縣誌·藝文考》序藝文論附
《天門縣誌·五行考》序
《天門縣誌·學校考》序
與石首王明府論誌例
記與戴東原論修誌
報廣濟黃大尹論修誌書
覆崔荊州書
為張吉甫司馬撰《大名縣誌》序
為畢鞦帆製府撰《常德府誌》序
為畢鞦帆製府撰《荊州府誌》序
為畢鞦帆製府撰《石首縣誌》序
書《武功誌》後
書《朝邑誌》後
書《吳郡誌》後
書《姑蘇誌》後
書《灤誌》後
書《靈壽縣誌》後
附錄
《文史通義》版本
《文史通義評》序

精彩書摘

  或日:子言學術功力必兼性情,為學之方不立規矩,但令學者自認資之所近與力能勉者而施其功力,殆即王氏良知之遺意也。夫古者教學,自數於方名,誦《詩》舞《勺》,各有一定之程,不問人之資近與否,力能勉否。而子乃謂人各有能有所不能,不相強也,豈古今人有異教與?答日:今人為學,不能同於古人,非纔不相及也,勢使然也。自官師分而教法不閤於一,學者各以己之所能私相授受,其不同者一也。且官師既分,則肄習惟資簡策,道不著於器物,事不守於職業,其不同者二也。故學失所師承,六書九數,古人幼學皆已明習,而後世老師宿儒,專門名傢,殫畢生精力求之,猶不能盡閤於古,其不同者三也。
  天時人事,今古不可強同,非人智力所能為也。然而六經大義,昭如日星,三代損益,可推百世。高明者由大略而切求,瀋潛者循度數而徐達。資之近而力能勉者,人人所有,則人人可自得也,豈可執定格以相強歟!王氏“緻良知”之說,即孟子之遺言也。良知日緻,則固不遺功力矣。硃子欲人因所發而遂明,孟子所謂察識其端而擴充之,胥是道也。而世儒言學,輒以良知為諱,無亦懲於末流之失,而謂宗指果異於古所雲乎?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大學經典係列的書字號均偏小,頁麵兩側均留有大片空白,排版不好。

評分

一直沒有等到上海古籍的那版,不過這個簡體字也行

評分

完美,一本史通,加這本文史通義

評分

本書是我國清代著名史學傢章學誠的代錶作。對廣大學子瞭解中國史學之發展大有裨益,而且這個印行以章氏次子章華紱編印的“大梁本”為底本,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還加入瞭呂思勉先生對《文史通義》逐章逐節所作的評論,實為一本好書。

評分

這個比較有意思,還有呂思勉等名傢的評,一本書買瞭相當於好幾本瞭,而且絕對是蒲氏沒有隨便更改的那一版~~~~

評分

近三百年學術巨著,這個版本隨便看看還可以

評分

京東的書還不錯,買很多瞭。

評分

他把闡發史意作為《文史通義》一書的最高宗旨,也是與當時的學術背景有關的。自清初顧炎武開創考據學派之後,由於清政府采取瞭高壓與懷柔相結閤的文化專製主義政策,至乾嘉時代,考據學者們終日埋頭典籍,不問世事,竟為無用的魚蟲之學。章學誠認為,這是從明人無本空談的一個極端又走到瞭過分強調徵實的另一個極端瞭,因而對考據學風應當有所矯正,提倡發揮自己的主觀見解,他在《與汪龍莊書》一文中說,“今日學者風氣, 徵實太多, 發揮太少, 有如桑蠶食時, 而不能抽絲。拙撰《文史通義》,中間議論開闢,實有不得已而發揮,為韆古史學闢其蓁蕪。”錶明自己撰寫《文史通義》,以史意為宗旨,也有矯正時下考據學風之意。

評分

瞭解中國曆史,這也算是不得不讀的書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