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史知識文庫典藏本: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主要內容包括:禮是什麼、禮緣何而作、禮的分類、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禮的要素、禮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禮是什麼
第二章 禮緣何而作
第三章 禮的分類
一 吉禮
二 凶禮
三 軍禮
四 賓禮
五 嘉禮
第四章 禮的要素
一 禮法
二 禮義
三 禮器
四 辭令
五 禮容
六 等差
第五章 禮與樂
一 德音之謂樂
二 盛德之帝必有盛樂
三 音樂通乎政
四 樂內禮外
五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第六章 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周禮》
一 聚訟韆年的學術公案
二 理想化的國傢典製
三 以人法天的思想內核
四 學術與治術兼包
第七章 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儀禮》
一 《儀禮》的名稱、傳本和今古文問題
二 《儀禮》的作者與撰作年代
三 《儀禮》的傳授與研習
四 《儀禮》的價值
第八章 闡發禮義的妙語集萃《禮記》
一 《禮記》的成書
二 《禮記》的分類與作者
三 《禮記》的人本主義思想
四 哲理與格言
五 《禮記》的流傳與影響
第九章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
一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
……
第十章 閤二姓之好:婚禮
第十一章 禮尚往來:士相見禮
第十二章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鄉飲酒禮
第十三章 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第十四章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義:燕禮
第十五章 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
第十六章 稱情而立文:喪服(上)
第十七章 稱情而立文:喪服(下)
第十八章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喪禮
第十九章 埋藏親人的遺體:既夕禮
第二十章 安魂之祭:士虞禮
第二十一章 祭祀萬世師錶:釋奠禮
第二十二章 詩禮傳傢:傢禮
第二十三章 不見麵的禮儀:書信
精彩書摘
新郎齣發迎親之前,父親教導說:“去迎接你的內助,以繼承我們的宗室之事。勉勵和引導她恭敬從事,以嗣續我們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兒子迴答說:“是,隻怕我不能勝任,但決不敢忘記父親的訓誡。”新郎乘坐漆車前往女傢,隨行者分乘兩輛副車,從役們手持燭炬,在馬前開道照明。
女傢在禰廟為祖先的神靈設席,右麵放著供神靈憑依的幾。新娘戴著發飾,在房中麵朝南而立,等待丈夫的到來。姆站在新娘右邊。陪嫁者站在新娘後麵。新郎到達門外時,新娘的父親齣門迎接,並導引他進門。上堂後,新娘的父親在阼階上麵朝西而立,母親在房外麵朝南而立。新郎東房之前、麵朝北嚮嶽父行再拜叩首之禮,然後走下西階,齣門。女兒齣房,跟從新郎從西階下堂,這時,站在阼階上的父親告誡女兒:“切記要恭敬從事,從早到夜,都不要違背公公、婆婆的意誌!”並贈以衣服、發簪等托戒之物,讓她日後見物思今,永誌不忘。母親給女兒係好小帶、結好佩巾,告誡說:“要努力,要謹慎,白天黑夜,都要恪守婦道!”庶母送到門內,給她係上盛佩巾用的絲囊,告誡說:“恭恭敬敬地聽從你父母的話。白天黑夜都不要有過錯,經常看看這個絲囊,就不會忘記父母的告誡瞭!”新娘登上迎親的車,姆為她披上避風塵用的罩衣。新郎驅車前進,車輪轉動三圈後,由車夫代替新郎駕車。新郎乘自己的漆車先迴傢,再在傢門外等候新娘。
……
前言/序言
中國是傳承韆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三韆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製禮作樂,就提齣瞭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傢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製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曆代王朝製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曆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傢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瞭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瞭解中國禮儀文化。
不無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禮樂文化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受到瞭種種責難,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禮樂文化的性質問題。有人認為,禮樂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早已過時,誰再提倡,誰就是逆潮流而動。態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時期的江青等人,他們誣衊孔子是搞復闢的祖師爺,說孔子“剋己復禮”就是要復闢奴隸製。二是禮樂文化是否還有現代價值。有人認為,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於先秦、兩漢,社會麵貌和生活方式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三禮》錶述的禮儀對我們已經毫無用處。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隻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曆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曆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麵貌。例如,公元前6世紀前後,是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齣現瞭諸如孔子、老子、孫子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韆古的經典。兩韆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曆史的進程,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每每要迴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倡導的禮樂文化,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人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瞭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隻練武功,變成瞭沒有文化的“強人”,那纔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我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浩瀚中華:一部橫跨時空的文明史詩 圖書名稱: 《浩瀚中華:一部橫跨時空的文明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領域的深入剖析,而是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詳盡的中華文明全景圖。它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經,以文化內核為緯,力圖勾勒齣中華民族從遠古曙光邁嚮現代輝煌的漫長曆程中,那些塑造瞭民族精神、決定瞭曆史走嚮的關鍵脈絡與核心成就。 第一捲:文明的源起與早期奠基(上古至先秦) 本捲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從黃河、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遺址中發掘齣的早期社會結構與信仰體係入手,探討農業文明的興起如何催生瞭早期聚落的復雜化。我們將細緻梳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不僅僅關注王權的建立與衰落,更側重於早期國傢形態的演變。 重點章節將深入分析“禮樂製度”在西周的構建及其社會功能。不同於將禮儀視為僵硬的規範,本捲將其置於早期政治倫理的框架下考察——禮如何維係宗法血緣,樂如何教化人心,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瞭早期中華社會治理的基礎邏輯。 隨後,筆鋒轉嚮春鞦戰國時期。這是一個思想大爆發的時代,禮崩樂壞的錶象之下,孕育瞭中國哲學思想的黃金時代。我們將係統梳理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諸子百傢的核心思想及其對後世政治哲學、倫理道德的深遠影響。重點研究孔子對“仁”與“禮”的再闡釋,以及老莊思想對個體生命狀態的獨特關照,理解為何這些思想在曆史的反復拉鋸中,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捲:帝國初成與製度的定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秦的統一,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的誕生。本捲將重點剖析秦朝的郡縣製、度量衡的統一以及“書同文”的意義。這些看似簡單的行政措施,實則為後續兩韆年中國的政治版圖和文化認同打下瞭不可逆轉的基礎。 漢代承襲並發展瞭秦製,儒傢思想被提升到官方正統的地位。我們將探討“獨尊儒術”的過程及其對知識階層、官僚選拔的影響。同時,本捲不會忽略漢代在科技、經濟上的巨大成就,如造紙術的發明、絲綢之路的開闢,這些都展示瞭一個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帝國形象。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閤與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政治動蕩不安的背景下,玄學、佛教的興盛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我們將探討士人階層對“竹林七賢”式隱逸生活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與本土的玄學思潮相融閤,催生齣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流派,為隋唐的文化盛宴積蓄瞭能量。 第三捲:盛世的輝煌與世俗的深化(隋唐至宋元) 隋唐時期,中華文明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本捲將重點展現“天可汗”時代的國際視野和開放胸襟。從科舉製度的完善到三教並行(儒、釋、道)的文化格局,再到唐詩的鼎盛,無不體現齣強大的文化自信與強大的國傢組織能力。我們將分析長安作為世界性都市的運作機製,以及唐代社會對女性地位、藝術審美的包容與創新。 宋代的轉型是理解中國走嚮“近世”的關鍵。宋朝在經濟、商業化和市民文化方麵的成就,遠超前代。本捲將關注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等技術的普及對社會信息傳播的影響,以及理學(新儒學)的齣現如何迴應瞭佛教和道教對人心靈的挑戰,重新校準瞭士大夫階層的道德坐標。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宋代對內斂、精微的審美取嚮,及其在繪畫、瓷器等藝術領域所達到的極緻。 元朝的建立,引入瞭新的統治視角和廣闊的疆域概念,對中華文明版圖的整閤産生瞭深遠影響,同時也促進瞭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 第四捲:傳統的成熟與變革的醞釀(明清) 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社會形態的集大成期。本捲將審視君主專製製度的進一步強化,如內閣製、廠衛製度的發展,以及其對國傢治理效率和民間活力的雙重影響。我們將深入探討小說、戲麯等通俗文化的興起,分析其如何成為反映社會百態、承載民間情感的重要載體,標誌著世俗文化力量的崛起。 明末清初的社會思潮,充滿瞭對既有秩序的反思。從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的經世緻用之學,到黃宗羲對君主權力製約的早期探索,都顯示齣知識分子在麵對停滯時所展現齣的批判精神。 最後,本捲將以清代前期的高度穩定與文化保守主義為背景,勾勒齣中華帝國在西方工業革命浪潮來臨前,自身內部的張力與睏境,為理解近代中國的轉型埋下伏筆。 結語:文明的賡續與未來的展望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曆史進程的全麵梳理,揭示中華文明強大的韌性與整閤力。它不是堆砌史實,而是探究這些曆史事件、哲學思潮和製度變遷,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塑造齣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嚮和集體記憶。讀者在閤上書捲時,將獲得一個清晰的認知:我們今日所立之處,正是建立在數韆年綿延不絕的文明之上,理解過去,方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走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