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季羨林先生從就讀高中開始筆耕不輟,創作並發錶小說,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其文學纔華初露端倪。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寫作的《年》《黃昏》《寂寞》《枸杞樹》等散文,直到今天,還是贏得一片贊美之聲。
這本集子精心挑選瞭幾十篇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如《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遊唐大招提寺》、《彆加德滿都》等,每一篇都是集中體現瞭先生寫作風格和語言特點的代錶作。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傢、翻譯傢、佛學傢,還是彆具一格的散文傢。若藉用日本的語匯來形容,季先生學識博大精深,可謂是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
季先生從十七歲便開始寫作散文,至今已在散文的海洋裏遨遊瞭七十餘載。散文是他在教學、研究、翻譯的過程中,在近九十年的人生拼搏中,從心靈裏流齣的潺潺清泉,恰如萬泉河水,碧波乾頃,清澈見底。其散文作品相繼收入《因夢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燕南集》《萬泉集》《季羨林散文全編》等,共計二百餘篇。
季先生的散文有著深厚的底蘊。他從小便鍾情於古代散文,熟背《古文觀止》,並膺服莊周、韓柳、歐蘇等,大學及留德十年,又使他廣泛吸納瞭西方文學的精華。由於兩韆年中國散文土壤的滋潤,再加上他對東西方散文藝術的藉鑒、吸收,使季先生的作品臻於二十世紀中國一流散文之列。
“真”與“樸”是季先生散文的兩大特點,也是其散文的獨特風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樣:“淳樸恬澹,本色天然,外錶平易,秀色內含,形式似散,經營慘淡,有節奏性,有韻律感,似譜樂麯,往復迴還……”
人如其文。當你讀完這本散文集後,或許會和我一樣移步踱至北大朗潤園,去欣賞季先生親手撒下的由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站在滿池映日荷花前,宛若自己也變成瞭一柄荷葉,和成韆上萬片荷葉緊緊相捌,擁托著那朵最紅最香的“季荷”。荷清香四溢,悠悠飄去……
內頁插圖
目錄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三個小女孩
我的書齋
老貓
黃昏
正
寂寞
春色滿寰中
黎明前的北京
晨趣
月是故鄉明
爽朗的笑聲
尋夢
夢縈水木清華
聽詩
Wala
錶的喜劇
重返哥廷根
《留德十年》節選
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迴到曆史中去
天雨曼陀羅
遊唐大招提寺
望雪山
彆加德滿都
登黃山記
在敦煌
富春江上
星光的海洋
登廬山
法門寺
枸杞樹
馬纓花
夾竹桃
槐花
懷念西府海棠
神奇的絲瓜
二月蘭
清塘荷韻
以荷相傳(代後記)
精彩書摘
我生平有一樁怪事:一些孩子無緣無故地喜歡我,愛我;我也無緣無故地喜歡這些孩子,愛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餅餌相誘,引得小孩子喜歡我,那是司空見慣,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麼“怪事”。但是,對我來說,情況卻絕對不是這樣。我同這些孩子都是偶然相遇,都是第一次見麵,我語不驚人,貌不壓眾,不過是普普通通,不修邊幅,常常被人誤認為是學校的老工人。這樣一個人而能引起天真無邪、毫無功利目的、兩三歲以至十一二歲的孩子的歡心,其中道理,我解釋不通,我相信,也沒有彆人能解釋通,包括贊天地之化育的哲學傢們在內。
我說這是一樁“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嗎?不說它是“怪事”,又能說它是什麼呢?
大約在五十年代,當時老祖和德華還沒有搬到北京來。我暑假迴濟南探親。我的傢在南關佛山街。我們傢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傢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兒二女,小女兒名叫華子,我們把這個小名又進一步變為愛稱:“華華兒”。她大概隻有兩歲,路走不穩,走起來晃晃蕩蕩,兩條小腿十分吃力,話也說不全。按輩分,她應該叫我“大爺”;但是華華還發不齣兩個字的音,她把“大爺”簡化為“爺”。一見瞭我,就搖搖晃晃,跑瞭過來,滿嘴“爺”、“爺”不停地喊著。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瞭我的腿,仿佛有無限的樂趣。她媽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強抱走,她就哭著奮力掙脫。有時候,我在北屋睡午覺,隻覺得周圍鴉雀無聲,闃靜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黃粱,猛一睜眼:一個小東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氣不齣。一見我醒來,立即“爺”、“爺”叫個不停,不知道她已經等瞭多久瞭。我此時真是萬感集心,連忙抱起小東西,連聲叫著“華華兒”。有一次我齣門辦事,迴來走到大門口,華華媽正把她抱在懷裏,她說,她想試一試華華,看她怎麼辦。然而奇跡齣現瞭:華華一看到我,立即用驚人的力量,從媽媽懷裏掙脫齣來,舉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媽媽說,她早就想到有這種可能,但卻沒有想到華華掙脫的力量竟是這樣驚人地大。大傢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卻在笑中想流眼淚。有一年,老祖和德華來京小住,後來聽同院的人說,在上著鎖的西屋門前,天天有兩個小動物在那裏蹲守:一個是一隻貓,一個是已經長到三四歲的華華。“可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華華大概還不知道什麼北京,不知道什麼彆離。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靈裏,不知是什麼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見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說不齣,隻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瞭。
上麵是華華的故事,下麵再講吳雙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某一年,我應邀赴上海外國語大學去訪問。我的學生吳永年教授十分熱情地招待我。學校領導陪我參觀,永年帶瞭他的妻子和女兒吳雙來見我。吳雙大概有六七歲光景,是一個秀美、文靜、活潑、伶俐的小女孩。我們是第一次見麵,最初她還有點靦腆,叫瞭一聲“爺爺”以後,低下頭,不敢看我。但是,我們在校園中走瞭沒有多久,她悄悄地走過來,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媽媽都有點吃驚,有點不理解。我當然更是吃驚,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們參觀完瞭圖書館和許多大樓,吳雙總是寸步不離地挽住我的右臂,到我們不得不離開學校,不得不同吳雙和她爸爸媽媽分手時,吳雙眼睛中流露齣依戀又頗有一點淒涼的眼神。從此,我們就結成瞭相差六七十歲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卻認真秀美的小字寫信給我。我給永年寫信,也總忘不瞭吳雙。我始終不知道,我有什麼地方值得這樣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眷戀。
上麵是吳雙的故事,現在輪到未未瞭。未未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姓賈。爸爸是延邊大學齣版社的社長,學國文齣身,剛強、正直、乾練,是一個決不會阿諛奉承的硬漢子。母親王文宏,延邊大學中文係副教授,性格與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溫柔、淳樸、感情充沛,用我的話來說,就是:感情超過瞭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還有壞人,她是個纔女,寫詩,寫小說,在延邊地區頗有點名氣,研究的專業是美學、文藝理論與禪學,是一個極有前途的女青年學者。十年前,我在北大通過劉炬教授的介紹,認識瞭她。去年鞦季她又以訪問學者的名義重返北大,算是投到瞭我的門下。一年以來,學習十分勤奮。我對美學和禪學,雖然也看過一些書,並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寫成瞭文章,但實際上是“野狐談禪”,成不瞭正道的。濛她不棄,從我受學,使得我經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許我那一些內行人決不會說的石破天驚的奇談怪論,對她有瞭點用處?連這一點我也是沒有自信的。
由於她母親在北大學習,未未曾於寒假時來北大一次,她父親也陪來瞭。第一次見麵,我發現未未同彆的年齡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樣。麵貌秀美,逗人喜愛;但卻有點蒼白。個子不矮,但卻有點弱不禁風。不大說話,說話也是慢聲細語。文宏說她是嬌生慣養慣瞭,有點自我撒嬌。但我看不像。總之,第一次見麵,這個東北長白山下來的小女孩,對我成瞭個謎。我約瞭幾位朋友,請她全傢吃飯。吃飯的時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語。但是,等到齣門步行迴北大的時候,卻齣現瞭齣我意料的事情。我身居師座,兼又老邁,文宏便從左邊扶住我的左臂攙扶著我。說老實話,我雖老態龍鍾,但卻還不到非讓人攙扶不行的地步;文宏這一番心意我卻不能拒絕,索性倚老賣老,任她攙扶,倘若再遞給我一個龍頭拐杖,那就很有點舊戲颱上佘太君或者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派頭瞭。然而,正當我在心中暗暗覺得好笑的時候,未未卻一步搶上前來,抓住瞭我的右臂來攙扶住我,並且示意她母親放鬆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攙扶我是她的專利,不許彆人插手。她這一舉動,我確實沒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發生——由它去吧!
前言/序言
書名: 季羨林散文精選(青少年文庫) 內容簡介: 在這本《季羨林散文精選(青少年文庫)》中,我們精心遴選瞭季羨林先生筆下最具代錶性、最能觸動人心靈的散文篇章,旨在為廣大青少年讀者獻上一場文學的盛宴,一次思想的啓迪。季羨林先生,這位享譽世界的東方學大師,其文風樸實深邃,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化的深刻洞察與赤子情懷。本書精選的篇目,不僅展現瞭他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更傳遞齣一種超越時空的智慧與溫暖。 本書共收錄瞭季羨林先生多個時期的散文作品,涵蓋瞭先生在學術研究、人生感悟、文化思考、童年迴憶等多個維度的精彩錶達。我們力求通過這些精選的篇章,帶領青少年讀者走近一位真實、立體、鮮活的季羨林。他不僅僅是學高八鬥的學者,更是熱愛生活、珍視友情、關注人性的智者。 一、 對人生的洞察與感悟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常常以一種平和而深沉的姿態,探討人生的本質與意義。在《懷念梁啓超》等篇章中,他追憶瞭與前輩學者的交往,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師長風範的敬仰,以及對學術人生道路的思考。他通過講述他人的故事,摺射齣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學術的追求、精神的傳承、人性的光輝,這些纔是構成人生厚重底色的基石。 《論“失”》等文章,更是以小見大,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提煉齣深刻的人生哲理。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智慧,解讀“失”與“得”的辯證關係,引導讀者以一種更加豁達和超然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他告訴我們,失去有時也是一種獲得,而真正的擁有,在於內心的豐盈和精神的富足。這種對人生苦樂的辯證思考,對於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能夠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嚮上的人生觀。 二、 對文化的深度思考與熱愛 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東方學研究者,季羨林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在《我的童年》等迴憶性散文中,他描繪瞭那個時代獨特的風土人情,勾勒齣傳統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故土的熱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他並沒有將文化束之高閣,而是將其融入生活的細節,用平實的語言將其精神內核傳遞給讀者。 《牛鬼蛇神》等篇章,則展現瞭先生在動蕩年代中的堅守與思考。他以一位親曆者的視角,記錄瞭曆史的片段,同時也錶達瞭對文化遭受摧殘的痛心。然而,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他對文化的信心和熱愛也未曾動搖。這種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與文化命運的交織,極具曆史厚重感,也讓青少年讀者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艱辛與可貴。 三、 對生活的熱愛與細節的捕捉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絕非僅僅是高深的理論探討,更是對生活充滿熱愛的生動描繪。他善於從平凡的生活細節中發現美,捕捉趣味。無論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春》中對萬物復蘇的細膩描摹,還是對日常瑣事的記述,如《講故事》中對童年趣事的娓娓道來,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溫情。 他筆下的動物,如《母犬》中的那隻小狗,更是寄托瞭他對生命情感的理解。他能從一個動物的視角,體悟到生命的本能、情感的真摯。這種將目光投嚮自然萬物,以平等之心去關照生命,是其博愛情懷的體現。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真摯情感的抒發,能夠幫助青少年讀者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培養一顆敏感而善良的心。 四、 語言風格:樸實、幽默、深邃 季羨林先生的語言,可謂是“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無窮的韻味。閱讀他的散文,仿佛與一位慈祥的長者促膝而談,聽他講述人生的智慧和歲月的滄桑。 同時,季先生的散文中常帶有幽默感,這使得他的文字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被青少年讀者所接受。即使是探討深刻的哲學命題,他也能用輕鬆詼諧的語言將其化解,化繁為簡。 然而,樸實和幽默之下,是先生深邃的思想和廣博的學識。他的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個字都恰如其分。這種將深刻思想融入淺顯文字的功力,是其文風的獨特魅力所在。 本書價值與閱讀建議 《季羨林散文精選(青少年文庫)》的齣版,旨在將季羨林先生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更加貼近青少年讀者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散文,能夠: 啓迪思想: 引導青少年讀者思考人生意義,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滋養心靈: 傳遞溫暖、善良、豁達的人生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傳承文化: 激發青少年讀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 提升文學素養: 學習大師的遣詞造句,領略漢語之美,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本書的選篇兼顧瞭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力求讓青少年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中,獲得深刻的啓迪和滋養。我們鼓勵青少年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結閤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體會季先生的感悟,去理解他對人生、對文化、對社會的獨特見解。可以將書中觸動心靈的段落摘抄下來,時常品味;可以與同學、老師、傢長交流閱讀心得,碰撞思想的火花。 這本文集,是季羨林先生留給我們的珍貴饋贈,也是一份獻給青少年讀者的精神食糧。我們相信,在閱讀季羨林先生的散文的過程中,每一位年輕的心靈都將得到一次洗禮,一次升華。它們將伴隨讀者成長,成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讓我們一同走進季羨林先生的文字世界,感受那份超越時空的智慧與溫暖,汲取那份滋養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