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金匮要略广注》为孤本存世,今人知者、见者极少。故其文献价值弥足珍贵。为不使这一珍贵的医学文献失传,故特为校勘、注释,并请著名仲景学家刘渡舟教授详加审订,以献飨今之医学界,使其为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服务。
原本《内经》推明幽隐,学转岐黄泽滋杏林
内容简介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古今注家不下数十百家,然多有遇难而默者,或当注不注者,及注而未当者,使仲景心法多有不为人知之处。清代康熙年间浙江名医李彣以毕生之心血,发幽阐微,成《金匮要略广注》一书,终析千古之疑,解百代之惑,不唯超出古代注家,即今名医亦少有可相比者,可谓仲景学之佳作,金匮注之珍品。
目录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仲景学之佳作,金匮注之珍品——代序
《金匮广注》自序
校诠凡例
校诠说明
金匮要略广注凡例五则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
痉湿喝病第二
栝蒌桂枝汤方
葛根汤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防己黄芪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一物瓜蒂汤方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三
百合知母汤方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洗方
栝蒌牡蛎散方
百合滑石散方
甘草泻心汤方
苦参汤方
雄黄散方
赤豆当归散方
升麻鳖甲雄黄蜀椒汤
疟病第四
鳖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中风历节病第五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乌头汤方
血痹虚劳病第六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小建中汤方
黄芪建中汤方
八味肾气丸
薯蓣丸方
酸枣汤方
大黄<庶虫>虫丸方
卷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七
甘草干姜汤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桔梗汤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越婢加半夏汤方
射干麻黄汤方
皂荚丸方
厚朴麻黄汤方
泽漆汤方
麦门冬汤方
奔豚气病第八
奔豚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胸痹心痛短气病第九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人参汤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橘枳姜汤方
薏苡附子散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乌头赤石脂丸方
附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十
厚朴七物汤方
附子粳米汤方
厚朴三物汤方
大柴胡汤方
大承气汤方
大建中汤方
大黄附子汤方
赤丸方
大乌头煎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乌头桂枝汤方
瓜蒂散方
五脏风寒积聚病第十
麻子仁丸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咳嗽病第十二
苓桂术甘汤方
甘遂半夏汤方
十枣汤方
大青龙汤方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泽泻汤方
厚朴大黄汤方
小半夏汤方
己椒苈黄丸方
半夏加茯苓汤方
五苓散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加大黄汤方
消渴小便利淋病第十三
文蛤散方
栝蒌瞿麦丸方
蒲灰散方
滑石白鱼散方
茯苓戎盐汤方
猪苓汤方
水气病第十四
越婢加术汤方
越婢汤方
防己茯苓汤方
甘草麻黄汤方
麻黄附子汤方
杏子汤方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枳实白术汤方
黄疸病第十五
茵陈蒿汤方
消石矾石散方
栀子大黄汤方
猪膏发煎方
茵陈五苓散方
大黄消石汤方
卷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六
半夏麻黄丸方
桂枝救逆汤方
柏叶汤方
黄土汤方
泻心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第十七
茱萸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猪苓散方
四逆汤方
小柴胡汤方
大半夏汤方
大黄甘草汤方
茯苓泽泻汤方
文蛤汤方
半夏干姜散方
生姜半夏汤方
橘皮汤方
橘皮竹茹汤方
桂枝汤方
小承气汤方
桃花汤方
白头翁汤方
栀子豉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紫参汤方
诃梨勒散方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十八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大黄牡丹汤方
王不留行散方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
病第十九
鸡屎白散方
蜘蛛散方
甘草粉蜜汤方
乌梅丸方
妇人妊娠病第二十
桂枝茯苓丸方
胶艾汤方
当归芍药散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归母苦参丸方
葵子茯苓散方
当归散方
白术散方
妇人产后病第二十
枳实芍药散方
下瘀血汤方
竹叶汤方
竹皮大丸方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半夏厚朴汤方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温经汤方
土瓜根散方
旋覆花汤方
大黄甘遂汤方
抵当汤方
矾石丸方
红蓝花酒方
蛇床子散方
狼牙汤方
杂疗方第二十三
三物备急方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
胡饮子方
诃梨勒丸方
排脓散方
排脓汤方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
石散方
救卒死方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小儿疳虫蚀齿方
尸蹶方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
……
舒氏伤寒集注
原序
凡例
三百九十七法总目
一百一十三方总目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一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二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三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四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五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六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七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八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九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十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十一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十二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十三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十四
舒氏伤寒集注之卷十五
辨脉篇
精彩书摘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内经》云:“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然脏有五,而扁鹊谓有六脏者,固肾有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也。腑有六,而止言五腑者,以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又《内经》云:“形脏四,神脏五”②,则自肝、心、脾、肺、肾而外,若头角者、耳目者、口齿者、胸中者,亦得名之为脏,而以类推焉。经者,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也。直者为经,横者为络,循内者为经,浮外者为络。《难经》云:“经有十二,络有十五”,盖又有阳之络、阴之络及脾之大络也。《素问》云:“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者也。”先后病者,总脏腑经络而言,盖脏腑经络相传之病,有先有后;治脏腑经络之病者,亦有宜先宜后云尔。①治:诸本皆无此“治”字。李彣《广注》之目录亦无,且李氏所列《金匮要略》之目录不唯与诸本多有不同,亦与其正文内篇题多有不同,当从何任《校注》本。②王冰注:“形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形分为脏,故以名焉。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于内,故以名焉。”张志聪注:“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脏者,藏五脏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五脏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形脏,谓藏有形之物的脏器。张注为是。此语出《素问·六节脏象论》。形脏四,神脏五,合之则为九脏,以应天度之数。李氏与张志聪为同门,故二人说法一致,可以理解。
问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②;四季脾王不受邪③,即勿补之。
前言/序言
《金匮要略广注》,可比诸和氏之璧,一经医家慧眼识之,必被视为珍宝而怀揣之。又可比诸丰城之剑,一经医家妙手得之,必被视为利人济物之神器而持用之。堪称为仲景学之佳作,《金匮》注之珍品。习医者研读之,定能抉灵兰之秘典,可望起凋敝之沉疴。
作者李彣,字珥臣,清康熙年间钱塘(今杭州)人。有清一代,医学大盛,名医甚夥,粲若群星。奈史家欠重方技,故摘入籍中者无多。李彣其人,史亦无载,惜哉!然而其学有渊源,术有奇验,道有所传,何碍无良史之辞而显其声名哉?其《金匮要略广注》,足以使之响震千古。
李彣少时多病,百药备尝,遂留心医药,“从事张卿子、潘邓林两师门下。两师固医宗,多善诱”,兼其学业勤笃,遂成大器。李彣之二师,今之医家亦皆敬崇。张卿子(1589-1668年)名遂臣,号相期,又号西农。少时曾以诗文见赏于江南才子董其昌诸公。因自少赢弱多病,久医不效,乃自检方书,自疗自愈。明末潜名里巷,业医自给,有起死回生之誉。张氏推崇金代成无己之(注解伤寒论),尝以此为蓝本,博采各家,撰《张卿子伤寒论》七卷。门人众多,皆名震遐迩,其中以张志聪(清史稿有传)等最享盛名。潘邓林,乃明清之际浙江名医潘楫(字硕甫)之号,著有《医灯续焰》《伤寒大旨》等书,据乾隆年间所修《仁和县志》、《钱塘县志》、《浙江通志》载,“门人数百辈,皆不同凡响。”李彣自序日:“二师精通仲景之学,深得《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微旨,且乐于诲人,培植桃李。”故李既得二师所授仲景心法,遂又“穷年力索,一以贯之,几易寒暑,著成是书。”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附舒氏伤寒集注)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附舒氏伤寒集注)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