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的制作与修复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元光 著
图书标签:
  • 提琴
  • 乐器制作
  • 乐器修复
  • 提琴制作
  • 提琴修复
  • 木工
  • 手工
  • 音乐
  • 工艺
  • 弦乐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008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294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作者与时俱进,在我国业已成为世界制琴大国之时而未有本国专业制琴书籍,特别推出此书以提升我国的制琴质量。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从提琴历史到制作、修理、修复的基本原理都作了详细的论述,特别介绍世界各优秀制琴家族的制琴方法并作了具体比较,新老兼易。《提琴的制作与修复》运用了图片、表格全面详尽的列出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相信你会从中受益的。

内容简介

  《提琴的制作与修复》详细论述了小提琴的制作、修理、修复的基本原理。小提琴诞生至今大约五百年。作为一件完全的人工制品,五百年来,基本保持原样,很少有根本的变化。当然在这期间,数不清有多少人做了多少试验,希望能改变小提琴。但是,人们还是普遍喜爱传统的小提琴。这种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看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同时也表明,小提琴制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艺,有其长期的传统和严格的规范,不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严格而规范的训练,很难得其要领。这就更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认真学习和研究,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当然书籍不能代替鲜活的手工技艺,通读文字不等于学会了实际制作。但是如果一个制作者满足于手工操作,不去了解小提琴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研究古今制作大师的作品,也很难达到很高的制作水平。把实际的制琴技艺转为文字,以及把文字描述转为实际的制琴技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事。忽视任一方面,都是不明智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1.1 提琴发展的社会背景
1.2 提琴的发展过程
1.3 小提琴形状的剖析

第二章 制作和修复的基础知识
2.1 概述
2.2 木材的基本知识
2.3 修琴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章 古代制琴大师
3.1 布雷西亚学派
3.2 克雷莫那学派
3.3 斯坦因纳

第四章 提琴的形状和模具
4.1 模具
4.2 样板的制作
4.3 模具的制作
4.4 修琴用的模具

第五章 侧板框
5.1 制作侧板框
5.2 修理侧板框

第六章 背板
6.1 背板的制作
6.2 背板的修复

第七章 面板
7.1 面板的制作
7.2 面板的修复

第八章 琴颈和旋首
8.1 琴颈和旋首的制作
8.2 琴颈和旋首的修理

第九章 附件
9.1 配件
9.2 琴弓

第十章 组装和调音
10.1 组装琴体
10.2 调音
10.3 关于音色
10.4 克雷莫那学派的方法

第十一章 工具
11.1 测量工具
11.2 切削工具
11.3 锯割工具
11.4 锉磨工具
11.5 抛光工具
11.6 磨刀
11.7 电动工具
11.8 夹具和夹子
11.9 其他工具
11.1 0胶

第十二章 漆
12.1 制漆用的材料
12.2 着色剂
12.3 漆的配制
12.4 刷漆技术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图片索引
附录三表格索引

精彩书摘

  2.3.2 拆卸面板
  1)开琴刀和西餐刀是拆卸面板的主要工具,刀刃要薄而光滑,涂些肥皂可使刀口更滑些。
  2)拆卸尾枕:
  ◇用开琴刀使尾枕的左右两侧与面板松开,注意绝对不要让琴边受损开裂。
  ◇在尾枕与侧板结合点处插入开琴刀,使尾枕松动而脱落。如果这样拆不开,可在面板上放一纸板紧抵住尾枕,将琴放在膝上,用小槌敲尾枕向着面板的直角边使它脱落。
  3)松开琴颈两侧与面板粘合的部位,同样要注意别把面板弄裂。
  4)分离面板与侧板的接缝时,先找一下是否已有裂开处,可以从这里插入开琴刀。一般最脆弱点常在琴的上部左侧和腮托的位置处,因为这里常与人体接触,会沾上汗水而有脱胶的可能。不管在哪里下刀,如果右手持刀,都应把右手掌靠住侧板和背板边缘,左手的大拇指要刚好放在开琴刀上面的面板边缘处。这样左手就可以随时感觉到开琴刀插入时,可能会使面板开裂的压力。一旦打开了个小裂缝,就轻柔地摇动开琴刀,使裂缝不断地加长。如果原先用的胶是优质明胶(动物皮制作的食用明胶),就会听到轻微的嘶嘶……噗噗裂开声,粘合缝会很顺利地不断延长,接缝处不会粘连很多碎木料。
  5)如果面板上有老的裂缝存在,就要把开琴刀放在裂缝处的面板下面,尽可能使裂缝两侧的接缝同时脱开,以免老裂缝再度裂开。顺着木纹走动开琴刀时,若发现面板趋向顺着木纹破裂,就从相反的方向走刀。这往往是因为面板的平面与木纤维不平行,劈开的木料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6)脱开中腰时,如果中间的接缝容易脱开,就从中间向琴角方向走刀,别忘了把大拇指放在插刀处上方的面板边缘处,在琴角尖处要特别注意轻柔地摇动开琴刀。如果中腰的中间不易打开,就从琴角开始,但千万不要在尖端处开始,让开琴刀尽可能横穿过角木块,尽量避免尖端断裂。音孔的下端,因为与琴边之间的木料极少,老的裂缝常常会出现在这里,修补裂缝的木楔可能会阻挡开琴刀。
  7)面板与上、下木块粘合处也是容易裂开的区域。脱开下木块时开琴刀从下木块任一侧的面板与侧板接缝开口处插入,再将刀片从木块内侧向外走刀,用长刀片的开琴刀更方便些。如果粘得很牢,可先用宽口平凿在尾枕的豁口处,将凿的平面向下贴住下木块,刃口切人接缝形成一个楔形口子,其大小只要能插入开琴刀即可。注意这里常常会有木销,如果还在就把它切断或轻摇开琴刀使面板向上脱开销子。
  8)最后脱开上木块,一定要在面板与其他各处都已脱开后才可脱开上木块。此时可略提起面板下端,从尾枕处向前看找出进刀处,同样要由内向外走刀。或者可把面板提得更高些,利用张力使面板噗地一声一下脱开。

前言/序言


历史的弦音:中世纪欧洲的音乐文化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图景下,音乐是如何作为一种核心的文化载体,与宗教信仰、宫廷礼仪、民间生活乃至政治权力紧密交织,并随时代浪潮发生深刻变革的历程。我们不再聚焦于具体的乐器形制或精细的制作工艺,而是将目光投向音乐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功能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塑造力。 第一部分:神圣的咏唱与修道院的穹顶 中世纪的音乐生命力首先源于教会。本书详细考察了基督教礼仪音乐的演变,从早期的单一圣咏(Gregorian Chant)如何从口头传承走向规范化的书写系统。我们探讨了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在圣咏整理中所扮演的象征性角色,以及这一过程如何确立了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石。 格里高利圣咏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了不同礼仪(如弥撒、日课)中圣咏的文本、旋律模式(调式)以及其在精神净化中的作用。我们审视了圣咏如何服务于教义的传播与记忆,成为信徒理解神圣秩序的听觉框架。 记谱法的诞生与发展: 详细阐述了纽姆(Neumes)记谱法从指示音高到精确记录旋律的艰难演变。重点分析了 Guido of Arezzo 的贡献,以及这些早期记谱实践如何为后世复调音乐的兴起铺平了道路。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对无形音乐的首次系统性“驯服”。 修道院作为音乐知识的灯塔: 探讨了本笃会、克吕尼等重要修道院在保存古典文献、发展音乐教育方面的中心地位。这些机构如何通过严格的日常作息,将音乐实践融入一种禁欲主义的生活哲学中。 第二部分:世俗的回响:宫廷、游吟诗人和集市 与庄严的教会音乐相对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世俗音乐。本书将世俗音乐视为社会阶层、情感表达和政治宣传的晴雨表。 特鲁巴杜尔、特鲁维尔与采诗人的艺术: 深入研究了12世纪以来法国南部和北部游吟诗人(Troubadours and Trouvères)的文学与音乐创作。他们的歌曲主题——宫廷之爱(Fin'amors)、骑士精神、政治讽喻——如何挑战或补充了教会的道德规范。我们考察了他们的音乐形式,如颂歌(Canso)、赞歌(Sirventes)以及宫廷圆舞曲(Estampie)的残存记录。 神圣罗马帝国的闵内桑格(Minnesang): 对比分析了德语区吟游诗人的创作,侧重于他们如何将普世的“爱”主题本土化,以及皇帝和贵族如何通过赞助这些音乐家来巩固其文化权威。 民间音乐与狂欢文化: 尽管留存的直接证据稀少,本书依然通过教会记录中的谴责、法律文献以及后世的整理,重构了中世纪农民和市民阶层在节日、庆典和日常劳动中使用的音乐实践,探讨了这些“非正统”音乐与官方音乐体系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第三部分:复调的觉醒:从“奥尔加农”到“新艺术” 中世纪后期的音乐发展见证了西方音乐史上最重大的结构性飞跃:对多声部(复调)的探索与成熟。 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 Dame School): 聚焦于 Léonin 和 Pérotin 等大师,分析了“奥尔加农”(Organum)如何从简单的平行进行发展到复杂的自由复调。我们探讨了早期节奏记号(如 Rhythmic Modes)的意义,以及对“等时性”(Isorhythm)的初步应用,这标志着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时间结构。 世俗复调的兴起: 探讨了法国的“乐歌”(Chanson)在世俗音乐中引入复调技巧的进程,尤其关注雅克·德·瓦尔朗(Jacque de Vaet)等人的作品。这反映了贵族对音乐复杂性的审美需求正在追赶教会的步伐。 “新艺术”(Ars Nova)的革命: 详细解析了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如 Philippe de Vitry 和 Guillaume de Machaut)的理论创新。探讨了如何通过更精细的节拍划分(三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的灵活运用)和更自由的对位法,使得音乐表达更加流畅、细腻和个人化。这一时期的音乐,已经清晰地预示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四部分:音乐与权力、知识的交汇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音乐置于中世纪的知识体系中考察。 “四艺”与“七艺”: 分析了博伊提乌斯(Boethius)的音乐理论如何影响了整个中世纪对音乐的认识——将其视为一门数学、宇宙和谐的科学(Musica Mundana, Musica Humana, Musica Instrumentalis),而非仅仅是表演艺术。 赞助人的角色: 考察了教皇、皇帝、大主教和富裕的贵族家庭如何通过资助作曲家、建立教堂唱诗班来展示其财富、虔诚和文化品味,音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货币。 通过对这些多维度内容的梳理,本书旨在展现中世纪欧洲音乐的宏大叙事:它是一个从统一的宗教语言中诞生,并在与世俗生活的张力中不断分裂、进化,最终孕育出西方音乐复杂结构的历史舞台。它不只是关于乐谱的记载,更是关于信仰、情感、秩序与变革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四: 读完此书,我仿佛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专业培训。它的章节设置极富逻辑性,从基础的工具介绍,到木材的切割、雕刻、装配,每一步骤都讲解得丝丝入扣,毫无保留。特别是关于音柱与音板的平衡调试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声学原理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实体操作要点。比如,书中描述调整音柱位置时,要像“聆听一个沉默的低语者”那样细心,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全书的插图和剖面图质量极高,清晰度、准确性毋庸置疑,为理解复杂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密度,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时间与耐心的结晶,是每一次切割、每一次涂胶都倾注心血的虔诚过程。

评分

书评一: 这本书,初看之下,便被其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封面设计古朴典雅,仿佛能从中嗅到陈年木材与松香混合的独特气息。内页排版精致,字体选择颇为讲究,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乐器演变历史的梳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几个世纪前的欧洲工坊,目睹着制琴师们如何将一块块普通的木料,通过无数次精心的打磨与计算,转化为能够吟唱出天籁之音的艺术品。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制琴风格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饱含匠心与洞察力的专业论述。尽管涉及大量技术细节,但作者的文字功力高超,总能将复杂的物理原理和材料科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呈现出来,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奥妙与乐趣。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对于任何热爱古典乐器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评分

书评二: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晦涩难懂,充满了枯燥的术语和图表。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如何做”,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似乎有着将冰冷技术转化为生动故事的魔力。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面板弧度的设计,书中不仅配有清晰的线描图,更结合了不同木材的声学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原来那些微小的角度差异,竟能造成如此天壤之别的音色!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伟大演奏家们使用着由这些工艺打磨出的乐器,倾诉衷肠的画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座沟通艺术与科学的桥梁,让读者理解了音色背后的精密计算与匠人精神的传承。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透过字里行间都清晰可辨,令人肃然起敬。读完后,我对提琴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书评三: 这是一本将技术手册的严谨性与艺术鉴赏的感性完美融合的佳作。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论述尤其吸引我——从云杉到枫木,作者对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份的木材进行细致的品鉴和比较,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品酒师在描述年份与口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讨论“修复”这一环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和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修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与历史的对话,是对原作者意图的谦卑还原。书中详细描述了处理旧损、稳定结构的方法,既体现了现代科学检测手段的精准,又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灵活性。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如何操作”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敬畏”。对于关注文物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其深度和广度令人赞叹,绝对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

评分

书评五: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制作者的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声音哲学”的探讨录。作者在探讨制作工艺的同时,总是穿插着对不同制琴大师的创新精神的分析——他们是如何打破常规,又是如何被传统所约束的。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学习,而更像是一场与历代大师的跨时空对话。例如,书中对油漆配方的探讨,没有简单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详细解释了不同树脂和溶剂对音色衰减和共振的影响,这体现了一种极其负责任的治学态度。读这本书,你会深刻体会到,一件乐器的诞生,是材料学、空气动力学、声学和美学共同作用的奇迹。它激发了我对声音世界更深层次的好奇心,我将此书视为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

着P色剂

评分

3.2

评分

很好,很满意,书籍包装很好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模具的制作r

评分

关于音色

评分

等着读。。。。。。。。。。。

评分

非常高兴地看到由陈元光先生编著的《提琴的制作和修复U》得以成书

评分

第七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