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手册:工艺基础(1)(第4版·修订本)

热处理手册:工艺基础(1)(第4版·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敬恩 编
图书标签:
  • 热处理
  • 金属热处理
  • 材料科学
  • 机械工程
  • 工艺技术
  • 金属材料
  • 第四版
  • 修订本
  • 手册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27414
版次:4
商品编码:1134190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页数:7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热处理手册:工艺基础(1)(第4版·修订本)》是一部热处理专业的综合工具书,是第4版的修订本,共4卷。本卷是第1卷,共11章,内容包括基础资料、金属热处理的加热、金属热处理的冷却、钢铁件的整体热处理、表面加热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形变热处理、非铁金属的热处理、铁基粉末冶金件及硬质合金的热处理、功能合金的热处理、其他热处理技术。本手册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热处理手册:工艺基础(1)(第4版·修订本)》可供热处理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验和生产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热处理设备分类
1.1.1 热处理主要设备
1.1.2 热处理辅助设备
1.2 热处理炉的分类、特性和编号
1.2.1 热处理炉的分类
1.2.2 热处理炉的主要特性
1.2.3 热处理炉的编号
1.3 加热装置的类别和特性
1.3.1 感应加热装置
1.3.2 火焰加热装置
1.3.3 接触电阻加热装置
1.3.4 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1.3.5 电解液加热装置
1.3.6 等离子加热装置
1.3.7 激光加热装置
1.3.8 电子束加热装置
1.4 气相沉积装置的类别和特性
1.4.1 气相沉积装置
1.4.2 离子束装置
1.5 热处理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
1.6 热处理设备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要求
1.6.1 设计的初始资料
1.6.2 热处理设备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1.7 热处理电热设备设计的一般要求
1.7.1 电热设备设计通用性技术要求
1.7.2 电阻炉的设计要求

第2章 热处理设备常用材料及基础构件
2.1 耐火材料
2.1.1 耐火材料的主要性能
2.1.2 常用的耐火制品
2.1.3 不定形耐火材料
2.1.4 耐火纤维
2.2 隔热材料
2.2.1 硅藻土及其制品
2.2.2 石棉制品
2.2.3 矿渣棉及其制品
2.2.4 蛭石及其制品
2.2.5 岩棉制品
2.2.6 膨胀珍珠岩制品
2.2.7 硅酸钙绝热板
2.2.8 纳米绝热材料
2.3 耐热金属材料
2.3.1 耐热钢
2.3.2 耐热铸钢及合金
2.3.3 耐热铸铁
2.4 电热材料及基础构件
2.4.1 金属电热元件
2.4.2 非金属电热元件
2.4.3 红外电热元件
2.4.4 管状电热元件
2.4.5 辐射管
2.5 常用设备和仪表
2.5.1 通风机
2.5.2 泵
2.5.3 真空泵
2.5.4 阀门
2.5.5 真空阀
2.5.6 流速、流量计
2.5.7 压力测量仪表
参考文献

第3章 热处理电阻炉
3.1 热处理电阻炉选择与设计内容
3.2 热处理电阻炉炉体结构
3.2.1 炉架和炉壳
3.2.2 炉衬
3.2.3 炉口装置
3.3 热处理电阻炉功率计算
3.3.1 间歇式炉功率计算
3.3.2 连续式热处理炉的功率计算
3.4 普通间歇式箱式电阻炉
3.4.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4.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5 台车炉
3.5.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5.2 炉子结构
3.6 RJ系列自然对流井式电阻炉
3.6.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6.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7 强迫对流箱式电阻炉
3.7.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7.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7.3 气体流量计算
3.8 强迫对流井式电阻炉
3.8.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8.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9 井式渗碳炉和渗氮炉
3.9.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9.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10 罩式炉
3.10.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10.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10.3 罩式炉功率分配
3.11 密封箱式炉
3.11.1 炉型种类及用途
3.11.2 炉子结构及特性
3.11.3 密封箱式炉生产线
3.11.4 炉内导轨
3.12 转筒式炉
3.12.1 转筒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2.2 转筒式炉的结构
3.13 推杆式连续热处理炉及其生产线
3.13.1 推杆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3.2 推杆式渗碳炉及其生产线
3.13.3 推杆式渗氮炉及其生产线
3.13.4 推杆式普通热处理炉
3.13.5 推杆式炉的结构
3.13.6 三室推杆式气体渗碳炉
3.14 输送带式炉及其生产线
3.14.1 输送带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4.2 DM型网带式炉
3.14.3 TCN型网带式炉
3.14.4 无罐输送带式炉
3.14.5 网带式炉的基本结构
3.14.6 链板式炉
3.15 振底式炉
3.15.1 振底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5.2 气动振底式炉
3.15.3 机械式振底炉
3.15.4 电磁振底炉
3.16 辊底式炉
3.16.1 辊底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6.2 炉型结构
3.16.3 辊子
3.16.4 辊底式炉炉膛结构
3.17 转底式炉
3.17.1 转底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7.2 炉型结构
3.17.3 转底式炉的主要结构组成
3.18 滚筒式(鼓形)炉
3.18.1 滚筒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8.2 滚筒式炉结构
3.19 步进式和摆动步进式炉
3.19.1 步进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19.2 摆动步进式炉及生产线
3.20 牵引式炉
3.20.1 牵引式炉的特点及用途
3.20.2 钢丝固溶处理、淬火炉及生产线
3.20.3 牵引式钢丝等温淬火炉及生产线
3.20.4 双金属锯带热处理生产线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处理浴炉及流态粒子炉
4.1 浴炉的特点和种类
4.1.1 浴炉的特点
4.1.2 按浴液分类的浴炉
4.1.3 按加热方式分类的浴炉
4.1.4 浴炉的品种代号
4.1.5 浴炉的热工性能
4.2 低温浴炉
4.2.1 结构形式
4.2.2 浴液需要量
4.2.3 浴槽
4.2.4 浴炉功率计算
4.2.5 加热装置
4.2.6 浴剂搅拌
4.2.7 浴剂冷却
4.2.8 浴槽的清理
4.2.9 硝盐浴炉安全防护
4.2.1 0低温浴炉示例
4.3 外部电加热中温浴炉
4.3.1 结构形式
4.3.2 浴槽
4.3.3 炉子功率
4.3.4 加热装置
4.3.5 炉型示例
4.4 燃料加热中温浴炉
4.4.1 结构形式
4.4.2 燃烧装置
4.4.3 炉子功率
4.4.4 燃料加热浴炉示例
4.5 插入式电极盐浴炉
4.5.1 结构形式
4.5.2 浴槽
4.5.3 电极盐浴炉的功率
4.5.4 插入式电极布置
4.5.5 电极材料及结构
4.5.6 电极设计参数
4.6 埋入式电极盐浴炉
4.6.1 结构形式
4.6.2 埋入式电极盐浴炉炉膛尺寸(浴槽内尺寸)
4.6.3 埋入式电极盐浴炉浴槽结构
4.6.4 埋入式电极盐浴炉钢板槽
4.6.5 埋入式电极盐浴炉的功率
4.6.6 埋入式盐浴炉的电极形式和布置
4.6.7 电极冷却装置
4.6.8 电极盐浴炉示例
4.6.9 电极盐浴炉的启动
4.6.1 0盐浴炉的变压器
4.6.1 1电极盐浴炉汇流板
4.7 盐浴炉排烟装置
4.8 盐浴炉设备机械化与自动化
4.8.1 盐浴炉用的工件运送机构
4.8.2 回转式盐浴炉生产线
4.9 浴炉的使用、维修及安全操作
4.10 流态粒子炉
4.10.1 流态粒子炉技术性能
4.10.2 流态粒子炉工作原理
4.10.3 流态粒子炉的基本类型
4.10.4 流态粒子炉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真空与等离子热处理炉
5.1 真空热处理炉
5.1.1 真空热处理炉的基本类型
5.1.2 真空热处理炉的结构与设计
5.1.3 真空系统
5.1.4 真空测量与供气
5.1.5 真空热处理炉的性能考核与使用维修
5.1.6 真空热处理炉实例
5.2 等离子热处理炉
5.2.1 等离子热处理炉的基本类型
5.2.2 等离子热处理炉的主要构件
5.2.3 等离子热处理炉的电源及控制系统
5.2.4 等离子热处理炉实例
5.2.5 等离子热处理炉的性能考核与使用维修
参考文献

第6章 热处理燃料炉
6.1 燃料炉概述
6.1.1 常用燃料炉分类
6.1.2 燃料炉炉型选择
6.2 炉用燃料及燃烧计算
6.2.1 燃料分类
6.2.2 燃料燃烧计算
6.2.3 燃料换算
6.3 燃料炉设计与计算
6.3.1 常用燃料炉设计
6.3.2 燃料消耗量计算
6.3.3 炉架设计与计算
6.3.4 炉衬设计
6.4 燃料炉附属设备
6.4.1 燃烧装置
6.4.2 预热器
6.4.3 管道设计
6.4.4 炉用机械
6.5 排烟系统
6.5.1 烟道布置及设计要求
6.5.2 烟道阻力计算
6.5.3 烟囱设计
6.6 燃料炉的运行
6.6.1 烘炉
6.6.2 燃料炉操作规程
6.6.3 燃料炉的调节
参考文献

第7章 热处理感应加热及火焰加热装置
7.1 感应加热电源
7.1.1 概况
7.1.2 晶闸管(SCR)中频感应加热电源
7.1.3 MOSFET和IGBT固态感应加热电源
7.1.4 真空管(电子管)高频感应加热电源
7.1.5 工频感应加热装置
7.2 感应淬火机床
7.2.1 感应淬火机床分类
7.2.2 感应淬火机床的基本结构
7.2.3 感应淬火机床的选择要求
7.2.4 感应淬火机床中常用的机械、电气部件
7.2.5 感应淬火机床常用的数控系统
7.2.6 感应淬火机床实例
7.3 火焰表面加热装置
7.3.1 乙炔
7.3.2 气瓶与管道
7.3.3 火焰加热用工具与阀类
7.3.4 火焰淬火机床
参考文献

第8章 表面改性热处理设备
8.1 激光表面热处理装置
8.1.1 激光表面热处理装置的构成
8.1.2 激光热处理装置实例
8.1.3 激光加工的安全防护措施
8.2 电子束表面改性装置
8.2.1 电子束表面改性装置的进展
8.2.2 电子束热处理装置组成
8.3 气相沉积装置
8.3.1 化学气相沉积装置
8.3.2 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装置
8.3.3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8.3.4 物理气相沉积
8.3.5 沉积金刚石薄膜的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热处理冷却设备
9.1 淬火冷却设备的作用与要求
9.2 淬火冷却设备的分类
9.2.1 按冷却工艺方法分类
9.2.2 按介质分类
9.3 浸液式淬火冷却设备(淬火槽)设计
9.3.1 设计准则
9.3.2 淬火冷却介质需要量计算
9.3.3 淬火槽的搅拌
9.4 几种常见淬火槽的结构形式
9.4.1 普通型间歇作业淬火槽
9.4.2 深井式或大直径淬火槽
9.4.3 连续作业淬火槽
9.4.4 可相对移动的淬火槽
9.5 淬火冷却介质的加热
9.6 淬火冷却介质的冷却
9.6.1 冷却方法
9.6.2 冷却系统的设计
9.7 淬火槽输送机械
9.7.1 淬火槽输送机械的作用
9.7.2 间歇作业淬火槽提升机械
9.7.3 连续作业淬火槽输送机械
9.7.4 升降、转位式淬火机械
9.8 去除淬火槽氧化皮的装置
9.9 淬火槽排烟装置与烟气净化
9.9.1 排烟装置
9.9.2 油烟净化装置
9.10 淬火冷却过程的控制装置
9.10.1 淬火冷却过程的控制参数
9.10.2 淬火槽的控制装置
9.11 淬火槽冷却能力的测定
9.11.1 动态下淬火冷却介质冷却曲线的测定
9.11.2 淬火槽冷却能力的连续监测
9.12 淬火油槽的防火
9.12.1 淬火油槽发生火灾的原因
9.12.2 预防火灾的措施
9.13 淬火压床和淬火机
9.13.1 淬火压床和淬火机的作用
9.13.2 轴类淬火机
9.13.3 大型环状零件淬火机
9.13.4 齿轮淬火压床
9.13.5 板件淬火压床
9.13.6 钢板弹簧淬火机
9.14 喷射式淬火冷却装置
9.14.1 喷液淬火冷却装置
9.14.2 气体淬火冷却装置
9.14.3 喷雾淬火冷却装置
9.15 冷处理设备
9.15.1 制冷原理
9.15.2 制冷剂
9.15.3 常用冷处理装置
9.15.4 低温低压箱冷处理装置
9.15.5 深冷处理设备
9.15.6 冷处理负荷和安全要求
参考文献

第10章 热处理辅助设备
10.1 可控气氛发生装置
10.1.1 吸热式气氛发生装置
10.1.2 放热式气氛发生装置
10.1.3 工业氮制备装置
10.1.4 其他气氛发生装置
10.1.5 气体净化装置
10.1.6 可控气氛经济指标对比
10.2 清洗设备
10.2.1 一般清洗机
10.2.2 超声波清洗设备
10.2.3 脱脂炉清洗设备
10.2.4 真空清洗设备
10.2.5 环保溶剂型真空清洗机
10.3 清理及强化设备
10.3.1 机械式抛丸设备
10.3.2 抛丸强化设备
10.3.3 喷丸及喷砂设备
10.3.4 液体喷砂清理设备
10.4 矫直(校直)设备
10.5 起重运输设备
10.6 热处理夹具
10.6.1 热处理夹具设计要求
10.6.2 热处理夹具设计实例
10.6.3 热处理夹具材料
参考文献

第11章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
11.1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11.1.1 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装置的基本组成
11.1.2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的结构
11.2 温度控制
11.2.1 温度传感器
11.2.2 温度显示与调节仪表
11.2.3 温度控制执行器
11.2.4 热处理温度控制方法
11.3 热处理气氛控制
11.3.1 热处理气氛控制系统特点
11.3.2 气氛传感器
11.3.3 气氛调节控制仪
11.3.4 气氛控制执行器
11.3.5 渗碳工艺过程控制
11.3.6 渗氮工艺过程控制
11.4 热处理过程真空控制
11.4.1 热处理真空度的选择
11.4.2 真空泵
11.5 冷却过程控制
11.5.1 新型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11.5.2 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实现
11.5.3 控制软件与功能实现
11.5.4 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
11.6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
11.6.1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设备
11.6.2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的结构
11.6.3 热处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发展
11.7 虚拟仪器技术在热处理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1.8 生产线控制示例——密封箱式渗碳炉生产线控制
参考文献

第12章 热处理工艺材料
12.1 热处理原料气体
12.1.1 氢气
12.1.2 氮气
12.1.3 氨气(液氨)
12.1.4 丙烷
12.1.5 丁烷
12.1.6 天然气
12.1.7 液化石油气
12.2 热处理盐浴用盐
12.2.1 盐浴用原料盐
12.2.2 热处理盐浴成分及用途
12.2.3 盐浴校正剂
12.3 化学热处理渗剂
12.3.1 渗碳剂
12.3.2 碳氮共渗剂
12.3.3 渗氮剂
12.3.4 氮碳共渗剂
12.3.5 渗硫剂
12.3.6 硫氮共渗及硫氮碳共渗剂
12.3.7 QPQ复合处理工艺用盐
12.3.8 渗硅剂
12.3.9 渗锌剂
12.3.10 渗铝剂
12.3.11 渗硼剂
12.3.12 渗铬剂
12.3.13 渗钒剂
12.3.14 渗钛剂
12.3.15 二元及多元金属共渗剂
12.3.16 TD超硬覆层处理剂
12.4 热处理涂料
12.4.1 热处理保护涂料
12.4.2 化学热处理防渗涂料
12.5 淬火冷却介质
12.5.1 水及盐溶液
12.5.2 淬火油
12.5.3 聚合物淬火液
12.5.4 淬火冷却介质的选择
12.5.5 淬火冷却介质使用常见问题及原因
参考文献

第13章 热处理节能与环境保护
13.1 热处理节能的几个基本因素
13.1.1 能源利用率与能耗
13.1.2 热效率与加热次数
13.1.3 设备负荷率与设备利用率
13.1.4 生产率与产品质量
13.2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13.2.1 加热设备节能技术指标
13.2.2 热处理设备节能技术措施
13.2.3 热处理节能的工艺措施
13.2.4 热处理节能的主要环节
13.2.5 能源管理和合理利用
13.3 热处理节能的基本策略
13.3.1 处理时间最小化
13.3.2 能源转化过程最短化
13.3.3 能源利用效率最佳化
13.3.4 余热利用最大化
13.4 热处理节能的基本途径
13.4.1 热处理能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13.4.2 热处理节能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13.5 热处理能源及加热方式节能
13.5.1 热处理能源
13.5.2 热处理加热方式与能耗
13.6 热处理工艺与节能
13.6.1 工艺设计节能
13.6.2 常规热处理工艺节能
13.6.3 热处理新工艺和特殊工艺节能
13.7 材料与节能
13.8 热处理设备节能
13.8.1 热处理炉型选择与节能
13.8.2 电阻炉的节能
13.8.3 燃料炉的节能
13.9 热处理的余热利用
13.9.1 采用烟气预热助燃空气
13.9.2 铸造、热轧、锻造等工序与热处理有机结合
13.9.3 生产线热能综合利用
13.9.4 废气通过预热带预热工件
13.10 热处理工辅具的节能
13.10.1 工辅具能耗的产生
13.10.2 减少工辅具能耗的措施
13.11 热处理控制节能
13.11.1 电阻炉温度控制节能
13.11.2 燃料炉燃烧控制节能
13.11.3 计算机及智能控制节能
13.12 热处理专业化节能
13.12.1 热处理生产的专业化
13.12.2 热处理厂家的专业化
13.13 生产管理节能
13.13.1 生产管理节能的基本任务
13.13.2 生产管理节能的基本措施
13.14 热处理生产的环境污染与危害
13.14.1 化学性有害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3.14.2 物理性有害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3.14.3 忽视生产安全的危害和影响
13.15 热处理生产的环境保护
13.15.1 调整能源结构
13.15.2 采用少无污染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13.15.3 废弃物综合利用
13.16 环境保护管理
13.16.1 环境保护法规
13.16.2 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
13.16.3 环境保护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第14章 热处理车间设计
14.1 工厂设计一般程序
14.1.1 设计阶段
14.1.2 初步设计
14.1.3 施工设计
14.2 热处理车间分类和特殊性
14.2.1 热处理车间分类
14.2.2 热处理车间生产的特殊性
14.3 热处理车间生产任务和生产纲领
14.4 车间工作制度及年时基数
14.4.1 工作制度
14.4.2 年时基数
14.5 工艺设计
14.5.1 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14.5.2 工艺设计的内容
14.5.3 零件技术要求的分析
14.5.4 零件加工路线和热处理工序的设置
14.5.5 热处理工艺方案的制订
14.5.6 热处理工序生产纲领的计算
14.6 热处理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14.6.1 热处理设备选型的依据
14.6.2 热处理设备选型的原则
14.6.3 热处理设备的选型
14.6.4 设备需要量的计算
14.7 车间位置与设备平面布置
14.7.1 总平面布置
14.7.2 车间平面布置
14.7.3 热处理车间面积
14.8 热处理车间建筑物与构筑物
14.8.1 对建筑物的要求
14.8.2 厂房建筑参数
14.9 车间公用动力和辅助材料消耗量
14.9.1 电气
14.9.2 燃料消耗量计算
14.9.3 压缩空气消耗量计算
14.9.4 生产用水量计算
14.9.5 可控气氛原料消耗量计算
14.9.6 蒸汽消耗量计算
14.9.7 辅助材料消耗量计算
14.10 热处理车间的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
14.10.1 职业安全卫生
14.10.2 环境保护
14.11 节能与合理用能
14.12 热处理车间人员定额
14.13 热处理车间工艺投资及主要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
14.14 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第15章 热处理炉设计基础资料表
表15.1 常用热工单位换算表
表15.2 金属材料的密度、比热容和热导率757表15.3常用金属不同温度的比热容
表15.4 保温、建筑及其他材料的密度和热导率
表15.5 几种保温、耐火材料的热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表15.6 常用材料的线胀系数
表15.7 常用材料的摩擦因数
表15.8 常用材料极限强度的近似关系
表15.9 某些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表15.10 材料滚动摩擦因数
表15.11 某些物体间的滚动摩擦因数
表15.12 水的物理性质
表15.13 干空气的物理性质
表15.14 1kg空气的湿体积和饱和水含量
表15.15 单一气体的密度
表15.16 单一气体的动力粘度
表15.17 单一气体的运动粘度
表15.18 单一气体的平均比热容
表15.19 单一气体的热导率
表15.20 单一气体的热扩散率
表15.21 单一气体的普兰特准数
表15.22 碳氢化合物气体的密度
表15.23 碳氢化合物气体的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
表15.24 碳氢化合物气体的平均比热容
表15.25 焦炉煤气和碳氢化合物气体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表15.26 碳氢化合物气体的普兰特准数
表15.27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密度
表15.28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动力粘度
表15.29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运动粘度
表15.30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实际比热容
表15.31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平均比热容
表15.32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热导率
表15.33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热扩散率
表15.34 高炉煤气(G)、发生炉煤气(F)和水煤气(B)的普兰特准数
表15.35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密度
表15.36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动力粘度
表15.37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运动粘度
表15.38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实际比热容
表15.39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平均比热容
表15.40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热导率
表15.41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热扩散率
表15.42 天然气(T),石油气(H)和丙、丁烷气(TD)的普兰特准数
表15.43 可燃气的成分和燃烧性质
表15.44 工业用气体燃料的比热容
表15.45 辐射换热计算式
表15.46 常用材料的发射率(黑度)
表15.47 辐射遮蔽系数
表15.48 热处理炉的综合热交换
表15.49 炉壁外表面的综合传热系数
表15.50 高电阻电热合金丝电阻、面积、重量换算表
表15.51 高电阻电热合金带电阻、面积、重量换算表
表15.52 炉子功率与电热元件(0Gr25Al5)计算参考数据
表15.53 热处理件加热时厚、薄件的极限厚度
表15.54 局部阻力系数表
表15.55 台车炉牵引力和推拉料机推拉力计算式
表15.56 炉衬材料图例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热处理手册:工艺基础(1)(第4版·修订本)》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份详尽且富有专业深度的描述。 --- 《现代金属材料的非晶化与玻璃态转变研究》 第一章 导论:从晶体到无序的跨越 本书深入探讨了金属材料在极端条件或特定制备工艺下,从传统的晶体结构向无定形(非晶态)结构转变的理论基础、实验表征及其潜在应用。有别于依赖长程有序晶格的传统金属材料,非晶态金属材料(Amorphous Metals,也称金属玻璃)因其独特的短程有序结构,展现出传统晶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力学、电学和磁学性能。 本章首先回顾了金属固态转变的历史脉络,重点阐述了晶体结构(包括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及六方最密堆积)的基本特征,并引入了“玻璃态转变”这一核心概念。我们明确区分了晶化转变与玻璃化转变的本质差异,强调了非晶态材料的形成依赖于阻止原子在冷却过程中形成长程有序排列的动力学过程。此外,本章还概述了当前研究的瓶颈与未来前景,特别是针对高熵合金体系中非晶化行为的探索。 第二章 非晶态的形成机制与热力学基础 理解非晶态的形成,必须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双重角度入手。本章详细分析了金属玻璃形成能力的判据。我们首先引入了“玻璃形成区”(GFA)的概念,并基于不同合金体系的相图,探讨了形成非晶态所需的过冷液态区宽度。关键的理论模型,如狄卡斯-鲁宾斯坦(DR)模型和冷却速率模型,被系统地介绍,用以量化从液态向固态转变所需的时间尺度。 在热力学层面,本章聚焦于液态与非晶态之间的自由能关系。通过精确计算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我们揭示了非晶态在理论上可以存在的区间,并讨论了原子尺度的局域结构——类液体结构单元(LLO)——在稳定非晶态中的作用。特别地,本章引入了基于高信息熵的合金设计策略,解释了复杂多组分合金如何通过增加混合熵来降低液-固转变的驱动力,从而更容易形成玻璃态。 第三章 制备工艺:从快速凝固到原位合成 金属玻璃的制备是其实际应用的前提。本章详细剖克了多种主流的非晶态材料制备技术,并对比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1 快速凝固技术(RS):这是最早用于制备宽非晶带材的技术。重点讨论了熔融纺丝法(Melt Spinning)和气雾法(Gas Atomization)。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可达$10^6 ext{ K/s}$)对非晶体质量和尺寸的限制。 3.2 固态非晶化技术:针对大尺寸或复杂形状的金属玻璃,本章探讨了固态扩散法,即通过控制两种晶态金属之间的扩散过程,在界面处形成非晶层。这需要精密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以避免晶化杂质的产生。 3.3 极端高压合成(HPHS):本章最后讨论了高压下诱导某些不稳定体系形成非晶态的新兴方法,这对于研究高密度无序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结构表征:无序世界的探秘 非晶态材料的结构是无序的,但并非完全随机。精确地表征其短程和中程有序结构是理解其宏观性能的关键。本章深入讲解了用于金属玻璃结构分析的先进技术。 4.1 X射线衍射(XRD)与中子散射: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宽峰的衍射图谱中提取径向分布函数(RDF)和结构因子(S(Q)),从而确定原子间的平均距离和配位数。 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其衍变技术:聚焦于高分辨TEM(HRTEM)在观察玻璃态内部纳米级结构起伏(如类玻璃团簇或本征缺陷)上的应用。我们讨论了利用低对称性束流进行电子衍射以确认非晶性的方法。 4.3 谱学分析: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被用于分析材料表面的化学态和元素分布,这对于理解表面氧化和腐蚀行为至关重要。 第五章 非晶态金属的力学行为:韧性与强度的悖论 非晶态金属以其极高的屈服强度(通常是晶体金属的2-3倍)而闻名,但传统观念认为它们普遍缺乏塑性。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这种“高强度-低韧性”的矛盾。 5.1 塑性变形机制:传统晶体材料依赖位错运动,而非晶态材料则通过剪切转变区(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的激活和演化来实现塑性。本章定量分析了STZs的尺寸、应变率依赖性及其对宏观流变的影响。 5.2 纳米结构对韧性的调控:研究表明,引入晶化第二相(如纳米晶或准晶)可以有效“钉扎”STZs的扩展,从而提升材料的均匀塑性。本章系统分析了不同体积分数、尺寸和分布的晶粒如何影响材料的脆性-韧性转变。 5.3 疲劳与断裂行为:讨论了非晶态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特性,包括疲劳寿命的预测模型以及在特定应力状态下裂纹萌生与扩展的机制。 第六章 功能性应用:磁性、电学与催化性能 金属玻璃的无序结构为其带来了独特的功能特性,使其成为开发下一代功能器件的理想材料。 6.1 磁性应用:铁基和钴基非晶合金(如Finemet)因其极低的磁致伸缩系数而成为高性能软磁材料。本章详细讨论了磁晶各向异性和磁畴结构在退火过程中的演化,以及它们在高频电感器和变压器中的应用。 6.2 电学与电化学性能:非晶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优异的抗腐蚀性。我们探讨了它们在锂离子电池(作为负极材料)以及在电催化领域(特别是氧还原反应OER)中的潜力,分析了其表面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6.3 生物医学领域:由于其优异的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部分非晶态合金(如Zr基、Ti基)正被研究用于骨植入物和人工关节的制造。 第七章 未来展望与挑战 本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前沿方向,并指出了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重点讨论了高熵非晶合金(HEA-Glass)的设计新思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制备复杂非晶结构件中的应用,以及开发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智能金属玻璃的可能性。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克服其固有脆性、降低玻璃形成组分成本以及实现亚微米级以上的均匀非晶结构制备。 --- 适用读者对象: 材料科学、物理学、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工业研发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关键词: 非晶合金、金属玻璃、玻璃化转变、快速凝固、剪切转变区、高熵合金、磁性材料、结构表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号称“工艺基础”的指南,对于我这个初入材料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武林秘籍。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相图和复杂的曲线给镇住了。我本来以为,热处理嘛,无非就是加热、冷却,然后搞定。结果,这本书从晶体结构演变到扩散动力学,把基础理论讲得透彻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勉强把“奥氏体化”这几个字背得滚瓜烂熟,更别提那些关于渗碳、氮化的深度剖析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炉型的介绍,简直是把车间里的设备都搬到了纸面上。我读完后,第一次去参观实际的热处理车间,看到那些巨大的井式炉和台车炉,心里竟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我已经提前掌握了它们的操作奥秘。虽然初看晦涩难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的逻辑是多么严密,每一个工艺参数的设定背后,都有坚实的物理和化学依据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从“为什么”的角度去理解“怎么做”,而不是简单地照搬配方。对于想打下扎实基础的同行,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坎,但也是通往高手之路的必经之桥。

评分

我是在一个特别困难的项目背景下接触到这本《热处理手册》的。当时我们遇到的零件表面脆性问题束手无策,传统的经验法已经失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厚重的书,让我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从“现象”回溯到“本质”的完整工具箱。书中有一个关于“残碳在不同冷却速率下对硬度的影响”的表格,那简直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它不仅告诉我们冷却速率的重要性,更深入地剖析了冷却过程中碳原子在晶格中的行为差异。正是基于书中对碳扩散的精确描述,我才意识到我们当前的热处理气氛中可能存在细微的碳势波动,从而引导我们调整了气体配比,最终解决了困扰数周的脆性问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直接给你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能教会你如何像材料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如何通过控制微观结构来驾驭宏观性能。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从不失误的导师,在你迷茫时为你指引方向。

评分

与其他一些流程化的工艺指导书相比,这本《热处理手册》的“厚重感”来自于它对历史沉淀的尊重。它似乎在告诉读者:不要试图走捷径,热处理的每一步优化都是前人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结晶。书中的很多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但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老掉牙”的知识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例如,它对不同介质(油、水、盐水)淬火时冷却速度差异的详细对比,虽然现代有更先进的冷却剂,但其背后的热物理解释依然是核心。我个人觉得,对于那些刚刚毕业,对“经验主义”嗤之以鼻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是一剂必要的“清醒剂”。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没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任何所谓的“创新”都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漫长且需要耐心的,但一旦你能够驾驭其中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任何热处理工艺时的视角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那是一种对材料命运了如指掌的掌控感。

评分

说实话,当我把《工艺基础》搬回家时,对“第4版·修订本”这几个字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它能紧跟最新的工业前沿。然而,坦率地说,本书在某些前沿技术的覆盖上略显保守。比如,对于近年来兴起的等温淬火技术,或者一些新型保护气氛的应用,书中的介绍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的案例分析。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过程控制系统(如SPC在热处理中的应用)的详细论述,毕竟现在讲究的都是智能化制造。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对经典工艺,如调质、正火、渗碳层的金相分析,描述得非常经典和详尽,对于理解传统的珠光体、贝氏体转变,是无可替代的教科书级别材料。但对于我这种急于将理论应用于快速迭代的现代制造业的读者而言,总觉得差点火候。它更像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宗师,在娓娓道来百年的武学精髓,却对最新的“电子武器”着墨不多。所以,它更适合那些需要系统性地梳理热处理“内功”的人士,而非追求“招式新颖”的技术人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智力角逐。我发现,作者在解释“相变”时的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态度,让我不得不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借助其他物理化学参考书进行交叉验证。拿“马氏体转变”那一章来说,从应力诱导转变到残余奥氏体的形成机制,作者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进行推导,每一个公式的出现都伴随着严密的数学逻辑。这对于那些习惯了“操作手册”式阅读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个人采取的策略是“跳跃式阅读”——先浏览结论和图表,建立宏观概念,然后再回过头来啃那些复杂的微观机制推导。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不高,但能避免被初期的理论细节淹没。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中规中矩,没有任何花哨的彩色插图来分散注意力,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信息的传递上,体现出一种老派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不讨好读者,它只负责教导真理,这也许就是它能屹立这么多年不倒的原因吧。

评分

专业。。。。。。。。。。。

评分

内容非常不错

评分

正在阅读,感觉很好……

评分

相当不错 非常喜欢

评分

有待改进,不咋样

评分

公司代购 正品 知识也正

评分

还是挺好的!!!!!!

评分

有待改进,不咋样

评分

还可以,公司购买的,暂时未发现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