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挪] 诺伯舒兹 著,施植明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现象学
  • 场所精神
  • 建筑理论
  • 环境心理学
  • 建筑史
  • 文化遗产
  • 地域性
  • 空间体验
  •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 建筑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60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693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开本:12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191000
正文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高贵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作者简介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1957,1969)、挪威奥斯陆大学(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1964),美国耶鲁大学(1965)、英国剑桥大学(1966,1968,1969)、英国利物浦大学(1966)、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19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3,1974)、美国达拉斯大学(1978),并于1976-1977年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

内页插图

目录

Ⅰ、场所?
Ⅱ、自然场所
Ⅲ、人为场所
Ⅳ、布拉格
Ⅴ、喀土木
Ⅵ、罗马
Ⅶ、场所
Ⅷ、今日的场所
注释
图片引用来源
译名对照
译跋

精彩书摘

  “流浪汉”。而这些意象也暗示着更普遍的结构。首先这首诗区分了外部与内部。外部表现在第一节的前两行中,包括了自然的以及人为的元素。自然的场所表现在下雪,暗示冬天的景象,同时是在夜里。这首诗的标题将每件事都“安置”(poaces)在这种自然的结构中。冬夜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日子而已。就具体的表现而言,冬夜的经验是一组特殊的品质,或是一般认为的气氛(Stimmung)或“特性”,是塑造行为或事件的一个背景。在这首诗里这种特性表现在窗上的落雪、寒意、轻柔和寂静,隐藏了在黑暗中摸索时仍能加以确认的目标的轮廓。“落下”(falling)同时创造了一个空间感,甚至是一种暗示天与地的存在。特拉克以最少的词汇,将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带入生命中,而外部也具有人为的特质。由任何地方都能听见的晚祷钟声来暗示,使得“私密的”内部成为综合性的、“公共的”、整体性的一部分。晚祷钟声不只是一个实际的人造物而已,它是一种象征,让我们忆起以整体性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海德格说:“夜里的钟声将凡人引领到天堂”。
  内部则表现在后两行中,被描述成一幢房子,以包被及的“完善的设备”提供人庇护所及安全感。房子有窗户、门口,让人体认到内部是外部的补充(compoement)。我们发现房子里主要的焦点是桌子,可供许多的摆设。桌子让人聚在一起,比其他构成内部的任何东西更具有中心的意义。内部的特性虽然是那么明显地呈现,却是难以言喻的。

前言/序言

  本书是我在理论性方面的著作:《建筑中的意图》(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1963)《存在、空间与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1971)的一本续集,同时也和我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5)有关。它们共同的观点为: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含义而非实用上的层面,虽然我承认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在《建筑中的意图》中所讨论之实用的与“机能的”尺度,是某种”综合性系统”的一部分。不过该书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因此对知觉和象征性加以透彻的探讨,同时强调人不能仅由科学的理解获得一个立足点。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并非一本关于建筑风格流派的史书,也非一套建筑设计的实用手册。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探险,一次对我们与建筑空间互动方式的深刻反思。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建筑表象的认知,去感受、去体验那些无形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场所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理解建筑的新视角——建筑现象学。 这是一本邀请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周围世界的读物。它不是在告诉你“什么样的建筑是美的”,也不是在教授你“如何设计出一个成功的项目”。相反,它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是如何“在”一个空间中存在的?这个空间又如何“在”我们的存在中留下印记? 作者将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体验。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古老的图书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书卷气息,斑驳的阳光透过高窗洒下的光影,橡木桌椅散发出的温润触感,以及那些静默排列的书架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这些元素单独来看或许平凡,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共同营造出的那种沉浸感、宁静感,甚至一种时空交叠的奇妙感觉,便是“场所精神”的具象体现。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元素,而是深入探讨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如何触动我们内在的情感、记忆和认知,从而塑造我们对这个场所的整体感受。 “场所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概念,它随着人类的感知、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书中将探讨,一个场所的“精神”是如何通过历史的沉淀、地域的文脉、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来孕育和滋养的。例如,一个传统的市集,其场所精神可能就与熙熙攘攘的人群、热情的叫卖声、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弥漫其中的食物香气紧密相连,它承载着社区的活力与人情味。而一个宁静的山间寺庙,其场所精神则可能与四周的自然景观、建筑本身的朴素与庄重、以及参拜者内心的虔诚与宁静融为一体。本书会引导我们去发掘这些精神的根源,理解它们如何渗透到建筑的肌理之中,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我们与建筑的关系,远比简单的功能满足或形式欣赏来得更为复杂和深刻。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物理容器,更是一个承载意义、触发情感、构建身份的舞台。当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的身体、感官、思维、乃至潜意识都在与建筑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本书邀请我们倾听这种对话,理解建筑如何通过其尺度、光影、材质、色彩、声音、气味等一系列“本体性”特征,来触动我们最本真的存在状态。 “建筑现象学”作为本书提出的核心理论框架,将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建筑的方式。它借鉴了现象学的方法,强调直接的经验和对意识的描述,试图摆脱先入为主的理论框架和抽象概念的束缚。与其从外部去评判建筑的美丑或优劣,不如从内部去探索建筑如何“呈现”自身,以及我们如何“经验”到它。这意味着,本书将鼓励读者关注那些最细微、最本真的空间体验:一块石板的温度、一阵微风拂过带来的声音、一次转身时视野的变化、或是在特定光线下感受到的空间深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构筑场所精神的基石。 本书并非试图建立一套冰冷的、教条式的理论体系。相反,它更像是一次开放性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建筑和场所的探索之中。它会引用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但其最终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建筑和我们自身。那些关于存在、意识、感知、记忆、以及情感的哲学思考,都将被用来照亮我们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复杂联系。 举例来说,当我们在书中探讨“记忆”与场所的关系时,它不会停留在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会深入探究,为何某个特定的建筑空间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童年回忆,或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历史传承。这种体验,正是场所精神与个体生命经验交织的体现。同样,当谈论到“情感”时,本书会分析,建筑的某些特质,例如开阔的空间带来的自由感,或是狭窄而幽深的通道引发的神秘感,是如何直接而强烈地触动我们的情绪。 “建筑现象学”的视角,将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它或许会质疑那些过分强调形式创新或技术革新的设计理念,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创造能够触动人心、回应人本需求的“真正”的空间。一个“好”的建筑,其价值不在于其是否新颖或宏伟,而在于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意义、能够滋养人们精神的“场所”。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是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它会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晦涩的术语,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哲思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它所探讨的,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日常体验。无论是我们在城市中漫步,还是在乡村中休憩,抑或是在旅途中遇见陌生的空间,本书都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察和体验方式。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更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建筑世界的门。它不是一本让你速成成为建筑专家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成为更敏锐、更深刻的空间体验者的书。它会让你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当你走进一座建筑,当你身处一个空间,你会停下来,不再只是匆匆而过,而是会去感受,去倾听,去体验,去发现那隐藏在物质形态背后的,属于这个场所独一无二的“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能会开始意识到,我们与建筑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我们情感、记忆、文化和存在的载体。本书所倡导的建筑现象学,正是要唤醒我们对这种深刻联系的认知,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本真的方式来理解和创造我们的空间环境。这是一次关于“空间”与“存在”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感受”与“意义”的哲学追寻。它将引导我们超越对建筑的表面观察,去触碰那些能够真正触动我们灵魂的空间特质,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内心世界的,无形而强大的“场所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让我既兴奋又有点忐忑。兴奋的是,这意味着作者在探讨一个议题时,必然是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挖掘,不会是蜻蜓点水式的肤浅论述。那种能够沉浸在一个世界里、被复杂的思想网络所包围的感觉,是我阅读时最享受的部分。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如此厚重的体量,它在逻辑结构上是否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我希望作者能够构建一个严谨的框架,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而不是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迷失在大量的概念和引证之中。我尤其关注目录的编排,如果目录设计得富有层次感,能够清晰地展示论证的递进关系,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无疑会大大提升。对我来说,一本好书就像一次精心规划的旅程,即使路途遥远,只要路线图明确,我就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对作者组织宏大叙事的能力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不仅内容丰富,结构上也足够精妙。

评分

我通常很注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写作风格,因为这直接决定了阅读的“难度”和“乐趣”。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在学界有着一定的声誉,这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有了一种内在的信任基础。我猜想,作者的语言风格应该会偏向于严谨和思辨,也许会大量运用专业术语,这要求我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并且可能需要反复查阅一些概念。不过,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即使是在最抽象的论述中,作者也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例或案例分析。毕竟,再宏大的理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现场”才能被理解和验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理论高度与现实触感的,是偏向纯粹的哲学思辨,还是更倾向于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风格的拿捏,直接关系到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案头的常备参考书,还是只能束之高阁作为理论储备。

评分

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涉及了跨学科的对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深知,当代的复杂问题往往无法被单一学科的视角所完全涵盖。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整合不同领域的见解——也许是哲学、艺术史、人类学甚至是心理学——来共同构建其论点,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将是无与伦比的。我尤其看重这种融合带来的新颖视角,它能有效避免研究陷入“管中窥豹”的境地。我期待看到不同知识体系的碰撞和交织,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理解框架。这种跨界的尝试,往往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阅读体验中最能激发智力火花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知识结构中原本相对割裂的几个部分。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浏览了一下引言和结论部分。这种“偷看”的习惯,其实是为了快速把握作者的核心立场和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通常,引言会定下基调,而结论则会收束所有的发散思考,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或新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的开篇能够有力地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而不是在冗长的背景介绍中消磨读者的耐心。同时,如果结论部分能够有力地回应开篇的质疑,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带来“顿悟感”的著作,读完之后能让我对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全新的、结构性的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信息传递的书,而是一次思维范式的重塑。我对它能否成功构建这样一个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闭环非常感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简洁中带着深邃感的构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本书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厚重和思考。我尤其喜欢封面上使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非常独特,仿佛在暗示着书中的内容也并非是平铺直叙的理论,而是需要细细品味、触摸才能感悟的。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空间的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具有某种场所感的艺术品。我通常会在选书的时候,对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第一印象非常看重,因为它往往预示着作者在内容组织和表达上是否也同样用心。如果作者连包装和呈现都如此讲究,那么内页的文字想必也不会是敷衍了事之作。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在我看来,是所有严肃思考的起点,也是吸引我决定翻开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场视觉和思想上的双重体验,正如它在物理形态上给我的感受一样。

评分

都是好书,就是看的看不太懂,太深奥了

评分

印刷真的不怎么样,内容还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细读

评分

买的第二本了,送人,推荐一下本人曾在纽约的“金融业者信托公司”,担任过许多不同的业务处理工作,现在则是一家分行的经理。我对许多银行工作,诸如:与存款客户的关系、借贷问题或行政管理等,皆能胜任愉快。   今年5月,我将迁居至凤凰城,故极愿意能为你们的银行贡献一技之长。我将在4,月3日的那个礼拜到凤凰城去,如能有机会做进一步深谈,看能否对你们银行的目标有所帮助,则不胜感谢。   芭芭拉·安德森谨上   你认为安德森太太会得到任何回音吗?11家银行表示愿意面谈。所以,她还可以从中选择待遇较好的一家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安德森太太并没有陈述自己需要什么,只是说明她可以对银行有什么帮助。她把焦点集中在银行的需要,而非自己。   但是仍然有许多销售人员,终其一生不知由顾客的角度去看事情。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我住在纽约一处名叫“森林山庄”的小社区内。一天,我匆匆忙忙跑到车站,碰巧遇见一位房地产经纪人。他经营附近一带的房地产生意已有多年,对“森林山庄”也很熟悉。我问他知不知道我那栋灰泥墙的房子是钢筋还是空心砖,他答说不知道,然后给了张名片要我打电话给他。第二天,我接到这位房地产经纪人的来信。他在信中回答我的问题了吗?这问题只要一分钟便可以在电话里解决,可是他却没有。他仍然在信中要我打电话给他,并且说明他愿意帮我处理房屋保险事项。   他并不想帮我的忙,他心里想的是帮他自己的忙。   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霍华德·卢卡斯告诉我,有两位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推销员,如何处理同样一件事务:   “好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共同经营了一家小公司。就在我们公司附近,有家大保险公司的服务处。这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都分配好辖区,负责我们这一区的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做卡尔和约翰吧!   “有天早上,卡尔路经我的公司,提到他们一项专为公司主管人员新设立的人寿保险。他想我或许会感兴趣,所以先告诉我一声,等他收集更多资料后再过来详细说明。   “同一天,在休息时间用完咖啡后,约翰看见我们走在人行道上,便叫道:‘嗨,卢克,有件大消息要告诉你们。’他跑过来,很兴奋地谈到公司新创了一项专为主管人员设立的人寿保险(正是卡尔提到的那种),他给了一些重要资料,并且说:‘这项保险是最新的,我要请总公司明天派人来详细说明。请你们先在申请单上签名我送上去,好让他们赶紧办理。’他的热心引起我们的兴趣,虽然都对这个新办法的详细情形还不甚明了,却都不觉上了钩,而且因为木已成舟,更相信约翰必定对这项保险有最基本的了解。约翰不仅把保险卖给我们,卖的项目还多了两倍。   “这生意本是卡尔的,但他表现得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致被约翰捷足先登了。”

评分

老师推荐的

评分

一直京东买的,京东送货师傅服务好!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油墨有些重,黑白印刷。书籍是好书,经典。先收藏

评分

不错,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