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永复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中国建筑
  • 建筑史
  • 建筑文化
  • 传统建筑
  • 建筑知识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506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48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7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棋;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古建知识手册。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
1.1 中国古建筑文化点题
1.1.1 中国古建筑文化历史阶段
1.1.2 宋《营造法式》著作
1.1.3 清《I程做法则例》著作
1.1.4 吴《营造法原》著作
1.1.5 中国仿古建筑类型
1.1.6 台榭体系结构
1.1.7 版筑技术
1.1.8 汉式建筑
1.1.9 宋式建筑
1.1.10 清式建筑
1.1.11 庑殿建筑
1.1.12 歇山建筑
1.1.13 硬山建筑
1.1.14 悬山建筑
1.1.15 攒尖建筑
1.1.16 殿堂与楼阁
1.1.17 亭子与游廊
1.1.18 水榭与石舫
1.1.19 垂花门、牌楼
1.2 中国古建筑尺制度量
1.2.1 中国古建筑常用尺制
1.2.2 宋“材份等级”制
1.2.3 檐袱、椽袱、乳袱、草袱
1.2.4 清“斗口”制
1.2.5 “斗口”含义
1.2.6 中国古建筑平面词语
1.2.7 面阔与进深
1.2.8 椽每架平、步架、界深
1.2.9 中国古建筑檐高
1.2.10 柱子“收分”与“侧脚”
1.2.11 中国古建筑屋顶坡度线
1.2.12 《营造法式》“举折”法
1.2.13 《工程做法则例》“举架”法
1.2.14 《营造法原》“提栈”法
1.2.15 屋顶檐口伸出
1.2.16 屋檐转角起翘度
1.2.17 大子角梁、老仔角梁、老嫩戗
1.2.18 殿庭、厅堂和大式、小式建筑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
2.1 中国古建筑台基
2.1.1 台明、阶基、阶台
2.1.2 柱顶石、柱础、鼓蹬
2.1.3 磉墩
2.1.4 栏土
2.1.5 领夯叠石
2.1.6 阶条石、压阑石、阶沿石
2.1.7 陡板石
2.1.8 角柱石
2.1.9 土衬石
2.1.10 须弥座、金刚座
2.1.11 须弥座上下枋
2.1.12 须弥座上下枭
2.1.13 须弥座束腰
2.1.14 须弥座圭脚和螭首
2.1.15 踏道、踏跺、踏步
2.1.16 象眼石
2.1.17 平头土衬、燕窝石
2.1.18 御路、礓□
2.1.19 背里砖、金刚墙
2.2 基础土方
2.2.1 定向、定平、筑基
2.2.2 景表板、木望筒、水池景表
2.2.3 水平板、木真尺
2.2.4 地基放线
2.2.5 五边形地基放线
2.2.6 六边形地基放线
2.2.7 八边形地基放线
2.2.8 开基、刨槽、开脚
2.2.9 筑基、垫层、垫土
2.2.10 夯筑二十四把小夯灰土
2.2.11 夯筑二十、十六把小夯灰土
2.2.12 夯筑大夯灰土
2.2.13 夯筑素土
2.2.14 夯、硪、雁别翅
2.2.15 地丁
2.3 地面与路面
2.3.1 砖墁地面
2.3.2 地面砖料
2.3.3 地面拼砖形式
2.3.4 细墁地面
2.3.5 金砖地面
2.3.6 淌白地面、粗墁地面
2.3.7 砖墁地面石构件
2.3.8 殿内斗八
2.3.9 石墁地面
2.3.10 焦渣地面
2.3.11 砖墁甬路
2.3.12 石墁甬路
2.3.13 门鼓石
2.3.14 平台石栏杆
2.3.15 抱鼓石、砷石
2.3.16 沟门、沟漏、沟嘴、沟盖
2.3.17 石墙帽、门窗碹石及碹脸石
2.3.18 滚礅石、夹杆石
2.3.19 石构件加工程序
2.3.20 石雕刻

第三章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
3.1 木构架种类及结构
3.1.1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
3.1.2 硬山、悬山木构架
3.1.3 硬山、悬山木排架
3.1.4 硬山与悬山木构架的区别
3.1.5 庑殿木构架
3.1.6 庑殿柱网及木排架
3.1.7 庑殿推山
3.1.8 歇山木构架
3.1.9 歇山柱网及木排架
3.1.10 “轩”贴式
3.1.11 “轩”的构造
3.1.12 攒尖木构架
3.1.13 廊道木构架
3.1.14 水榭木构架
3.1.15 石舫木构架
3.2 木构架的木构件
3.2.1 檐柱、廊柱
3.2.2 金柱、步柱、重檐金柱
3.2.3 瓜柱、蜀柱、童柱
3.2.4 架梁、椽袱、界梁
3.2.5 抱头梁、桃尖梁、乳袱、割牵、廊川、双步
3.2.6 平粱、月梁、山界梁
3.2.7 承重
3.2.8 顺梁、趴梁
3.2.9 井字梁、抹角梁
3.2.10 太平梁、雷公柱
3.2.11 大小额枋、阑由额、廊步枋
3.2.12 随梁枋、穿插枋、顺袱串、夹底
3.2.13 平板枋、普拍方、斗盘枋
3.2.14 承椽枋、围脊枋
3.2.15 棋枋、间枋
3.2.16 平綦方、天花枋
3.2.17 踩步金
3.2.18 草架柱、横穿、踏脚木
3.2.19 角梁
3.2.20 衬头木、戗山木
3.2.21 橹、桁、檩
3.2.22 檩垫板、替木
3.2.23 襻间、檩枋、机木
3.2.24 椽子
3.2.25 飞椽
3.2.26 翼角椽
3.2.27 罗锅椽
3.2.28 大小连檐、里口木
3.2.29 椽椀板、隔椽板、闸挡板、瓦口木
3.2.30 博风板、山花板
3.2.31 梅花钉、垂鱼和惹草
3.2.32 菱角木、龙径木、眠檐勒望
3.2.33 扶脊木、帮脊木
3.2.34 轩梁、荷包梁、弯椽
3.2.35 蒲鞋头、山雾云、抱梁云、樟木
3.3 木构架榫卯连接
3.3.1 馒头榫、管脚榫、套顶榫
3.3.2 夹脚腰子榫
3.3.3 燕尾榫
3.3.4 穿透榫、半透榫
3.3.5 箍头榫
3.3.6 大头榫、桁檩槐
3.3.7 十字刻口榫、十字卡腰榫
3.3.8 阶梯榫卯
3.3.9 压掌榫、栽销榫
3.3.10 裁口榫、龙风榫、银锭扣
3.3.11 穿带、抄手
3.3.12 檐廊 柱上连接构件
3.3.13 金步 柱上连接构件
3.3.14 转角柱连接构件
3.3.15 童檐柱连接构件
3.3.16 梁枋端头霸王拳、三叉头

第四章 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
4.1 屋顶及瓦作
4.1.1 中国古建筑常用屋面
4.1.2 庑殿屋顶结构
4.1.3 歇山屋顶结构
4.1.4 硬山屋顶结构
4.1.5 悬山屋顶结构
4.1.6 攒尖屋顶结构
4.1.7 屋面瓦作工艺
4.1.8 屋面筑底
4.1.9 屋面铺瓦的“排当放线”
4.1.10 屋面琉璃瓦瓦材
4.1.11 琉璃瓦屋面铺筑
4.1.12 屋面布筒瓦瓦材
4.1.13 布筒瓦屋面铺筑
4.1.14 筒瓦裹垄、捉节夹垄
4.1.15 堵抹燕窝
4.1.16 合瓦屋面
4.1.17 仰瓦灰埂屋面
4.1.18 干槎瓦屋面
4.2 屋顶筑脊瓦作
4.2.1 清制琉璃屋脊
4.2.2 清制尖顶式琉璃正脊
4.2.3 清制卷棚式琉璃正脊
4.2.4 清制琉璃垂脊
4.2.5 清制排山脊、铃铛排山脊
4.2.6 清制琉璃戗脊、博脊
4.2.7 清制琉璃围脊
4.2.8 清制琉璃攒尖屋脊
4.2.9 宋制正脊
4.2.10 宋制垂脊
4.2.11 吴制正脊
4.2.12 吴制垂脊
4.2.13 吴制赶宕脊
4.2.14 吴制攒尖垂脊
4.2.15 清制尖顶式布筒瓦正脊
4.2.16 清制卷棚式布筒瓦正脊
4.2.17 清制布筒瓦垂脊
4.2.18 清制布筒瓦戗角 脊
4.2.19 清制布筒瓦博脊和围脊
4.2.20 清制布简瓦攒尖屋脊
4.2.21 合瓦过垄脊
4.2.22 鞍子脊
4.2.23 清水脊
4.2.24 皮条脊
4.2.25 扁担脊
4.2.26 披水排山脊
4.2.27 披水梢垄
4.2.28 清制小式黑活博脊
4.2.29 清制小式黑活攒尖脊
……

第五章 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
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斗栱
第七章 中国古建筑木装修
第八章 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
参考文献
作者著作简介

前言/序言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是一部详尽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并非对特定朝代、地域或建筑类型的浅尝辄止,而是力求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并呈现中国古建筑发展演变的长河,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技术与哲学思想。 一、 导论: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根基与时代脉络 本书的开篇,将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古建筑并非孤立的技术产物,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艺术形态。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观念以及民间信仰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建筑的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和象征意义。例如,儒家强调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体现在宫殿、坛庙等建筑的宏伟规模、严格对称以及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上。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则在园林建筑、民居宅院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通过对山水、植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宁静致远、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佛教的传入,更是为中国古建筑带来了新的元素,如佛塔、寺庙的建筑形制和雕塑装饰,深刻影响了唐宋时期及以后的建筑发展。 接着,本书将勾勒出中国古建筑波澜壮阔的时代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夯土台基、半地穴式居所,到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的宫室制度、夯土技术;从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格局、宏伟宫殿和陵墓的兴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繁荣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再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建筑风格雄浑壮丽,技术体系成熟;宋代则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巧实用,出现了大量精美的木构建筑和园林;明清时期,建筑趋于程式化和制度化,但同时在等级森严的宫殿、庙宇以及地方官署、私家园林和民居中,仍然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本书将以清晰的梳理,使读者对中国古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整体面貌和关键转折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 二、 建筑语汇:材料、结构与技艺的精妙 深入探究中国古建筑,离不开对其物质基础——材料、结构与技艺的细致解读。本书将系统介绍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如松、柏、楠木等),石材(用于台基、栏杆、碑刻等),砖瓦(青砖、琉璃瓦、筒瓦、板瓦等),土(夯土、土坯),以及灰、砂、石灰等粘合材料。我们将分析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方式,例如木材在梁、柱、枋、椽等构件中的巧妙运用,如何实现承重与装饰的双重功能。 在结构方面,本书将重点阐述中国古建筑独具特色的木构架体系。我们将详细解析斗拱的结构原理、不同形制的斗拱(如宋代“华拱”“弹琴斗拱”,明清“丁头拱”“梅花斗拱”等)的功能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连接梁、柱、檐口之间起到承重、传递荷载、抗震的作用。同时,还将介绍梁架的类型(如抬梁式、穿斗式),柱的种类(如瓜柱、梭柱、金柱),以及屋顶结构(如坡度、屋脊、檐口)的构成。我们将通过图解和实例分析,让读者清晰地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结构是如何协同工作,支撑起宏伟的建筑。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技艺。例如,木作的精湛雕刻、榫卯结构的巧妙连接,瓦作的烧制与铺设,石作的雕凿与砌筑,以及彩画、壁画、彩塑等装饰技艺。我们将探讨这些传统工艺如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古建筑独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园林与民居的多元展现 本书将以丰富详实的案例,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建筑的多元类型。 宫殿建筑: 作为皇权象征的宫殿,我们将以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为例,解析其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宏伟的体量,金碧辉煌的色彩,以及等级森严的院落划分,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前朝三大殿,以及后寝、东西六宫等后宫区域。我们将探讨其空间序列的构成,以及建筑上的各种象征性装饰,如龙纹、凤纹、祥云纹等,如何体现皇家的威严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坛庙建筑: 祭祀天地、祖先的坛庙,如北京天坛、地坛、太庙,以及各地孔庙、关帝庙等,其建筑形制与布局往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将分析天坛的圜丘、祈年殿等建筑如何运用圆形、蓝色等象征天体的元素,地坛的方丘、皇祇室等如何运用方形、黄色等象征大地的元素。同时,还将探讨寺庙建筑(如佛教寺院、道教宫观)的独特布局,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以及其建筑风格的演变。 陵墓建筑: 历代帝王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不仅是帝王的长眠之地,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和丧葬观念的集中体现。本书将分析陵墓的选址原则(风水),地上部分的建筑(如神道、碑亭、祭殿),以及地下宫殿的结构与墓葬文化。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是“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结晶。我们将以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为例,解析其叠山理水、栽花种树、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的巧妙组合,以及“写意”手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如何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民居建筑: 遍布全国的民居建筑,虽然因地域、气候、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但都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民居,如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天井院、徽州的马头墙民居、山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分析其建筑特征、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 建筑装饰:色彩、纹样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对建筑装饰进行深入剖析,从色彩、纹样、雕刻、彩画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建筑对色彩的运用极富象征意义。我们将探讨不同颜色所代表的等级、身份与吉祥寓意,如黄色专用于皇家建筑,红色象征喜庆与权力,绿色常用于屋顶和檐口,黑色则用于某些宫殿和寺庙的建筑构件。 纹样的解读: 建筑上的各种纹样,如龙、凤、麒麟、蝙蝠、祥云、回纹、莲花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本书将逐一解读这些纹样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龙纹象征帝王,凤纹象征皇后,祥云纹寓意吉祥如意。 雕刻艺术: 木雕、石雕、砖雕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欣赏梁枋上的龙凤图案,檐下的雀替雕饰,门窗上的精美花纹,以及壁画、彩塑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分析这些雕刻技艺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彩画与壁画: 建筑彩画不仅起到保护木构件的作用,更增添了建筑的色彩与华丽感。我们将介绍不同时期的彩画风格,如唐代的“大点金”,宋代的“旋子彩画”,明清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并分析其图案、色彩和工艺特点。同时,还将探讨寺庙、宫殿中精美的壁画艺术,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 五、 建筑与环境:风水、地域与人居的和谐 本书还将探讨中国古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将解析“风水”学说在中国古建筑选址、布局中的影响,例如“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等原则如何被应用于宫殿、住宅、陵墓的建造。 同时,本书也将重点关注地域性对古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物产、民族文化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各地古建筑的独特风貌。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展现南北建筑风格的差异,例如北方建筑的粗犷实用,南方建筑的精巧秀丽;沿海地区的建筑如何适应湿润气候,山区建筑如何依山就势。 最后,本书将回归到“人”的层面,探讨中国古建筑如何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伦理观念。从宏大的宫殿到朴素的民居,从庄重的祭坛到悠闲的园林,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结语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中国古建筑知识体系。本书不局限于学术的枯燥论述,而是力求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此处省略图片描述),以及清晰的逻辑,让每一位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启发与审美享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它是一部严谨、全面且充满敬畏之心的建筑史诗。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罕见的广度与深度并存。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宗教建筑(如佛塔和石窟)的章节,作者对于不同宗教符号如何在建筑语言中转化的论述,展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虽然作为普通读者,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所有技术细节,但通过这本书,我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它让我认识到,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都不是随意放置的,它们背后都承载着千年的哲学、伦理和审美标准。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快速浏览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珍藏并时不时翻阅的案头工具书,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更偏向于学术研究而非大众普及读物。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对于各种构件的称谓和功能描述,精准得让人头皮发麻,我甚至不得不备着一本建筑词典在旁边随时查阅。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地域性差异的细致区分,比如北方厚重的砖石结构与南方轻巧的木构体系,作者的论述极富洞察力。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略显单调,如果能增加更多高清的彩图或者剖面图的示意,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会更加直观。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虽然过程艰辛,但偶尔瞥见的风景(那些豁然开朗的瞬间)还是令人振奋的。它更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化理解的进阶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系统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传统营造智慧。我特别喜欢它对“风水”和“堪舆”在选址和布局中的影响的探讨,这让建筑不再是孤立的结构,而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命体。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推崇这些传统观念,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在历史实践中起到的作用。读到关于古桥梁和水利工程的那一部分时,我简直惊叹于古人的工程能力,书中对拱券结构受力分析的描述,虽然是文字叙述,但逻辑清晰,极具说服力。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它成功地将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规制,重新唤醒,并赋予了现代读者理解的可能。它是一本需要耐心去品味的“老酒”,越是细品,越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历史底蕴。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手册”,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才啃完的。老实说,初次翻开时,我有点被那厚重的专业术语给震慑住了,感觉自己像个初学徒一样,面对着一堆晦涩难懂的图纸和术语。但坚持读下去后,发现它真是一座宝库。它不仅仅罗列了梁架、斗栱的结构细节,更深入地剖析了不同朝代、地域风格的演变脉络。比如,书中对唐宋建筑的雄浑大气与明清建筑的繁复精巧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营造法式中那些严谨的比例关系的阐述,这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领略那些宏伟宫殿、宁静寺庙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揣摩,但这种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远比囫囵吞枣来得痛快。它迫使你慢下来,去真正“看”懂一座建筑是如何站立起来的,而不是走马观花。

评分

我对建筑史本就抱有一点兴趣,所以这本手册算是圆了我一个“走近大师”的梦想。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将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皇家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如何体现“天地之中”的宇宙观的解读,非常精辟。我记得有一章详细描述了江南园林的设计哲学,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通过文字的描绘,几乎能让我闻到竹林的清香,感受到假山石的凉意。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网上的图片反复研究,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种三维的空间感。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思想史的辅读材料,而非单纯的建筑指南。对于那些想探究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

从京东商城图书是正版,质量有保障,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好…很可以的书

评分

0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东西一如既往的满意。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及时,服务好。

评分

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专业书籍,内容很详细,查找也很方便。插图也很明白,相当好的一本书!好评

评分

内容很细,有待进一步研读

评分

书籍不错,介绍的很是详细。值得推荐。

评分

很值得購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