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赖古堂印人传》与《飞鸿堂印人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股浓厚的古朴气息。繁体竖排的版式,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到了那个篆刻艺术的黄金时代。每一页的墨香,都似乎在诉说着刻印者的心声与时代的脉络。虽然我对具体的人物生平和作品了解不多,但从装帧和字体选择上,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执着。这种对形式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与深度。我期待在这字里行间,能窥见那些印坛巨匠们在刀光石影中如何熔铸性情,如何在一方寸之间展现乾坤。想象着他们手持刻刀,沉思冥想的场景,那份对艺术的虔诚与匠心,单凭这书的呈现方式,已然令人心生敬佩。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静心品读、细细摩挲的艺术史诗,值得所有热爱金石篆刻者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竖排繁体字阅读体验,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老派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复古药方”。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电子阅读的时代,能够见到如此用心排版的实体书,实属难得。我总觉得,对于印章艺术这种需要细致入微观察的学问,纸质书的质感和排版的讲究,是电子屏幕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感。仅仅是触摸书页的触感,感受笔画的起承转合,就让人心平气和下来,准备进入一个更为深邃的艺术世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位印人的事迹,但光是这份对工艺美学的坚守,就足以让我给予高度评价。这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
评分阅读体验上,竖排繁体字确实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适应之后,那种韵律感是横排简体字无法比拟的。它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仿佛是手指顺着篆刻的线条在石上游走,节奏感极强。这种排版方式本身就是对“古意”的一种致敬。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的是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印学研究往往依赖于零散的笔记和拓本,而能够将众多印人的生平、印作风格、师承关系系统梳理成册,其背后的考据工作量是惊人的。我期望书中对每一位印人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能深入挖掘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比如他们的治印理念对当代“写意派”或“浙派”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如果能附带高质量的印章拓片对比分析,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坦率地说,我更倾向于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评价这套书,即便内容尚未细读。在当代出版物中,能够如此坚持传统工艺的,实属凤毛麟角。《赖古堂印人传》和《飞鸿堂印人传》的并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和互补。它不像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去“养”的物件。想象一下,多年后,当我们重温这些篆刻大家的传奇时,手中的这本带着岁月痕迹的竖排书,其意义将远超文字本身。它承载了出版者对于传统美学的坚持,也承载了我们对于金石书画不朽精神的向往。这套书,在物质上给予读者以审美享受,在精神上则提供了探究中国传统文人印章艺术的坚实阶梯,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厚礼。
评分初拿到这两部传记合订本,最先引发我思考的是“印人”这个身份的复杂性。他们不仅仅是匠人,更是文人、是思想的载体。从书名来看,《赖古堂》与《飞鸿堂》想必代表了不同的学派或地域风格,这本身就暗示了篆刻艺术内部的流变与竞争。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平衡不同流派人物的介绍,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篆刻艺术“古拙”与“妍美”之间的微妙张力。一本好的传记,应当能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如何影响其刀法,他们的时代背景如何催生了他们的艺术主张。我预感这本书会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得以梳理明清乃至近现代印坛的谱系。对于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人来说,掌握这些关键人物的节点作用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是填补这一空白的有力尝试。
评分书不错,京东服务不错,印刷不错,整套书都不错。
评分玺印盖滥觞乎三代,民国二十年顷殷墟出土三铜玺,其中「亚罗示」等二玺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学界目为存世玺印最早之实物证据。其后或官或私,或金或玉,或铸或凿,流演不绝,非仅可藉以考古,后世往往有叹赏其艺术之精妙而摩挲藏弆者。然俱为实用之物,出于匠人之手,人罕知其作者名姓。迨元王元章以花乳石刻印,文士群起效之,开宗立派,极尽能事,篆刻遂为萧斋之清玩,谱录裒辑,竞相矜赏,衍曼二百余年,然未有集印人系之以传者,而河南周栎园先生亮工《印人传》之作,实其嚆矢也。
评分《印人传》虽经撤出《四库》,而道光间顾湘纂辑《篆学琐著》丛书,仍收入之,惜颠倒错讹累累,乃至刊落数篇,然世人终赖以得读是书大略,亦为其后诸刻所本。至于康熙原刻则极为罕传,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本标点整理,惟上图本「附印人姓氏」订于卷一之前,现据国家图书馆等藏本卷次改置于书末。另将栎园碑传、论印之文、《赖古堂印谱》序引及《印人传》诸家题跋、提要等列为附录。
评分纸张、印刷不错。有影印版更好。
评分装帧印刷都还不错,价格也不贵
评分己丑冬初后学印晓峰谨识于沪西桂宜盦
评分《印人传》虽经撤出《四库》,而道光间顾湘纂辑《篆学琐著》丛书,仍收入之,惜颠倒错讹累累,乃至刊落数篇,然世人终赖以得读是书大略,亦为其后诸刻所本。至于康熙原刻则极为罕传,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本标点整理,惟上图本「附印人姓氏」订于卷一之前,现据国家图书馆等藏本卷次改置于书末。另将栎园碑传、论印之文、《赖古堂印谱》序引及《印人传》诸家题跋、提要等列为附录。
评分篆刻者了解印吏的好书
评分书后编列人名、字号、著述索引,以便读者检索。本书之编校,得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先生、王亮先生、上海图书馆胡坚先生、无锡市图书馆朱刚先生佽助,特志谢忱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