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古堂印人传 飞鸿堂印人传(繁体竖排版)

赖古堂印人传 飞鸿堂印人传(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代] 周亮工,[清代] 汪启淑,印晓峰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书学
  • 古籍
  • 赖古堂
  • 飞鸿堂
  • 印人传
  • 篆刻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3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9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艺术史料丛刊·篆刻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2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赖古堂印人传 飞鸿堂印人传(繁体竖排版)》是历代艺术史料丛刊·篆刻编

内容简介

  《赖古堂印人传 飞鸿堂印人传(繁体竖排版)》包括:钱陆灿序、周在浚等记、赖古堂别集印人传卷之一、书文信国铁印后、书海忠介泥印后、书东林书院印后、敬书家大人自用图章后等等。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周亮工(清代)汪启淑合著者:印晓峰

内页插图

目录

钱陆灿序
周在浚等记
赖古堂别集印人传卷之一
书文信国铁印后
书海忠介泥印后
书东林书院印后
敬书家大人自用图章后
书靖公弟自用印章后
书许有介自用印章后
书文国博印章前
书何主臣章
书金一甫印谱前
书胡中翰印章前
书梁千秋谱前
书梁大年印谱前
书方直之一印前
书沙门慧寿印谱前
书张穉恭自用印章前
书文及先印章前
书程穆倩印章前
书钿阁女子图章前
赖古堂别集印人传卷之二
书黄济叔印谱前
书张大风印章前
书顾云美印章前
书陈师黄印章前
书程孟长印章前
书汪尹子图章前
书汪弘度印章前
书顾筑公印谱前
书江缟臣印谱前
书程云来印谱前
书程与绳印章前
书李耕隐图章前
书沈石民印章前
书钦序三图章前
书王安节王宓中印谱前
书吴仁趾印章前
书钱雷中印谱前
书李云谷印谱前
书徐子固印谱前
书郑弘佑图章前
书胡省游印谱前
书徐士白印章前
祯古堂别集印人传卷之三
书秦以巽图章前
书顾中翰印章前
书张江如印章前
书陈朝喈印章前
书倪觐公印章前
书王文安图章前
书袁曾期图章前
书须来西印章前
书袁卧生印章前
沈逢吉
书吴颂筠图章前
书张鹤千图章前
书吴仁长印章前
书陆汉标印谱前
书林晋白印谱前
书薛弘璧印章前
书黄子环子克侯印章前
书陶石公印谱前
书杨叔夜印章前
书吴乎子印章前
书林公兆印谱前
书吴秋朗印章前
书吴尊生印谱前
书顾元方印章前
书丘令和印章前
书不知姓名一印前
书汪宗周印章前
书姜次生印章前
李箕山
附印人姓氏
赖古堂别集印人传附录
江南布政使司右参议前户部右侍郎
砾园周公墓志铭;
四库全书总目.印人传提要
郑堂读书记。印人传提要
赖古堂印谱序引集录
赖古堂藏印序
赖古堂印谱引
印谱序
印谱小引

赖古堂印谱引士
赖古堂集论印书札四通
与黄济叔论印章书
与黄济叔
答济叔
与倪师酉
胡氏印存序
跋赖古堂印谱
跋周梁园侍郎印谱
书印人传后
《赖古堂印人传》康熙原刻本与四库全
书本文字对勘表
飞鸿堂印人传目录

飞鸿堂印人传卷
徐夔传
高西园传
……

精彩书摘

  与黄济叔论印章
  书仆沈湎于印章一道者,盖三十余年于兹矣。自矜从流溯源,得其正变者,海内无仆若。间尝谓此道与诗同,宋元无诗,至明而诗始可继唐;唐宋元无印章,至明而印章始可继汉。文三桥力能继古,然未脱宋元之习,何主臣才能自振,终未免太涉拟议,世共谓三桥之启主臣,如弁州所谓有陈涉之启汉高者,其所以推谢主臣至矣。然欲以一主臣而天下聪明才智之士,尽俯首叙迹,不敢毫有异同于其间,勿论势有不能,恐亦数见不鲜。故漳海黄子环、沈鹤生出,以《款识录》矫之,刘渔仲、程穆倩复合《款识》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虽时为之欤,亦势有不得不然者。三桥,北地;主臣,历下;子环、鹤生,其公安欺?渔仲、穆倩,实竟陵矣。明诗数变,而印章从之。今之论诗者,虽极口诋竟陵,然欲其俯而为黄金白雪、百年万里,亦有所不屑。今之论印章者,虽极口诋漳海,然欲其尽守三桥、主臣之「努力加餐饭」、「痛饮读离骚」,凛不敢变,亦断有不能。

前言/序言

  《印人传》,烁园先生未完之书也。先生故精深于六书之学,四方操是艺以登其门者,往往待先生一裁别以成名。先生于其患难相从、退食平居之陈,会蕞其印,列于左方,人冠之小传,大要指次其印学之所以然,而其人之生平亦附着。然书固未完也。予受而考之,先生且百岁,操是艺以登其门者奚穷,先生往后,有作者既不幸而不在此族矣。若夫先生知其人得其印,而又为之传矣,其人之幸也,知其人得其印,而传不暇以为者,犹敷十人焉,先生皆手书其人姓字以有待,犹不幸之幸也。书虽未完而三善备矣,有技若已有,一也,其有功于六艺,二也,读先生之传,庶几知有是人者,盖其文之着也三也。或问于余日:《春秋》之例,微之故人之。先生曷微乎是人乎?」余曰:非也。先生人其印尔,非人其人也。且印人其词也,传则既书其字矣,书其里矣,或书其世矣,抑间书其人之为人矣。如之何可以微之例例之?余曩闻诸先生曰;「文生于字者也,字之纵横曲直,相衔而生,有子有母,有音有义。先王三岁一同之,岂细故乎?秦汉到今,声之误,体之变,不知其几。今藉印文以稽古,学者之职志也。

瀚海撷珠:古代书画印鉴学探微 本书收录了数篇关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及印鉴学的专题研究论文,旨在深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内,书画家、篆刻家及其作品的流变与风格特征。内容聚焦于明清两代文人阶层的艺术活动,尤其关注一批在当时画坛与印坛上具有独特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 第一部分:明代中晚期文人画派的地域流变与风格演进 本部分考察了明代中晚期,以江南为核心,辐射至周边区域的文人画派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吴门画派”的鼎盛及其内部的分化,如唐寅、文徵明、仇英、祝允明等巨擘在继承宋元传统、开创个人面貌上的差异与互鉴。 一、江南画坛的地域性特征 研究首先梳理了明代中期,尤其是在苏州、松江一带,文人画如何从早期侧重山水题材的程式化描摹,逐渐转向对个人性情与学识的表达。探讨了董其昌等晚明士人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审美趣味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关注了董其昌在理论构建中,如何提炼和重塑了元代文人画的经典叙事,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审美标准。 二、对宋元画学经典的重新阐释 详细比较了明代画家对北宋李成、范宽,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倪瓒等人笔墨语言的吸收与转化。例如,分析了文徵明如何精研元人尺牍与书法用笔,将其融入山水画中,形成“秀润”一路的风格;而唐寅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潇洒不羁、带有市井烟火气的艺术表达。通过对具体摹本和传世佳作的细致比对,揭示出明代士人“学古”背后的“出新”意图。 三、书刻印章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提升 随着士大夫阶层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强调,印章不再仅仅是鉴藏的凭信,更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本节探讨了明代文人在书画作品中对闲章、引首章的运用,分析了这些印文内容的选择与布局,如何反过来印证和补充了画作的主题思想。 第二部分:清代篆刻艺术的流派纷呈与印风探索 本部分聚焦于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至晚清,篆刻艺术从早期追慕秦汉印风,逐步走向创新与多元化的过程。主要考察了浙派的崛起及其内部矛盾,以及晚清“碑学”兴起对印风的革新作用。 一、浙派的“尚意”与“尚功”之辨 详细论述了清初西泠派(以陈硕儒、丁敬为代表)如何从明代汪关、程邃的印风中汲取营养,形成注重刀法,强调笔意融入金石趣味的“浙派”。分析了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西泠八家”的艺术贡献,着重探讨了他们如何将书法笔法融入篆刻的布局与凿刻之中,开创了新的印章风格。 二、邓石如与皖派的拓宽 着重分析了邓石如在篆刻艺术上的革命性贡献。他将书法,特别是其自创的碑学书风,直接运用于印章创作中,使得印面的章法布局更加宏大开阔,线条质感更为浑厚有力。本书通过对比邓石如与早期浙派印风的差异,阐释了皖派如何通过强调“书入印”的理念,突破了早期浙派的某些程式化限制。 三、晚清印坛的多元探索与“切刀”的运用 考察了晚清时期,如吴昌硕、赵之谦等大家对印风的进一步拓展。赵之谦如何引入北魏碑刻的文字形态与造型特征,使得印面文字具有一种古朴、拙美的视觉冲击力。而吴昌硕则将大写意花卉的笔墨精神融入篆刻,形成了雄健、淋漓酣畅的“缶派”风格。书中专门辟文分析了晚清篆刻家对“切刀”技法的娴熟运用,以及这种技术革新如何丰富了印面线条的肌理感和表现力。 第三部分:书画印鉴的综合考证方法论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实际的艺术品鉴赏与研究中,如何将书画风格与印鉴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一、印文辨伪与时代风格对应 强调了印章的材质、边款文字、篆法结构、朱泥(或墨色)的陈旧程度是鉴定作品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佐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印鉴信息如何帮助研究者确定一件佚名作品的归属,或揭示出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增刻、替换现象。 二、题款与印章的互文关系 阐释了书画作品中的落款文字(如纪年、地点、自谦语)与印章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文人精神的完整表达。研究了不同时期文人习惯使用闲章(如斋号章、吉语章)的偏好变化,以此作为辅助判断作者身份和创作心境的参考标准。 三、收藏流传对印章风格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重要藏家印章(如鉴藏印、收藏印)在作品上的钤印情况。研究了清代以来著名收藏家如钱坫、李鸿宾等人的鉴藏习惯,分析他们的印章如何伴随书画作品流传,成为研究作品“身世”的关键线索。这些印章不仅证明了作品的可靠性,也揭示了艺术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流转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赖古堂印人传》与《飞鸿堂印人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股浓厚的古朴气息。繁体竖排的版式,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到了那个篆刻艺术的黄金时代。每一页的墨香,都似乎在诉说着刻印者的心声与时代的脉络。虽然我对具体的人物生平和作品了解不多,但从装帧和字体选择上,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执着。这种对形式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与深度。我期待在这字里行间,能窥见那些印坛巨匠们在刀光石影中如何熔铸性情,如何在一方寸之间展现乾坤。想象着他们手持刻刀,沉思冥想的场景,那份对艺术的虔诚与匠心,单凭这书的呈现方式,已然令人心生敬佩。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静心品读、细细摩挲的艺术史诗,值得所有热爱金石篆刻者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竖排繁体字阅读体验,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老派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复古药方”。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电子阅读的时代,能够见到如此用心排版的实体书,实属难得。我总觉得,对于印章艺术这种需要细致入微观察的学问,纸质书的质感和排版的讲究,是电子屏幕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感。仅仅是触摸书页的触感,感受笔画的起承转合,就让人心平气和下来,准备进入一个更为深邃的艺术世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位印人的事迹,但光是这份对工艺美学的坚守,就足以让我给予高度评价。这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

评分

阅读体验上,竖排繁体字确实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适应之后,那种韵律感是横排简体字无法比拟的。它引导着读者的目光,仿佛是手指顺着篆刻的线条在石上游走,节奏感极强。这种排版方式本身就是对“古意”的一种致敬。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的是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印学研究往往依赖于零散的笔记和拓本,而能够将众多印人的生平、印作风格、师承关系系统梳理成册,其背后的考据工作量是惊人的。我期望书中对每一位印人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能深入挖掘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比如他们的治印理念对当代“写意派”或“浙派”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如果能附带高质量的印章拓片对比分析,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不可估量。

评分

坦率地说,我更倾向于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评价这套书,即便内容尚未细读。在当代出版物中,能够如此坚持传统工艺的,实属凤毛麟角。《赖古堂印人传》和《飞鸿堂印人传》的并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和互补。它不像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去“养”的物件。想象一下,多年后,当我们重温这些篆刻大家的传奇时,手中的这本带着岁月痕迹的竖排书,其意义将远超文字本身。它承载了出版者对于传统美学的坚持,也承载了我们对于金石书画不朽精神的向往。这套书,在物质上给予读者以审美享受,在精神上则提供了探究中国传统文人印章艺术的坚实阶梯,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厚礼。

评分

初拿到这两部传记合订本,最先引发我思考的是“印人”这个身份的复杂性。他们不仅仅是匠人,更是文人、是思想的载体。从书名来看,《赖古堂》与《飞鸿堂》想必代表了不同的学派或地域风格,这本身就暗示了篆刻艺术内部的流变与竞争。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平衡不同流派人物的介绍,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篆刻艺术“古拙”与“妍美”之间的微妙张力。一本好的传记,应当能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如何影响其刀法,他们的时代背景如何催生了他们的艺术主张。我预感这本书会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得以梳理明清乃至近现代印坛的谱系。对于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人来说,掌握这些关键人物的节点作用至关重要,这本书无疑是填补这一空白的有力尝试。

评分

书不错,京东服务不错,印刷不错,整套书都不错。

评分

玺印盖滥觞乎三代,民国二十年顷殷墟出土三铜玺,其中「亚罗示」等二玺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学界目为存世玺印最早之实物证据。其后或官或私,或金或玉,或铸或凿,流演不绝,非仅可藉以考古,后世往往有叹赏其艺术之精妙而摩挲藏弆者。然俱为实用之物,出于匠人之手,人罕知其作者名姓。迨元王元章以花乳石刻印,文士群起效之,开宗立派,极尽能事,篆刻遂为萧斋之清玩,谱录裒辑,竞相矜赏,衍曼二百余年,然未有集印人系之以传者,而河南周栎园先生亮工《印人传》之作,实其嚆矢也。

评分

《印人传》虽经撤出《四库》,而道光间顾湘纂辑《篆学琐著》丛书,仍收入之,惜颠倒错讹累累,乃至刊落数篇,然世人终赖以得读是书大略,亦为其后诸刻所本。至于康熙原刻则极为罕传,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本标点整理,惟上图本「附印人姓氏」订于卷一之前,现据国家图书馆等藏本卷次改置于书末。另将栎园碑传、论印之文、《赖古堂印谱》序引及《印人传》诸家题跋、提要等列为附录。

评分

纸张、印刷不错。有影印版更好。

评分

装帧印刷都还不错,价格也不贵

评分

己丑冬初后学印晓峰谨识于沪西桂宜盦

评分

《印人传》虽经撤出《四库》,而道光间顾湘纂辑《篆学琐著》丛书,仍收入之,惜颠倒错讹累累,乃至刊落数篇,然世人终赖以得读是书大略,亦为其后诸刻所本。至于康熙原刻则极为罕传,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本标点整理,惟上图本「附印人姓氏」订于卷一之前,现据国家图书馆等藏本卷次改置于书末。另将栎园碑传、论印之文、《赖古堂印谱》序引及《印人传》诸家题跋、提要等列为附录。

评分

篆刻者了解印吏的好书

评分

书后编列人名、字号、著述索引,以便读者检索。本书之编校,得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先生、王亮先生、上海图书馆胡坚先生、无锡市图书馆朱刚先生佽助,特志谢忱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