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全2冊)

中國通史(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筱波,邵士梅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通史
  • 曆史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兩捲本
  • 史學
  • 中國
  • 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三秦齣版社
ISBN:978780546499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528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6元本中華國學百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7-01
頁數:27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全2冊)》以時間為順序,收錄瞭從盤古開天闢地起,曆代王朝的重大曆史事件及優秀人物的事跡,全方位介紹瞭曆朝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齣一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個領域。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曆史,藉鑒前人得失。《中國通史》正是適應曆史發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體例形式編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曆史的新型圖書。

目錄

捲一
一、 史前(約800萬年前-約前2000年)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伏羲氏和神農氏
仰韶文化
半坡遺址
河姆渡文化
母係氏族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父係氏族
大汶口文化興起
炎帝
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
倉頡造字

二、 夏(約前2070-約前1600年)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夏朝的建立
子繼父位
羿、浞生亂
夏桀亡國

三、 商(約前1600-約前1100年)
殷商的起源
成湯滅夏
名臣伊尹
盤庚遷都
武丁中興
“司母戊”大方鼎
人祭和人殉
甲骨文
武王伐紂

四、 西周(約前1070-前771年)
後稷一周人的始祖
牧野之戰
武王封邦
周公旦攝政
周公還政
井田製
“成康之治”
昭王徵討荊楚
周穆王西徵
國人暴動共和行政
宣王中興
烽火戲諸侯
西周滅亡

五、 春鞦(前770-前476年)
平王東遷
秦國崛起
共叔段之亂
周鄭交惡
齊桓公登基
長勺之戰
管仲佐政
齊桓公確立霸業
齊桓公伐楚
葵丘之會
城濮之戰
崤山之戰
秦穆公稱霸西戎
楚莊王問鼎中原
魯國“初稅畝”
弭兵之會
吳國興起
孔子
老子與《道德經》
《孫子兵法》
鄢陵之戰
專諸刺吳王僚
吳軍破楚入郢
臥薪嘗膽
名醫扁鵲

六、 戰國(前475-前221年)
戰國七雄
魏文侯齣兵平定晉亂
李悝變法
三傢分晉
西門豹治鄴
吳起改革
齊威王治齊
秦國開始復興
商鞅變法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張儀連橫說
鬍服騎射
百傢爭鳴
儒傢
墨傢
道傢
法傢
儒法之爭
屈原
蘇秦閤縱五國攻秦
樂毅伐齊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雅剋薩之戰
三徵噶爾丹
多倫會盟
《南山集》案
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雍正帝
西徵青海
攤丁入畝
文字獄
“改土歸流”
曾靜投書案
軍機處
乾隆帝即位
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
圓明園
鄭闆橋
揚州八怪
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
《四庫全書》
明清小說
大貪官和坤
乾隆退位
書法傢劉墉
全國性大禁教
癸酉之變
道光帝即位
平新疆叛亂
虎門禁煙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三元裏抗英
中英《南京條約》
魏源和《海國圖誌》
洪秀全拜上帝會
葡萄牙強占澳門
金田起義
天京建都
曾國藩建湘軍
亞羅號事件
天京事變
洪仁王乾的《資政新篇》
第二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辛酉政變
總理衙門
洋務運動
天京陷落
左宗棠收復新疆
晚清海軍
中法戰爭
《中法新約》
颱灣建省
西藏遭侵
中日甲午戰爭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颱灣人民抗日
興中會
中日《馬關條約》
公車上書
強學會成立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保國會創立
戊戌變法
戊戌六君子
京師大學堂
義和團運動
“門戶開放”
八國聯軍侵華
《辛醜條約》
廢除科舉
日俄戰爭
中國同盟會
《蘇報》案
“三民主義”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溥儀繼位
黃花崗起義
保路運動
武昌起義
白起拔郢
長平之戰
“毛遂自薦”
竊符救趙
都江堰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

七、 秦(前221-前206年)
秦始皇統一全國
濛恬北伐匈奴
修建長城
焚書坑儒
秦始皇病死沙丘
大澤鄉起義
昏庸的秦二世
趙高專權
巨鹿之戰
秦朝滅亡
阿房宮和驪山皇陵
兵馬俑
秦修靈渠

八、 西漢(前206-25年)
劉邦約法三章
鴻門宴
彭城大戰
西楚霸王
背水一戰
楚漢劃鴻溝為界
項羽自刎烏江
劉邦稱帝
漢初休養生息
白登之圍
韓信之死
“蕭規曹隨”
呂後稱製
周勃安劉
文景之治
周亞夫治軍
吳楚七國之亂
漢武帝即位
中國首次使用年號
董仲舒獻天人三策
漢武帝獨尊儒術
頒行推恩令
董仲舒三綱五常
漢樂府建立
張騫通西域
飛將軍李廣
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
蘇武牧羊
司馬遷撰修《史記》
輪颱罪己詔
武帝臨終托孤
絲綢之路
昭帝即位
霍光立宣帝
昭宣中興
始置西域都護
外戚王氏專權
王莽改製
綠林赤眉起義
劉秀起事
昆陽之戰
漢賦
漢樂府
隸書

九、 東漢(25-220年)
劉秀稱帝
杜詩製水排
莎車王請置西域都護
收服南匈奴
“漢倭奴國王”
光武帝去世
班固受詔撰《漢書》
白馬寺建成
王景治河
班超再通西域
漢朝擊破北匈奴
紡織業興盛
宦官專權
西域完全歸漢
說文解字
“蔡侯紙”
張衡發明地動儀
梁冀專權
梁冀滅門
黨錮之禍
黃巾起義
巨鹿之戰
董卓專權
王允誅董卓
李催、郭汜之亂
張魯起義
官渡之戰
張仲景和華佗
孫權安定東吳
曹操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
劉備占據益州

十、 三國(220-280年)
建安風骨
曹丕稱帝
九品中正製
劉備稱帝
夷陵之戰
白帝城托孤
曹丕攻吳
諸葛亮定南中
孫權稱帝
諸葛亮之死
曹芳即位
高平陵政變
司馬師專魏
曹髦之死
蜀漢滅亡
吳國孫皓即位

十一、 西晉(265-316年)
司馬炎稱帝
西晉滅吳
八王之亂
劉淵起兵
劉淵稱帝建漢
永嘉之亂
石勒稱霸
西晉滅亡
竹林七賢

十二、 東晉(317-420年)
司馬睿建東晉
祖逖北伐
王敦之亂
蘇峻、祖約之亂
石勒稱帝
王導去世
桓溫滅成漢
苻洪建前秦
王羲之作“天下第一行書”
前秦統一北方
謝安建北府兵
淝水之戰
慕容垂重建燕國
姚萇殺苻堅
拓跋珪建北魏
參閤陂之戰
桓玄之亂
孫恩起義
赫連勃勃建夏
顧愷之與《洛神賦圖》
陶淵明與田園詩

十三、 南北朝(420-589年)
劉裕建宋
吐榖渾滅夏
拓跋魏統一北方
太武帝滅佛
宋魏大戰
雲岡石窟
祖衝之與《大明曆》
蕭道成建齊
北魏實行均田製
北魏孝文帝改革
蕭衍建梁
北魏分裂
侯景之亂
高洋建齊
陳霸先建陳
北周統一北方

捲二
十四、 隋(581-618年)
楊堅稱帝
三省六部製
隋反擊突厥之戰
隋滅陳統一全國
改革兵製
開皇之治
楊廣弑父
東都洛陽
開鑿大運河
煬帝三遊江都
三徵高麗
瓦崗軍起義
李淵晉陽起兵
帝死隋亡

十五、 唐(618-907年)
李淵稱帝建唐
統一戰爭
均田製與租庸調法
玄武門之變
渭水之盟
貞觀之治
房謀杜斷
玄奘西行
鑒真東渡
李靖破突厥
安西都護府
文成公主人蕃
《備急韆金要方》
遣唐使來華
武則天封後
徐敬業起兵
武則天稱帝
狄仁傑拜相
北庭都護府
五王政變
韋後亂政
李隆基誅韋
玄宗即位
太平公主謀逆
開元盛世
李林甫拜相
楊貴妃
楊國忠擅權
安史之亂
馬嵬驛兵變
唐肅宗即位
史思明敗亡
王維
迴紇助唐平叛
推行兩稅法
李白
杜甫
柳宗元
宦官專權
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武宗崇道滅佛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隱
黃巢起義
唐朝滅亡

十六、 五代十國(907-960年)
硃全忠建(後)梁
王建(稱帝)建蜀
洛陽兵變
楊行密建吳
後唐建立
石敬瑭建後晉
劉知遠建後漢
郭威稱帝建後周
柴榮即位後周

十七、 北宋(960-1127年)
陳橋兵變
杯酒釋兵權
北宋平定南方
宋太宗即位
王小波、李順起義
澶淵之盟
科舉取士
交子的齣現
黃庭堅
秦觀
範仲淹、歐陽修被貶
活字印刷術
儂智高反宋
宋英宗即位
王安石變法
歐陽修
永樂城之戰
司馬光《資治通鑒》
元祜更化
瀋括
平夏城之戰
米芾
蘇軾
書法四大傢
徽宗即位
金朝建立
宋徽宗退位
李綱堅守開封
靖康之變
《清明上河圖》

十八、 南宋(1127-1279年)
南宋建立
宗澤保衛東京
鍾相、楊麼起義
嶽飛抗金
紹興議和
宋孝宗即位
隆興和議
李清照
韓世忠
南宋紙幣一會子
鈞窯
定窯
陸遊
硃熹
陸九淵
慶元黨禁
鐵木真建國
開禧北伐
宋濛滅金
文天祥
宋朝滅亡

十九、 遼(916-1125年)
耶律阿保機建國
遼建東丹國
幽雲十六州
遼周交戰
遼徵西夏
東侵高麗
遼與韃靼的戰爭
遼朝滅亡
耶律大石建西遼

二十、 西夏(1032-1227年)
西夏建立
夏遼之戰
諒祚攻宋
援遼抗金
濛古滅夏

二十一、 金(1115-1234年)
阿骨打建金
金滅北宋
金遷都燕京
太原失陷
金朝滅亡

二十二、 元(1271-1368年)
成吉思汗統一濛古
濛哥死於釣魚城之戰
忽必烈稱帝
忽必烈建元
馬可?波羅來華
伯顔渡江滅宋
《授時曆》
元大都建成
元麯和元麯四大傢
京杭大運河
元成宗即位
英宗新政
十年更五帝
硃元璋稱王
元朝滅亡

二十三、 明(1368-1644年)
明朝建立
君主專製的加強
分封諸王
空印案
建立錦衣衛
建文帝登基
建文削藩
靖難之役
方孝儒殉難
鄭和下西洋
永樂北伐
遷都北京
仁宗即位
硃高煦謀反
仁宣之治
明英宗即位
土木堡之役
於謙保衛北京
英宗自瓦剌迴京
奪門之變
曹石亂政
設置西廠
弘治中興
武宗殺劉瑾
武宗亂政
明世宗即位
壬寅官變
嚴嵩遭貶
戚繼光抗倭
張居正改革
《本草綱目》
“一條鞭法”
女真崛起
吳承恩
中日朝鮮之戰
《牡丹亭》
東林黨
努爾哈赤伐明
薩爾滸大戰
熊廷弼抗金
袁崇煥督師薊遼
孫承宗抗金
明末三大案
魏忠賢亂政
袁崇煥寜遠大捷
皇太極稱帝
崇禎帝即位
徐光啓與《農政全書》
《天工開物》
荷蘭入侵颱灣
李白成起義
李自成建大順
崇禎帝自縊煤山

二十四、 清(1644-1911年)
清軍入關
清建都北京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李自成死難
順治親政
鄭成功收復颱灣
康熙即位
莊廷銑案
康熙計除鰲拜
平定三藩
統一颱灣
蒲鬆齡與《聊齋誌異》
康熙南巡

精彩書摘

十四、隋(581-618年)
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稱帝,國號隋,都長安,建元開皇。隨即在589年滅陳,結束瞭自西晉末年以來持續瞭二百七十餘年的分裂局麵,統一全國。隋統一後,社會安定下來,南北經濟文化得到瞭交流。隋朝時候,經濟有很大發展。耕地麵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産量提高。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時,居住著數萬傢富商。封建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麵。為加強南北的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一條通南北的大運河,對南北經濟的交流起瞭很大的作用。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營建東都洛陽,幾次巡遊江都,三徵高麗,兵役徭役繁重,極大地加重瞭人民的負擔。隋朝末年,爆發瞭瓦崗軍、河北及江淮等農民大起義,618年,李淵廢隋恭帝楊侑,稱帝建唐,隋朝滅亡。
楊堅稱帝(581年)
北周武帝死後,國力日益衰落,朝政逐漸混亂,統治集團也四分五裂。楊忠是北朝顯貴,西魏時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在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隋國公。楊忠死後,楊堅(541年-604年)繼承瞭爵位,後來他的女兒又成為瞭宣帝宇文贇的皇後,楊堅當上瞭大司馬、上柱國,掌握瞭國傢大權,在朝廷中的地位十分顯要。大成元年(579年),北周宣帝下詔退位,將皇帝寶座傳給瞭他年僅七歲的兒子宇文闡,即周靜帝。第二年五月,宣帝駕崩,因靜帝年幼,外戚楊堅就以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的名義把持朝政,不久相州、鄖州、益州等地因不滿其專權而起兵叛亂,楊堅率兵南下,不久將叛亂平定,並藉機消滅瞭宇文氏諸王,自己獨霸朝綱。581年二月,羽翼豐滿的楊堅廢掉瞭周靜帝,並自立為皇,建立隋朝,定都洛陽,是為隋文帝。
三省六部製(581年)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對南北朝後期的官製進行瞭改革,建立瞭三省六部製度。三省即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分彆掌握執行、決策和審議大權,互相牽製,最後集權於皇帝。在尚書省下,又分吏、禮、兵、都官(後改為刑部)、度支(後改為戶部)、工六部,六部尚書分掌全國政務。隋文帝又在開皇三年將以往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為州、縣兩級製。這些措施都有助於改善吏治和加強中央集權。隋反擊突厥之戰(581-583年)
581年,突厥佗鉢可汗死,攝圖即位為沙鉢略可汗,攝圖弟蒼羅為第二可汗,木杆子大邏便為阿波可汗,沙鉢略號突利可汗。攝圖的妻子為北周的韆金公主,隋文帝取代北周後,韆金公主便勸其夫乘隋政權未穩發兵攻隋。隋朝大臣長孫晟,在北周時曾送韆金公主人突厥,對突厥內部的情況十分熟悉,於是上書提齣“遠交而近攻,離強而閤弱”的方針,建議聯閤西方的達頭可汗和阿波可汗,以及東北的處羅侯,促使突厥內部分化,再乘勢擊敗沙鉢略。隋文帝派元暉齣使達頭,長孫晟齣使處羅侯,促成瞭突厥內部的分化。開皇三年(583年),隋開始反擊突厥,兵分八路,大敗沙鉢略可汗,又屢敗阿波可汗。突厥由此分裂為東西兩個突厥汗國,東突厥以沙鉢略為首,西突厥以阿波為首。開皇五年(585年),沙鉢略臣附於隋。隋的北顧之憂得以解除。
……

前言/序言

  中華民族的曆史紛繁錯綜,治亂興衰交錯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爭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淚史。曆史不是簡單地記錄事件的發生,史學傢們所爭論不休的也決不僅僅局限於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學習曆史的目的應該是瞭解曆史、感悟曆史、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廢。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曆史,藉鑒前人得失,古為今用。今天,我們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迴顧曆史,瞭解曆史,感悟曆史,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江澤民總書記曾說:“中華民族的曆史,是全民族共同的財富。全黨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對中國曆史的學習,這對於大傢弄清楚我國曆史的基本脈絡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曆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增強唯物史觀,豐富治國經驗,都是很有好處的。”鑒於此,我們精心編寫瞭這部《中國通史》。本書以中國文明的曆史發展時間為綫索,以生動客觀的語言為載體,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麵來反映曆史發展的進程,力求為讀者展現一部清晰的中華文明史。當今時代呼喚知識英雄,需要韆百萬適應時代發展、博古通今的傑齣人纔來開拓進取,引領時代潮流。《中國通史》正是適應曆史發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體例形式編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曆史的新型圖書。
  本書是按照現代新型教育理念,在吸收國內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中華文明悠久曆史沉澱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曆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記述瞭從170萬年前至公元1912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全書按照中國曆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根據朝代的更替,將總體內容分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個總括此段時期中國曆史發展特點的標題,並根據全章內容整理齣一段介紹有關該時期重要發展的簡練文字。每一章裏又按照各朝代相互更迭的順序來逐一梳理紛紜繁復的曆史事件。每章均以珍貴的曆史圖片配閤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瞭各個朝代的曆史主題,生動、真實、全麵、客觀地反映瞭中國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齣成就,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以最新的視角解讀中國曆史,以最新的形式整閤中國曆史,帶讀者跨越韆年時光,全麵領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本書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啓發性等方麵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麵地闡釋曆史。著重於引導讀者探討中國曆史發展的規律,培養讀者從曆史學習中吸取知識營養和智慧的興趣。它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極具曆史價值的圖片,讓讀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真切而直觀的感受,非常適閤青少年閱讀和學習。此外嚴格尊重史實,公正評述曆史人物與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學性、趣味性,使曆史人物栩栩如生,讀者閱讀曆史事件時如親臨其境,感同身受,既能從中學到曆史知識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學陶冶。
  編者
  2008年1月
《全球史: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 一部超越國界的曆史巨著,以地球為舞颱,追溯人類文明從起源到當代的磅礴曆程。 內容簡介: 《全球史: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旨在構建一個橫跨各大洲、貫穿數萬年的宏大曆史框架。它摒棄瞭傳統的以單一國傢或文明為中心的敘事模式,轉而關注跨區域的互動、交流、衝突與融閤,揭示驅動人類曆史演進的共同動力和普遍規律。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人類社會形態的復雜演變。 第一部分:早期世界的形成與連接(約公元前 3000 年前 - 公元 500 年)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嚮初步連接的關鍵階段。它從人類的起源和遷徙入手,詳細分析瞭農業革命如何重塑瞭人類的生存方式,並催生瞭最早的文明中心。 早期文明的誕生與平行發展: 細緻描繪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榖、黃河與長江流域以及中美洲的獨立發展路徑。本書強調的不是這些文明的內部結構,而是它們在相似的環境壓力下,如何發展齣復雜的社會組織、文字和技術體係。例如,對灌溉係統、冶金術早期應用的比較分析,突顯瞭環境因素對早期國傢形成的關鍵作用。 歐亞大陸的早期互動網絡: 深入考察瞭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早期,歐亞大陸不同區域間貿易和文化傳播的萌芽。重點分析瞭草原遊牧民族(如斯基泰人)在歐亞大陸內部的流動如何促進瞭技術(如馬鐙、弓箭)的擴散。 古典帝國的擴張與整閤: 詳細闡述瞭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古希臘城邦的擴張、亞曆山大帝國的遺産、羅馬帝國的構建與治理,以及漢帝國的製度化建設。本書的視角聚焦於這些帝國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道路、運河)、法律體係和軍事動員,將廣袤的地域納入一個統一的政治和經濟框架。同時,對世界性宗教(佛教、早期基督教)的興起及其跨文化傳播路徑進行瞭地理學和人類學的考察,揭示瞭宗教如何成為連接不同社會的“無形絲綢之路”。 第二部分:連接的深化與區域世界的鞏固(約公元 500 年 - 公元 1500 年) 中世紀並非孤立的“黑暗時代”,而是全球性聯係網絡重組和區域性文明高度發展的時期。本部分聚焦於各大文明區域內部的繁榮及其對外交流的深化。 伊斯蘭世界的崛起與知識的橋梁作用: 探討瞭伊斯蘭教的快速擴張及其在巴格達、科爾多瓦等地建立的文化中心。重點描述瞭阿拉伯學者如何係統性地保存、翻譯和發展瞭古希臘、印度和波斯的科學知識,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知識體係的關鍵樞紐。 東亞的成熟與內部循環: 分析瞭唐宋時期東亞社會在技術(如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經濟製度(如紙幣、商業化農業)上的領先地位。書中詳細對比瞭宋代城市經濟的復雜性與同期歐洲城市的發展差異,強調瞭區域內人口壓力和資源管理對政治穩定的影響。 跨洋貿易與新世界邊緣的形成: 全景式地展現瞭跨印度洋貿易的繁榮,從東非的斯瓦希裏海岸到南亞、東南亞再到中國的海港城市。重點分析瞭濛古帝國在歐亞大陸上創造的空前“大一統”環境如何極大地促進瞭人員、技術和病原體(如黑死病)的快速流動,深刻影響瞭區域間的平衡。同時,也考察瞭美洲前哥倫布時期文明(如瑪雅、阿茲特剋、印加)的內在發展邏輯及其與舊大陸的隔絕狀態。 第三部分:全球化浪潮的開啓與重塑(約公元 1500 年 - 公元 1900 年) 本部分是全球史敘事中最具變革性的階段,標誌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體係”的誕生。 地理大發現的全球影響: 詳細分析瞭歐洲航海技術的進步如何打破瞭地理障礙,並引發瞭“哥倫布大交換”。本書的重點在於“交換”的雙嚮性及其對生態和人口的長期影響——美洲白銀如何湧入亞洲,改變瞭全球貨幣體係;美洲農作物(玉米、馬鈴薯)如何改變瞭歐亞非的人口承載力。 不平等的世界體係的形成: 深入剖析瞭重商主義和後來的工業革命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瞭全球的經濟權力分配。書中對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經濟機製和殘酷性進行瞭細緻的社會經濟分析,並探討瞭其對非洲、美洲和歐洲資本積纍的貢獻與代價。 知識體係的革命與帝國競爭: 考察瞭啓濛運動、科學革命的興起,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被用於構建新的政治理論(如主權國傢概念)。重點分析瞭歐洲列強在亞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前哨和剝削體係的過程,以及由此産生的對傳統區域秩序(如奧斯曼帝國、清朝)的挑戰和衝擊。 第四部分:世界體係的整閤與當今世界的挑戰(公元 1900 年至今) 收官部分關注於技術進步如何將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捆綁在一起,以及隨之而來的結構性危機與新的全球秩序的構建。 兩次世界大戰與意識形態的衝突: 探討瞭工業化、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結閤如何將全球捲入毀滅性的衝突。本書將兩次世界大戰視為全球資源分配和權力結構調整的劇烈震蕩期,並分析瞭全球化退潮與重組的過程。 冷戰格局與“去殖民化”的浪潮: 考察瞭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如何影響瞭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內部發展路徑。重點分析瞭非殖民化運動的復雜性——新的民族國傢如何在全球兩極體係中尋求生存空間,以及這些國傢在經濟發展和製度選擇上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後冷戰時代的數字化與可持續性危機: 探討瞭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資本的加速流動如何形成瞭一個高度互聯但同時也極度脆弱的當代世界。書中結閤曆史經驗,分析瞭氣候變化、流行病、全球供應鏈的風險等跨越國界的共同挑戰,強調瞭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未來發展中所必須麵對的倫理和生存抉擇。 《全球史: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的價值在於其開闊的視野和細緻的比較分析,它將世界視為一個不斷演化的復雜係統,旨在讓讀者跳齣狹隘的曆史框架,理解人類文明的共享命運與差異性。

用戶評價

評分

總的來說,這套書在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作為一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之前閱讀過不少斷代史或者主題史的研究成果,但總感覺缺少一個完整的框架來承載這些知識點。這套《通史》恰好彌補瞭我的這種需求。它就像一張巨大的、精細描繪的底圖,把之前零散的知識碎片都鑲嵌瞭進去,使得曆史的邏輯鏈條變得清晰可見。我甚至發現,有些我過去理解模糊的曆史概念,在讀完相關章節後,豁然開朗。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隻留下幾個驚人故事的快餐讀物,而是真正能沉澱下來,提升你曆史思維深度和廣度的工具書。對於任何希望全麵、係統、且富有洞察力地瞭解中國曆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近期內最值得購入的投資之一。

評分

讀完第二冊,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處理近現代史部分時的清晰思路和冷靜筆觸。從晚清的“器物之爭”到民國的建立與麯摺發展,曆史的復雜性被梳理得井井有條。與其他一些側重於某一特定階段的史著相比,它成功地找到瞭貫穿始終的“主綫”,那就是中華民族在麵對西方衝擊時,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和探索國傢現代化路徑的艱難曆程。作者在描述曆史轉摺點時,語言剋製而有力,不煽情,不預設立場,而是將選擇擺在讀者麵前,讓讀者自己去權衡不同方案的得失。特彆是在解釋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時,作者能做到引用多方觀點,做到“存異”與“求同”的平衡,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感到非常信服。它提供的不是一個終極答案,而是一套極其可靠的分析工具。

評分

我花瞭大約一周的時間,初步閱讀瞭第一冊的前半部分,主要集中在先秦到漢代的演變。我必須承認,作者在史料的駕馭能力上展現齣瞭大師級的功力。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政治製度的演進、經濟基礎的變遷,以及重要的文化思潮,編織成一張相互關聯的網絡。比如,在闡述春鞦戰國思想爭鳴時,作者對“百傢爭鳴”的背景分析得極其深刻,他沒有把各傢學說割裂開來,而是放在特定的社會矛盾下進行剖析,使得儒傢、道傢、法傢的齣現,都有瞭必然的曆史邏輯。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史料辨析”的細緻處理,作者在關鍵曆史事件的描述中,會適當地引入不同的史書記載進行比對和闡釋,這讓讀者在接受既有結論的同時,也培養瞭批判性思考的習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單一敘事。這種“帶著思考去閱讀”的體驗,在很多通史讀物中是難以尋覓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封麵印刷,光是放在書架上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我特意選瞭這個版本,就是看中瞭它的“全”字,希望能一次性係統地梳理一下中華文明的脈絡。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像抱瞭一段凝固的時間。翻開扉頁,那清晰的字體和閤理的版式設計,即便麵對浩瀚的曆史文獻,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過於枯燥。我個人比較注重閱讀的體驗感,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而是用一種較為流暢和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敘述,即便是對古代史不甚瞭解的新手,也能循著作者的思路,輕鬆地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特彆是那些曆史地圖的配製,繪製得極為用心,讓地理與曆史的聯係一下子就變得直觀和鮮明,這對於理解古代的疆域變遷、交通路綫的戰略意義,實在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第一眼的感覺就是,這是一套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光是捧著它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

對於曆史細節的關注度,這本書簡直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我前幾天翻閱到關於魏晉南北朝的部分時,被書中對當時士族階層生活狀態的描述深深吸引。它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朝代更迭上,而是深入到具體的社會層麵,比如門閥的形成、莊園經濟的運作模式,乃至當時人們的服飾禮儀和審美趣味。這種“微觀視角”的穿插,極大地豐富瞭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我們常常讀到“光怪陸離”的魏晉風度,但這本書卻能具體勾勒齣這種風度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土壤。此外,對於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之間的互動描寫,也顯得尤為平衡和客觀,避免瞭將曆史簡化為簡單的“正統”與“非正統”的對立,而是著重展現瞭民族交融、文化互鑒的復雜過程。這體現瞭作者開闊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史學態度。

評分

正版好書價低

評分

不齣門就能買到圖書,價格閤理且送貨上門。頂!

評分

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長有你有我大傢一起來,很好的寶貝。

評分

很好,價廉物美。

評分

好書兒子喜歡好書兒子喜歡

評分

啦啦啦啦啦

評分

贊(≧▽≦)/(≧▽≦)/

評分

內容不錯,讀史明智。

評分

言簡易懂 簡單瞭解中國曆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