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特别是那繁体竖排的版式,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年代。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墨色的字体在泛黄的纸张上显得尤为醒目,阅读起来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吸收,更是一种对传统美学的享受。书页的质感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装订工艺也无可挑剔,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开都能带来心境上的平和与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物件,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校注工作做得极其细致入微,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古典文学的敬畏之心。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校注者不仅提供了精准的释义,还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词作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种详实而又深入的注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古典诗词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典故的出处考证,那份刨根问底的求真精神,令人由衷钦佩。读完一遍,感觉自己对词作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绝非市面上一般浅尝辄止的注本所能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文字流畅度非常高,虽然是古典作品,但在校注的辅助下,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仿佛作者本人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种行云流水般的阅读体验,让人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读完一首词,都会忍不住反复摩挲几遍,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时代气息和个人情怀。这种阅读的愉悦感,是很多当代作品难以提供的,它提供了一种与古人精神对话的独特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标示的书价。它不仅仅是一部供人阅读的工具书,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精粹的保护和传承的努力。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希望深入了解某一时期文学风貌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版。它的存在,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沉淀思绪的净土。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洗礼,这种无形的回报才是最宝贵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古典文学有追求的同好们,相信你们会发现它的独特魅力。
评分从内容选择和编排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还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的佳篇,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视野。编排的顺序也很有章法,似乎是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或情感递进关系来组织,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结构完整,一气呵成。这种精心策划的选篇和编排,体现了编者在宏观把握和微观选择上的高超能力。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词选集,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策展的艺术回顾展,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蒋捷词校注(繁体竖排版)》绝对是好书啊。其它的评价先等着。
评分“不是的,在吴江。”
评分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蒋捷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评分第二次买。给朋友推荐读的。还是很不错的书。
评分本科恩师大作,记得之前买这套,杨师题:流光容易把人抛。
评分帮朋友买的,书本全新,纸质很好
评分蒋捷的词大多情调凄清。他没有正面地直接反映时代的巨变,而是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女冠子》)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如“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高阳台》),“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贺新郎》),“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等,都包含着山河易色、无处容身的悲哀。《虞美人·听雨》通过听雨一事,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不同感受,身世家国之感极为痛切,其中“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二句尤其悲壮苍凉。但他的词又不尽是低沉暗淡的情调,时而振起一笔,开扩意境,呈现清丽色彩。如《贺新郎·秋晓》本写“万里江南吹箫恨”,却于月影微黄的院落中点缀上青花、红枣,再推向白雁横天、楚山隐约的远景,使词中所表现的忧伤苦闷之情不致于过分沉抑。《一剪梅》写“舟过吴江”,其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句,也冲淡了伤逝怀归的悲凉气氛。所以周济称其“思力沈透处,可以起懦”(《宋四家词选》)。这当然与其词“炼字精深,调音谐”(《四库全书总目》)也是分不开的。对竹山词的评价,前人意见分歧很大。贬之者如冯煦,认为其“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廷焯更认为在南宋词人中“竹山虽不论可也”(《白雨斋词话》)。那是用姜夔、张炎的词作为标准来衡量的,实属偏见。刘熙载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艺概·词曲概》)称竹山为长短句之长城,固属过誉,但他从词品与词法两方面充分肯定了竹山词,还是颇有见地的。
评分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评分隐居竹山:蒋捷中进士不久,南宋灭亡,从此开始了长期的隐居、流浪生活。宜兴境内太湖之滨的竹山,在周铁镇沙塘港口,或称竺山、足山。南宋亡后,蒋捷隐居于此,并取以为号。宜兴后村《周氏宗谱》中有蒋捷所撰《简惠公谱牒后序》一文:公为中兴名相,距今百有余年。流风遣烈,犹有能景慕而乐道者。公殁后,朝事日非,一时元辅如韩促胄、史弥远、贾似道,其人接踵而起,甚于卖国之桧,不得如公者维挽于其闾,国祚遂移。乃公之子孙亦稍浚夷衰微也。传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抑又有之,世臣、亲臣,与国同休戚,其斯之谓欤,余遭丧乱,滨处湖滨,既与公同壤,公之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时相遇从,共抱黍离之悲。每出其家藏谱牒不余,如接公于晤语。窃又幸公云裔济济,积庆未艾,不与故国山河同归绝减也。为续书行辈于剩简而复赘数言,俾后之览者,知余掩卷而重有感云。简惠公即南宋周葵火宋史卷三八五有传。储大文于乾隆四年《一七三九》作《后村二修谱序》云:宋元以前,周氏世居,大率不离羊山(即阳山)左右:.:先辈蒋捷隐居竹山::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即太湖》,相距敷里许,故一云同壤。逼裹明确指出蒋捷隐居周铁竹山。他与周祖儒共抱黍离之悲气思想投契时相遇从气在周铁竹山应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蒋捷的文章所见不多,这篇后序,指斥秦桧、贾似道等误国权相,致慨故国绝减世臣、亲臣,与国同休戚」虽云周氏,也是蒋氏自道,是了解蒋捷思想极为宝贵的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