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沛 编纂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先秦
  • 学术
  • 校注
  • 文献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
  • 古籍
  • 续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1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0882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编诸子集成叢书,自一九八二年正式放勤以来,在学衍界特别是新老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已形成规模,成为学衍研究必借的基础圊书。叢书原凝分雨辑出版,第一辑凝目三十多中,後经遇调整,碓定为四十中,今年将全部出齑。第二辑原来只有一个比较庞统的规割,受各种因素限制,在寅施迥程中不断发生燮化,有的项目已经列入第一辑出版,因此我们後来不再使用第一辑的提法,而是统名之爵新编诸子集成。
  随着新编诸子集成这个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叢书割上圆满的句虢,作为其延续的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现在正式放勤。它的立意、定位舆宗旨同新编褚子集成一胍相承,力固吸收和反映近几十年来国学研究舆古籍整理领域的新成果,为学衍界和普通蘸者提供更多的子书品种和哲学史、思想史资料。
  续编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积少成多,不设凝目。希望本套书继续得到海内外学者的支持。

内页插图

目录

文中子中说序
卷一 王道篇
卷二 天地篇
卷三 事君篇
卷四 周公篇
卷五 问易篇
卷六 礼乐篇
卷七 述史篇
卷八 魏相篇
卷九 立命篇
卷十 關朗篇.
叙篇
文中子世家
绿唐太宗舆房魏论礼乐事
束皋子答陈尚害害
绿關子明事
王氏家书雅绿
附绿历代评论辑要

前言/序言


传承文脉,继往开来——《诸子集成》与《中说》的学术价值探析 在中国浩瀚的学术星空中,诸子百家思想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光芒,照耀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自春秋战国以来,先贤们的思想精华被不断整理、注释、传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诸子集成》的问世,正是对这一学术传统的集中梳理与发扬,而续编的推出,则代表着学术界对先贤思想进一步的挖掘与深化。其中,《中说》作为一部承载着魏晋玄学与儒家思想融合重要意义的著作,其价值的再发掘和校注的精益求精,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史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一、《诸子集成》的学术意义:集大成者的时代使命 《诸子集成》并非凭空而生,它是中国学术史上一系列优秀成果的集大成。在编纂《诸子集成》之前,散见于各种古籍中的诸子学说,虽然各自璀璨,却往往难以系统地获得。不同版本、不同注释的参差不齐,也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诸子集成》的出现,首先在于其“集成”的动作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学术价值。 1. 保存珍贵文献,夯实研究基础: 诸子著作,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流传不广的篇章,极易在历史的洪流中湮没。《诸子集成》的编纂者,往往倾尽心力,搜寻散逸的古籍,考订其真伪,校对其文字,将这些珍贵的文献重新汇集,置于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之中。这对于保存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卷《诸子集成》,都凝聚着无数先贤的思想光芒,也承载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的艰辛努力。 2. 规范文本,便利研究: 历代学者对诸子著作的注解和疏释,虽有贡献,但往往夹杂着时代局限和个人理解,有时甚至形成不同的解读体系。统一的《诸子集成》版本,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相对规范和权威的文本,减少了研究者在版本校勘上的巨大耗时,使他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思想本身的深入探究上。这种文本的规范化,是学术研究走向深入和精细化的重要前提。 3. 促进思想交流与融合: 《诸子集成》将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的著作汇集在一起,便于学者们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通过阅读不同著作,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各家学说之间的联系、区别、争鸣与相互影响。这种“集”的意义,不仅在于文献的汇聚,更在于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它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学派如何相互启发、相互吸收,最终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想格局。 4. 引导学术方向,激发研究热情: 一部体量宏大、内容丰富的《诸子集成》,本身就足以成为一代学术的标志。它的问世,不仅满足了当时学术界的迫切需求,更可能引领着未来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方向。其所收录的著作、所采用的编纂体例,都可能成为后人学习、模仿、批判乃至超越的起点,从而激发更多年轻学者的研究热情,推动诸子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二、《中说》的独特地位:魏晋玄风下的儒道合一探索 在《诸子集成》的宏大框架下,《中说》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位置。《中说》作者范慎(字仲约)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极为活跃、但也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仍,士人纷纷追求精神自由,玄学兴起,道家思想再次受到重视,甚至与儒家思想产生激烈碰撞与融合。《中说》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其独特的视角,试图调和儒道两家,开辟一条新的思想道路。 1. 儒道互鉴的时代背景: 汉代以后,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其僵化的教条和对人情世故的忽视,在社会动荡、人生无常的魏晋时期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道家以其“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思想,为士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超脱之道。然而,过分强调个人精神的自由,也可能导致脱离现实,不顾社会责任。《中说》的作者范慎,正是看到了这种时代的困境,他并非全盘否定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并非完全排斥道家的出世智慧,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 “体用”之辩的内在逻辑: 《中说》的核心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体”与“用”的深刻思考。“体”常指事物的本源、本体,在儒家常与“道”、与“仁义”相关;在道家则与“道”、“自然”相关。“用”则是事物的功能、表现,即如何将“体”落实在具体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范慎在《中说》中,力图展现“体”的超脱与“用”的安适如何能够统一。他承认“体”的超越性,主张内心的修养与安宁,但又不放弃“用”的积极意义,强调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责任与担当。这种“体用合一”的思路,对后世心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道德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中说》并非纯粹的个人哲学,它同样关注社会政治。范慎在书中探讨了君臣之道、治国方略,但他的论述,往往是将道德修养置于政治实践之前。他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秩序,其根基在于君臣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心性修养。这与汉代以来以法为“用”的治国思路有所不同,更强调内在的精神力量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他试图说明,只有个体心性安宁,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政治智慧。 4. 独特的文学风格与表达: 《中说》的另一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范慎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表达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也使得《中说》在众多诸子著作中独树一帜,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他的文字,既有玄学的清谈之风,又不失儒家的温厚质朴。 三、校注的精细与传承: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再发展 《诸子集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文本的准确性和注释的清晰度。而《中说》作为其中一部重要的著作,其校注工作更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1. 校勘之难,求真务实: 《中说》自问世以来,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字讹误、脱漏等问题。细致的校注工作,需要搜集尽可能多的传世版本,通过细致的比对,找出差异,辨析正误。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古文字功底,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每一次校勘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影响对原意的理解。 2. 注释的意义,释疑解惑: 诸子思想,尤其是魏晋时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晦涩性。《中说》的注释,不仅要解释书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更重要的是阐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一个好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鸿沟,理解作者的本意,领悟其思想的精髓。对于《中说》而言,注释尤为关键,因为它需要解释范慎如何将儒家的“仁”、“礼”与道家的“自然”、“无为”进行融合,以及这些融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怎样的意义。 3. 续编的价值,时代的呼唤: 《诸子集成》的续编,本身就说明了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新研究方法的出现,对原有经典的再认识和再发掘成为可能。续编的《中说校注》,很可能是在《诸子集成》之后,针对《中说》进行的更深入、更细致的校勘和注释工作。它可能补充了之前版本中未能收录的重要文献,纠正了原有的讹误,或者提供了更具时代性的解读视角。这体现了学术的生命力,即永无止境的求索与进步。 4. 学术传承的纽带: 每一部经过精心校注的古籍,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严谨的校注,不仅是对先贤思想的尊重,更是对后学者负责。它为新一代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工具,也为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学术内容,更在于它在学术传承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总而言之,《诸子集成》的编纂,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系统地整理了先贤的智慧精华。而《中说》作为其中一部承载着儒道融合重要意义的著作,其价值的深入挖掘与精细校注,则为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别是魏晋玄学背景下的思潮变迁,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通过对《中说》的校注,不仅能更准确地把握范慎的思想,也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不懈的探索与思考。这无疑是中华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翻了几页,就感觉触动不小。说实话,虽然我平时也喜欢读些古籍,但诸子学的范畴实在太广,很多经典虽然耳熟能详,但真正深入去理解,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次拿到《中说》的校注本,我最看重的就是它提供的“校注”二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将原文罗列出来,更是在学界前人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考订和注释。我特别关注其中的校勘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又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这对于我理解《中说》的原始面貌,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讹误和歧义,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而且,注释的详细程度也是我考量一本古籍校注本的重要标准。好的注释应该能够解释书中比较晦涩的词语、典故,甚至是一些作者的特定思想背景,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同义词。我希望这本校注本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让我能更顺畅地阅读,减少查阅其他工具书的频率。毕竟,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解谜”式的过程。

评分

这次入手《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纯粹是被“续编”二字所吸引。诸子学博大精深,许多经典我虽然略有涉猎,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也总觉得在某个环节上衔接不上。这本“续编”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在经典的“集成”之后,还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并且可能是对前代研究的补充和延伸。这本《中说校注》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尤其关注它在“校注”方面的具体实践。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很多古籍的阅读门槛都很高,原因在于文本的差异和注释的不足。《中说》本身的思想深度自不必说,但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版本作为基础,没有清晰的注释来辅助理解,那么它的思想价值就很难被充分挖掘和吸收。我期待这本校注本能够提供一个经过严谨考订和注释的文本,让我在阅读时能少一些障碍,多一些通透。我希望它能在我阅读《中说》时,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穿越文字的迷宫,直抵思想的腹地。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需要的”。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对诸子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一本好的校注本对于深入理解古籍的重要性。许多经典虽然精彩,但由于年代久远,版本流传的差异、字词的讹误,以及思想的深奥,都给阅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校注”这两个字,恰恰代表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读者负责的承诺。我非常看重这本校注本在“校”和“注”两个方面的表现。在“校”的方面,我希望看到编著者能够对现有版本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考证,给出可靠的校勘依据,帮助读者理清文本的源流。而在“注”的方面,我则期望能够得到详实而有深度的解释,能够解答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帮助我理解《中说》的思想内涵,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中说》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这本《中说校注》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严谨的学术态度。从目录和前言就能看出编著者下了大量的功夫。尤其是“校注”二字,这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意味着一份厚重的责任和一份值得信赖的保障。我一直认为,对于古代经典的研究,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文本的可靠性。《中说》作为一本重要的诸子学著作,其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版本差异、传抄错误等问题,而一本好的校注本,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地还原其原本的面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在校勘部分,编著者是如何权衡不同版本,又是如何以何种标准来采纳和舍弃的。还有注释,我尤其看重注释的“增删”和“辨析”功能。一个好的注释,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重复原文的意思,更应该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指出原文中可能存在的歧义,或者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我希望这本校注本能在这些方面给我带来惊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说》的思想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深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来看,它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普及读物,而是一部经过精心编纂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和诸子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一本高质量的校注本的价值不言而喻。我特别期待的是其中“校注”的部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校注本,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的真实面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这涉及到对不同版本进行细致的辨析,对字词的准确考订,以及对原文深层含义的挖掘。我希望这本《中说校注》能够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到极致,让我能够通过它,更加清晰、准确地理解《中说》的思想精髓,少走弯路,直接接触到作者的思想本身,而不是被各种版本差异或晦涩的注释所困扰。

评分

抱朴子内篇做为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资料,无疑是重要的。前人和近人先后做了不少校勘工作,这次把它们汇合起来,加上我个人一些校语和订正,算是首次的集校。至于注释,向来没有一个注本传世。据纪载,梁朝陶弘景的侄子陶翊在华阳隐居本起录里曾经提到陶弘景所著道书的名目中有抱朴?注二十卷(见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籤卷一百七、宋贾嵩陶隐居内传中)。陶弘景抱朴子注二十卷,当係内篇的注解,但是这个注本早已亡佚,连影子都不见了。现在我将它粗作注释,聊供读者之一助。因为抱朴子内篇不是通俗读物,校释本既有校订文字,又有注释,内容已感繁重,故除个别地方,乘行文之便,聊寓批判之意外(如微旨篇谬称郭巨埋儿得金),对于一般宗教迷信以及封建伦理的说教,率不另加批语。

评分

张老师心血之作,中华的版本值得信赖

评分

其撰著的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在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统一之时扯起振兴儒学的旗帜。《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

评分

经典书,希望能慢慢收集齐整,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经典书,希望能慢慢收集齐整,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经典书,希望能慢慢收集齐整,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经典书,希望能慢慢收集齐整,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评分

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不错,印刷清楚,纸张非常好,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王通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造與發展。他一生著述頗豐,在隱居教授之餘“續孔氏《六經》近百餘類”(王績《游北山賦》自注),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經學輔助讀物。至於他爲什麼著《續六經》,在《中說》里他自己說:“吾續《書》以存漢晉之實,續《詩》以辨六代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讚《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如此而已矣。”非常明確地說明地是依據儒學發展的歷史線索,主要結合兩漢以後社會、習俗、學術、思想以及曆代的統治得失等具體情況,對儒家傳統思想進行闡發的。所論雖然在大的框架上不出孔子思想的範圍,但在思想内容上確有不少新的見解,特别是注意了歷史變遷給社會各方面帶來的變化,讀後可以開闊思路,從多角度深入地鑽研問題。比如作《續詩》,王通認爲是表明“化俗推移之理”,其基本精神是與傳統儒學的主旨一致的,他說:“吾欲續《詩》,考諸集記,不足征也,吾得《時變論》焉”。他在吸收前人《時變論》思想的基礎上,看到晉、宋、北魏、西魏、北周、隋六朝的文學作品已不象《詩經》那麼古樸純美,已經變成王道不明,風俗不正的“俗品”。因此,他改變了《詩經》風、雅、頌的結構排列方法,而細分爲化、政、頌、歎等四大部分,借以體現美、勉、傷、惡、誡五種情感意識,突出強調了詩的政治傾向和說教特點。

评分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编辑 张岱(1597年—1684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 名张岱 别 称张维城 字 号字宗子,石公 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浙江山阴 出生时间1597年 去世时间1684年 主要作品《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3个人作品 4轶事典故 1人物生平 编辑 高祖张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 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6年)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以当箭弹。40年所积,荡然无遗。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1] (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罍、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  2015-03-1

评分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胡拉硬扯的伪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