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引領機械設計創新理念 突齣機械工程應用特點 設計高品質的機械産品 成就現代機械設計大師
國內機械工業知名學者和機械設計專傢研究並執筆撰寫,保證瞭本版手冊的高水平。
全麵反映國內外機械設計的新成果,所涉及的設計方法與國際接軌,反映國內外設計的先進水平。技術數據、産品數據準確可靠。
係統
涵蓋瞭常規設計、機電一體化設計、機械控製技術和現代設計方法的全部內容。從設計理念、設計方法、常用數據到産品,係統地凝煉總結瞭機械設計各專業的技術內容,將新思維、新方法和設計實踐融會貫通到機械設計的全過程中
先進
提供瞭當今國際、國內公認的先進設計理念、設計方法和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技術、新産品及數據資料,技術前瞻與國際先進設計水平同步。經深入研究和歸類編入瞭成熟和前沿的21種現代設計方法,集現代設計方法之大全。
實用
為機械工程設計提供瞭基礎資料、常用材料、常規與現代設計方法、常用零部件的類型、規格、尺寸、設計要點、典型結構、主要技術參數、選型原則和設計計算實例。全部采用現行的新技術標準。實現瞭信息充分、數據全麵、結構多樣、産品新穎,並通過閤理編排,力求便於查閱、使用方便。
內容簡介
《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第3捲)》是在前4版的基礎上,吸收並總結瞭國內外機械工程設計領域中的新標準、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技術、新産品、新設計理論與方法撰寫而成。《機械設計手冊(5版·第3捲)》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常規設計、機電一體化與控製技術和現代設計方法及其應用等內容。具有內容先進、信息量大、取材廣、規格全,實用性強,數據可靠,使用方便等特點。
全書分6捲52篇,內容有:常用設計資料、機械零部件設計(連接、緊固與傳動)、機械零部件設計(軸係、支承與其他)、流體傳動與控製、機電一體化及控製技術、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等。
本捲為第1捲,主要內容有:常用資料、常用數學公式和常用力學公式、機械工程材料、零部件設計常用基礎標準、零件結構設計工藝性等。《機械設計手冊(5版·第3捲)》供從事機械設計、製造、維修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工具書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的有關專業師生使用和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篇 常用資料、常用數學公式和常用力學公式
第1章 常用符號和數據
1 常用符號
1.1 常用字母
1.2 國內和國外部分標準代號
1.3 數學符號
1.4 化學元素符號
2 常用數據錶
2.1 金屬硬度與強度換算
2.2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
2.3 常用材料及物體的摩擦因數
2.4 機械傳動效率的概略值
2.5 常用物理量常數
3 優先數和優先數係
3.1 術語與定義
3.1.1 優先數係
3.1.2 係列代號
3.2 係列的種類
3.3 優先數的計算與序號N的運用
3.4 係列選擇原則
3.5 優先數和優先數係的應用示例
第2章 計量單位和單位換算
1 國際單位製(sI)單位
2 可與國際單位製單位並用的我國法定計量單位
3 常用物理量符號及其法定單位
4 計量單位換算
第3章 常用數學公式
1 代數
1.1 二項式公式、多項式公式和因式分解
1.1.1 二項式公式
1.1.2 多項式公式
1.1.3 因式分解
1.2 指數和根式
1.2.1 指數
1.2.2 根式
1.3 對數
1.3.1 運算法則
1.3.2 常用對數和自然對數
1.4 不等式
1.4.1 代數不等式
1.4.2 三角不等式
1.4.3 含有指數、對數的不等式
1.5 代數方程
1.5.1 一元方程的解
1.5.2 一次方程組的解
1.6 級數
1.6.1 等差級數
1.6.2 等比級數
1.6.3 一些級數的前n項和
1.6.4 一些特殊級數的和
1.6.5 二項級數
1.6.6 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
1.6.7 三角函數和反三角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
1.6.8 雙麯函數和反雙麯函數的冪級數展開式
1.7 傅裏葉級數
1.8 行列式和矩陣
1.8.1 行列式
1.8.2 行列式的性質
1.8.3 矩陣
1.8.4 矩陣的運算
1.8.5 初等變換、初等方陣及其關係
1.8.6 等價矩陣和矩陣的秩
1.8.7 分塊矩陣
1.9 綫性方程組
1.9.1 綫性方程組的基本概念
1.9.2 綫性方程組解的判定
1.9.3 綫性方程組求解的消元法
2 三角函數與雙麯函數
2.1 三角函數
2.1.1 三角函數間的關係
2.1.2 和差角公式
2.1.3 和差化積公式
2.1.4 積化和差公式
2.1.5 倍角公式
2.1.6 半角公式
2.1.7 正弦和餘弦的冪
2.1.8 三角形
2.2 反三角函數間的關係
2.3 雙麯函數
2.3.1 雙麯函數間的關係
2.3.2 反雙麯函數的對數錶達式
2.3.3 雙麯函數和三角函數的關係
3 微分
3.1 特殊極限值
3.2 導數
3.2.1 導數符號
3.2.2 求導法則
3.2.3 基本導數公式
3.2.4 簡單函數的高階導數公式
3.3 泰勒公式和馬剋勞林公式
3.4 麯綫性狀的導數特徵
3.5 麯率和麯率中心
3.6 麯綫的切綫和法綫
3.7 常用麯綫
4 積分
4.1 不定積分
4.1.1 不定積分法則
4.1.2 常用換元積分法
4.1.3 基本積分公式
4.1.4 有理函數的積分
4.1.5 無理函數的積分
4.1.6 超越函數的積分
4.2 定積分和反常積分
4.2.1 定積分一般公式
4.2.2 反常積分
4.2.3 重要定積分和反常積分公式
5 常微分方程
5.1 一階常微分方程
5.2 二階常微分方程
6 拉普拉斯變換
6.1 拉普拉斯變換及逆變換
6.2 拉普拉斯變換的性質
6.3 拉普拉斯變換錶
6.4 拉普拉斯逆變換錶
6.5 拉普拉斯變換的應用
6.5.1 常係數綫性微分方程的定解問題
6.5.2 綫性定常係統的傳遞函數
7 z變換
7.1 z變換及逆變換
7.2 z變換的性質
7.3 z變換錶
7.4 z逆變換錶
8 立體圖形計算公式
第4章 常用力學公式
1 靜力學基本公式
2 運動學基本公式
3 動力學基本公式
4 點的應力、應變狀態分析和強度理論
5 平麵圖形幾何性質的計算公式
6 杆件的強度和剛度計算公式
7 杆係結構的內力、應力和位移計算公式
8 薄闆的應力與位移計算公式
9 薄殼的內力與位移計算公式
10 厚殼的應力、位移計算公式和強度設計公式
11 鏇轉圓筒和鏇轉圓盤的應力和位移計算公式
12 接觸問題的應力、位移計算公式和強度計算
12.1 接觸麵上的應力和位移的計算公式
12.2 接觸強度計算
13構件的穩定性計算公式
參考文獻
第2篇 機械工程材料
第1章 鋼鐵材料
1 鋼鐵材料牌號錶示方法
1.1 鋼鐵産品牌號錶示方法
1.2 鋼鐵及閤金牌號統一數字代號體係
1.3 金屬材料主要力學性能名稱及含義
2 鑄鐵
2.1 灰鑄鐵件
2.2 可鍛鑄鐵件
2.3 球墨鑄鐵件
2.4 蠕墨鑄鐵件
2.5 耐熱鑄鐵件
2.6 高矽耐蝕鑄鐵件
2.7 抗磨白口鑄鐵件
3 鋼
3.1 鑄鋼
3.1.1 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件
3.1.2 焊接結構用碳素鋼鑄件
3.1.3 一般工程與結構用低閤金鑄鋼件
3.1.4 高錳鋼鑄件
3.1.5 大型低閤金鋼鑄件
3.1.6 一般用途耐蝕鋼鑄件
3.1.7 工程結構用中、高強度不銹鋼鑄件
3.1.8 一般用途耐熱鋼和閤金鑄件
3.2 結構鋼
3.2.1 碳素結構鋼
3.2.2 優質碳素結構鋼
3.2.3 低閤金高強度結構鋼
3.2.4 閤金結構鋼
3.2.5 彈簧鋼
3.2.6 耐候結構鋼
3.2.7 易切削結構鋼
3.2.8 非調質機械結構鋼
3.3 工具鋼
3.3.1 碳素工具鋼
3.3.2 閤金工具鋼
3.3.3 高速工具鋼
3.4 不銹鋼和耐熱鋼
3.4.1 不銹鋼
3.4.2 耐熱鋼
3.5 軸承鋼
3.5.1 高碳鉻軸承鋼
3.5.2 高碳鉻不銹軸承鋼
3.5.3 滲碳軸承鋼
4 鋼鐵材料國內外牌號對照
4.1 鑄鐵國內外牌號對照
4.1.1 灰鑄鐵國內外牌號對照
4.1.2 球墨鑄鐵國內外牌號對照
4.1.3 可鍛鑄鐵國內外牌號對照
4.1.4 抗磨鑄鐵國內外牌號對照
4.2 鑄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2.1 工程與結構用碳素鑄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2.2 閤金鑄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2.3 不銹耐蝕鑄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2.4 耐熱鑄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2.5 高錳鑄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3 結構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3.1 碳素結構鋼和工程用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3.2 優質碳素結構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3.3 閤金結構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3.4 易切削結構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3.5 彈簧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4 工具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4.1 碳素工具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4.2 高速工具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4.3 閤金工具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5 不銹鋼和耐熱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4.6 軸承鋼國內外牌號對照
5 鋼材
5.1 型材
5.1.1 熱軋鋼棒
5.1.2 熱軋型鋼
5.1.2.1 熱軋工字鋼
5.1.2.2 熱軋槽鋼
5.1.2.3 熱軋等邊角鋼
5.1.2.4 熱軋不等邊角鋼
5.1.2.5 熱軋L型鋼
5.1.3 熱軋H型鋼和剖分T型鋼
5.1.4 鍛製鋼棒
5.1.5 冷拉圓鋼、方鋼和六角鋼
5.1.6 銀亮鋼
5.1.7 結構用冷彎空心型鋼
5.2 鋼闆和鋼帶
5.2.1 冷軋鋼闆和鋼帶尺寸規格
5.2.2 碳素結構鋼冷軋鋼帶
5.2.3 優質碳素結構鋼冷軋薄鋼闆和鋼帶
5.2.4 不銹鋼冷軋鋼闆和鋼帶
5.2.5 熱軋鋼闆和鋼帶尺寸規格
5.2.6 碳素結構鋼和低閤金結構鋼熱軋厚鋼闆和鋼帶
5.2.7 閤金結構鋼熱軋厚鋼闆
5.2.8 不銹鋼熱軋鋼闆和鋼帶
5.2.9 耐熱鋼鋼闆和鋼帶
5.2.10 優質碳素結構鋼熱軋厚鋼闆和鋼帶
5.2.11 碳素結構鋼和低閤金結構鋼熱軋薄鋼闆和鋼帶
5.2.12 高強度結構用調質鋼闆
5.2.13 花紋鋼闆
5.3 鋼管
5.3.1 焊接鋼管尺寸及單位長度理論重量
5.3.2 直縫電焊鋼管
5.3.3 流體輸送用不銹鋼焊接鋼管
5.3.4 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鋼管
5.3.5 奧氏體-鐵素體型雙相不銹鋼焊接鋼管
5.3.6 無縫鋼管尺寸及單位長度理論重量
5.3.7 結構用無縫鋼管和輸送流體用無縫鋼管
5.3.8 流體輸送用不銹鋼無縫鋼管
5.3.9 奧氏體一鐵素體型雙相不銹鋼無縫鋼管
5.3.10 低溫管道用無縫鋼管
5.3.11 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
5.3.12 冷拔無縫異型鋼管
5.3.13 P3型鍍鋅金屬軟管
5.3.14 s型釺焊不銹鋼金屬軟管
5.4 鋼絲
5.4.1 冷拉圓鋼絲、方鋼絲和六角鋼絲
5.4.2 一般用途低碳鋼絲
5.4.3 重要用途低碳鋼絲
5.4.4 油淬火一迴火彈簧鋼絲
5.4.5 重要用途碳素彈簧鋼絲
5.4.6 碳素工具鋼絲
5.4.7 閤金彈簧鋼絲
5.4.8 閤金結構鋼絲
5.4.9 不銹鋼絲
5.4.10 閤金工具鋼絲
5.4.11 高速工具鋼絲
6 粉末冶金材料
6.1 粉末冶金結構材料
6.1.1 粉末冶金鐵基結構材料
6.1.2 熱處理狀態粉末冶金鐵基結構材料
6.1.3 燒結奧氏體不銹鋼結構零件材料
6.1.4 燒結锡青銅結構材料
6.2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6.2.1 鐵基乾式摩擦材料
6.2.2 銅基乾式摩擦材料
6.2.3 銅基濕式摩擦材料
6.3 粉末冶金過濾材料
6.3.1 燒結金屬過濾元件
6.3.2 燒結不銹鋼過濾元件
6.3.3 燒結锡青銅過濾元件
第2章 有色金屬材料
1 有色金屬及閤金牌號錶示方法
1.1 有色金屬及閤金加工産品牌號錶示方法
1.2 有色金屬及閤金鑄造産品牌號錶示方法
2 銅及銅閤金
2.1 銅及銅閤金鑄造産品
2.1.1 鑄造銅閤金
2.1.2 壓鑄銅閤金
2.2 加工銅及銅閤金的牌號、特性及應用
2.3 銅及銅閤金加工産品
2.3.1 銅及銅閤金拉製棒
2.3.2 銅及銅閤金無縫管材尺寸規格
2.3.3 銅及銅閤金拉製管
2.3.4 銅及銅閤金擠製管
2.3.5 銅及銅閤金闆材
……
第3章 非金屬材料
第4章 復閤材料
參考文獻
第3篇 零部件設計常用基礎標準
第1章 技術製圖及圖形符號
第2章 公差與配閤
第3章 幾何公差——形狀、方嚮、位置和跳動公差
第4章 錶麵結構
第5章 螺紋
第4篇 零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1章 概述
第2章 鑄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3章 鍛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4章 衝壓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5章 粉末冶金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6章 工程塑料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7章 熱處理零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8章 橡膠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9章 焊接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10章 金屬切削加工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第11章 零部件的裝配和維修工藝性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人類社會正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依托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是當今,也是未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裝備製造業是使我國由製造大國過渡到製造強國的核心因素和關鍵。
發展裝備製造業離不開産品的研究與開發及設計。機械産品設計正由傳統設計模式嚮現代設計模式轉變,現代設計的特點是廣泛采用計算機技術,著力應用智能化設計、數字化設計、網絡化設計、綠色化設計及係統化設計的綜閤技術。機械設計手冊的編輯與齣版,充分地展現瞭現代設計的特點,是現代設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本版手冊在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設計的理念引領下,進行瞭較大篇幅的修改和補充,為我國現代機械産品自主創新設計提供瞭保障。例如,在手冊中重點介紹瞭産品綠色設計、和諧設計與係統化設計,也介紹瞭産品的創新設計等內容,這有利於産品設計師們采用手冊中介紹的內容和方法開展産品開發。
本版手冊匯總瞭大量的原始數據和設計資料,以及在産品設計時必須采用技術標準,同時還介紹瞭設計中許多不可缺少的相關設計知識。因此,可以說手冊是設計師們在産品設計過程中所必需的數據庫和知識庫,目前她已成為産品研究與開發的“利器”及其他設計器具無法取代的重要的設計工具,這不僅在現在,而且在將來也會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本版手冊係統地敘述瞭機械設計各專業的主要技術內容,歸納和總結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不少新內容是本手冊編者們研究得到的,此外,還吸取瞭國外的若乾先進科學技術,其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前4版齣版後,受到瞭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好評,作為國傢級重點科技圖書和機械工程方麵的最具權威的大型工具書,曾獲得全國優秀圖書二等奬、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奬、全國優秀科技暢銷書奬,1994曾在颱灣建宏齣版社齣版發行,她在機械産品設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為各行業,尤其是機械行業各技術部門必備的工具書。
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努力貫徹瞭“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的指導思想。廣泛調研瞭廠礦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麵的使用情況和意見。對機械設計的基礎內容、經典內容和傳統內容,從取材、産品及其零部件的設計方法與計算流程、設計實例等多方麵進行瞭深人係統的整閤,同時,還全麵總結瞭當前國內外機械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産品、新技術,特彆是在産品的綜閤設計理論與方法、機電一體化及機械係統自動控製技術等方麵作瞭係統和全麵的論述和凝煉。相信本手冊會以嶄新的麵貌展現在廣大讀者麵前,她對提高我國機械産品的設計水平,推進新産品的研究與開發、老産品的改造,以及産品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由製造大國嚮製造強國轉變,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機械設計手冊(第1捲)(第5版)》不相關的書籍的詳細簡介。 --- 《現代精密製造技術與應用》 作者: 王建國 教授, 李明 博士 齣版社: 華夏工程科技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1月 頁數: 1280頁 定價: 380.00元 ---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深入地探討瞭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在工業4.0和智能製造浪潮驅動下,精密機械製造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與前沿應用。它旨在為從事高端裝備研發、精密儀器設計、先進製造工藝優化以及相關領域科研和教學的高級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研究生提供一套係統、實用且與時俱進的技術參考和學習指南。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近三十章,內容覆蓋瞭從材料選擇與改性到復雜零件的超精密加工,再到數字化集成製造係統的構建與實施等多個關鍵環節。本書的特色在於,它不僅梳理瞭經典理論,更側重於工程實踐中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設備的應用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先進材料與錶麵工程 本部分重點關注對現代精密製造至關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及其錶麵性能的提升技術。 第1章:高比強度結構材料的最新發展 詳細介紹瞭航空航天、生物醫學領域對輕量化、高可靠性材料的需求。重點討論瞭新型鎂閤金、鈦閤金的強化機製,以及高熵閤金在極端工況下的應用潛力。內容包括閤金設計原理、熱處理工藝對微觀結構和宏觀力學性能的影響。 第2章:增材製造(AM)用金屬粉末的製備與錶徵 深入分析瞭選擇性激光熔化(SLM)和電子束熔化(EBM)等技術所依賴的球形金屬粉末的製備工藝,如等離子霧化法和鏇轉電極法。探討瞭粉末的粒度分布、球形度、流動性對成形質量的關鍵影響,並介紹瞭先進的無損檢測手段。 第3章:功能性錶麵塗層技術 係統闡述瞭熱噴塗(HVOF, APS)、磁控濺射、PVD/CVD等薄膜沉積技術。特彆關注瞭用於抗磨損、耐腐蝕和熱障的納米復閤塗層的設計與製備,以及塗層與基體材料之間的界麵結閤機理研究。 第4章:增材製造件的後處理與性能優化 探討瞭增材製造件常齣現的孔隙率、殘餘應力等問題,並詳細介紹瞭熱等靜壓(HIP)、激光衝擊強化等後處理工藝如何有效消除缺陷、改善金相組織和提高疲勞壽命。 第二部分:超精密加工與微納製造 本部分聚焦於實現亞微米乃至納米級加工精度的現代技術體係。 第5章:超精密車削與銑削的誤差補償 闡述瞭超精密機床的熱穩定性設計、運動學誤差識彆與在綫補償技術。詳細分析瞭刀具磨損、振動、熱漂移等誤差源,並給齣瞭基於模型和數據驅動的實時誤差修正算法。 第6章:精細研磨與拋光技術 對比瞭傳統的研磨工藝(如磁流變拋光CMP、鑽石研磨)與新型的化學機械拋光(CMP)技術在光學元件、半導體晶圓加工中的應用。討論瞭錶麵粗糙度(Ra, Rq)與錶麵形貌(Skewness, Kurtosis)的控製策略。 第7章:電火花加工(EDM)與電化學加工(ECM)的新發展 重點介紹瞭微孔加工、復雜型腔加工中高速走時(High-Frequency Pulse)EDM的技術要點,以及針對難加工材料(如高溫閤金、鎳基高溫閤金)的精密ECM工藝參數優化方法。 第8章:微納尺度製造中的光刻與聚焦離子束(FIB)技術 係統介紹瞭半導體製造中的極紫外光刻(EUV)技術原理,以及FIB在納米結構刻蝕、材料沉積和原位失效分析中的應用流程與局限性。 第三部分:數字化建模與仿真技術 本部分強調瞭在虛擬環境中對製造過程進行預測和優化的重要性。 第9章:基於有限元法的切削過程多尺度仿真 詳述瞭如何使用有限元方法(FEM)模擬微米尺度下的材料去除過程,包括刀具-芯片相互作用、塑性變形區溫度場分析,並介紹瞭如何將微觀模型與宏觀生産效率分析相結閤。 第10章:復雜麯麵和自由麯麵的逆嚮工程與編程 討論瞭三維掃描數據處理、麯麵重建技術(NURBS、T-Spline)在模具設計中的應用,以及五軸聯動、多軸聯動數控程序的自動生成與優化算法。 第11章:麵嚮製造的幾何(DFM)與公差分析 介紹瞭基於概率和確定性分析的幾何尺寸和公差(GD&T)在復雜裝配體中的應用,並闡述瞭如何利用參數化建模工具對設計進行快速迭代以適應製造約束。 第12章:工藝流程的離散事件仿真 應用離散事件仿真技術對柔性製造係統(FMS)、自動化裝配綫進行建模,用於優化物流調度、資源分配和瓶頸分析。 第四部分:智能傳感與過程監控 本部分關注如何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和分析來提高製造過程的穩定性和可追溯性。 第13章:切削力、振動與聲發射信號的在綫監測 詳細介紹瞭分布式光縴傳感、壓電傳感器在機床主軸和刀具上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信號處理技術(如FFT、小波分析)來識彆刀具磨損狀態、切屑粘連和機床故障。 第14章:機器視覺在質量檢測中的應用 涵蓋瞭高分辨率綫陣相機、3D激光輪廓儀在零部件尺寸測量、錶麵缺陷(劃痕、凹坑、顔色偏差)自動識彆中的應用,並介紹瞭深度學習在缺陷分類中的最新進展。 第15章:過程參數的閉環自適應控製 討論瞭如何將傳感器反饋的數據集成到CNC係統中,實現加工參數(如進給率、主軸轉速、冷卻液流量)的動態調整,以維持恒定的加工質量或最優的材料去除率。 第五部分:柔性製造係統與自動化集成 本部分探討瞭如何構建高效、可重構的現代化生産綫。 第16章:工業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在裝配中的應用 對比分析瞭串聯、並聯機器人的運動學、動力學特性,重點介紹瞭力/力矩傳感器的引入如何實現高精度、高適應性的復雜裝配任務(如柔性PCB的安裝、精密軸承的壓入)。 第17章:製造執行係統(MES)的架構與數據集成 闡述瞭MES在連接ERP層與車間控製層中的核心作用,包括生産調度、質量追溯、設備狀態管理(OEE)等功能模塊的設計與實現標準。 第18章:數字孿生在生産綫優化中的構建與應用 詳細介紹瞭如何基於CAD/CAE/PLM數據,構建物理製造係統的虛擬模型,並利用實時數據流實現狀態映射、故障預測和遠程乾預。 第六部分:前沿製造案例與未來展望 第19章:生物醫學植入物的精密製造挑戰 以人工關節、骨科內固定器為例,探討瞭鈷鉻閤金、鈦閤金等生物相容性材料的超精密加工與錶麵功能化處理要求。 第20章:微流控芯片的集成製造工藝 分析瞭PDMS、玻璃、聚閤物等材料在微流控器件製造中的關鍵工藝,如軟光刻、激光誘導前錶麵轉移(LIFT)。 第21章:麵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製造技術 探討瞭切削液的替代方案(如乾式加工、最小量潤滑MQL)、能源效率優化以及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技術在現代工廠中的實踐。 結語: 展望瞭量子製造、自適應製造係統以及基於AI的自主設計與製造一體化平颱的未來趨勢。 --- 適用對象: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自動化專業的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級學生。 從事高端數控機床、精密儀器、模具、航空航天部件製造的企業工程師和技術骨乾。 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 本書結構嚴謹,圖錶豐富,理論深度與工程應用性兼顧,是理解和掌握現代精密製造復雜係統的必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