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AutoCAD2006中文版機械製圖基礎培訓教程(附光盤)

從零開始:AutoCAD2006中文版機械製圖基礎培訓教程(附光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勇 著
圖書標籤:
  • AutoCAD
  • 機械製圖
  • AutoCAD2006
  • 教程
  • 培訓
  • 製圖基礎
  • 中文版
  • 入門
  • 零基礎
  • 光盤
  • CAD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14209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6232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8
附件:光盤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AutoCAD的基本操作及用AutoCAD繪製二維、三維圖形的方法和提高作圖效率的實用技巧。全書將AutoCADR的基本命令與典型零件的設計實例相結閤,條理清晰,講解透徹,易於掌握,可供各類機械製圖培訓班作為教材使用,可供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自學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從初學者的角度齣發,係統地介紹瞭AutoCAD的基本操作及用AutoCAD繪製二維、三維圖形的方法和提高作圖效率的實用技巧。
  全書共15章,其中第1章~第7章主要介紹瞭AutoCAD的基本操作、用AutoCAD繪製一般機械圖形及書寫文字和標注尺寸的方法;第8章~第11章具體講解瞭繪製零件圖、裝配圖、軸測圖以及打印圖形的方法與技巧;第12章~第14章通過具體實例,詳細介紹瞭繪製和編輯三維圖形及生成渲染圖像的方法與步驟;第15章是常見問題解答集錦。
  書中所有例題的繪製過程錄製成瞭動畫,並配有全程語音講解,收錄在本書所附光盤中,可作為讀者學習時的參考和嚮導。
  本書內容係統、完整,實用性較強,可供各類機械製圖培訓班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自學參考。

目錄

第1章 AutoCAD用戶接口及基本操作 1
1.1 學習AutoCAD基本操作 1
1.1.1 繪製一個簡單圖形 1
1.1.2 調用命令 5
1.1.3 選擇對象的常用方法 6
1.1.4 刪除對象 8
1.1.5 撤消和重復命令 8
1.1.6 取消已執行的操作 8
1.1.7 快速縮放及移動圖形 8
1.1.8 利用矩形窗口放大視圖及返迴上一次的顯示 9
1.1.9 將圖形全部顯示在窗口中 9
1.1.10 設定繪圖區域大小 9
1.2 圖形文件管理 11
1.2.1 建立新圖形文件 11
1.2.2 打開圖形文件 12
1.2.3 保存圖形文件 13
1.3 AutoCAD工作接口詳解 14
1.3.1 標題欄 14
1.3.2 繪圖窗口 15
1.3.3 下拉菜單及遊標菜單 15
1.3.4 工具欄 16
1.3.5 命令提示窗口 16
1.3.6 滾動條 17
1.3.7 狀態區 17
1.4 AutoCAD多文檔設計環境 18
1.5 學習AutoCAD的方法 19
1.6 小結 20
1.7 習題 20

第2章 設置圖層、綫型、綫寬及顔色 23
2.1 創建及設置圖層 23
2.2 控製圖層狀態 25
2.3 有效地使用圖層 26
2.3.1 切換當前圖層 27
2.3.2 使某一個圖形對象所在圖層成為當前圖層 28
2.3.3 修改圖層狀態 28
2.3.4 修改已有對象的圖層 28
2.4 改變對象顔色、綫型及綫寬 28
2.4.1 修改對象顔色 28
2.4.2 設置當前顔色 29
2.4.3 修改已有對象綫型或綫寬 29
2.4.4 設置當前綫型或綫寬 30
2.5 管理圖層 30
2.5.1 排序圖層及按名稱搜索圖層 30
2.5.2 使用圖層特性過濾器 30
2.5.3 刪除圖層 32
2.5.4 重新命名圖層 32
2.6 修改非連續綫型外觀 32
2.6.1 改變全局綫型比例因子以修改綫型外觀 32
2.6.2 改變當前對象綫型比例 33
2.7 小結 33
2.8 習題 34

第3章 繪製基本二維對象及簡單平麵圖形 35
3.1 繪製綫段 35
3.1.1 輸入點的坐標畫綫 36
3.1.2 使用對象捕捉精確畫綫 37
3.1.3 利用正交模式輔助畫綫 40
3.1.4 結閤極軸追蹤、自動追蹤功能畫綫 41
3.1.5 利用動態輸入及動態提示功能畫綫 44
3.1.6 調整綫條長度 46
3.1.7 剪斷綫段 46
3.1.8 繪製支架實例 48
3.2 延伸、打斷對象 49
3.2.1 延伸綫條 49
3.2.2 打斷綫條 50
3.3 作平行綫 51
3.3.1 用OFFSET命令繪製平行綫 51
3.3.2 利用平行捕捉“PAR”繪製平行綫 53
3.3.3 用OFFSET命令和LINE命令畫掛輪架 53
3.4 畫垂綫、斜綫及切綫 55
3.4.1 利用垂足捕捉“PER”畫垂綫 55
3.4.2 利用角度覆蓋方式畫垂綫及傾斜綫段 55
3.4.3 用XLINE命令畫任意角度斜綫 56
3.4.4 畫切綫 57
3.5 畫圓及圓弧連接 58
3.5.1 畫圓 58
3.5.2 畫圓弧連接 59
3.6 繪製多邊形 60
3.6.1 畫矩形 60
3.6.2 畫正多邊形 61
3.6.3 異形扳手繪製實例 62
3.7 畫橢圓 64
3.8 繪製均布及對稱幾何特徵 64
3.8.1 矩形陣列對象 65
3.8.2 環形陣列對象 66
3.8.3 鏡像對象 67
3.9 倒圓角和倒斜角 67
3.9.1 倒圓角 67
3.9.2 倒斜角 68
3.10 繪製斷裂綫 70
3.11 填充剖麵圖案 70
3.11.1 填充封閉區域 71
3.11.2 填充復雜圖形的方法 72
3.11.3 剖麵綫的比例 73
3.11.4 剖麵綫角度 73
3.11.5 編輯圖案填充 73
3.12 端蓋繪製實例 74
3.13 小結 76
3.14 習題 76

第4章 編輯圖形 79
4.1 移動及復製對象 79
4.1.1 移動對象 79
4.1.2 復製對象 80
4.1.3 調節闆主視圖繪製實例 81
4.2 鏇轉及對齊圖形 83
4.2.1 鏇轉實體 83
4.2.2 對齊實體 84
4.2.3 繪製傾斜圖形的技巧 85
4.3 拉伸圖形對象 87
4.4 用STRETCH命令改變鍵槽、退刀槽尺寸 88
4.5 按比例縮放對象 89
4.6 關鍵點編輯方式 90
4.6.1 利用關鍵點拉伸 91
4.6.2 利用關鍵點移動及復製對象 91
4.6.3 利用關鍵點鏇轉對象 92
4.6.4 利用關鍵點縮放對象 93
4.6.5 利用關鍵點鏡像對象 94
4.7 編輯圖形元素屬性 95
4.7.1 用PROPERTIES命令改變對象屬性 95
4.7.2 對象特性匹配 96
4.8 綜閤練習──編輯已有圖形生成新圖形 96
4.9 小結 98
4.10 習題 98

第5章 繪製復雜平麵圖形的方法 101
5.1 平麵圖形作圖步驟 101
5.2 平麵繪圖綜閤實例──掌握繪製復雜圖形的一般方法 102
5.2.1 創建圖形主要定位綫 102
5.2.2 畫主要已知綫段 103
5.2.3 畫主要連接綫段 103
5.2.4 畫次要細節特徵定位綫 104
5.2.5 繪製次要特徵已知綫段 104
5.2.6 畫次要特徵連接綫段 104
5.2.7 修飾平麵圖形 105
5.3 平麵繪圖綜閤實例──畫復雜的圓弧連接 105
5.4 平麵繪圖綜閤實例──作圖技巧訓練 106
5.5 麵域造型 108
5.5.1 創建麵域 108
5.5.2 並運算 109
5.5.3 差運算 109
5.5.4 交運算 110
5.5.5 麵域造型應用實例 110
5.6 小結 111
5.7 習題 112

第6章 書寫文字 113
6.1 文字樣式 113
6.1.1 創建文字樣式 113
6.1.2 修改文字樣式 115
6.2 單行文字 115
6.2.1 創建單行文字 116
6.2.2 單行文字的對齊方式 117
6.2.3 在單行文字中加入特殊符號 118
6.2.4 用DTEXT命令填寫標題欄實例 118
6.3 使用多行文字 119
6.3.1 多行文字編輯器 120
6.3.2 創建多行文字 123
6.3.3 添加特殊字符 123
6.3.4 在多行文字中設置不同字體及字高 124
6.3.5 創建分數及公差形式文字 125
6.4 編輯文字 125
6.4.1 修改文字內容 126
6.4.2 改變字體及字高 126
6.4.3 調整多行文字邊界寬度 127
6.4.4 為文字指定新的文字樣式 127
6.5 填寫明細錶的技巧 128
6.6 創建錶格對象 129
6.6.1 錶格樣式 129
6.6.2 創建及修改空白錶格 131
6.6.3 在錶格對象中填寫文字 133
6.7 小結 134
6.8 習題 134

第7章 標注尺寸 137
7.1 尺寸樣式 137
7.1.1 尺寸標注的組成元素 137
7.1.2 創建國標尺寸樣式 138
7.1.3 控製尺寸綫、尺寸界綫 139
7.1.4 控製尺寸箭頭及圓心標記 140
7.1.5 控製尺寸文本外觀和位置 141
7.1.6 調整箭頭、標注文字及尺寸界綫間的位置關係 142
7.1.7 設置綫性及角度尺寸精度 144
7.1.8 設置不同單位尺寸間的換算格式及精度 145
7.1.9 設置尺寸公差 145
7.1.10 修改尺寸標注樣式 147
7.1.11 標注樣式的覆蓋方式 147
7.1.12 刪除和重命名標注樣式 148
7.2 標注尺寸的準備工作 148
7.3 創建長度型尺寸 149
7.3.1 標注水平、竪直及傾斜方嚮尺寸 149
7.3.2 創建對齊尺寸 150
7.3.3 創建連續型及基綫型尺寸標注 151
7.3.4 蝸杆標注實例 152
7.4 創建角度尺寸 154
7.4.1 利用尺寸樣式覆蓋方式標注角度 155
7.4.2 使用角度尺寸樣式簇標注角度 156
7.4.3 刻度盤標注實例 157
7.5 直徑和半徑型尺寸 158
7.5.1 標注直徑尺寸 158
7.5.2 標注半徑尺寸 159
7.5.3 機械圖中直徑及半徑尺寸的幾種典型標注形式 159
7.5.4 齒輪標注實例 161
7.6 引綫標注 161
7.6.1 創建引綫標注 162
7.6.2 設置引綫注釋的類型 163
7.6.3 控製引綫及箭頭外觀特徵 163
7.6.4 設置引綫注釋的對齊方式 164
7.7 尺寸及形位公差標注 164
7.7.1 標注尺寸公差 164
7.7.2 標注形位公差 166
7.7.3 標注夾具體底座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 167
7.8 編輯尺寸標注 168
7.8.1 修改尺寸標注文字 168
7.8.2 改變尺寸界綫及文字的傾斜角度 168
7.8.3 利用關鍵點調整標注位置 169
7.8.4 編輯尺寸標注屬性 170
7.8.5 更新標注 170
7.9 尺寸標注綜閤練習──標注長度型尺寸、角度尺寸 171
7.10 尺寸標注綜閤練習──標注尺寸及形位公差 173
7.11 小結 175
7.12 習題 175

第8章 零件圖 177
8.1 用AutoCAD繪製機械圖的過程 177
8.1.1 建立繪圖環境 178
8.1.2 布局主視圖 178
8.1.3 生成主視圖局部細節 179
8.1.4 布局其他視圖 180
8.1.5 從主視圖嚮左視圖投影幾何特徵 181
8.1.6 繪製左視圖局部細節 181
8.1.7 從主視圖、左視圖嚮俯視圖投影幾何特徵 182
8.1.8 畫俯視圖局部細節 182
8.1.9 修飾圖樣 183
8.1.10 插入標準圖框 183
8.1.11 標注零件尺寸 185
8.1.12 書寫技術要求 186
8.2 繪製圖形細節的技巧 186
8.2.1 用LINE命令直接繪齣完整的細部特徵 186
8.2.2 利用多段綫構圖的技巧 187
8.2.3 利用現有圖形生成新圖形 189
8.3 獲取零件圖的幾何信息 189
8.3.1 計算零件圖麵積及周長 190
8.3.2 計算帶長及帶輪中心距 190
8.4 保持圖形標準一緻 191
8.4.1 創建及使用樣闆圖 191
8.4.2 通過設計中心復製圖層、文字樣式及尺寸樣式 191
8.5 小結 193
8.6 習題 193

第9章 裝配圖 195
9.1 用AutoCAD進行裝配設計的方法 195
9.1.1 繪製詳細的二維裝配圖 195
9.1.2 根據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196
9.2 定製標準件塊 198
9.3 插入標準件塊 200
9.4 給塊中添加屬性 201
9.5 在設計過程中引用外部圖形 202
9.6 由零件圖組閤裝配圖 204
9.7 標注零件序號 208
9.8 編寫零件明細錶 209
9.9 小結 211
9.10 習題 211

第10章 軸測圖 213
10.1 軸測麵和軸測軸 213
10.2 激活軸測投影模式 214
10.3 在軸測投影模式下作圖 215
10.3.1 在軸測模式下畫直綫 215
10.3.2 在軸測麵內畫平行綫 217
10.3.3 軸測模式下角的繪製方法 218
10.3.4 繪製圓的軸測投影 218
10.4 在軸測圖中書寫文本 219
10.5 在軸測圖中標注尺寸 222
10.6 綜閤練習──繪製軸測圖 224
10.7 小結 226
10.8 習題 226

第11章 圖形打印 227
11.1 設置打印參數 227
11.1.1 選擇打印設備 228
11.1.2 使用打印樣式 228
11.1.3 選擇圖紙幅麵 229
11.1.4 設定打印區域 230
11.1.5 設定打印比例 231
11.1.6 調整圖形打印方嚮和位置 232
11.1.7 預覽打印效果 232
11.1.8 保存打印設置 232
11.2 打印圖形實例 233
11.3 將多張圖紙布置在一起打印 234
11.4 創建電子圖紙 235
11.5 從圖紙空間齣圖 236
11.6 小結 238
11.7 習題 238

第12章 三維繪圖 239
12.1 觀察三維模型 239
12.1.1 用標準視點觀察3D模型 239
12.1.2 三維動態鏇轉 241
12.1.3 快速建立平麵視圖 242
12.2 繪製3D錶麵 243
12.2.1 長方體錶麵 243
12.2.2 楔形體錶麵 244
12.2.3 棱錐及棱颱錶麵 244
12.2.4 圓錐錶麵 245
12.2.5 球麵 246
12.2.6 半球錶麵 246
12.2.7 圓環錶麵 247
12.2.8 用3DFACE命令創建錶麵 247
12.2.9 迴轉錶麵 248
12.2.10 拉伸錶麵 249
12.2.11 直紋錶麵 250
12.2.12 界限錶麵 251
12.2.13 與錶麵顯示有關的係統變量 251
12.3 創建3D實體模型 252
12.3.1 長方體 252
12.3.2 球體 253
12.3.3 圓柱體 253
12.3.4 圓錐體 254
12.3.5 楔形體 254
12.3.6 圓環體 255
12.3.7 將二維對象拉伸成3D實體 255
12.3.8 將二維對象鏇轉成3D實體 256
12.3.9 與實體顯示有關的係統變量 257
12.3.10 切割實體 257
12.4 用戶坐標係 258
12.5 利用布爾運算構建復雜實體模型 259
12.6 小結 262
12.7 習題 262

第13章 編輯三維圖形 265
13.1 3D陣列 265
13.2 3D鏡像 266
13.3 3D鏇轉 267
13.4 3D對齊 268
13.5 3D倒圓角 269
13.6 3D倒斜角 270
13.7 編輯實心體的麵、邊、體 271
13.7.1 拉伸麵 272
13.7.2 移動麵 273
13.7.3 偏移麵 273
13.7.4 鏇轉麵 274
13.7.5 錐化麵 275
13.7.6 復製麵 275
13.7.7 刪除麵及改變麵的顔色 275
13.7.8 編輯實心體的棱邊 276
13.7.9 抽殼 276
13.7.10 壓印 276
13.7.11 拆分及清理實體 277
13.8 小結  277
13.9 習題  278

第14章 渲染模型 279
14.1 模擬太陽光 279
14.1.1 設置太陽光角度 279
14.1.2 設定北嚮位置 280
14.1.3 形成陰影 281
14.2 點光源和聚光燈光源 282
14.3 附著材質 283
14.4 加入背景 284
14.5 生成渲染圖像 285
14.6 小結 286
14.7 習題 287

第15章 AutoCAD常見問題解答 289

前言/序言


探尋設計思維與工程實踐的邊界:現代産品開發前沿技術概覽 一本超越傳統軟件操作,聚焦於設計方法論、先進製造工藝與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度參考書。 第一章:數字孿生與智能製造的宏大敘事 本章深入探討工業4.0時代的核心驅動力——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我們不局限於概念的羅列,而是從工程實踐的角度,剖析如何構建一個高保真度的虛擬模型,用以模擬、預測和優化物理資産的性能。內容涵蓋: 1. 多物理場耦閤仿真基礎: 介紹有限元分析(FEA)和計算流體力學(CFD)在復雜係統設計中的融閤應用。重點討論如何處理熱-結構耦閤、流體-結構相互作用(FSI)等跨學科問題,為産品可靠性設計提供更精確的預測依據。 2. 實時數據集成與反饋迴路構建: 闡述如何利用物聯網(IoT)傳感器數據,將實際運行數據實時映射到數字孿生模型中。探討數據清洗、特徵工程在提升模型預測精度中的關鍵作用。 3. 從數字孿生到預測性維護(PdM): 分析基於AI算法(如時間序列分析、深度學習)的故障診斷模型,如何在數字孿生環境中進行訓練和部署,從而實現對設備潛在故障的提前乾預,大幅降低停機成本。 第二章:增材製造(AM)工藝的材料科學與結構優化 本章聚焦於增材製造技術(俗稱3D打印)從快速原型嚮關鍵零部件生産轉變過程中的核心技術挑戰與突破。我們將重點關注材料特性與結構設計之間的深度互動關係。 1. 先進金屬粉末床熔融(Powder Bed Fusion, PBF)的冶金學: 探討激光能量密度、掃描策略對打印件的微觀組織、殘餘應力及宏觀力學性能(如疲勞強度、蠕變性能)的影響。對比SLM、EBM等不同工藝在鈦閤金、高溫閤金等先進材料上的應用異同。 2. 拓撲優化與晶格結構設計: 介紹如何利用先進的拓撲優化算法(如水平集法、密度法),結閤增材製造的幾何自由度,設計齣最大化剛度或最小化重量的復雜仿生結構和點陣結構。重點分析晶格結構設計參數(孔隙率、梁寬、連接方式)對吸能性能和導熱性能的影響。 3. 後處理工藝的標準化與質量控製: 詳細論述熱等靜壓(HIP)、錶麵精加工、熱處理等後處理環節對消除內部缺陷、提高零件尺寸精度和錶麵光潔度的決定性作用,並介紹無損檢測(NDT)技術在增材製造質量保證中的應用。 第三章:人機工程學與用戶體驗驅動的設計流程 優秀的産品不僅功能強大,更需符閤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本章旨在引導讀者從傳統的“功能驅動”思維轉嚮“用戶體驗驅動”的設計流程。 1. 認知負荷與交互設計原則: 分析人機工程學在復雜機械界麵設計(如控製麵闆、HMI)中的應用。探討如何通過信息架構、視覺層級和反饋機製,最小化操作人員的認知負荷,減少誤操作的概率。 2. 沉浸式技術在設計驗證中的角色: 探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如何融入設計評審和裝配指導環節。內容包括:利用VR進行人體掃描和工作空間分析,評估産品在實際操作環境中的可達性和舒適度;使用AR進行現場維修流程的疊加和驗證。 3. 情感化設計與産品生命周期感知: 討論産品形態、紋理、聲音反饋(如關閉時的阻尼感)如何影響用戶對産品質量的感知。引入“使用中的美學”概念,探討産品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在用戶心中建立情感連接。 第四章:麵嚮可製造性的復雜麯麵逆嚮工程與數字修復 本章超越瞭簡單的點雲采集成像,著重於如何將采集到的實際物理數據轉化為可用於後續分析和製造的高質量參數化模型。 1. 高精度掃描數據處理與噪聲濾波: 介紹先進的點雲配準算法(如迭代最近點ICP的改進版本)和異常值去除技術,確保原始數據的幾何準確性。 2. 從多源數據到參數化建模: 重點講解如何利用掃描數據(如點雲、網格麵)驅動NURBS麯麵重建,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完整特徵樹和參數依賴性的CAD模型(如SolidWorks, Creo等)。討論如何處理麯麵間的G2連續性要求。 3. 設計意圖的恢復與模型修復: 針對掃描過程中可能丟失的幾何特徵(如圓角、倒角、基準平麵),介紹智能算法如何“推斷”原始設計意圖,實現模型的自動或半自動修復,確保修復後的模型滿足工程公差要求。 第五章:可持續性設計與材料替代策略 在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和供應鏈約束下,産品設計必須納入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考量。本章探討如何將“綠色設計”原則融入早期概念開發階段。 1. 生命周期評估(LCA)的基礎與工具應用: 介紹ISO 14040/14044標準框架,講解如何量化和比較不同設計方案(包括材料選擇、製造工藝、運輸方式)的環境足跡(如碳排放、水資源消耗)。 2. 循環經濟與産品可拆解性設計: 探討如何通過模塊化設計、標準化的連接件選擇,以及易於分離的不同材料組閤,來最大化産品的迴收價值和再利用潛力。分析特定行業(如電子産品、汽車零部件)中的關鍵拆解障礙。 3. 高性能生物基與可迴收材料的選擇: 深入分析新興的高性能生物塑料、再生金屬閤金的力學性能、熱穩定性及其在替代傳統石油基材料時的應用限製與優化路徑,提供材料替代決策的量化框架。 --- 本書麵嚮對象: 資深工程師、産品研發經理、工業設計師、機械工程及材料科學研究生,以及所有緻力於將前沿技術應用於實際産品開發和製造優化的專業人士。它提供的是一套係統的思維框架,用於駕馭當前工業設計與製造領域最復雜的技術交匯點。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本“培訓教程”,它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對“流程”的把控。很多教材隻教你“怎麼做A”,卻不告訴你“為什麼B步驟要先於A做”。這本書在講解復雜裝配體的創建時,非常注重先後順序和工作流程的規範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命令,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項目製”學習路徑。比如,在講解螺紋孔的繪製時,它會先讓你理解螺紋的物理意義,再去講解CAD中的創建命令,最後再迴到標準的圖紙錶達要求。這種由外到內的學習邏輯,讓我對機械圖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綫條堆砌,而是深入到工程實現的層麵。對我後續轉到更高級的參數化設計軟件時,這種基於工程思維的訓練,幫助我快速適應瞭新環境,因為軟件隻是工具,思維方式纔是核心,而這本書恰恰是圍繞思維進行的訓練。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本來對那個2006的版本有點犯嘀咕,畢竟現在軟件都更新到不知道多少代瞭,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它。封麵那種略顯年代感的藍綠色調,倒是挺符閤那個時期的設計風格。一上手,就被它那種紮實的基礎講解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上來就炫技,告訴你一堆高深命令的教材。恰恰相反,它非常耐心地從最基本的界麵布局、鼠標操作習慣開始講起,對於一個連CAD是啥都摸不著頭腦的新手來說,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簡直是救命稻草。我記得當時對著光盤裏的練習文件,一點一點地跟著操作,連最基礎的直綫、圓的繪製,它都講得清清楚楚,甚至連快捷鍵的記憶技巧都給齣來瞭。最讓我覺得貼心的是,它對機械製圖規範的引用非常到位,不是那種純粹的軟件操作手冊,而是帶著你去理解“為什麼”要這麼畫,這在後續我接觸更復雜的工程圖時,起到瞭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雖然圖形界麵看起來有點“復古”,但內容上的邏輯性和嚴謹性,完全超越瞭版本號的限製。

評分

我當初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附帶的那張光盤去的,那年代沒有網絡資源這麼豐富,實體配套資料就是王道。光盤裏的內容,簡直是物超所值。我記得裏麵分瞭好幾個模塊,從2D的基礎練習集到一些簡單的零件三維建模示例,都是配套書本章節的。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圖層和塊定義的講解,書本上文字描述總覺得有點抽象,但光盤裏直接給齣瞭一個動態演示——雖然是視頻錄製的老式屏幕捕捉畫麵,但操作流程一目瞭然。我當時是業餘時間學習,經常遇到卡殼的地方,比如某個命令的參數設置不明白,我就直接把光盤裏的案例文件拷到我的電腦上,對比著看彆人的設置,再結閤書本的文字解釋,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盲點。這種“軟硬結閤”的學習體驗,在現在很多純數字教材中反而很難找迴瞭,那種實體資料帶來的確定感和厚重感,對於初學者建立學習信心太重要瞭。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老派技術書籍特有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感。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嚴謹,很少使用網絡流行語或者過於口語化的錶達。每一次指令的下達,都像是在遵循一份SOP(標準操作程序)。這種略顯“刻闆”的敘事方式,反而確保瞭學習過程中不會産生歧義。我特彆欣賞它在附錄部分對一些常見錯誤和疑難解答的處理方式,這些內容看起來像是經驗總結,而不是書本編輯的填充物。比如,它提到過“為什麼你的圓弧總是畫不齣你想要的切點”,然後給齣瞭三個可能的原因和對應的檢查步驟。這種預見學員睏惑並提前解答的細緻度,體現瞭作者對培訓對象痛點的深刻理解。總而言之,它可能缺乏現代教材的光鮮亮麗,但其內在的知識密度和結構完整性,使得它在基礎培訓領域依然是一部值得信賴的經典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風格,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確實顯得有些擁擠和密集,字體大小也偏小,尤其是一些技術圖例的標注,在現在的寬屏顯示器上拉大看纔舒服。但這種密集的排版也帶來瞭一個好處:信息密度極高。它沒有太多空泛的理論或者注水的內容,每一頁幾乎都在介紹一個新的功能點或者一個必須掌握的技巧。我記得在講標注樣式那一章,它細緻地列舉瞭十幾種不同類型的尺寸標注要求,配上瞭清晰的黑白綫條圖。我當時的任務是準備一個行業資格考試,時間緊迫,這本書的效率就體現齣來瞭。它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給你“濃縮”知識點,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核心的製圖語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是老版本,對於某些後來的標準化更新,比如某些新的幾何尺寸和公差符號的錶達,它沒有涉及,但這對於學習基礎框架來說,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評分

質量真的很不錯價錢給力

評分

4.u2.1 鏇轉實體 83

評分

1.1.10 設定繪圖區域大小 9

評分

13.6y 3Dy倒斜角 y270

評分

12.3.3 圓柱體 N253

評分

0條A

評分

1.3.1 標題欄 14

評分

9.5 在設計過程中引用外部圖形k 202k

評分

3.14 習題 76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