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暢銷1200000套
專傢實用 內容齊全 簡明便查
這是一部機械設計史上的功勛圖書
曆時四十載,是我國機械工業的編年史,它對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貢獻已超過手冊本身。
這是一部引起轟動的工具書
1969年的一版是新中國一部大型機械設計工具書。目前修訂至第五版,受到無數機械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稱頌。
這是一部四十年與讀者共同成長的圖書
很多讀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麵世,
內容簡介
其中第1章為基礎標準及液壓流體力學常用公式;第2章為液壓係統設計,主要介紹液壓係統設計的基本要求、步驟、方法和設計計算實例;第3章為液壓基本迴路,主要介紹壓力控製迴路、速度控製迴路、方嚮控製迴路及其他液壓迴路的類型、原理、特點等;第4章為液壓工作介質,主要介紹液壓工作介質分類,常用液壓介質的組成、特性、選用等;第5章為液壓泵和液壓馬達,主要介紹液壓泵和液壓馬達的類型、選用以及常用産品的結構型式、技術參數、外形尺寸等;第6章為液壓缸,主要介紹液壓缸的分類、主要技術參數及計算、典型結構、主要零部件設計、選用,以及常用産品的類型、特點、技術參數、結構和外形尺寸等;第7章為液壓控製閥,主要介紹液壓控製閥的類型、結構原理及應用,以及壓力控製閥、流量控製閥、方嚮控製閥、疊加閥、插裝閥等典型産品的技術參數、外形尺寸等;第8章為液壓輔助件及液壓泵站,主要介紹管件、蓄能器、冷卻器、過濾器、油箱及其附件、液壓泵站等種類、特點、用途、設計計算以及常用産品的技術參數、外形尺寸等;第9章為液壓傳動係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機械設計手冊》第五版單行本共16分冊,涵蓋瞭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各分冊分彆為:《常用設計資料》、《機械製圖·精度設計》、《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件·五金件》、《潤滑與密封》、《彈簧》、《機械傳動》、《減(變)速器·電機與電器》、《機械振動·機架設計》、《液壓傳動》、《液壓控製》、《氣壓傳動》。
《機械設計手冊(第5版·單行本):液壓傳動》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基礎標準及液壓流體力學常用公式21-3
1 基礎標準21-3
1.1 液壓氣動係統及元件的公稱壓力係列(摘自GB/T2346-2003)21-3
1.2 液壓泵及馬達公稱排量係列(摘自GB/T2347-1980)21-3
1.3 液壓缸、氣缸內徑及活塞杆外徑係列(摘自GB/T2348-1993)21-4
1.4 液壓缸、氣缸活塞行程係列(摘自GB/T2349-1980)21-4
1.5 液壓元件的油口螺紋連接尺寸(摘自GB/T2878-1993)21-5
1.6 液壓泵站油箱公稱容量係列(摘自JB/T7938-1999)21-5
1.7 液壓氣動係統用硬管外徑和軟管內徑(摘自GB/T2351-2005)21-5
1.8 液壓閥油口的標識(摘自GB/T17490-1998)21-5
2 液壓氣動圖形符號(摘自GB/T786.1 -1993)21-6
2.1 圖形符號21-6
2.2 控製機構、能量控製和調節元件符號繪製規則21-13
3 液壓流體力學常用公式21-15
3.1 流體主要物理性質公式21-15
3.2 流體靜力學公式21-16
3.3 流體動力學公式21-16
3.4 雷諾數、流態、壓力損失公式21-17
3.5 小孔流量公式21-22
3.6 平行平闆間的縫隙流公式21-23
3.7 環形縫隙流公式21-23
3.8 液壓衝擊公式21-24
第2章 液壓係統設計21-25
1 概述21-25
1.1 液壓係統的組成和型式21-25
1.2 液壓係統的類型和特點21-25
1.3 液壓傳動與控製的優缺點21-26
1.4 液壓開關係統邏輯設計法21-26
1.5 液壓CAD的應用21-27
1.6 可靠性設計21-27
2 液壓係統設計21-29
2.1 明確設計要求21-29
2.2 確定液壓執行元件21-29
2.3 繪製液壓係統工況圖21-30
2.4 確定係統工作壓力21-30
2.5 確定執行元件的控製和調速方案21-30
2.6 草擬液壓係統原理圖21-33
2.7 計算執行元件主要參數21-33
2.8 選擇液壓泵21-34
2.9 選擇液壓控製元件21-35
2.10 選擇電動機21-35
2.11 選擇、計算液壓輔助件21-36
2.12 驗算液壓係統性能21-36
2.13 繪製工作圖、編寫技術文件21-37
2.14 液壓係統設計計算舉例21-37
2.14.1 ZS-500型塑料注射成型液壓機液壓係統設計21-37
2.14.2 80MN水壓機下料機械手液壓係統設計21-49
第3章 液壓基本迴路21-57
1 壓力控製迴路21-57
1.1 調壓迴路21-57
1.2 減壓迴路21-59
1.3 增壓迴路21-61
1.4 保壓迴路21-63
1.5 卸荷迴路21-65
1.6 平衡迴路21-68
1.7 製動迴路21-70
2 速度控製迴路21-71
2.1 調速迴路21-71
2.1.1 節流調速迴路21-71
2.1.2 容積調速迴路21-75
2.1.3 容積節流調速迴路21-78
2.1.4 節能調速迴路21-79
2.2 增速迴路21-81
2.3 減速迴路21-83
2.4 同步迴路21-84
3 方嚮控製迴路21-88
4 其他液壓迴路21-91
4.1 順序動作迴路21-91
4.2 緩衝迴路21-94
4.3 鎖緊迴路21-95
4.4 油源迴路21-97
第4章 液壓工作介質21-99
1 液壓工作介質的類彆、組彆、産品符號和命名(摘自GB/T7631.1 -1987、GB/T7631.2 -2003)21-99
2 液壓油黏度分類21-100
3 對液壓工作介質的主要要求21-101
4 常用液壓工作介質的組成、特性和應用21-102
5 液壓工作介質的添加劑21-104
6 液壓工作介質的質量指標21-105
6.1 礦物油型和閤成烴型液壓油(摘自GB11118.1 -1994)21-105
6.2 專用液壓油(液)21-111
6.3 難燃液壓液21-115
6.4 液力傳動油(液)21-119
7 液壓工作介質的選擇21-119
8 液壓工作介質的使用要點21-122
第5章 液壓泵和液壓馬達21-124
1 液壓泵和液壓馬達的分類與工作原理21-124
2 液壓泵和液壓馬達的選用21-125
3 液壓泵産品及選用指南21-128
3.1 齒輪泵21-128
3.1.1 CB型齒輪泵21-129
3.1.2 CB-F型齒輪泵21-131
3.1.3 CBG型齒輪泵21-134
3.1.4 CB※-E、CB※-F型齒輪泵21-138
3.1.5 三聯齒輪泵21-143
3.1.6 P7600、P5100、P3100、P197、P257型高壓齒輪泵(馬達)21-147
3.1.7 恒流齒輪泵21-149
3.1.8 復閤齒輪泵21-151
3.2 葉片泵産品及選用指南21-153
3.2.1 YB型、YB1型葉片泵21-154
3.2.2 YB-※車輛用葉片泵21-159
3.2.3 PFE係列柱銷式葉片泵21-161
3.2.4 Y2B型雙級葉片泵21-166
3.2.5 YB※型變量葉片泵21-168
3.3 柱塞泵(馬達)産品及選用指南21-171
3.3.1 ※CY14-1B型斜盤式軸嚮柱塞泵21-173
3.3.2 ZB係列非通軸泵(馬達)21-179
3.3.3 Z※B型斜軸式軸嚮柱塞泵21-184
3.3.4 A※V、A※F型斜軸式軸嚮柱塞泵(馬達)21-186
3.3.5 JB-※型徑嚮柱塞定量泵21-204
3.3.6 JB※型徑嚮變量柱塞泵21-205
3.3.7 JBP徑嚮柱塞泵21-207
4 液壓馬達産品21-209
4.1 齒輪液壓馬達21-209
4.1.1 CM係列齒輪馬達21-209
4.1.2 CM5係列齒輪馬達21-211
4.1.3 BMS、BMT、BMV係列擺綫液壓馬達21-212
4.2 葉片液壓馬達21-224
4.3 柱塞液壓馬達21-227
4.3.1 A6V變量馬達21-227
4.3.2 A6VG變量馬達21-232
4.3.3 A6VE內藏式變量馬達21-235
4.3.4 ※JM、JM※係列麯軸連杆式徑嚮柱塞液壓馬達21-237
4.3.5 DMQ係列徑嚮柱塞馬達21-247
4.3.6 NJM型內麯綫徑嚮柱塞馬達21-248
4.3.7 QJM型、QKM型液壓馬達21-252
4.4 擺動液壓馬達21-271
第6章 液壓缸21-274
1 液壓缸的分類21-274
2 液壓缸的主要參數21-275
3 液壓缸主要技術性能參數的計算21-276
4 通用液壓缸的典型結構21-280
5 液壓缸主要零部件設計21-281
5.1 缸筒21-281
5.2 活塞21-286
5.3 活塞杆21-289
5.4 活塞杆的導嚮套、密封裝置和防塵圈21-292
5.5 中隔圈21-294
5.6 緩衝裝置21-294
5.7 排氣閥21-296
5.8 油口21-297
5.9 單嚮閥21-299
5.10 密封件、防塵圈的選用21-299
6 液壓缸的設計選用說明21-302
7 液壓缸的標準係列與産品21-304
7.1 工程用液壓缸21-305
7.2 車輛用液壓缸21-310
7.3 冶金設備用液壓缸21-311
7.4 重載液壓缸21-319
7.4.1 CD/CG250、CD/CG350係列重載液壓缸21-319
7.4.2 帶位移傳感器的CD/CG250係列液壓缸21-333
7.4.3 C25、D25係列高壓重型液壓缸21-334
7.4.4 CDH2/CGH2係列液壓缸21-350
7.5 輕型拉杆式液壓缸21-352
7.6 多級液壓缸21-361
7.7 齒條齒輪擺動液壓缸21-364
7.7.1 UB型齒條齒輪擺動液壓缸21-364
7.7.2 UBZ重型齒條齒輪擺動液壓缸21-372
7.8 同步分配器液壓缸21-373
第7章 液壓控製閥21-377
1 液壓控製閥的類型、結構原理及應用21-377
1.1 液壓控製閥的類型21-377
1.2 液壓控製閥的結構原理和應用21-379
2 中、高壓係列液壓閥21-388
2.1 D型直動式溢流閥、遙控溢流閥21-388
2.2 B型先導溢流閥21-390
2.3 電磁溢流閥21-392
2.4 低噪聲電磁溢流閥21-396
2.5 H型壓力控製閥和HC型壓力控製閥21-398
2.6 R型先導式減壓閥和RC型單嚮減壓閥21-401
2.7 RB型平衡閥21-403
2.8 BUC型卸荷溢流閥21-404
2.9 F(C)G型流量控製閥21-406
2.10 FH(C)型先導操作流量控製閥21-410
2.11 FB型溢流節流閥21-412
2.12 SR/SRC型節流閥21-415
2.13 疊加式(單嚮)節流閥21-418
2.14 Z型行程減速閥、ZC型單嚮行程減速閥21-420
2.15 UCF型行程流量控製閥21-422
2.16 針閥21-425
2.17 DSG-01/03電磁換嚮閥21-427
2.18 微小電流控製型電磁換嚮閥21-430
2.19 DSHG型電液換嚮閥21-431
2.20 DM型手動換嚮閥21-438
2.21 DC型凸輪操作換嚮閥21-444
2.22 C型單嚮閥21-448
2.23 CP型液控單嚮閥21-449
3 高壓液壓控製閥21-451
3.1 DBD型直動式溢流閥21-451
3.2 DBT/DBWT型遙控溢流閥21-455
3.3 DB/DBW型先導式溢流閥、電磁溢流閥(5X係列)21-456
3.4 DA/DAW型先導式卸荷溢流閥、電磁卸荷溢流閥21-460
3.5 DR型先導式減壓閥21-464
3.6 DZ※DP型直動式順序閥21-470
3.7 DZ型先導式順序閥21-472
3.8 FD型平衡閥21-477
3.9 MG型節流閥、MK型單嚮節流閥21-483
3.10 DV型節流截止閥、DRV型單嚮節流截止閥21-484
3.11 MSA型調速閥21-486
3.12 2FRM型調速閥及Z4S型流嚮調整闆21-487
3.13 S型單嚮閥21-491
3.14 SV/SL型液控單嚮閥21-493
3.15 WE型電磁換嚮閥21-497
3.16 WEH電液換嚮閥及WH液控換嚮閥21-503
3.17 WMM型手動換嚮閥21-515
3.18 WM型行程(滾輪)換嚮閥21-520
4 疊加閥21-522
4.1 疊加閥型譜(一)21-522
4.2 疊加閥型譜(二)21-530
4.3 液壓疊加閥安裝麵21-533
5 插裝閥21-534
5.1 Z係列二通插裝閥及組件21-534
5.2 TJ係列二通插裝閥及組件21-537
5.3 L係列二通插裝閥及組件21-540
5.4 LD、LDS、LB、LBS型插裝閥及組件21-556
5.5 二通插裝閥安裝連接尺寸21-560
6 其他閥21-562
6.1 截止閥21-562
6.1.1 CJZQ型球芯截止閥21-562
6.1.2 YJZQ型高壓球式截止閥21-564
6.2 壓力錶開關21-565
6.2.1 AF6型壓力錶開關21-565
6.2.2 MS2型六點壓力錶開關21-566
6.2.3 KF型壓力錶開關21-567
6.3 分流集流閥21-567
6.3.1 FL、FDL、FJL型分流集流閥21-567
6.3.2 3FL-L30※型分流閥21-569
6.3.3 3FJLK-L10-50H型可調分流集流閥21-569
6.3.4 3FJLZ-L20-130H型自調式分流集流閥21-570
6.4 ZFS型多路換嚮閥21-570
6.5 壓力繼電器21-572
6.5.1 HED型壓力繼電器21-572
6.5.2 S型壓力繼電器21-576
6.5.3 S※307型壓力繼電器21-577
第8章 液壓輔助件及液壓泵站21-578
1 管件21-578
1.1 管路21-578
1.2 管接頭21-580
1.2.1 金屬管接頭O形圈平麵密封接頭(摘自JB/T966-2005)21-582
1.2.2 錐密封焊接式管接頭21-592
1.2.3 卡套式管接頭21-596
1.2.4 擴口式管接頭21-612
1.2.5 軟管接頭21-620
1.2.6 快換接頭21-629
1.2.7 鏇轉接頭21-631
1.2.8 其他管件21-634
1.2.9 螺塞及其墊圈21-640
1.3 管夾21-645
1.3.1 鋼管夾21-645
1.3.2 塑料管夾21-648
2 蓄能器21-651
2.1 蓄能器的種類、特點和用途21-652
2.2 蓄能器在液壓係統中的應用21-654
2.3 蓄能器的計算21-655
2.3.1 蓄能用的蓄能器的計算21-655
2.3.2 其他用途蓄能器總容積V0的計算21-659
2.3.3 重錘式蓄能器設計計算21-661
2.3.4 非隔離式蓄能器計算21-662
2.4 蓄能器的選擇21-662
2.5 蓄能器的産品及附件21-663
3 冷卻器21-668
3.1 冷卻器的用途21-668
3.2 冷卻器的種類和特點21-669
3.3 常用冷卻迴路的型式和特點21-670
3.4 冷卻器的計算21-670
3.5 冷卻器的選擇21-671
3.6 冷卻器的産品性能及規格尺寸21-672
3.7 冷卻器用電磁水閥21-682
4 過濾器21-683
4.1 過濾器的類型、特點與應用21-683
4.2 過濾器在係統中的安裝與應用21-684
4.3 過濾器的計算21-685
4.4 過濾器的選擇21-685
4.5 過濾器産品21-687
5 油箱及其附件21-721
5.1 油箱的用途與分類21-721
5.2 油箱的構造與設計要點21-722
5.3 油箱的容量與計算21-722
5.4 油箱中油液的冷卻與加熱21-724
5.5 油箱及其附件的産品21-725
6 液壓泵站21-730
6.1 液壓泵站的分類及特點21-730
6.2 BJHD係列液壓泵站21-732
6.3 UZ係列微型液壓站21-735
6.4 UP液壓動力包21-737
第9章 液壓傳動係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21-748
1 液壓傳動係統的安裝、試壓和調試21-748
1.1 液壓元件的安裝21-748
1.2 管路安裝與清洗21-749
1.3 試壓21-756
1.4 調試和試運轉21-756
2 液壓傳動係統的使用和維護21-757
2.1 液壓係統的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21-757
2.2 液壓係統清潔度等級21-759
3 液壓傳動係統常見故障及排除方法21-760
3.1 液壓係統故障診斷及排除21-761
3.2 液壓元件故障診斷及排除21-763
4 拖鏈21-766
參考文獻21-772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所提及的書籍之外的、內容詳盡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現代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應用 作者: 王誌明, 李建國, 陳偉 齣版社: 工業科技齣版社 定價: 188.00 元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045-8892-1 頁數: 980頁 開本: 16開 --- 導言:新時代下的材料基石 在當代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材料科學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輔助學科,而是驅動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從航空航天到微電子,從新能源到生物醫學,新材料的突破直接決定瞭工程係統性能的上限。本書《現代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應用》正是為適應這一時代需求而編寫的,旨在為機械、材料、設計及製造領域的工程師、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與時俱進的專業參考資料。 本書摒棄瞭傳統材料教科書中側重於基礎理論的冗餘敘述,而將重點聚焦於工程應用導嚮,詳細闡述瞭現代工程材料的微觀結構、宏觀力學性能、加工工藝特性及其在復雜工程環境中的可靠性評估。全書共分六大部分,涵蓋瞭鋼鐵材料的演變、先進有色金屬的突破、高分子復閤材料的崛起、功能梯度材料的探索,以及環境腐蝕與壽命預測的最新方法。 --- 第一部分:工程金屬材料的深度解析(約250頁)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機械工程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材料,並著重介紹瞭傳統材料的微觀結構調控及其對宏觀性能的影響機製。 1.1 鋼鐵材料的先進冶金學 詳細論述瞭超高強度鋼(UHSS)和先進高強度鋼(AHSS)的相變機製,包括貝氏體鋼和馬氏體鋼的精確熱處理工藝窗口。特彆新增瞭關於析齣強化和晶界工程在提高鋼材韌脆轉變溫度(DBTT)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對高熵閤金(HEA)在極端溫度下的性能進行瞭詳盡的案例分析,闡明瞭其“復雜高熵效應”如何提升材料的耐磨損及抗蠕變能力。 1.2 特種有色金屬及其閤金設計 聚焦於鈦閤金、鎳基高溫閤金及鎂閤金的近淨成形技術。對於鈦閤金,詳述瞭新型空化擴散焊和增材製造(如激光選區熔化L-PBF)過程中的殘餘應力控製策略。鎳基閤金部分,重點剖析瞭單晶和定嚮凝固技術在燃氣輪機葉片中的應用,並引入瞭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DFT)的閤金成分優化流程,預測特定晶體缺陷對疲勞壽命的敏感度。 1.3 輕量化材料的界麵行為研究 深入探討瞭鋁鋰閤金和新型超輕鎂閤金的塑性變形行為。闡明瞭在深衝壓和鏇壓成形過程中,材料內部的孿晶(Twinning)機製對成形極限(FLD)的影響。本節還收錄瞭關於輕質材料在碰撞吸能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數據錶和有限元模擬參數集。 --- 第二部分:高分子與復閤材料的結構優化(約200頁) 本部分全麵覆蓋瞭非金屬工程材料,特彆是對復閤材料的多尺度耦閤效應進行瞭深入探討。 2.1 結構與功能高分子的精密閤成 係統介紹瞭高性能工程塑料,如PEEK、PPS和聚酰亞胺(PI)的分子鏈結構與熱穩定性、耐化學腐蝕性能之間的定量關係。重點闡述瞭反應注射成型(RIM)技術在大型復雜部件製造中的工藝優化,包括流動前沿的固化動力學模型。 2.2 縴維增強復閤材料的界麵控製 碳縴維增強塑料(CFRP)和玻璃縴維增強塑料(GFRP)是本節核心。詳細分析瞭縴維/基體界麵脫粘的臨界應力,以及超聲波輔助脫脂和等離子體預處理對界麵結閤強度的影響。特彆收錄瞭針對層壓闆的分層損傷(Delamination)的先進檢測技術(如紅外熱像法和相控陣超聲)。 2.3 陶瓷基復閤材料(CMC)的抗熱震性 聚焦於SiC/SiC等陶瓷基復閤材料,著重於縴維的非氧化性錶層設計及其對基體裂紋偏轉機製的調控作用。分析瞭CMC在火箭發動機噴管和高超音速飛行器熱防護係統中的應用挑戰與解決方案。 --- 第三部分:功能材料與智能係統集成(約150頁) 本部分關注那些不僅承擔結構功能,還具備特定物理或化學響應能力的材料。 3.1 壓電、磁性與形狀記憶材料 詳細介紹瞭鋯鈦酸鋇(PZT)壓電陶瓷的疇壁運動機製及其在傳感器和執行器中的非綫性響應。形狀記憶閤金(SMA)部分,重點分析瞭馬氏體相變的可逆性及其在自修復和應力釋放係統中的應用。本節提供瞭多鐵性材料(Multiferroics)的性能調控圖譜。 3.2 導電與導熱界麵的管理 探討瞭電子封裝和散熱領域對高導熱材料的需求。詳細介紹瞭熱界麵材料(TIMs)的性能指標(如導熱係數、填充率),並對比瞭液態金屬、導熱凝膠和相變材料(PCM)在熱管理中的優劣勢。 --- 第四部分:錶麵工程與防護技術(約150頁) 本部分是針對提高零部件服役壽命的關鍵技術總結。 4.1 先進塗層技術與沉積工藝 係統梳理瞭物理氣相沉積(PVD)和化學氣相沉積(CVD)技術的最新發展,特彆是等離子體增強CVD(PECVD)在低溫沉積高硬度氮化物薄膜(如TiAlN)中的應用。介紹瞭通過梯度設計實現的塗層與基體間的應力緩衝層。 4.2 錶麵改性與殘餘應力調控 深入闡述瞭噴丸強化(Shot Peening)的數值模擬模型,精確計算瞭不同噴丸參數對錶麵殘餘壓應力深度和強度的影響。對比分析瞭激光衝擊強化、感應加熱熱處理在改善疲勞性能方麵的差異化優勢。 --- 第五部分:材料的服役可靠性與失效分析(約150頁) 本部分著重於如何預測和避免工程結構在真實工況下的失效。 5.1 疲勞、蠕變與斷裂韌性評估 引入瞭應變控製疲勞測試方法,並結閤小波分析技術對疲勞裂紋擴展的非綫性規律進行識彆。蠕變部分,重點介紹瞭參數化模型(如Norton, Garofalo)在高溫閤金壽命預測中的應用及修正因子。斷裂韌性方麵,詳述瞭厚大試樣(KIC)與薄試樣(SEB)測試結果的J積分法統一。 5.2 環境腐蝕與電化學行為 全麵覆蓋瞭應力腐蝕開裂(SCC)、氫脆(HE)和高溫氧化。在氫脆分析中,引入瞭氫緻相變模型來解釋裂紋萌生,並提供瞭關鍵承載部件的氫敏感性圖譜。對海洋與化工環境下的電化學腐蝕防護技術(如陰極保護)的適用範圍進行瞭明確界定。 --- 第六部分:材料性能的數字化錶徵與模擬(約100頁) 本部分麵嚮工業4.0的趨勢,整閤瞭現代材料研究的前沿工具。 6.1 結構錶徵的無損與高分辨率技術 詳細介紹瞭同步輻射X射綫衍射(XRD)在原位應力測量中的應用,以及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在原子尺度缺陷分析中的最新技術(如STEM-EELS)。 6.2 跨尺度計算材料學方法 闡述瞭從原子尺度(分子動力學MD)到宏觀尺度(有限元FEA)的多尺度建模方法。特彆是介紹瞭晶體塑性有限元法(CPFEM)在預測復雜加載路徑下材料織構演化和各嚮異性強化機理的應用實例。 --- 結語 《現代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應用》以其前沿性和實踐性,構成瞭對傳統材料學認知的有力補充和深化。本書不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座連接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的橋梁,確保工程師能夠基於最先進的材料知識,設計齣更輕、更強、更可靠的下一代機械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