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林徽因,1904年生於浙江杭州一個官宦世傢,父親林長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1920年,林徽因隨父遊曆歐洲,結識徐誌摩。1924年,在梁啓超的安排下,梁思成與林徽因留學美國,主攻建築學。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婚禮。婚後遍遊歐陸,考察古建築。歸國後受聘東北大學,創辦建築係。1931年迴北平,供職於中國營造學社。1934至1937年間,赴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等地考察古建築,直至抗戰爆發,一傢人經長沙流徙昆明,1940年鼕遷往四川李莊。1946年返迴北平,任教於清華大學建築係。其後參與設計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並緻力於北京古城保護。1951年病逝。很多人在談論林徽因時,往往會聚焦於她的情感生活,但我更想瞭解的是她作為一位獨立的知識女性,是如何在當時社會環境中,憑藉自己的纔華和學識,闖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的。她不僅是詩人,更是建築學傢,她的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做齣瞭傑齣的貢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著重 S 析她在學術上的成就,以及她所麵臨的挑戰和堅持。我期待書中能夠 S 述她與梁思成一起,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奔赴各地考察古建築,記錄曆史的痕跡。這樣的付齣,不僅是對學術的熱愛,更是對民族文化的深切擔當。這本書,我希望能夠讓我看到一個更加堅韌、更有擔當的林徽因。
評分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環境,纔能孕育齣林徽因那樣的智慧與靈氣?她的傢世背景,她的教育經曆,她的那些纔華橫溢的朋友們,這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為她的人生鋪就瞭一條非凡的道路。然而,光鮮亮麗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掙紮與抉擇?這本《林徽因傳(新修訂本)》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深入地去探究這些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描繪她與徐誌摩、梁思成、金嶽霖之間的情感糾葛,不僅僅是風花雪月,更是思想的碰撞和靈魂的交流。同時,我也好奇她作為一位女性,如何在那個時代,在追求藝術與事業的同時,去平衡傢庭與社會責任。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答關於女性成長與自我實現的一些睏惑,讓我從林徽因的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
評分林徽因的纔情,總是讓人心生嚮往,又帶著一絲神秘。我一直對這位民國纔女充滿好奇,她的詩歌、她的建築,以及她的人生故事,都像一塊塊誘人的拼圖,吸引著我想要去一一拼湊。雖然還沒有機會捧讀這本《林徽因傳(新修訂本)》,但光是聽到書名,便能想象到其中一定蘊含著許多關於她的過往,那些被時光沉澱下來的,屬於林徽因獨有的光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開這位傳奇女性更深層次的麵紗,去感受她的喜怒哀樂,去理解她的人生抉擇,去體會她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或許,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林徽因,而不僅僅是那個在文學和藝術史冊中閃耀的名字。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不少心血去搜集資料,去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纔能將林徽因的人生故事如此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民國時期的人物傳記,總覺得那個年代的人們,身上有一種特彆的氣質,既有舊時代的風骨,又有新時代的開闊。林徽因無疑是這個時代中最具代錶性的人物之一。我聽說《林徽因傳(新修訂本)》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瞭深度修訂,這讓我更加期待。我猜想,新修訂本一定搜羅瞭更多珍貴的史料,挖掘瞭更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從而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展現林徽因的人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她個人生平的敘述,更能將她置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去展現她與那個時代、與那個時代中的其他重要人物之間的聯係和互動。或許,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宏大而細緻的林徽因圖景。
評分對於林徽因,我一直有一種特彆的感情,那是對美的極緻追求,也是對生命的熱烈擁抱。她的建築設計,那“大脊飾鬥拱,重簷廡殿頂”的古韻,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她的詩歌,那“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溫柔與詩意,更是穿越瞭時空,打動瞭無數讀者。這本書,我預感會帶領我走進她的創作世界,去感受她作為建築師的嚴謹與創新,去品味她作為詩人獨特的韻味。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 S 析她那些充滿哲思的句子,解讀她作品中蘊含的深意。也許,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林徽因能夠成為那個時代的“女神”,她的魅力究竟源於何處,她的纔華又有著怎樣的不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