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圖書館學術叢書:鄒魯年譜(套裝共2冊)

中山大學圖書館學術叢書:鄒魯年譜(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雙 著
圖書標籤:
  • 中山大學
  • 圖書館
  • 學術叢書
  • 鄒魯
  • 年譜
  • 地方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研究
  • 嶺南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山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6035134
版次:1
商品編碼:1008217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山大學圖書館學術叢書第三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45
套裝數量:2
字數:1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迴顧中大曆史,從建校初期的篳路藍縷、艱辛創業,到石牌校園建成,大學之大,可謂雄偉瑰麗、蓬勃氣象、蔚為大觀;從周遊世界,考察各國教育,到將中大建成擁有研究院的三所全國著名大學之一,鄒魯為中大發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終於玉汝於成,實為居功至偉。在建校八十周年時,中大在圖書館建成瞭鄒魯校長紀念室,雕塑瞭鄒魯銅像,以紀念鄒魯為創辦及建設中大所作齣的曆史貢獻,這是中大領導尊重曆史和珍視中大優良傳統的科學精神和遠見卓識。

作者簡介

馮雙,1969年11月齣生於吉林四平。1988年到中山大學學習、工作至今,理學學士、法學碩士、副研究員。現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工會主席。齣版有《辯論學》、《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係)編年史1924-2007》等專著4部、閤著1部、參編2部;在《高教探索》、《青年探索》等刊物上發錶論文19篇;在《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報紙上發錶各類文章近40篇。

內頁插圖

目錄

《鄒魯年譜(上捲)》
1885年 (清光緒十一年 乙酉) 一歲
1886年 (清光緒十二年 丙戌) 二歲
1887年 (清光緒十三年 丁亥) 三歲
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 戊子) 四歲
1889年 (清光緒十五年 己醜) 五歲
1890年 (清光緒十六年 庚寅) 六歲
1891年 (清光緒十七年 辛卯) 七歲
1892年 (清光緒十八年 壬辰) 八歲
1893年 (清光緒十九年 癸巳) 九歲
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 十歲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十一歲
1896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 丙申) 十二歲
1897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 丁酉) 十三歲
1898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 十四歲
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 十五歲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 十六歲
1901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醜) 十七歲
1902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 十八歲
1903年 (清光緒二十九年 癸卯) 十九歲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 甲辰) 二十歲
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 二十一歲
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 二十二歲
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 二十三歲
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 二十四歲
1909年 (清宣統元年 己酉) 二十五歲
1910年 (清宣統二年 庚戌) 二十六歲
1911年 (清宣統三年 辛亥) 二十七歲
1912年 (民國元年 壬子) 二十八歲
1913年 (民國二年 癸醜) 二十九歲
1914年 (民國三年 甲寅) 三十歲
1915年 (民國四年 乙卯) 三十一歲
1916年 (民國五年 丙辰) 三十二歲
1917年 (民國六年 丁巳) 三十三歲
1918年 (民國七年 戊午) 三十四歲
1919年 (民國八年 己未) 三十五歲
1920年 (民國九年 庚申) 三十六歲
1921年 (民國十年 辛酉) 三十七歲
1922年 (民國十一年 壬戌) 三十八歲
1923年 (民國十二年 癸亥) 三十九歲
1924年 (民國十三年 甲子) 四十歲
1925年 (民國十四年 乙醜) 四十一歲
1926年 (民國十五年 丙寅) 四十二歲
1927年 (民國十六年 丁卯) 四十三歲
1928年 (民國十七年 戊辰) 四十四歲
1929年 (民國十八年 己巳) 四十五歲
1930年 (民國十九年 庚午) 四十六歲
1931年 (民國二十年 辛未) 四十七歲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 四十八歲

《鄒魯年譜(下捲)》

精彩書摘

1913年(民國二年 癸醜)二十九歲
年初 齣任中國國民黨廣東支部評議部評議員。時評議長為廣東都督府民政部長、臨時參議院議員錢樹芬。
1月 迴到大埔縣老傢省親。由於先生一直清廉為官,幾乎身無分文,連迴傢的路費都是陳炯明和鬍漢民兩個人送的。自從這次迴傢後,先生再也沒有迴過大埔傢鄉。
2月上中旬 從大埔迴到廣州,預備北上齣席國會。
此時的政論都不滿意袁世凱用命令公布那些未經臨時參議院議決的官製官規,有的主張提齣彈劾袁世凱,有的主張國會移到南京去開。先生對袁世凱持原諒態度,認為事事不宜過譴。遍閱曆史,先生認為袁世凱還算是具有雄纔大略的人,所以主張正式總統當依照孫中山的原意讓袁世凱當選,但是對於內閣總理趙秉鈞卻必須要推倒。
2月16日 國事維持會在北京由王芝祥、於右任、李書城、陸建章、李經羲、章士釗、林述慶、孫毓筠、王人文等人組織成立。先生成為國民黨推舉的國事維持會10名成員之一,以第三者的身份,調停國會爭論,協商解決國事。
2月20日 鬍漢民要求先生協助國民黨取得國會鬥爭的勝利。
赴北京開會前,鬍漢民秘密約見先生,說:“這次國會製定憲法,選舉總統,競爭一定熱烈。本黨要取得一切勝利,仍賴各方協助。凡是需要廣東協助的,你可便宜行事。至於本省所選齣的議員,都是屬於本黨的,務必好好維持,這個責任韆萬請你擔任。”由於有鬍漢民的囑咐,後來在滬、京等地,凡是國民黨內機要會議,先生大都得以參加,“並在國會中扮演黨籍國會議員的角色”。
2月中旬 袁世凱對先生進行拉攏工作。
袁世凱在先生北上齣席國會會議前,緻電錶示歡迎,並在報紙上發錶專電,錶示讓先生做內政部次長。先生此時已經逐漸洞察齣袁世凱的詭計,沒有接受其“好意”。
2月21日 從廣州前往上海。
3月14日 抵達上海。
先生抵達上海後,在上海停留數日,與黃興、宋教仁、唐紹儀、陳其美、王寵惠等人討論國民黨在議會中的政治方針。先生的觀點是:“對於立法,應堅持約法中主權在民的精神;對於行政,則注重黨員在內閣中的作用。”由此可見,先生“對民主政治的前途懷抱著綺麗的憧憬,十足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

前言/序言

  鄒魯作為中山大學首任校長,並兩次執掌中大9年之久,為中大的發展作齣瞭卓越貢獻,這已經是中大人的共識。
  迴顧中大曆史,從建校初期的篳路藍縷、艱辛創業,到石牌校園建成,大學之大,可謂雄偉瑰麗、蓬勃氣象、蔚為大觀;從周遊世界,考察各國教育,到將中大建成擁有研究院的三所全國著名大學之一,鄒魯為中大發展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終於玉汝於成,實為居功至偉。在建校八十周年時,中大在圖書館建成瞭鄒魯校長紀念室,雕塑瞭鄒魯銅像,以紀念鄒魯為創辦及建設中大所作齣的曆史貢獻,這是中大領導尊重曆史和珍視中大優良傳統的科學精神和遠見卓識。
  初始鄒魯是我在讀大一時,當時講解中國革命史的老師在課堂上說,鄒魯是“西山會議派”的代錶,是中山大學首任校長。僅此而已。1991年7月。得知自己將提前一年留校工作後,我開始特彆關注中山大學校史,因為這畢竟可能是我未來一輩子工作的地方,不能不瞭解她。於是,一邊忙著工作學習,一邊開始收集一切與中山大學有關的文獻,這樣,我逐漸知道瞭鄒魯,而這時的鄒魯在我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甚至是反麵的。2007年,我開始將十幾年來搜集的中山大學史料整理成書,齣版瞭《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係)編年史1924-2007》一書。這本書的齣版曆程極為艱辛,我對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山大學曆史進行係統挖掘,爬梳整理,鈎稽考訂,查看瞭摞起來足有3米多高的《國立中山大學日報》、《國立中山大學校刊》及其他任何能找到的記載中山大學曆史的書刊,還到廣東省檔案館查閱國立廣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的2000餘捲檔案資料,整個經曆概括起來可謂:認識中山大學——熱愛中山大學——研究中山大學。期間,鄒魯的形象逐漸變得立體、鮮活、飽滿,愛國、反蔣、反共的傳統標簽已經無法解釋鄒魯的全部。我認識到,人們對鄒魯的認識還是片麵的、有缺陷的,我可以在係統、全麵、客觀地研究鄒魯方麵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而撰寫編年史使我自然地喜歡上年譜這種記述方式,撰寫《鄒魯年譜》的想法由此而生,直至執筆寫就本書。

經典重現與思想探微:中國古代文化名著導讀係列 捲帙浩繁的中華文庫,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本叢書緻力於挖掘和梳理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具有深遠影響和獨特價值的著作,精選那些在思想史、文學史乃至社會發展進程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經典文本,進行係統性的整理、深入的解讀與現代視角的審視。我們力求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和清晰的闡釋,讓當代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直接與古代先賢對話,體悟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脈絡與精髓。 本係列涵蓋的範圍廣闊,不僅包括先秦諸子百傢的核心論著,如對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思想流派的文本細讀,解析其時代背景下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建構;更延伸至漢賦、唐詩、宋詞、元麯等文學高峰的鑒賞與評論,探討其藝術手法、審美範式及其社會功能;同時,我們亦關注史學巨著的敘事策略、史觀演變,以及哲學、倫理學、藝術理論等多個維度的重要文獻。 第一輯:先秦思想的源頭活水 主題聚焦:奠定中華文明數韆年思想基石的百傢爭鳴 本輯精選瞭對中國思想文化産生決定性影響的早期文獻。我們不僅重構瞭《論語》中孔子思想的實踐麵嚮與內在邏輯,探究其“仁”與“禮”如何構建社會秩序;更細緻分析瞭《道德經》中老子對“道”的體悟與對有為政治的反思,揭示其與儒傢思想的張力與互補。 對於法傢思想,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權術層麵,而是深入解析瞭商鞅變法的製度基礎與韓非子對權力運作的理性剖析,考察其在統一帝國建立過程中的曆史必然性。墨傢學說的“兼愛”與“非攻”,亦被置於其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評估其對後世社會倫理思想的潛在影響。每部經典都配有詳盡的校勘、注釋及基於現代學術研究的深度評析,旨在還原文本的原始語境,並展示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闡釋演變。 第二輯:經史子集的藝術嬗變 主題聚焦:中國古典文學與史學的敘事藝術與審美範式 此輯著眼於古代藝術成就的巔峰之作,強調文本的形式美感與內在情感張力。 在文學方麵,我們對“詩三百”的樸素情感錶達與社會功能進行瞭重估,特彆是關注其在周代禮樂文化中的地位。唐代詩歌單元,側重於盛唐氣象的豪邁與中晚唐的沉鬱,對杜甫的“詩史”地位和李白的浪漫主義精神進行瞭細緻的描摹。宋詞部分,則深入探討瞭婉約派與豪放派的風格分野,分析蘇軾如何將士大夫的政治抱負融入詞體,以及李清照對個體生命體驗的細膩捕捉。 史學部分,重點不在於對曆史事件的簡單復述,而在於對史傢敘事手法的剖析。例如,司馬遷《史記》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宏大敘事結構,以及他如何運用“互見法”塑造人物群像的藝術手腕。曹魏以前的史書,被置於中央集權國傢治理經驗的積纍視角下進行審視,考察其體例的演變對後世史學的影響。 第三輯:學術傳統的沿革與流變 主題聚焦:中國哲學、倫理學及科技思想的演進軌跡 本輯緻力於展現中國學術傳統的復雜性與延續性,避免將古代學術視為靜止的教條。 在哲學領域,我們探討瞭魏晉玄學的興起,分析其如何迴應漢代經學僵化與社會動蕩,並考察瞭佛教傳入後,中國本土思想如何與其進行本土化融閤的艱難過程(如禪宗的建立)。宋明理學單元,是本輯的重點之一,詳盡梳理瞭周敦頤、二程、硃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思想傢對“理”與“心”的不同闡釋,並對比瞭心學對實踐倫理的強調與道學對宇宙本體論的探求。 此外,本叢書也開闢瞭專題,關注古代的技術思想與社會應用。如對農學名著的文本考察,探討古代農業技術如何與地方社會相結閤;對古代醫藥典籍中對人體認識的演變,以及對數學、天文領域早期著作的結構分析,展現瞭古代知識分子在不同領域為解決實際問題所付齣的努力。 總結: 本《經典重現與思想探微》係列叢書,旨在提供一套高質量、高學術水準的導讀材料。它不是簡單的文本重印,而是基於深厚研究基礎上的“二次闡釋”,緻力於還原經典文本的時代價值,揭示其跨越韆年的生命力,並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思考這些古老智慧對當代社會與個人精神生活的啓示意義。每一捲都力求做到資料詳實、論證嚴謹、語言清晰,是曆史學者、文學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的理想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鄒魯年譜》的齣版,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邀請。我一直覺得,年譜這種形式,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一生,更是通過一個人的視角,去摺射齣那個時代社會的變遷、思想的激蕩。我特彆關注年譜中關於鄒魯先生如何從早期的學術積纍,一步步成長為一位享有盛譽的學者和教育傢的過程。我想瞭解他具體的治學方法,有哪些獨特的見解,又有哪些經曆塑造瞭他的學術品格。更令我著迷的是,年譜是否能夠展現齣他在國傢民族危難時期,作為知識分子所承擔的責任和做齣的努力。他對當時社會問題,尤其是教育問題,有哪些深刻的思考和切實的主張?通過這套年譜,我希望能夠更立體、更鮮活地感受到鄒魯先生作為一個“人”的真實麵貌,他有怎樣的喜怒哀樂,他如何麵對人生的起伏與挑戰。

評分

這本書終於到手瞭,沉甸甸的兩大冊,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傢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動蕩年代裏依然堅持學術研究的先生們,他們的思想和經曆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這次拿到《鄒魯年譜》,感覺就像獲得瞭一把開啓那段時光的鑰匙。翻開第一捲,初步的目錄和序言就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年譜的形式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嚴謹的梳理和考證,相信編纂者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我特彆想瞭解鄒魯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學術思想演變,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發展,又受到瞭哪些內外因素的影響?同時,我也對他在教育、政治等領域的活動非常感興趣,想知道他是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這本書不僅是瞭解一位學者的窗口,更是窺探一個時代的絕佳途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位先生的學識魅力和人生軌跡。

評分

拿到這套《鄒魯年譜》真是太驚喜瞭,我一直對學術史、教育史以及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傳記非常感興趣,而鄒魯先生無疑是其中極其關鍵的一位。這套年譜的齣版,對於我這樣渴望深入瞭解民國時期教育界和學術界發展脈絡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年譜會如何細緻地呈現鄒魯先生一生中的重要學術成就,例如他在哲學、史學等領域的具體貢獻,以及這些貢獻在當時以及後世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同時,年譜中關於他教育思想和實踐的記錄,尤其是他在中山大學的任職經曆,對我探究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和發展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尤其希望看到年譜中能夠詳細記載他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的交流互動,通過這些細節,或許能勾勒齣當時學術圈的生態,以及思想碰撞的火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預示著它將成為我學術研究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這套《鄒魯年譜》的到來,著實讓我欣喜不已。我一直對近現代中國思想史上的關鍵人物非常著迷,而鄒魯先生絕對是繞不開的重要名字。我非常想通過這套年譜,去深入瞭解他在學術思想上的獨特建樹,特彆是他對中國哲學和史學研究的貢獻,究竟有哪些創新之處,又是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學術走嚮。同時,我也對他在動蕩年代中,如何堅守學術理想,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充滿瞭好奇。年譜的形式,意味著對事實的細緻考證和梳理,我相信其中會包含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和細節。我想知道,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有哪些關鍵性的轉摺點,又是哪些經曆塑造瞭他的人生觀和學術觀。通過這套年譜,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位學者的成長曆程,以及他與時代同行的足跡。

評分

收到《鄒魯年譜》的瞬間,我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嚴謹的編排所吸引。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人物的年譜,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沉浸式”學習方式。我特彆期待在這套年譜中,能夠找到鄒魯先生與中山大學,特彆是早期中山大學之間的深厚淵源。他作為一代教育名傢,在中山大學的發展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對中山大學的學科建設、人纔培養模式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希望年譜能夠詳細記錄他在校園內外發生的種種事件,通過這些史料,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理解那個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方嚮,以及鄒魯先生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此外,我也對年譜中可能涉及的,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的融閤研究感興趣,希望能從中看到他如何在一個時代變遷中,繼承和發展學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