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第5-8辑)

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第5-8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兆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 学术
  • 合订本
  • 期刊
  • 论文
  • 史学
  • 思想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13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130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0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知道,“茶座”这个名称不是专为《历史学家茶座》取的,在它之前,已经有了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茶座”。但当历史学家的“茶座”开张以后,我却觉得,在这些“茶座”中,历史学家的“茶座”令人向往。这倒不是因为历史学家的茶道功夫特别好,或者历史学家品茶的本能特别强,而是因为历史的茶味格外醇厚清香,也适合慢慢品味。
  ——葛剑雄(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品茗论史的结果是,少了正襟危坐的矜持,多了淡然从容的率性。
  ——冯克力(资深出版人、《老照片》主编)
  白发渔

内容简介

  面向历史文化学界、面向社会知识大众定期出版的杂志书。它不是纯学术的杂志,也非单一地介绍历史文化知识的书刊。它既继承了图书的专业性强、有深度的优点,也具有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优点。《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2(第5-8辑)》试图从思想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结合中,探寻一条可读性强的办历史学的Mook(杂志书,Magazine加Book)的路径,为专家学者与社会知识大众搭建一个平衡的支点,贴近知识大众,服务知识大众,活跃历史文化学界,拓宽历史文化学界生存、发展的空间。

内页插图

目录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5辑 2006.3)》目录:
卷首语
毕竟饮茶是雅事
学界
海外华人丧礼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反哺
传统气节观的是与非——从张中行先生对洪承畴的评价谈起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篡位”
药理与药方:王莽以儒经治国的得与失
五四运动的“后续”
名家
我所知道的周谷城先生
忆杨向奎先生(附杨向奎遗著《史学界忆往》)
访谈
翠微校史的日子里——罗继祖谈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
史家有育
商家主导时尚之反思
另一个敕勒川
唐人张九奴的一天
两种历史正义观:诸葛亮与王朗
口述
人物
往事
书札
札记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6辑 2006.4)》目录:
卷首语
历史的另一种读法
史家有言
历史的“冷”与“热”
称谓的嬗变及尴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师傅”为例
“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地理考察
潇湘的历史及意象
学界
《朱元璋传》和《明代特务政治》的政治影射
康熙和他的御稻种
皇帝读书纵横谈
戊戌变法中的张荫桓
名家
忆郑天挺先生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纲》与胡适
往事
邓广铭与《光明日报·史学》——从四十多年前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说起
父亲顾颉刚的学术知音——于鹤年先生
人物
闲情偶记
解读
书札
札记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7辑 2007.1)》目录:
卷首语
历史知识与历史创造
人物春秋
慈禧的戏瘾和演技
光绪帝之死
张作霖父子头上的光环
域外来风
中国学研究的机遇、视角与挑战
探索传统农民反抗与现代革命的关系
公私档案
古代书札:传统社会的情感档案
《老照片》与百年中国
书林琐记
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九州风土
湘女多情
移民与古民居——浙江省遂昌县田野考察之一
人文遐思
学坛述往
一家之言
掌故钩沉
旧案重审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8辑 2007.2)》目录:
卷首语
最真实的历史有可能是当代史
公私档案
从日本史料看平型关之战日军被歼人数
人物春秋
幽幽青石寂寂孤魂——《阎庄墓志铭》与武则天长子李弘之死
朱元璋三题
慈禧、光绪身边的史官(一)——从《澄斋日记》看恽毓鼎的一生
向中国告别:理雅各的华北之行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作霖书法意境解读
史论沙龙
诗与真:历史与历史学
学坛述往
联大平议:学术史的回眸与审思——“西南联大与晚近中国”系列之一
文人南渡
“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几位学者(之二)——关于杨荣国先生
我在北大历史系学习的点滴记忆
旧案重审
学人自述
书林琐记
掌故钩沉
九州风土
一家之言
人文遐思

精彩书摘

  逝者是女性萧慕珍,为其出具讣闻的是其丈夫洪添寿等。在讣文中称萧慕珍是“洪门萧氏慕珍”,这同中华传统社会谓已婚女性为“某门某氏”完全相同,只是她生活在21世纪,又在澳洲,有自己的名字。这种对女性“某门某氏”的称谓,在中国内地可以说已绝迹多年,而在海外华人社会和我国香港、台湾则有其遗存,那就是在女士姓名前面冠其夫姓。如:时至今日,香港及海外华人媒体称香港立法会主席徐丽泰为“范徐丽泰”,或径称作“范太”;称前政务司司长方安生为“陈方安生”。这二位是名人,那么在澳洲悉尼有个叫樱桃小溪华人协会,其会长朱瑞贞,被媒体称为“刘朱瑞贞”。新加坡大同白鹤健身社副财政周锦松的母亲病故,他的同人为其母在《新明日报》刊登挽词,云“周锦松先生令堂陈氏庆兰太夫人灵右慈竹常青”。所说“陈氏”云云,是“周门陈氏”的简洁写法。回到讣文方面,其发布者,即死者的丈夫洪添寿具名上端有“杖期夫”字样,“杖期夫”何意,想来大多数人是茫然不解的。原来古代丧礼制度,服制分为五等,其中父母对儿子、夫对妻为守丧一年的服制为齐衰服,齐衰服又分杖期与不杖期,父母在,夫为亡妻服不杖期服,父母故,则为妻持杖期服。洪添寿的“杖期夫”,显然是其老人故世,故为“杖期”之夫(杖,守丧之杖;期,期年,一年)。这里附带说明,五服另三服为大功、小功和缌麻。讣文讲逝者卒年,使用公历、农历双纪年,自民国纪元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均废农历,共和国政府更直接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而洪氏犹不忘中国传统纪年的农历。在新加坡,黄礼康故世四周年冥辰之时,其妻和子女孙辈在《新明日报》刊出纪念启事,略谓:“亲爱的夫君父亲祖父家翁岳父外祖父黄礼康逝世四周年纪念终于1999年2月17日农历己卯年正月初二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是现代化的追思词,可是没有忘记署明农历。

前言/序言

  
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第5-8辑):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一、导言:何为“历史学家茶座”? 本书汇集了“历史学家茶座”系列中的第五辑至第八辑的精彩内容,旨在为所有对历史学研究、史学理论、以及历史叙事方式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既具深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对话平台。 “历史学家茶座”并非传统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群深耕历史现场的学者,在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氛围中,就当代史学界面临的重大议题、经典史学的重估、以及史料解读的新趋势所展开的深度交流。我们相信,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对过去的精确复原,更在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者如何“重访”和“重构”历史。本书的每一辑,都精选了数次聚焦于特定主题的茶话会实录,力求还原现场的思想张力与思辨火花。 二、内容精粹(第5-8辑涵盖的核心议题) 本书的四辑内容,按照时间脉络和主题聚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学景观。 (一)第五辑:宏大叙事与微观转向的张力 第五辑主要探讨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在传统上,历史学常被要求建构宏大的、具有解释力的通史叙事。然而,随着文化史、社会史的兴起,研究的焦点开始转向“被遗忘的角落”和“个体的经验”。 本辑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下而上”的视角重建: 探讨了如何利用口述史料、私人信件、日常生活记录等“微观证据”,来挑战或补充既有的国家权力叙事。例如,对某一特定时期农民运动的分析,不再仅仅关注中央决策,而是深入到村落层级的具体抗争策略与心理动因。 2. 空间与地理的介入: 引入了“地方史”的概念,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有学者特别分析了河流流域或边疆地带的特殊性,证明地理因素在长时段历史中扮演了远超预期的决定性角色。 3. 历史的“模糊地带”: 聚焦于历史记载中那些难以定论、充满矛盾的领域。学者们分享了在处理冲突性史料时,如何平衡批判性审视与对历史经验的同理心。 (二)第六辑:史学理论的自我反思与方法论的革新 第六辑将目光投向了史学方法论内部的自我审视与跨学科对话。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持续影响下,历史学家们不得不正视“客观性”的边界。 1. 叙事学与历史建构: 本辑深入剖析了历史写作中的“说故事”的本质。探讨了时间组织、人物塑造、因果链条的构建如何影响了读者对历史的认知。有几位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也受邀参与讨论,探讨了修辞手法在历史诠释中的双重作用——既是工具,也可能是陷阱。 2. 大数据与历史学的交汇: 这是早期对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进行严肃讨论的一辑。探讨了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处理海量文本、族谱或经济数据,以期发现传统手工研究难以察觉的模式,同时也警示了过度依赖量化可能带来的意义消解。 3. 道德判断与历史责任: 讨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历史学家在研究涉及道德争议的事件时,应持何种立场?是保持冷峻的分析,还是承担某种程度上的伦理倡导责任? (三)第七辑: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题深掘 第七辑则采取了聚焦特定历史时期或文明的深入研讨模式,旨在展示某一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争议点。 1. “中古”概念的重审: 针对欧洲中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等被传统史学视为“过渡期”或“黑暗时代”的阶段,学者们分享了基于新出土材料对这些时期的经济活力、思想创新和法律实践的重新评估。重点在于打破固有的时间框架,发现这些“中古”时期的内在逻辑与持续性。 2. 全球史视野下的地方案例: 本辑特别强调了“全球联系”的早期形态。通过分析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网络、瘟疫的跨大陆传播、或殖民地精英的文化适应,展示了地方性事件如何嵌入更宏大的全球性流动之中。 3. 观念史的当代实践: 探讨了“自由”、“革命”、“现代化”等核心政治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与流变。如何避免将当代价值投射到古代,成为本辑讨论的核心。 (四)第八辑:史料学与“不可知”的边界 第八辑回归了史学研究的基石——史料。然而,讨论的重点不再是基础的辨伪,而是对史料的“有限性”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的深刻认识。 1. 档案的“缺席”与“在场”: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留下的档案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被刻意销毁的。本辑探讨了如何通过分析档案的“不在场”本身(即谁有权力决定销毁什么、保存什么),来重构历史的政治景观。 2. 口述史的不可靠性与价值: 针对口述史料易受记忆偏差影响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更精细的验证和交叉对比方法。他们主张,口述史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绝对事实”,而在于捕捉个体对事件的“意义建构”。 3. 图像、物质遗存与历史叙事: 探讨了考古发现、艺术品、建筑遗迹等“非文字史料”如何挑战或补充传统文献的叙事。比如,通过分析一座古老建筑的修缮记录和空间布局,可以比官方文件更真实地揭示社会等级制度的运作。 三、结语:面向未来的历史对话 《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第5-8辑)》记录了当代历史学界在面对海量信息、复杂理论和跨学科挑战时所进行的深刻自我对话。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催化剂。通过阅读这些对话,读者将更能体会到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永无止境的探索艺术。这些思想的交流,为我们理解过去、审视现在,以及构建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偶然又翻开了这本书,发现上次阅读时有些精妙之处可能因为心境不同而未曾完全体会。这次重温,我更关注作者在构建历史场景时所采用的那些巧妙的“留白”技巧。很多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没有给出斩钉截铁的定论,而是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去自行推演和评判,这正是高明之处。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展现了历史的模糊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特别是对某些争议性历史人物的解读,作者的处理手法十分高明,既尊重了史实,又融入了现代的伦理反思,做到了客观与主观的平衡。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那种朴素而典雅的气质,与书中的内容浑然一体,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场宁静的仪式。它不是快消品,而是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回味的“精神食粮”。

评分

必须得夸赞一下这本读物的深度,它完全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史概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妙的社会结构变迁和文化思潮的碰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碰撞时的那种超然与克制,没有强加后世的价值判断,而是努力还原当时的语境。读着读着,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空气中特有的味道,能听到市井间的喧嚣。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那些晦涩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这种对某个特定历史断代研究已久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和论据支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流,那么这本书就像是一艘能带你深入河流源头探秘的坚固扁舟。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一向抱持着审慎的态度,生怕读到那些人云亦云、缺乏新意的作品。然而,这本新近翻阅的著作,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推动事件发展,时而又像涓涓细流般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事件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着古人的抉择与我们今天的处境有何异同。作者的语言功力也着实了得,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文风,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引导我们去“看”历史,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教科书式陈述,渴望更深层次历史对话的读者们。

评分

哎呀,最近终于入手了一本心心念念已久的经典老书,拿到手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微微泛黄的书页,瞬间就让人回到了那个旧时光。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简直就是一场历史的盛宴。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细节,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仿佛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到。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尤其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描摹,简直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看得出来,作者在史料的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很多观点都独到而深刻,常常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有些章节的论证略显繁复,但瑕不掩瑜,对于真正热爱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珍藏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智力探险。它不贩卖廉价的情绪,不追求哗众取宠的观点,而是扎扎实实地带领读者去考察证据、推导逻辑。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放下书本,去查阅一些辅助资料,以求更完整地理解作者引用的那些典籍和碑刻。这种“被驱动去学习”的状态,正是我对一本优秀历史著作最高的赞誉。作者在梳理复杂因果链条时的条理性令人叹服,每一步推导都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梳理了一遍,那种清晰和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娱乐性读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绝对是架子上最值得被反复翻阅,并时不时会带来新体会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其实就是将四册单本用胶装订在一块,然后加个纸板硬壳,拿在手里沉甸甸,可是读起来不方便,我还以为是真正的线订精装本。

评分

精装本,不适合随手阅读。

评分

补齐,合订本更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价格实惠,比超市便宜,值得推荐

评分

haohaohaohao

评分

其实就是将四册单本用胶装订在一块,然后加个纸板硬壳,拿在手里沉甸甸,可是读起来不方便,我还以为是真正的线订精装本。

评分

很好的书,慢慢看,很便宜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