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知道,“茶座”这个名称不是专为《历史学家茶座》取的,在它之前,已经有了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茶座”。但当历史学家的“茶座”开张以后,我却觉得,在这些“茶座”中,历史学家的“茶座”令人向往。这倒不是因为历史学家的茶道功夫特别好,或者历史学家品茶的本能特别强,而是因为历史的茶味格外醇厚清香,也适合慢慢品味。
  ——葛剑雄(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品茗论史的结果是,少了正襟危坐的矜持,多了淡然从容的率性。
  ——冯克力(资深出版人、《老照片》主编)
  白发渔                 
内容简介
     面向历史文化学界、面向社会知识大众定期出版的杂志书。它不是纯学术的杂志,也非单一地介绍历史文化知识的书刊。它既继承了图书的专业性强、有深度的优点,也具有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优点。《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2(第5-8辑)》试图从思想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结合中,探寻一条可读性强的办历史学的Mook(杂志书,Magazine加Book)的路径,为专家学者与社会知识大众搭建一个平衡的支点,贴近知识大众,服务知识大众,活跃历史文化学界,拓宽历史文化学界生存、发展的空间。     
内页插图
          目录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5辑 2006.3)》目录:
卷首语
毕竟饮茶是雅事
学界
海外华人丧礼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反哺
传统气节观的是与非——从张中行先生对洪承畴的评价谈起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篡位”
药理与药方:王莽以儒经治国的得与失
五四运动的“后续”
名家
我所知道的周谷城先生
忆杨向奎先生(附杨向奎遗著《史学界忆往》)
访谈
翠微校史的日子里——罗继祖谈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
史家有育
商家主导时尚之反思
另一个敕勒川
唐人张九奴的一天
两种历史正义观:诸葛亮与王朗
口述
人物
往事
书札
札记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6辑 2006.4)》目录:
卷首语
历史的另一种读法
史家有言
历史的“冷”与“热”
称谓的嬗变及尴尬——以“同志”、“先生”、“小姐”、“师傅”为例
“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地理考察
潇湘的历史及意象
学界
《朱元璋传》和《明代特务政治》的政治影射
康熙和他的御稻种
皇帝读书纵横谈
戊戌变法中的张荫桓
名家
忆郑天挺先生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纲》与胡适
往事
邓广铭与《光明日报·史学》——从四十多年前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说起
父亲顾颉刚的学术知音——于鹤年先生
人物
闲情偶记
解读
书札
札记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7辑 2007.1)》目录:
卷首语
历史知识与历史创造
人物春秋
慈禧的戏瘾和演技
光绪帝之死
张作霖父子头上的光环
域外来风
中国学研究的机遇、视角与挑战
探索传统农民反抗与现代革命的关系
公私档案
古代书札:传统社会的情感档案
《老照片》与百年中国
书林琐记
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九州风土
湘女多情
移民与古民居——浙江省遂昌县田野考察之一
人文遐思
学坛述往
一家之言
掌故钩沉
旧案重审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8辑 2007.2)》目录:
卷首语
最真实的历史有可能是当代史
公私档案
从日本史料看平型关之战日军被歼人数
人物春秋
幽幽青石寂寂孤魂——《阎庄墓志铭》与武则天长子李弘之死
朱元璋三题
慈禧、光绪身边的史官(一)——从《澄斋日记》看恽毓鼎的一生
向中国告别:理雅各的华北之行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作霖书法意境解读
史论沙龙
诗与真:历史与历史学
学坛述往
联大平议:学术史的回眸与审思——“西南联大与晚近中国”系列之一
文人南渡
“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几位学者(之二)——关于杨荣国先生
我在北大历史系学习的点滴记忆
旧案重审
学人自述
书林琐记
掌故钩沉
九州风土
一家之言
人文遐思      
精彩书摘
     逝者是女性萧慕珍,为其出具讣闻的是其丈夫洪添寿等。在讣文中称萧慕珍是“洪门萧氏慕珍”,这同中华传统社会谓已婚女性为“某门某氏”完全相同,只是她生活在21世纪,又在澳洲,有自己的名字。这种对女性“某门某氏”的称谓,在中国内地可以说已绝迹多年,而在海外华人社会和我国香港、台湾则有其遗存,那就是在女士姓名前面冠其夫姓。如:时至今日,香港及海外华人媒体称香港立法会主席徐丽泰为“范徐丽泰”,或径称作“范太”;称前政务司司长方安生为“陈方安生”。这二位是名人,那么在澳洲悉尼有个叫樱桃小溪华人协会,其会长朱瑞贞,被媒体称为“刘朱瑞贞”。新加坡大同白鹤健身社副财政周锦松的母亲病故,他的同人为其母在《新明日报》刊登挽词,云“周锦松先生令堂陈氏庆兰太夫人灵右慈竹常青”。所说“陈氏”云云,是“周门陈氏”的简洁写法。回到讣文方面,其发布者,即死者的丈夫洪添寿具名上端有“杖期夫”字样,“杖期夫”何意,想来大多数人是茫然不解的。原来古代丧礼制度,服制分为五等,其中父母对儿子、夫对妻为守丧一年的服制为齐衰服,齐衰服又分杖期与不杖期,父母在,夫为亡妻服不杖期服,父母故,则为妻持杖期服。洪添寿的“杖期夫”,显然是其老人故世,故为“杖期”之夫(杖,守丧之杖;期,期年,一年)。这里附带说明,五服另三服为大功、小功和缌麻。讣文讲逝者卒年,使用公历、农历双纪年,自民国纪元以来,中国历届政府均废农历,共和国政府更直接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而洪氏犹不忘中国传统纪年的农历。在新加坡,黄礼康故世四周年冥辰之时,其妻和子女孙辈在《新明日报》刊出纪念启事,略谓:“亲爱的夫君父亲祖父家翁岳父外祖父黄礼康逝世四周年纪念终于1999年2月17日农历己卯年正月初二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是现代化的追思词,可是没有忘记署明农历。      
前言/序言
         
				 
				
				
					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第5-8辑):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一、导言:何为“历史学家茶座”?  本书汇集了“历史学家茶座”系列中的第五辑至第八辑的精彩内容,旨在为所有对历史学研究、史学理论、以及历史叙事方式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既具深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对话平台。  “历史学家茶座”并非传统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群深耕历史现场的学者,在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氛围中,就当代史学界面临的重大议题、经典史学的重估、以及史料解读的新趋势所展开的深度交流。我们相信,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对过去的精确复原,更在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者如何“重访”和“重构”历史。本书的每一辑,都精选了数次聚焦于特定主题的茶话会实录,力求还原现场的思想张力与思辨火花。  二、内容精粹(第5-8辑涵盖的核心议题)  本书的四辑内容,按照时间脉络和主题聚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学景观。  (一)第五辑:宏大叙事与微观转向的张力  第五辑主要探讨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史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在传统上,历史学常被要求建构宏大的、具有解释力的通史叙事。然而,随着文化史、社会史的兴起,研究的焦点开始转向“被遗忘的角落”和“个体的经验”。  本辑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下而上”的视角重建: 探讨了如何利用口述史料、私人信件、日常生活记录等“微观证据”,来挑战或补充既有的国家权力叙事。例如,对某一特定时期农民运动的分析,不再仅仅关注中央决策,而是深入到村落层级的具体抗争策略与心理动因。 2. 空间与地理的介入: 引入了“地方史”的概念,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有学者特别分析了河流流域或边疆地带的特殊性,证明地理因素在长时段历史中扮演了远超预期的决定性角色。 3. 历史的“模糊地带”: 聚焦于历史记载中那些难以定论、充满矛盾的领域。学者们分享了在处理冲突性史料时,如何平衡批判性审视与对历史经验的同理心。  (二)第六辑:史学理论的自我反思与方法论的革新  第六辑将目光投向了史学方法论内部的自我审视与跨学科对话。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持续影响下,历史学家们不得不正视“客观性”的边界。  1. 叙事学与历史建构: 本辑深入剖析了历史写作中的“说故事”的本质。探讨了时间组织、人物塑造、因果链条的构建如何影响了读者对历史的认知。有几位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也受邀参与讨论,探讨了修辞手法在历史诠释中的双重作用——既是工具,也可能是陷阱。 2. 大数据与历史学的交汇: 这是早期对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进行严肃讨论的一辑。探讨了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处理海量文本、族谱或经济数据,以期发现传统手工研究难以察觉的模式,同时也警示了过度依赖量化可能带来的意义消解。 3. 道德判断与历史责任: 讨论了一个永恒的难题:历史学家在研究涉及道德争议的事件时,应持何种立场?是保持冷峻的分析,还是承担某种程度上的伦理倡导责任?  (三)第七辑: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题深掘  第七辑则采取了聚焦特定历史时期或文明的深入研讨模式,旨在展示某一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争议点。  1. “中古”概念的重审: 针对欧洲中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等被传统史学视为“过渡期”或“黑暗时代”的阶段,学者们分享了基于新出土材料对这些时期的经济活力、思想创新和法律实践的重新评估。重点在于打破固有的时间框架,发现这些“中古”时期的内在逻辑与持续性。 2. 全球史视野下的地方案例: 本辑特别强调了“全球联系”的早期形态。通过分析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网络、瘟疫的跨大陆传播、或殖民地精英的文化适应,展示了地方性事件如何嵌入更宏大的全球性流动之中。 3. 观念史的当代实践: 探讨了“自由”、“革命”、“现代化”等核心政治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与流变。如何避免将当代价值投射到古代,成为本辑讨论的核心。  (四)第八辑:史料学与“不可知”的边界  第八辑回归了史学研究的基石——史料。然而,讨论的重点不再是基础的辨伪,而是对史料的“有限性”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的深刻认识。  1. 档案的“缺席”与“在场”: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留下的档案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被刻意销毁的。本辑探讨了如何通过分析档案的“不在场”本身(即谁有权力决定销毁什么、保存什么),来重构历史的政治景观。 2. 口述史的不可靠性与价值: 针对口述史料易受记忆偏差影响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更精细的验证和交叉对比方法。他们主张,口述史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绝对事实”,而在于捕捉个体对事件的“意义建构”。 3. 图像、物质遗存与历史叙事: 探讨了考古发现、艺术品、建筑遗迹等“非文字史料”如何挑战或补充传统文献的叙事。比如,通过分析一座古老建筑的修缮记录和空间布局,可以比官方文件更真实地揭示社会等级制度的运作。  三、结语:面向未来的历史对话  《历史学家茶座(合订本)(第5-8辑)》记录了当代历史学界在面对海量信息、复杂理论和跨学科挑战时所进行的深刻自我对话。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催化剂。通过阅读这些对话,读者将更能体会到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永无止境的探索艺术。这些思想的交流,为我们理解过去、审视现在,以及构建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