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新版)》旨在建构请求权基础的理论体系,期能为民法实务提供可资遵循的思维及论证方法,以增进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及客观性。《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新版)》重视方法论上的运用,所设实例主要针对民法领域重要的基本问题,并多引用判例学说及德国法的理论,有助于读者理解相关法律的解释适用,对民法的学习应有助益,《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新版)》对于大陆和台湾地区民法的比较研究也应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王泽鉴,1938年出生于台北,毕业于台湾人学法律系,获得过慕尼黑大学法学士。曾担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在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政经学院、澳洲墨尔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专攻民法,主要著作有《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8册)、《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民法概要》、《民法总则》、《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民法物权》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法律人的能力
第二节 法学教育及官方考试
第三节 议论题:法律概念的掌握
第四节 实例研习的功用
第五节 本书之目的、内容及学习的方法
第二章 案例事实、问题及解答
第一节 案例事实
第二节 问题及解答
第三章 历史方法与请求权方法
第一节 历史方法
第二节 请求权方法
第三节 请求权方法与历史方法的比较
第四节 实例解说
第四章 请求权基础
第一节 请求权基础的理论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体系
第三节 各种请求权基础
第四节 请求权竞合
第五章 请求权与抗辩、抗辩权
第一节 抗辩及抗辩权
第二节 “请求权”与“抗辩”的对立性
第六章 法律的适用
第一节 法之发现
第二节 法律适用的逻辑、评价与论证
第三节 法律的解释
第四节 法律漏洞
第五节 慰抚金、不完全给付与法之发现
第七章 解题的体裁、结构与风格
第一节 解题的体裁
第二节 解题结构
第三节 请求权基础检讨的取舍
第四节 多数当事人法律关系的处理次序
第五节 风格
第八章 实例解说
附录 司法官、律师考试民法试题
精彩书摘
3.不当得利的类型化②
第179条明定:“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者,应返还其利益。虽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后已不存在者,亦同。”对不当得利固设统一的规定,但法律适用上应采非统一说,建立“基于给付受利益”及“基于给付以外事由而受利益”的两个类型。此项类型化有其内在的依据。给付不当得利旨在调整欠缺给付目的之财产变动,凡依当事人意思而增益他人财产者,均有一定之目的,倘其给付目的自始不存在、目的不达或目的消灭时,财产变动即失其法律上原因,受领人应负返还义务。至于给付外事由之不当得利,有基于行为,有基于法律规定,有基于特定事件,受利益有无法律上原因,应该依其事由分别判断受益人得否保有其所受利益。
基于给付而生的不当得利,以非债清偿为典型,如甲不知买卖契约不成立,而支付价金于乙,乙受领价金自始欠缺给付目的,系无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乙因受领甲的给付,无法律上原因。基于给付外事由而生之不当得利,以侵害他人权益为典型,如甲擅将乙寄托之稀有邮票出售获利,或甲擅在乙的墙壁悬挂广告,于此情形甲之受益所以不具法律上原因,乃因其取得了依权益内容应归属于乙之利益。由此可知,基于给付而生的不当得利,与基于给付外事由而生的不当得利,法律所以使之成立不当得利,实有其不同的理由,应区别加以判断。兹将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图示如下。
前言/序言
拙著民法研究系列丛书包括《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册)、《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民法概要》、《民法总则》、《债法原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及《民法物权》,自2004年起曾在大陆发行简体字版,兹再配合法律发展增补资料,刊行新版,谨对读者的鼓励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的写作期间长达二十年,旨在论述1945年以来台湾民法实务及理论的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促进台湾民法的发展。《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乃在建构请求权基础体系,作为学习、研究民法,处理案例的思考及论证方法。其他各书系运用法释义学、案例研究及比较法阐述民法各编(尤其是总则、债权及物权)的基本原理、体系构造及解释适用的问题。现行台湾“民法”系于1929年制定于大陆,自1945年起适用于台湾,长达六十四年,乃传统民法的延续与发展,超过半个世纪的运作及多次的立法修正,累积了相当丰富的实务案例、学说见解及规范模式,对大陆民法的制定、解释适用,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拙著的出版能有助于增进两岸法学交流,共为民法学的繁荣与进步而努力。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民法的教学研究,得到两岸许多法学界同仁的指教和勉励,元照出版公司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助、出版发行新版,认真负责,谨再致衷心的敬意。最要感谢的是,蒙神的恩典,得在喜乐平安中从事卑微的工作,愿民法所体现的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的价值理念得获更大的实践与发展。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最新版)》: --- 《现代公司治理与法律风险防范实务》 ——构建稳健、高效的企业运营基石 本书简介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公司治理的效能与法律风险的管控能力,直接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本书《现代公司治理与法律风险防范实务》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枯燥罗列,而是一本深度融合了前沿治理理念、司法实践经验与企业实务操作的综合性指南。它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法务人员以及关注公司治理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可落地、前瞻性的风险应对与治理优化策略。 一、 时代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新范式 本书伊始,首先剖析了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公司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我们不再满足于“合规”的最低标准,而是追求“卓越治理”。 1. 治理理念的演进: 详细阐述了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平衡(ESG理念初步融入)的转变。探讨了董事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权力制衡的动态平衡艺术。重点解析了在新经济模式下,如何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与充分性,以应对资本市场的严苛要求。 2. 董事会角色的重塑: 深入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与实践困境。本书提供了构建专业化、多元化董事会结构的实操建议,包括如何有效设置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议事规则,提升董事会的决策质量和效率,避免“橡皮图章”现象。 二、 组织架构与内部控制的精细化设计 公司的内部结构是其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本书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如何设计和运行高效且合规的内部控制体系。 1. 权力配置与授权机制: 细致分析了集团管控模式下的授权层级与边界设定。针对母子公司关系,阐述了如何通过公司章程、授权手册和内部控制手册,清晰界定各层级主体的决策权限与问责机制,尤其关注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权分配。 2. 财务与运营风险的内控部署: 提供了针对收入确认、采购支付、资产处置等高频业务环节的内控流程图解。结合近年来的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强调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专业性及履职要求,并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ERP系统集成)固化控制点,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合规。 三、 关键法律风险的识别与消弭 本书的实践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公司运营中常见和高发的法律风险点的精准剖析与应对策略。 1. 股权架构变动与股东争议解决: 聚焦于股权激励、增资扩股、股权回购等复杂场景下的法律风险。提供了预防“野蛮人收购”、处理僵局股东(Deadlock)问题的法律工具箱,包括设立“毒丸计划”的初步考量,以及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股东解散争议的策略选择。 2. 劳动用工的精细化管理: 鉴于劳动争议的高发态势,本书对《劳动合同法》的最新司法解释进行了深度解读。重点涵盖了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限制、知识产权归属的约定、裁员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工会参与决策的机制设计,旨在将潜在的劳动仲裁转化为可控的合规成本。 3. 合同管理与履约风险控制: 从源头控制风险,详述了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点——起草、谈判、履行、变更与终止。特别关注了在新兴交易模式(如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许可)中,如何通过合同条款设置,有效转嫁或分散商业风险。 四、 数字化转型中的合规挑战 面对数据驱动的商业未来,本书前瞻性地探讨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兴法律风险。 1. 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 结合国内外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本书提供了企业收集、存储、使用和跨境传输个人信息的合规操作指南。强调了构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在发生数据泄露事件时,应遵循的应急响应流程与报告义务。 2. 知识产权的运营与保护: 阐述了如何将知识产权视为核心资产进行系统化管理,而非仅仅是防御性工具。内容涉及研发过程中的“职务发明”归属确认,以及在对外合作中,如何通过尽职调查,识别和避免潜在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五、 危机管理与重组中的法律应对 当风险爆发或业务遭遇重大挫折时,迅速、合法的应对至关重要。 1. 危机公关与法律协同: 提出了“法律先行”的危机应对原则。针对声誉危机、重大诉讼或监管调查,本书指导企业如何快速组建跨部门的危机处理小组,确保对外口径的统一性与法律上的审慎性。 2. 企业重组的法律框架与障碍: 详述了兼并收购(M&A)、债务重组中的法律尽职调查要点。重点分析了在重组过程中,如何平稳过渡员工安置、解除或转移关键合同,并有效处理潜在的或有负债,确保重组目标的实现。 总结 《现代公司治理与法律风险防范实务》的编写,充分吸收了数十年一线法律服务和企业内审的实战经验。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案例翔实,图表丰富。它不仅是法务部门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更是企业高管层进行战略决策、提升组织韧性的重要参考读物。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自身企业的治理短板,建立起一套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法律风险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