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設計美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是全國高等院校設計藝術係列教材之一,這套教材能以廣闊的視野密切注視國內外新研究成果,既關注當代本專業學術研究,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又關注中國傳統設計的優秀思想和理論成果;既注重整體和宏觀的理論建構,又注重設計實踐的價值和需求;既有深入的理論探討,又有設計實踐的案例分析;既能提供深刻的理論資源和信息,又有多種方法、思路的藉鑒和價值。本教材由我國著名設計美學研究專傢徐恒醇編著,是國內設計美學研究的代錶性著述,也是設計美學的較佳教材。                 
內容簡介
     設計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即美學問題,而設計的形式對於設計藝術而言具有本質意義。如何從美學乃至藝術哲學的高度對設計藝術的審美現象進行分析,《設計美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提供瞭理論基礎、視點和方法。《設計美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由我國著名設計美學研究專傢徐恒醇編著,全書共六章,包括形態構成論、功能轉化論、文化整閤論、審美範疇論、符號錶現論、風格變遷論、圖文並茂,理論深刻但文字簡潔易懂,是國內設計美學研究的代錶性著述,也是設計美學的較佳教材。     
作者簡介
     徐恒醇,1938年生於北京。原為工程師。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9——1993年曾兩度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現為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著有《理性與情感世界的對話一科技美學》、《生態美學》、《藝術設計學》(閤著)、《西方美術史——中世紀美學》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導言
第一章 形態構成論
第一節 自然形態與人工形態
1.自然形態的情感內涵與功能啓示
2.人工形態的構成
第二節 人的感知特性與完形理論
1.感知覺與感受性
2.人對産品的感知方式
3.完形理論
第三節 技術形態與藝術形態
1.技術的産生和曆史的發展
2.藝術的形成過程
3.技術與藝術的異同
第四節 産品形式的構成與意境
1.技術規定陛與形式自由度
2.功能形態與幾何造型
3.意境的營造
第二章 功能轉化論
第一節 人的需要的多層次性
1.需要作為人的本性
2.審美需要的滲透性
3.審美淘汰與情感性消費
第二節 産品的功能及其劃分
1.功能與形式關係之辯
2.産品與人的相互關係
3.功能三分法:實用、認知與審美
第三節 功能轉化原理
1.功利價值與審美價值
2.人的實踐活動的雙嚮結構
3.實用、認知因素嚮審美因素的轉化
第四節 審美創造與意象生成
1.人的需要是激發創造的泉源
2.意象生成與深層心理
3.審美創造原理
第三章 文化整閤論
第一節 文化的形態構成
1.文化概念的界定
2.文化的形態及其特徵
3.文化進化與文化整閤
第二節 設計文化的構成
1.産品設計的文化內涵
2.設計的文化整閤原理
第三節 生態文化與大設計觀
1.時代潮
2.生態設計
3.生活方式及時尚的美學闡釋
第四節 文化取嚮與市場取嚮
1.市場效應的二重性
2.適應市場與創造市場
3.商品審美價值原理
第四章 審美範疇論
第一節 形式美
1.形式與形式美的概念
2.人的形式感的形成
3.形式因素的錶現性和情感意蘊
第二節 技術美
1.一個範例的剖析
2.美的本源:技術作為人的勞動形態
3.技術美的深遠意義
第三節 功能美
1.在美與善之間
2.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3.功能美的意義和內涵
第四節 藝術美
1.純粹藝術的類型
2.藝術形象與同質媒介
3.藝術抽象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
第五節 生態美
1.生態美的構成
2.生態美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功能
第五章 符號錶現論
第一節 符號與傳播
1.語言與文化傳播
2.兩種符號學理論
3.錶象符號與推論符號的區彆
第二節 建築語言與産品語言
1.建築語言的研究
2.産品語言的構成和應用
第三節 産品造型的符號學規範
1.語構學要素及其規範
2.語義學要素及其規範
3.語用學要素及其規範
第四節 商標與廣告的形象設計
1.商標的形象設計
2.廣告策略與廣告形象
第六章 風格變遷論
第一節 風格範疇的內涵
1.我國關於風格的理論
2.西方的風格理論
3.建築風格論
第二節 中國器物風格的演化
1.傳統建築的風格特徵
2.陶瓷器皿和傢具風格
3.傳統器物風格的範疇說
第三節 西方工業産品風格概略
1.工業産品風格的變遷
2.各國産品風格特色
第四節 裝飾的審美趨嚮
1.裝飾的由來
2.裝飾與審美心理
3.現代裝飾的趨嚮
參考文獻
作者後記      
精彩書摘
     審美需要的産生是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形成的,從本能的欲望過渡到審美需要,既是一個社會性的曆史過程,也是個體性的情感過程。人的審美需要是在擺脫瞭直接的生存睏擾和物質欲求的前提下形成的,它成為人類的一種自我意識和自我確證。
  自我意識的初級形式便是人們想在對象中直觀自身的感覺,這是審美需要産生的心理根源。對此,黑格爾曾經指齣:“人有一種衝動,要在直接呈現於他麵前的外在事物中實現他自己。而且就在實踐過程中認識他自己。人通過改變外在事物達到這個目的,在這些外在事物上麵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而且發現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瞭。人這樣做,目的在於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種頑強的疏遠性,在事物的形狀中欣賞的隻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當人們有瞭沉思自我、深思自己內心感受的能力,他就會進一步發現一個新的情感世界,進一步發現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
  在審美活動中,個人的精神需要、個人的生命錶現能夠成為世界的一麵鏡子,使得人對於世界認識的深度與自我體驗的深度融閤成一種新的直接性。因此,審美的對象具有可感知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具有能喚起審美意嚮的感染力和情感激發作用,同時還具有社會性的思想意蘊。
  審美需要的喚起和滿足,是以審美態度的確立為前提。態度是人的行為的一種準備狀態和趨嚮。它為人們進入特定的行為方式提供導嚮。審美態度是審美需要引發的,從而使人沉浸在一種物我交融、浮想聯翩的情境之中。日常生活中人們是以功利性的實踐態度為主導的,當暫時中斷實踐活動的進程而轉入審美態度時,便會形成強烈的審美期待。審美活動産生在平和的心境下。審美對象的刺激喚起審美主體的興趣和興奮,審美的感知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其中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共同作用,它保持著感受的具體鮮活的個性特徵和領悟的直覺整體性。
  人的審美需要可以區分齣不同的層次,其中包括從感官的愉悅到意蘊的領悟、價值的體驗到精神境界的升華。最初級的需要便是悅耳悅目,即通過直接的感官刺激引發超越生理層次的愉快,給人賞心悅目的心理感受。進一步的需要便是悅心悅意,即通過對於形象意蘊的領悟突破感知的有限性,體驗到事物深層的無限意味。更高層次的審美需要便是悅誌悅神,即通過對精神的激蕩達到超越道德的人生境界,獲得人生價值的體驗和誌嚮的激勵。
  人的審美需要與審美情感兩者存在著激發和反饋的關係。審美情感受到人的不同審美需要的製約。對於同一個審美對象的情感反應會因審美需要的不同而迥異,從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也反映在審美的時效性和變易性上。當一種情緒狀態達到高潮後,便會自行削弱下去,在知覺中對於經久呈現而缺乏變化的刺激模式會産生厭倦及抵製。正如再美味的佳肴長期食用也會産生厭膩一樣。
  在意識化水準上,審美需要也錶現齣不同的層次性,其中包括有明確意識的、前意識的和潛意識的。奧地利心理學傢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在《夢的解析》中,把人的心理活動分解為三個層次。其中能被意識化的心理活動是指能認識到的並且具有明確的對象指嚮的;前意識的則是通過注意力可以從感覺和形象記憶中喚起的,從而再進入意識層次的東西;潛意識則是與某種感覺、本能及原始意象相關的深層心理。潛意識層次的需要更多地涉及抽象藝術的因素。每一種思想意念和情感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符號錶現。弗洛伊德認為,藝術作為一種潛在欲望的滿足手段,可以看作是一種白日夢,它可以在審美的世界中使人得到一種想像中的滿足,這是一種代償作用。當一種體驗不能在現實中獲得時,可以通過審美在想像中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此外,在審美中還可以實現某種心理活動的遷移,如審美具有情感渲泄作用,還可以使人的興趣目標産生轉移,也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某種寄托。這些都是審美的代償功能,這些需要可能存在於人的不同意識層次之中。
  人的審美需要,一方麵可以通過單獨的精神活動來獲得滿足,如藝術欣賞或藝術創作;另一方麵它也融閤和滲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物質活動過程中,在獲得某種物質或功能滿足的同時,也會追求在審美上的滿足。正如墨子所說:“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墨子·佚文》)這就是說,在人的衣食住行中,當基本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時,便生發齣相應的審美需要。因此物質消費中的審美要求具有一定從屬性,它是以前者為取嚮的;同時也具有伴生性,使人的任何物質活動本身也充入精神生活的內容。審美需要的滲透性,使人的日常生活也轉化為一個審美的世界,整個生活環境都成為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錶徵。這樣就使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充滿愉悅和情感體驗。
  3.審美淘汰與情感性消費
  市場經濟把企業對産品的生産納入瞭商品生産的軌道。商品的生産是以滿足消費需求為目標的。在這裏,消費活動是人們滿足需要的過程,而需求則是人們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消費、需要和生産的關係,正如馬剋思所說:“如果說,生産在外部提供消費的對象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消費在觀念上提齣生産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像、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齣來。消費創造齣還是在主觀形式上的生産對象。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産。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産齣來。”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與《設計美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字數約為1500字:  ---   蠻荒之地的曙光:人類文明的早期技術與社會構建  作者: 艾德裏安·卡特賴特 (Adrian Cartwright) 譯者: 李明哲 齣版社: 文源學社  本書核心主題: 聚焦於全新世早期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類社會如何在資源極端匱乏的環境下,通過基礎技術革新、社會組織模式的演進以及對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最終實現定居化、農業起源和復雜聚落的誕生。本書旨在還原那些被宏大敘事常常忽略的、支撐起早期文明基石的日常技術實踐與社會博弈。  ---   第一部分:石器時代的遺産與環境的挑戰  人類文明的真正起點,不在於金字塔的巍峨,而在於火的馴服與石器的精進。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中石器時代過渡期的嚴酷環境。我們並非簡單羅列工具的類型,而是深入探討“工具製造的認知革命”。   第一章:超越本能的理性——工具製造的早期心智模型  本章探討瞭早期人類如何從偶然的擊打中提煉齣係統性的操作流程。我們通過對燧石、黑曜石等原材料的微觀分析,重建瞭“石核準備”、“剝片技術”的標準化過程。重點分析瞭“預想性投射思維”在工具設計中的體現——在動手之前,大腦中必須已經預先形成瞭關於“成品形狀”和“製作步驟”的清晰藍圖。這不僅是手的技藝,更是早期抽象思維的展現。我們引入瞭考古學中關於“技術鏈條損失與繼承”的研究,揭示瞭知識如何在非書麵狀態下,通過學徒製和模仿進行精確傳遞。   第二章:遊獵的藝術與季節的地圖  本書拒絕將中石器時代視為“等待新石器革命的停滯期”。相反,我們強調瞭這一時期對環境的精細化管理和對生物習性的深刻洞察。重點考察瞭在氣候波動背景下,采集者如何發展齣“動態資源地圖”。     植物識彆的復雜性: 探究瞭早期人類如何區分可食、藥用和有毒植物,以及這種知識體係如何成為社會權力的基礎。    狩獵技術的飛躍: 重點分析瞭復閤弓箭、投矛器(如阿特拉特爾)的發明,它們如何大幅提高瞭能量效率和狩獵安全性。這些技術不再是孤立的發明,而是與社會組織(如群體協作、追蹤路綫規劃)緊密耦閤的係統。   第三章:水邊生存的誘惑  隨著末次冰期的結束,海平麵上升和河流三角洲的形成,為人類提供瞭新的生態位。本章詳細考察瞭“半定居生活”的齣現。在某些富饒的沿海或河流地區,食物來源的穩定使得群體不再需要頻繁遷徙。我們分析瞭早期漁獵采集者在建築材料選擇、廢物處理以及季節性聚居點組織方麵的初步嘗試,這些嘗試被認為是後來村落形態的直接先驅。  ---   第二部分:新石器時代的衝擊波——農業的社會代價與技術融閤  農業的齣現是人類曆史的分水嶺,但本書的視角著重於“社會適應”而非單純的“技術突破”。我們探討瞭從“選擇性收集”到“主動種植”過程中,社會結構、人口壓力和技術擴散的復雜互動。   第四章:馴化的悖論——從種子到土地的契約  農業的本質是一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投資。本章深入分析瞭早期農業實踐中涉及的復雜技術:     土壤管理的萌芽: 如何識彆肥力,最早的休耕製度和簡單輪作概念的雛形。    磨製工具的革命: 磨製石斧、石磨盤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人類對硬質材料(如木材和榖物)的加工能力。我們尤其關注磨製技術如何降低瞭獲取食物的物理成本,但同時增加瞭社會勞動的剛性。   第五章:陶器的誕生與物質文化的塑形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材料科學的重大進步,但其意義遠超烹飪容器本身。     從“易碎”到“持久”: 陶器的燒製技術(溫度控製、粘土配比)體現瞭對化學變化的初步掌握。這種技術的普及,意味著食物的儲存能力空前提高,直接支撐瞭人口的增長和更長的定居時間。    信息載體: 陶器上的紋飾、印記不再隻是裝飾,而是早期社會身份、部族歸屬甚至可能是所有權標記的載體。本書將陶器視為理解早期社會分層和文化認同的“物質語言”。   第六章:聚落的邊界——早期防禦與社會分化  隨著定居點的齣現,人類社會開始麵臨內部協調(資源分配、勞動組織)和外部威脅(鄰近群體的衝突)。本章側重於早期防禦工事和聚落規劃:     壕溝與木柵的意義: 這些工程不僅僅是物理障礙,它們標誌著對共同財産和領土概念的集體確認,是早期政治組織權力的體現。    房屋結構的演變: 從簡單的窩棚到帶有功能分區(儲藏室、火塘區域)的耐用結構,反映瞭傢庭單位內部復雜化和專業化的開始。對不同時期齣土的人類遺骸的骨骼生物學分析,輔證瞭社會階層在早期農業社區中已經開始顯現的趨勢。  ---   第三部分:技術耦閤與文明的先聲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在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等核心地帶齣現的復雜社會形態的“技術準備”。   第七章:灌溉的邏輯——超越自然饋贈的控製  大型灌溉係統的建立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博弈的最高體現之一。我們不將水利工程視為簡單的土方作業,而是作為“高級社會工程”的開端:     資源調度的復雜性: 誰決定引水、誰負責維護、如何分配多餘的水量?這要求超越血緣關係的、具有強製力的管理機構。    測繪與幾何的萌芽: 規劃運河和堤壩需要對地勢有精確的理解,這間接推動瞭早期幾何學和測繪技術的應用。   第八章:冶金術的前夜——對礦物的提煉與渴望  雖然真正意義上的青銅時代尚未全麵到來,但本書將深入研究該時期對自然銅的利用和早期冶煉的嘗試。     采礦技術的提升: 錘打、鑿刻岩石以獲取礦石的專業化,以及早期通風和安全措施的簡單形式。    符號學與礦物: 銅器(即使是冷錘打製)的稀有性和光澤,使其在儀式和權力的展示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成為連接物質技術與上層建築的橋梁。   總結:技術與社會結構的迴響  《蠻荒之地的曙光》旨在嚮讀者展示,人類文明的“偉大工程”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建立在一係列對環境、材料和自身社會組織的長期、精細的技術適應之上的。這些早期技術,從一塊打磨光滑的石磨盤到一道需要集體維護的引水渠,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人類曆史的底層邏輯。本書為理解技術如何驅動社會復雜性的形成,提供瞭堅實而細緻的早期案例研究。  --- 推薦閱讀人群: 考古學、人類學、技術史、早期社會學研究者及所有對人類文明起源抱有探究精神的讀者。  ISBN: 978-7-5688-1923-4 定價: 89.00 元 開本: 16開 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