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紫禁城》作者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紫禁城建筑的发展脉络,更通过诸多实地的测绘数据,加以分析,很真实地还原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规划思想以及工程算法。并从历朝历代紫禁城的变化,推测出了皇帝的规划意图,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简介
《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
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作者简介
刘畅,1992年至1998年,故宫博物院古建部,1998年至200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2002年至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图说规划
一. 营国旧事
(一)旧山河 (二)经历就是一本书 (三)北京紫禁城的直接蓝本 (四)朱棣的盘算
二. 理想城
(一)一套说法 (二)一组网格 (三)推算和验算
三. 理想城的变迁
(一)青年皇帝的任务 (二)老人的远见
中篇:图说营造
一.我的九三年
(一)建筑结构:赵工如是说 (二)建筑施工:另一位赵工的讲课
二.重檐大殿:太和殿
(一)两组罗嗦的数据(二)一个巧合的正方形?(三)为何七丈四尺五寸九?(四)梁九的错误?
三.单檐大殿:英华殿
(一)1/4丈 (二)1/4尺 (三)1/4寸
四.汉式楼阁:体仁阁和弘义阁
(一)张希圣 (二)张希圣的体仁阁设计 (三)张希圣还不了解弘义阁
五.藏式楼阁:雨花阁
(一)关于“藏式” (二)雨花阁的结构和装饰
六.角楼
(一)设计始于地盘:角十字 (二)角楼山花的表情
下篇:图说内廷
一.从努尔哈赤的老宅到坤宁宫
(一)1587年 (二)1627年 (三)1656年
二.养心殿
(一)膳房?寝宫?课堂?造办处 (二)勤政空间养心殿(三)室内装修看主人(四)垂帘听政与亲政
三.从半亩园到倦勤斋
(一)半亩园 (二)敬胜斋 (三)倦勤斋
四.漱芳斋
(一)今非昔比 (二)那些小隔间 (三)小戏台的本来面目
五.符望阁
(一)明堂的名堂 (二)李质颖 (三)江南工艺
六.毓庆宫
(一)从当今说起 (二)迷宫不是一次建成的 (三)原本不是迷宫
七.寿安宫
(一)乾隆母亲的四十年清福 (二)嘉庆等了很久的改造 (三)不愿入住的主人
八.从长春宫说到钟粹宫
(一)咸丰的遗产 (二)两宫的平衡 (三)消失了的戏院
精彩书摘
上篇:图说规划
公元14世纪到15世纪,世界上的建筑师们仿佛冥冥之中听到了什么召唤,或是得到了某种启迪,在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吹起了文艺复兴的号角,而在中国的大明王朝,经历了动荡的晚元时代后,缔造了保留至今的北京紫禁城。
想起两段咏叹,一洋一中,分别说到了当时建筑创作的主人。
洋作者是阿尔伯蒂(1404-1472)。这位被后人认为最接近“文艺复兴完人”的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还有作家、画家、雕刻家、数学家,看着自己写的《建筑十书》和自己设计的并即将建造的圣安德里亚教堂(Saint’Andrea in Mantua),他是那么自豪。于是他写道:
啊!多么甜美,那些我们经过努力获得的荣誉。多么值得,那些我们付出的努力。借此,我们得以向那些还没有来到世界的生命展示,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活拥有了我们同代的人们所没有的价值,告诉他们我们不仅留下了墓碑,还留下了我们的思想和姓名,镌刻于兹,端放于兹!正如诗人尤尼乌斯所言:不要为我哭泣,不要举行葬礼,因为我活着,在学人的文字里.
来自中国大明的杨荣、金幼孜、李时勉在紫禁城告成后的永乐十九年(1421)奉应帝命,各自撰写了一篇歌咏皇都厥功的赋文。其中杨荣的《皇都大一统赋》中曰:
……迨于圣王,嗣大一统。刚健日新,聪明天纵。囿四海以为家,登群贤而致用。思继志之所先,惟都邑之为重。于是天意鉴观,人心和同。神灵效顺,龟筮协从。既应天以应时,爰辨方而正位。视往圣而独超,继高皇之先志。乃相乃度,载经载营……又从而为之歌曰:翼翼皇都,万方之会兮。圣德之宏,实同覆载兮。声教所暨,一统无外兮。又歌曰:皇都翼翼,民之所止兮。惟皇都万寿,福禄无已兮。圣子神孙,实祚万世兮。
欧洲距离我们很远,文艺复兴距离今天很久,但是阿尔伯蒂的骄傲仍然能够清晰地回荡在每个读者的胸口,我们每一位普通读者,在当初了解建筑学问的时候,又何曾不是仰望着古代建筑的丰碑,憧憬着走进这一科学和艺术的伟大结合呢?
这一切不过是西方建筑学把她的光芒投射到中国,把建筑伟大的野心,把个体成就的光辉投射到中国。近百年以来,这股强大而乐观的光芒已经映彻了中国的建筑系和建筑学院,照耀着数以万计的毕业生。
至于那一段朗诵上口,但文意尚须翻译讲解的《皇都大一统赋》,当代的读者至少能感受到,文中歌颂之辞显得老套,典故堆砌;而赋颂的主人公,绝对不是那些阿尔伯蒂一样为营造而思想、而劳作的个体,在帝王的光辉之下,这些我们今天更希望认识的人显得那么渺小,深埋着头。对比这两段文字,文艺复兴仿佛距离很近,而大明帝国似乎很远,经过近代以来的文化洗礼,我们真的不甚了解我们的祖先。难道真正用笔墨来擘画紫禁城宫殿的那个人或者那群人,就真的配不上占据赋中的一句或者半句吗?
或许确实因为他们的角色并非举足轻重。归纳起来,中国古代建筑所依赖的人大致有四类:其一,决策的人,诸如皇帝、园林主人;其二,解释规则的人,诸如明确礼制的大臣们、管理工程的大臣们;其三,下笔有神的人,最好的例子是“样式雷”,一个供役清代宫廷,从事设计、测绘、画样、烫样的重要的著名家族 ,——需要搞清楚,不是由于他们的名声让皇帝想到并邀请他们,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能够长期地服务宫廷而赢得了顶戴花翎,甚至赢得了留名青史的地位;其四,建造房子的人,比如说清代的“五行八作” 的工匠。
再宏观一些,那时侯东、西世界建筑行当的从业人员和他们的组织结构是不同的,在中国不同等级的人具有不同的话语权,没有按照专业分工形成一个建造业的权威人群——建筑师,于是从设计到建造的工作流程也有别于西方,再加上材料工艺的差别、审美的差别,便真正地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巨大的建成结果的差别,形成了建筑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对此,我不禁还联想起了女儿搭起的积木房子和邻家幼子的杰作是如此的不一样,尽管有时他们使用了同一牌子和型号的积木。或许在他们互相偷看之前,大人们可以定义曰“儿童建筑意识的多样性”。环顾一下今天的建筑世界,生活在信息网络中的中国的建筑师们有足够多的渠道、有足够快的方式“偷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角落的建筑师正在如何“搭积木”,但是在我的心里,更急切地感受着一种焦虑——我们的建筑师仿佛太沉醉于“偷看”,仿佛,或者说确实,已经忘却了自己原来搭积木的方式。
沉溺于体味古代遗产之中还是可以很好地消除自己的焦虑的,可以让自己在比较心平气和的状态中等待社会变迁,等待社会在吃腻了并不正宗的牛排后想起原来我们会做红烧牛肉、罐焖牛肉,我们还会包牛肉馅的饺子,想起做一桌中式的宴席不但更适合我们的身体和口味,也能更体面地款待来自他乡的宾朋。
到头来,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不论古代还是现在,也并不局限在建筑行当一门,越是了解它,越不会简单地赞美它。一切辉煌,说到底居然来自于如此简单的智慧,平凡得你我也能想得出;而反过来,身边每天都闪烁不停的思想火花,一旦聚集起来,居然能够造就如此的辉煌。
于是,我想从容地讲故事。先讲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大事。
作为第一篇的引子,我想铺陈的,不是颂歌般的情绪,不是史诗般的气氛,倒是犹如把一洋一中两段咏叹并置时心里的那种平静一般,冷眼看待大明初年的“创造的时代”,躲开欢呼的人群,清净地走进紫禁城。
前言/序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必要。
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1月1日
于北京
北京紫禁城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紫禁城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