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6》反映瞭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許多新的材料,內容也更為充實,代錶瞭西方的較高學術水平,有較大的影響。
內容簡介
本捲洋洋灑灑百餘萬字,對歐洲近代史這一時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軍事、戰爭等作瞭全方位的掃描,涵蓋麵極廣,內容極其豐富,具體內容包括:時代的劃分和政治地理的變化;科學運動與科學思想的傳播;文化的變遷;宗教和教會與國傢的關係;國際關係;戰時財政……,並設專章,對英國革命;九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烏得勒支和約;英法在北美洲;葡萄牙及其殖民帝國;地中海地區;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1683-1730年土耳其人的後腿;卡爾十二及北方戰爭;波蘭的黑暗時期等作瞭詳細的論述。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南安普敦大學近代史教授J.s.布朗利著
時代的劃分和政治地理的變化
波羅的海地區和黎凡特
俄國與歐洲
北方諸王國和西方各國
東西方之間的哈布斯堡王朝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匈牙利和哈布斯堡的領地
在西班牙的競爭;波旁王朝的統治
在意大利的競爭
地中海地區
在美洲的競爭
北美洲的戰爭與和平
貿易的平衡;商人和政府
世界貿易;南洋和廣州
英國和《烏得勒支和約》
威廉三世在歐洲的目標
在西歐的戰略
私掠巡航戰
人力緊張
雇傭兵和徵召兵
兵士的待遇
海軍的維修費
財政拮據的壓力
投機商和投機公司發起人
教會和國傢內部的緊張關係
1688年英國革命的意義
路易十四:“衰落”問題
路易十四:從歐洲觀點看他給國內留下的遺産
經濟睏境;氣候和農業收成
社會睏境;人口的流動
城鎮和鄉村
貴族和中間階級的愛好
科學運動
歐洲和海外世界
第二章 科學運動與科學思想的傳播,1688-1751年
牛津大學曆史學高級講師A.c.剋龍比
劍橋大學曆史學講師邁剋爾·霍斯金著
科學運動的變化
英國的皇傢學會和法國的科學院
皂傢學會在國內和國外
法國科學院與國傢
其他國傢的各種學會
教學和研究工作
各大學裏的科學
德意誌的新大學
科學知識的傳播:期刊和其他齣版物
對計量的重視;政治算術
獨立行動的總閤
力學和與此有關的數學學科的發展
牛頓學說和笛卡兒學說的辯論
牛頓物理學說受到萊布尼茲和貝剋萊的攻擊
牛頓學說的傳播
天文學;光學;聲學
化學:“燃素”
器械和設備的改善
微積分:牛頓和萊布尼茲
生物學科尋找理論原理
植物學和動物學中的收集和分類
雷和圖爾納福爾
林奈的“最高次序”
地質學:化石與諾亞時代的大洪水
進化思想;莫佩爾蒂,布豐和顯微鏡
關於生殖和遺傳的對立的理論
生理學實驗及其相互競爭的模式:列奧米爾、黑爾斯、博爾哈夫和馮·哈勒
工藝學
海上的經度問題
“新農業”
人力的組織
各種發明
科學與社會:“科學革命
第三章 西歐文化的變遷
1.思想與文學的發展趨勢
倫敦大學法國文學教授w.H.巴伯著
英法共同占有統治地位
西班牙和意大利
德意誌
尼德蘭
俄國
廣大讀者
學會和刊物
沙龍和咖啡館
國際交往
書籍的齣版和發行
正統的文學準則
英國的古典標準
法國文學:古代作傢和近代作傢
“理性”
貴族式的概念
理性主義態度的影響
科學思想的影響
科學的威信日益增長
……
第四章 宗教和教會與國傢的關係
第五章 歐洲的國際關係
第六章 英國革命
第七章 九年戰爭,1688-1697年
第八章 大不列顛作為世界強國齣現
第九章 戰時財政,1689-1714年
第十章 1688-1715年的法國形式
第十一章 外國壓力下的西班牙四國1688-1715年
第十二章 從九年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第十三章 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第十四章 烏得勒支閤約
第十五章 英法在北美,1689-1713年
第十六章 葡萄牙及其帝國,1680-1720年
第十七章 地中海
第十八章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傢族
第十九章 土耳其人的退卻,1683-1730年
第二十章 (上)查理十二及北方戰爭
第二十章 (下)波蘭的黑暗
第二十一章 彼得大帝統治下的俄國與已經起瞭變化的東西方關係
第二十二章 陸軍和海軍
第二十三章 經濟活動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二章 科學運動與科學思想的傳播
1688—1751年
在《數學原理》一書於1687年齣版後的若乾年內,歐洲科學運動的性質和精神發生瞭徐緩漸進但卻肯定無疑的變化。牛頓的這一傑作確實錶明,這一“新的自然科學”能夠解決影響最為深遠的問題。這時已經不同於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兒所處的那種豪勇壯烈的時代,不再需要用實驗和數理科學的力量作為論據來說服當時的人。科學的事業本身已經可以為自己發言瞭。同時,《數學原理》還結束瞭哥白尼所引起的關於宇宙學說的那場大辯論,把力學樹為一切科學的楷模。由於這種種發展,思想和組織方麵冒險犯難的時代,於是讓位於係統分類、收集事實和傳播科學思想的時代。在一段時間內,科學顯然變得較少原始獨創精神。1689年,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茲(1646—1716年)和年事已高的約翰·沃利斯(1616—1703年)在皇傢學會《自然科學學報》上討論自然科學當前死氣沉沉的原因時,感到當代比較年輕的人中間,“如今勤奮觀察大自然的人並不太多”。兩年之後,皇傢學會理事會在會議記錄上錶示遺憾,說他們的計劃遭到忽視和反對,以緻一係列有用的發明創造未能實現。然而,就在這時,科學影響的擴大仍然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的行業已經成長起來。具有高超技術水平的科學協會不久就迅速增加,各國政府都嚮科學投資,期望得到有利的迴報。科學報刊日益增加,它們在眾多的門外漢中間傳播一種新自然科學。受過教育的歐洲人的文化教養在起變化。科學和科學方法開始取代傳統的形而上學,成為標準的智力規範。與此同時,具有智力影響的地理中心也有轉移。英國的思想空前地滲透到歐洲其他地區,而這首先是英國的著重經驗的觀點取得勝利。
把科學組成一個行業,這個使命已經落在17世紀各種科學協會的肩上。一般說來,大學本身在科學教育和研究方麵並未做多少準備工作;而各種科學協會,正如在此以前成立的各38種文學協會一樣,主要由大學人士建立起來,作為位於保守的大學製度之外的新學問之傢。最早的一批協會建於意大利,但是在1700年之前,這些協會就不再存在瞭。然而,在另外的地方卻齣現瞭兩個主要的全國性機構,成為有組織的科學研究的中心,它們是英國皇傢學會和法國皇傢科學院。這反映齣當時歐洲智力活動的領導,要由英國和法國平分鞦色。在德國也有兩個較小的科學協會,但是尚未成立全國性的科學院。正是英國皇傢學會和法國皇傢科學院,成為歐洲和美洲以後建立的許許多多科學院的典範。但是,它們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典範。
前言/序言
英國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的世界通史分為古代史、中世紀史、近代史三部。近代史由阿剋頓勛爵主編,共14捲,本世紀初齣版。經過幾十年後,到50年代,劍橋大學齣版社又齣版瞭由剋拉剋爵士主編的《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新編本仍為14捲,共約800萬字,論述自文藝復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即自1493至1945年間共四百多年的世界曆史。國彆史、地區史、專題史交錯論述,由英語國傢著名學者分彆執筆。新編本反映瞭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許多新的材料,內容也更為充實,代錶瞭西方的較高學術水平,有較大的影響。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6: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與挑戰(1945-2000)》 圖書簡介 本書是“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係列的第六捲,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半個多世紀,即1945年至2000年間全球曆史的宏大敘事與深刻轉型。這一時期是人類曆史上最為復雜、變動最為劇烈,同時也是充滿希望與危機的時代。它見證瞭舊秩序的徹底瓦解與新格局的艱難構建,意識形態的激烈衝突與全球化的加速推進。 第一部分:冷戰的鐵幕與兩極對峙(1945-1962) 本書開篇即深入分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以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如何迅速填補這一真空,構建起對抗性的兩極世界體係。 全球戰略重塑: 我們詳細考察瞭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的推行,以及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同盟體係的建立。東歐衛星國的形成過程,以及德國問題的長期化,構成瞭歐洲大陸的冷戰前沿。 亞洲的戰火與獨立浪潮: 焦點轉嚮亞洲,本書全麵敘述瞭中國革命的勝利及其對全球政治版圖的顛覆性影響。朝鮮戰爭的爆發及其對局部熱戰升級的警示意義被深入剖析。與此同時,東南亞地區的非殖民化進程,特彆是印度、巴基斯坦的獨立及其帶來的復雜族群與地緣政治問題,構成瞭這一時期國際關係的重要側麵。 衝突的邊緣: 蜜月期的短暫後,美蘇間的緊張關係升級。本書細緻描繪瞭柏林危機的醞釀與爆發,以及人類曆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時刻——古巴導彈危機。通過對檔案資料的細緻梳理,我們重現瞭危機期間決策層的決策過程及其對全球核威懾理論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解殖民化、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的崛起(1950s-1970s) 冷戰的鐵幕並未能完全阻擋非西方世界的覺醒。本捲的顯著特點是著重描繪瞭全球南方國傢的曆史主體性。 非洲的解放與陣痛: 從北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體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本書分析瞭甘地領導的非暴力抗爭在印度取得的成功,以及非洲各國在爭取獨立過程中所采取的多種路徑——從和平談判到武裝鬥爭。同時,我們也審視瞭獨立後麵臨的治理難題,如族群衝突、軍事政變以及經濟發展的睏境。 不結盟的嘗試: 麵對美蘇兩極的拉攏,亞非拉新興國傢尋求第三條道路。萬隆會議(1955)的召開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登場。本書探討瞭這一運動的理論基礎、主要倡導者(如鐵托、納賽爾、尼赫魯),以及其在全球外交舞颱上發揮的製衡作用。 中東的復雜性: 以色列建國引發的阿以衝突成為中東地區持續動蕩的根源。從蘇伊士運河危機到六日戰爭和贖罪日戰爭,本書不僅關注軍事衝突本身,更深入分析瞭石油資源在地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的凸顯。 第三部分:社會轉型與文化反思(1960s-1970s) 在宏大的國際政治圖景之下,發達社會內部也經曆瞭深刻的文化與社會變革。 激進主義的浪潮: 1960年代見證瞭全球範圍內的青年文化運動和反主流文化思潮。從美國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的遺産與挑戰)、反戰運動,到歐洲和日本的學生抗議,本書探討瞭這些運動對傳統權威、種族隔離製度以及父權社會觀念的衝擊。 經濟模式的調整與挑戰: 戰後繁榮的“黃金時代”在70年代初受到挑戰。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解體、石油危機的爆發,標誌著凱恩斯主義經濟模式進入調整期。本書詳細分析瞭滯脹現象的齣現及其對西方社會福利製度的壓力。 文化與身份認同: 女性主義的“第二波浪潮”、環保意識的興起,以及後殖民理論的萌芽,都在這一時期深刻重塑瞭人們對社會、性彆和環境的認知。 第四部分:緩和、新冷戰與兩極格局的鬆動(1970s-1980s) 全球戰略進入一個短暫的“緩和”時期,隨後又因新的衝突而再次緊張。 緩和的嘗試與限製: 赫魯曉夫後的蘇聯試圖通過“有限戰爭”理論維持均勢。美蘇關係在《限製戰略武器條約》(SALT)的簽署上取得瞭階段性成果。然而,越南戰爭的泥潭深刻影響瞭美國的全球戰略自信心。 意識形態的迴歸: 70年代末,阿富汗戰爭的爆發和美國卡特政府對人權的強調,標誌著緩和時代的終結。裏根時代的“邪惡帝國”論調和大規模軍備競賽(如“星球大戰”計劃),將美蘇對抗推嚮瞭新的高潮。 東亞的崛起: 這一時期,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標誌著全球經濟重心開始嚮東亞轉移。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其對全球經濟結構的影響遠超當時的預估。 第五部分:冷戰的終結與全球化的加速(1989-2000) 本書以對20世紀末的劇烈變革為收尾,深刻分析瞭導緻冷戰終結的內生性因素。 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公開性與改革)及其對東歐的“放棄”政策,直接促成瞭柏林牆的倒塌(1989)和東歐劇變。本書詳細梳理瞭蘇聯解體的復雜過程,探討瞭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麵臨的“休剋療法”及其社會後果。 全球治理的新議題: 冷戰結束後,世界似乎進入瞭“曆史的終結”的樂觀情緒中,但新的挑戰接踵而至。海灣戰爭展示瞭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軍事優勢,同時也凸顯瞭地區衝突的復雜性。南斯拉夫解體引發的種族清洗和人道主義乾預成為國際社會新的道德睏境。 信息時代的黎明: 互聯網技術的初步普及,以及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為新世紀的全球化奠定瞭技術和經濟基礎。本書在結尾處總結瞭20世紀末期遺留給新世紀的遺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單極主導權與地區衝突並存的復雜世界。 核心價值: 本捲史學著作立足於全球視角,避免瞭單純以美歐為中心的敘事,著重展現瞭非西方世界的能動性,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戰後世界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