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思考,快與慢 |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2-07-01 |
|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 譯者:鬍曉蛟 | 開本: 16開 |
| 定價: 69.00 | 頁數:424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863355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思考,快與慢》是社會思想的一部裏程碑式著作,堪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相媲美。如果你今年隻能讀一本書,就讀這一本!
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兩個月時間內即打入《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的年度十佳圖書榜。連續20多周蟬聯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過7個月,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衛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商業周刊》、《華盛頓郵報》、等國外權威媒體,《三聯生活周刊》、《商學院》、《東方早報》、《文匯報》等國內知名媒體爭相報道
巴曙鬆、何帆、趙曉、王福重、劉建位等知名經濟學傢、投資專傢高度評價,力薦閱讀!
丹尼爾·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興緻盎然的思想傢,是現今在世的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傢之一,他因對判斷和決策製定的理性模式提齣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奬。他的研究打開瞭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麵。本書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係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齣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齣反應。但係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齣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係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齣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齣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係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瞭使讀者真切體會到係統1和係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瞭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齣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齣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本書將會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丹尼爾·卡尼曼:
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憑藉著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對決策製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卡尼曼獲得瞭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
本書所獲贊譽
序言
第一部分 係統1,係統2
第1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行為與注意力
係統1遇到麻煩,係統2會齣麵解決
衝突與自我控製
看上去不等長實際上等長的兩條綫
兩個虛擬齣來的角色
第2章 電影的主角與配角
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那隻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又纍又餓的保釋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釋申請
脫口而齣的錯誤答案
今天得到1 000美元,1年後得到1萬美元,你選哪個?
第4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啓動效應:讓人不知不覺微笑的鉛筆
你會自覺投到盒子裏多少錢?
第5章 你的直覺有可能隻是錯覺
由記憶造成的錯覺
什麼樣的信息更容易讓人信服?
股票代碼上口,迴報率也相對較高
創新是發生在能讓人聯想無限的環境中的
第6章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從第一次的驚喜到第二次的習以為常
簡的錢包是怎麼丟的呢?
第7章 字母“B”與數字“13”
是什麼讓你相信瞭那些荒謬之詞?
光環效應與群體的智慧
眼見為實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倉促作齣決定
第8章 我們究竟是如何作齣判斷的?
看照片預測競選勝齣者,為何其準確率可以高達70%?
平均長度與總長度是完全不同的數量概念
與強度等級匹配的描述
思維的發散性讓我們作齣直覺性判斷
第9章 目標問題與啓發性問題形影不離
找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來作答
立體啓發法: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更高大
情感啓發式:因為喜歡,所以認同
第二部分 啓發法與偏見
第10章 大數法則與小數定律
小樣本的齣錯風險可能高達50%
信任多於質疑的普遍性偏見
對隨機事件作齣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第11章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對錨定值的調整常常是不足的
暗示就是一種錨定效應
作為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價是多少?
錨定效應何時適用,何時不適用?
第12章 科學地利用可得性啓發法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利於團隊關係融洽
偏見會影響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第13章 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被閃電擊中與食物中毒,哪種意外緻死率更高?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風險事件演變成公共危機?
第14章 猜一下,湯姆的專業是什麼?
依據典型性作齣預測是下意識的行為
典型性啓發的兩宗罪
用貝葉斯定理來約束直覺
第15章 琳達問題的社會效應
琳達不可能隻是一名普通的銀行齣納吧?
少即是多的邏輯悖論
第16章 因果關係勝過統計信息
因果關係基礎比率與思維定式
我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樣樂於助人
第17章 所有錶現都會迴歸平均值
第二次的錶現與第一次並無因果聯係
迴歸現象的意義不亞於發現萬有引力
第18章 如何讓直覺性預測更恰當有效?
偏離預測方嚮的直覺
對直覺性預測的偏見進行修正
兩位教授候選人,應該選擇哪一位?
第三部分 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
第19章 “知道”的錯覺
後見之明的社會成本
真的存在能讓企業基業長青的秘訣嗎?
第20章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士兵測評的有效性錯覺
投資股票的技能錯覺
主觀自信與專業文化認知錯覺的提供瞭生存的土壤
專傢預測的準確度比不上扔飛鏢的猴子
第21章 直覺判斷與公式運算,熟優熟劣?
專傢預測比不上簡單運算準確
讓許多業內人士煩惱的運算法
“閉上眼睛”的直覺判斷比主觀判斷更可取
第22章 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專傢的直覺?
直覺就在眨眼之間
專傢型直覺的習得
環境有規律可循,直覺纔可相信
直覺的對錯評估
第23章 努力養成采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
比起外部意見,我們更偏嚮內部意見
規劃謬誤:過於樂觀的計劃隨處可見
減少決策錯誤的有效方法
第24章 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樂觀主義者過度自信的代價
競爭忽視:為何大片會紮堆上映?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事前驗屍:部分剋服樂觀偏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驚呼“原來如此!”的神作。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心理學教授,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帶領我走進人類思維的迷宮。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理性的人,能做齣閤理的判斷,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被自己的“直覺”或者說“係統1”牽著鼻子走,而那個真正需要思考、需要權衡的“係統2”卻常常處於休眠狀態。書中關於“啓發法”和“偏見”的討論,讓我對自己的很多行為有瞭全新的認識。比如,我曾因為某件小事而對某個品牌産生瞭極大的好感,後來纔意識到,這可能是因為早期接觸到的某個積極信息“錨定”瞭我,導緻我對後續的信息産生瞭不自覺的傾斜。更讓我醍醐灌頂的是,書中所揭示的各種認知陷阱,比如“小數法則”的誤用,讓我們對偶然事件産生過度解讀;“代錶性啓發法”則讓我們容易根據刻闆印象來判斷事物,而忽略瞭實際概率。這些都讓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多少判斷是基於淺層信息和直覺,又有多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更提供瞭“如何做”。它鼓勵我們去識彆這些思維的捷徑,並有意識地啓動我們沉睡的“慢思考”,從而做齣更明智、更準確的決策。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副更高級的“思維眼鏡”,能更清晰地看到隱藏在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度旅行,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敘述方式,揭示瞭我們大腦中普遍存在的思維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決策。我一直以為自己能夠理性地看待事物,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的“理性”隻是錶麵功夫,深層裏,我們依然受到各種非理性因素的操控。書中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概念,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啓發。我開始審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判斷是基於直覺和經驗(快思考),又有多少是經過深思熟慮和邏輯分析(慢思考)。書中對“樂觀偏誤”、“事後諸葛亮”等現象的詳細描述,讓我看到瞭自己身上以及周圍人身上這些普遍存在的思維誤區。例如,我常常會低估完成某項任務所需的時間,這就是典型的“樂觀偏誤”。再比如,在事情發生後,我總覺得“我早就知道會這樣”,這正是“事後諸葛亮”的寫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能力的塑造——培養我們對自身思維的批判性審視能力。它鼓勵我們去質疑自己的第一印象,去主動尋求更可靠的信息,去避免那些容易讓我們陷入睏境的思維捷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份珍貴的“思維地圖”,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維的航嚮,並有能力去糾正那些可能偏離的航道。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大腦被徹底洗禮瞭一番。作者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層層剝繭,揭示瞭我們認知世界時所經曆的各種心理活動。書裏提到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概念,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其背後蘊含的復雜機製卻令人驚嘆。我開始審視自己日常做齣的各種判斷和決策,很多時候,我們依賴的是直覺和經驗,也就是所謂的“快思考”,這種模式效率很高,但也容易陷入偏見和錯誤。書中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清晰地看到這些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例如,書中對“錨定效應”的描述,讓我迴想起自己購物時,一旦看到一個較高的原價,即便打摺後也覺得劃算,這種心理被商傢拿捏得死死的。再比如“確認偏誤”,我意識到自己在獲取信息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傾嚮於那些支持我已有觀點的內容,而忽略瞭反麵的證據,這多麼可怕!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思維深處的盲點。它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暫停,去運用“慢思考”來審視自己的判斷,雖然這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但帶來的準確性和深度是無可比擬的。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一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語言。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探索人類心智的廣闊疆域。我從未想過,我們看似簡單的日常決策,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多微妙而強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以一種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洞察。書中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區分,徹底顛覆瞭我對自身思維方式的認知。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犯錯,並不是因為智力不足,而是因為我們過度依賴那個高效但容易齣錯的“快思考”模式,而忽視瞭那個耗時但更準確的“慢思考”。書中對“過度自信”、“損失規避”等概念的闡釋,簡直是給我敲響瞭警鍾。我迴想起自己在投資、工作甚至人際關係中,有多少次因為過度自信而冒險,有多少次因為害怕損失而錯失良機,這些都與書中描述的心理偏差息息相關。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案例,將這些理論變得無比生動,仿佛我親身經曆瞭那些心理實驗,體會到瞭那些思維的慣性。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普及,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培養我們對自身思維的覺察力。它讓我學會去質疑自己的第一反應,去主動探尋更深層的邏輯,去避免那些顯而易見的認知陷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和做齣反應,而是能夠更主動、更理性地去理解世界,做齣更優的選擇。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一本能夠改變你思維方式的啓濛讀物。作者以極其精妙的手法,揭示瞭我們大腦運作的兩種核心模式,讓我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原來在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大腦的“默認設置”所左右。書中的“係統1”和“係統2”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解釋瞭我們如何進行判斷和決策。那個快速、直覺的“係統1”雖然效率極高,但卻容易受到各種偏見和情感的影響,而那個緩慢、需要付齣的“係統2”則往往被我們忽略。書中關於“光環效應”、“可得性啓發法”的案例,讓我不禁反思自己過去是如何輕易地被錶象所迷惑,是如何根據容易獲取的信息來輕易地下結論。例如,我曾因為對某個明星的喜愛,就對他們代言的産品産生瞭極大的好感,這完全就是“光環效應”在作祟。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常識”和“直覺”,其實可能是一種思維的捷徑,一種潛在的陷阱。它教會我如何去識彆這些思維的“自動化”傾嚮,並有意識地去激活那個更冷靜、更理性的“係統2”。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我看到瞭自己思維中那些不為人知卻又深刻影響我行為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