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炼铁操作

高炉炼铁操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广权 著
图书标签:
  • 高炉
  • 炼铁
  • 冶金
  • 钢铁
  • 操作规程
  • 生产工艺
  • 工业技术
  • 金属材料
  • 设备运行
  • 安全生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44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97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6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9章,第1、2章介绍了高炉炼铁生产工艺过程、炼铁用原燃料性质、产品种类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第3、4章叙述了炼铁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制度;第5-8章结合生产实践叙述了高炉冶炼、炉前、开炉与停炉和热风炉等方面的操作技术,尤以冶炼操作为重点,较详尽地讲述了高炉炉况的判断和调剂方法,以及失常炉况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第9章为计算部分,结合实例列举了一些炼铁常用计算和简易计算方法。
  本书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普及性,可供从事炼铁工作的技术人员、工长、炉长、工人、管理人员、企业领导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作为专业培训教材。

目录

1 高炉炼铁生产概述
1.1 高炉炼铁生产的工艺过程
1.2 高炉炉内冶炼过程概述
1.2.1 高炉内的炉料运动和煤气运动
1.2.2 生铁、炉渣、煤气的生成
1.2.3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综述
1.3 高炉产品和副产品
1.3.1 生铁
1.3.2 高炉炉渣
1.3.3 高炉煤气
1.3.4 高炉炉尘
1.4 高炉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1.4.1 关于炼铁产品产量统计指标
1.4.2 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中的几项具体规定
1.4.3 高炉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 高炉生产特点及对高炉生产操作的要求
1.5.1 高炉生产的特点
1.5.2 对高炉生产操作的要求
2 高炉炼铁的原燃料
2.1 铁矿石
2.1.1 天然铁矿石
2.1.2 人造富矿
2.2 锰矿石
2.2.1 锰矿石的种类及用途
2.2.2 锰矿石的分类
2.2.3 对锰矿石的质量要求
2.2.4 我国的锰矿资源
2.3 熔剂
2.3.1 熔剂的分类
2.3.2 主要熔剂的性能
2.4 矿石代用品
2.4.1 高炉炉尘(瓦斯灰)
2.4.2 氧气转炉炉尘
2.4.3 轧钢皮(铁鳞)
2.4.4 硫酸渣(烧渣)
2.4.5 废杂钢铁
2.5 辅助材料
2.5.1 均热炉渣
2.5.2 天然锰矿石
2.5.3 萤石(CaF2)
2.5.4 钛渣及含钛原料
2.6 燃料.
2.6.1 燃料的种类及特性
2.6.2 焦炭
2.6.3 无烟煤
2.6.4 喷吹用燃料
2.6.5 几种焦炭代用燃料
3 高炉冶炼的基本原理
3.1 炉料和煤气的机械运动
3.2 炉料和煤气间的热交换
3.3 风口前碳的燃烧
3.3.1 风口前碳的燃烧反应
3.3.2 循环区和燃烧带
3.4 水分蒸发和碳酸盐分解
3.4.1 水分蒸发
3.4.2 碳酸盐的分解
3.5 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
3.5.1 铁氧化物的间接还原
3.5.2 用H2还原铁氧化物
3.5.3 铁氧化物的直接还原
3.5.4 直接还原与间接还原比较
3.5.5 加快铁矿石还原速度的条件
3.6 硅、锰、磷的还原
3.6.1 高炉中锰(Mn)的还原
3.6.2 硅(Si)的还原
3.6.3 生铁中磷(P)的还原
3.7 造渣过程和脱硫
3.7.1 高炉中的造渣过程
3.7.2 脱硫过程
3.8 生铁的形成与渗碳过程
4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与调剂
4.1 送风制度
4.1.1 风量
4.1.2 风压和压差
4.1.3 热风温度
4.1.4 鼓风湿度
4.1.5 风口尺寸
4.1.6 喷吹量
4.1.7 送风制度合理性的检验
4.2 装料制度
4.2.1 固定因素对炉料分布的影响
4.2.2 可调因素对炉料分布的影响
4.2.3 装料制度的选择
4.2.4 装料制度的调节
4.2.5 上下部调剂的配合
4.3 造渣制度
4.3.1 炉渣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4.3.2 炉渣性质对高炉冶炼过程的影响
4.3.3 合理炉渣成分的选择
4.3.4 造渣制度的调节
4.4 热制度
4.4.1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
4.4.2 热制度的选择
4.4.3 热制度的调剂
4.5 基本操作制度之间的关系
5 炉内冶炼操作
5.1 高炉炉况的观察判断
5.1.1 高炉炉况观察判断的目的和意义
5.1.2 高炉炉况观察判断的方法
5.1.3 直接观察判断的方法
5.1.4 利用计器仪表判断炉况
5.1.5 综合观察判断分析炉况的方法
5.2 调剂炉况的各种方法
5.2.1 上部调剂方法
5.2.2 下部调剂方法
5.2.3 中部调剂方法
5.3 炉况波动的判断和调剂
5.3.1 正常炉况(顺行炉况)的征兆
5.3.2 炉况波动的判断和调剂处理
5.4 失常炉况的判断和处理
5.4.1 低料线
5.4.2 偏料
5.4.3 崩料与连续崩料
5.4.4 悬料
5.4.5 炉缸堆积
5.4.6 大凉及炉缸冻结
5.4.7 炉墙结厚
5.4.8 高炉结瘤
5.5 高炉事故处理
5.5.1 炉缸、炉底烧穿
5.5.2 高炉上部炉衬脱落
5.5.3 风口直吹管烧穿
5.5.4 紧急停水
5.5.5 紧急停电
5.5.6 鼓风机突然停风
6 炉前操作
6.1 炉前操作考核指标及改善措施
6.1.1 炉前操作考核指标
6.1.2 改善炉前考核指标措施
6.2 炉前工作进程
6.2.1 合理出铁次数的确定
6.2.2 炉前工作进程
6.3 炉前机械设备和工具
6.3.1 泥炮
6.3.2 开口机
6.3.3 堵渣机
6.3.4 换风口机和换弯头机
6.3.5 炉前辅助设备与工具
6.4 出铁操作
6.4.1 出铁口的构造
6.4.2 出铁口的维护
6.4.3 铁口泥套的维护与制作
6.4.4 出铁操作
6.4.5 出铁事故及其处理
6.5 砂口操作
6.5.1 砂口结构及渣铁分离原理
6.5.2 砂口操作要点
6.5.3 砂口事故及预防处理
6.6 放渣操作
6.6.1 渣口结构
6.6.2 正常放渣操作
6.6.3 渣口维护及渣口破损
6.6.4 渣口事故及预防处理
6.7 特殊情况下的炉前操作
6.7.1 长期休风、封炉后复风时的炉前操作
6.7.2 大、中修开炉的炉前操作
6.7.3 大修与新建高炉开炉的炉前操作
6.8 高炉不放上渣的炉前操作
7 高炉开炉、停炉、封炉操作
7.1 开炉
7.1.1 新建或大修后高炉的开炉
7.1.2 中修后高炉开炉
7.2 高炉停炉
7.2.1 停炉要求
7.2.2 停炉前的准备工作
7.2.3 停炉方法
7.2.4 出残铁
7.3 封炉
7.3.1“封炉前操作
7.3.2 封炉操作
8 热风炉操作和煤气操作
8.1 热风炉操作的基本任务及基本工作原理
8.1.1 热风炉操作的基本任务
8.1.2 热风炉的基本工作原理
8.2 热风炉的结构类型
8.2.1 热风炉的主要类型
8.2.2 各类型热风炉的特点
8.3 提高风温的措施
8.3.1 提高拱顶温度
8.3.2 提高烟道废气温度
8.4 热风炉烧炉操作
8.4.1 烧炉过程的煤气与风量的调节
8.4.2 合理燃烧及其判断
8.5 热风炉的送风操作
8.5.1 送风制度的种类
8.5.2 送风制度的选择
8.6 热风炉换炉操作
8.6.1 换炉操作程序
8.6.2 休风与复风操作
8.6.3 热风炉常见的操作事故及其处理
8.7 高炉煤气操作
8.7.1 煤气的输出与引入
8.7.2 高炉长期休风的煤气操作
8.7.3 驱尽煤气系统残余煤气操作
8.7.4 驱赶净煤气系统中的残余煤气操作
8.7.5 高炉特殊休风煤气操作
9 炼铁常用计算和简易计算
9.1 有关原材料方面的计算
9.1.1 冶炼1t生铁原料消耗计算
9.1.2 矿石某些伴生元素含量的限制计算
9.1.3 有关熔剂方面的计算
9.1.4 有关辅助材料用量计算
9.1.5 生铁成分计算
9.1.6 矿石有关参数计算
9.2 鼓风及冶炼参数计算
9.2.1 鼓风参数计算
9.2.2 高炉冶炼操作参数计算
9.3 变料计算
9.3.1 焦炭成分变化时焦批调整计算
9.3.2 矿石成分变化时的变料计算
9.3.3 熔剂变动的调整计算
9.3.4 冶炼铁种改变时的变料计算
9.3.5 其他因素变动的变料计算
9.4 影响高炉焦比和产量的因素及其应用计算
9.4.1 影响高炉焦比和产量因素的概述及数值
9.4.2 选用计算
9.5 炼铁计算的常用数据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选择与调剂
  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一致证明,高炉的“高产、优质、低耗、长寿”只有在炉况顺行、炉温充沛而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而在原燃料质量、设备装备和生产管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则是保证高炉炉况顺行和炉温充沛稳定的重要手段。
  高炉操作的主要内容有:
  (1)运用高炉冶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根据冶炼条件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基本操作制度,这是高炉操作的基础性工作。
  (2)利用各种手段,准确判断炉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证高炉冶炼行程的热量收支平衡,炉料与煤气流运动稳定顺行,这是高炉操作的日常性工作。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包括送风制度、装料制度、造渣制度和热制度。它是根据高炉有效容积的大小、高炉冶炼强化的程度、冶炼生铁的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和设备装备情况等来决定的。
  4.1 送风制度
  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选择合理的鼓风参数(风量、风温、风压、湿度、喷吹燃料数量、富氧程度等)及风口尺寸,以获得良好的炉缸工作状态以及合理的煤气流初始分布。当冶炼条件发生变化时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剂鼓风参数及风口尺寸,以保证炉缸工作和煤气流初始分布处于合适状态。
  4.1.1 风量
  4.1.1.1 风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1)风量对下料速度的影响。炉料下降的速度,既受力学因素的支配,也取决于风口前燃烧焦炭量的多少。显然,随着风量的增加,炉料下降速度增快,同时风口前由于焦炭燃烧而生成的煤气量也相应地增多,使煤气上升的浮力增加,又有使炉料下降减慢的另一方面;反之则结果相反。但只要煤气流分布合理,炉缸温度充沛而稳定,上升的煤气流浮力不大于炉料下降力,则炉料下降速度与入炉风量成正比,即增加风量炉料下降速度加快,减少风量使炉料下降速度减慢。
  (2)风量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在风口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增加风量,风口前鼓风流速加快或鼓风动能加大,使风口焦炭循环区或燃烧带相应扩大,中心煤气流得到相应的发展;反之,在减少风量的情况下,就会削弱中心煤气流而相对地使边缘煤气流发展。
  (3)对造渣过程的影响。风量大,煤气生成量也随之增多,上升煤气带上去的热量增多,使沿高炉高度上煤气温度普遍上升,成渣区上移;同时也由于成渣早,转入初渣中的FeO将增多.使初渣量增多,这些都将增加成渣区的厚度,对高炉下部料柱透气性有不良影响。

前言/序言


《重返罗马:帝国的荣光与覆灭》 本书并非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那个辉煌而又复杂的帝国——古罗马。我们将一同追溯罗马共和国的崛起,见证其如何从一个城邦逐步扩张,最终征服地中海世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这不是对战役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权力、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们将探究罗马公民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贫民窟的拥挤与贵族的奢华如何并存?元老院的辩论如何塑造帝国的命运?军事力量如何在维持秩序与扩张版图上扮演双重角色? 本书将重点呈现罗马帝国从奥古斯都开启的“黄金时代”的鼎盛繁荣,到后期内部矛盾加剧、外部压力增大,最终走向分裂与衰落的漫长历程。我们会深入分析导致帝国分崩离析的内因与外因:经济危机、政治腐败、军事力量的侵蚀、文化认同的危机,以及蛮族迁徙与入侵的冲击。 然而,《重返罗马》并非仅止于描绘一个帝国的终结。它更致力于展现罗马文明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法律体系、建筑艺术、语言文字,到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再到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罗马的遗产如同种子,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鲜活的人物传记(如凯撒、奥古斯都、君士坦丁等),以及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致刻画,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可感的罗马世界。我们不会回避帝国的黑暗面,例如奴隶制度的残酷、阶级之间的鸿沟,以及对外族的征服与压迫,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罗马形象。 《重返罗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认识到文明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将引发读者对权力、进步、衰落以及文明传承的深刻思考。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充满好奇,本书都将带给你一次难忘的思想旅程。 书中内容概述: 共和国的奠基与扩张: 从早期城邦的艰难生存,到建立共和体制,再到逐步征服意大利半岛,最终崛起为地中海霸主。我们将探讨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如权力制衡、公民大会、元老院的作用。 帝国的开端与繁荣: 奥古斯都如何结束内战,开创“元首制”,开启罗马的“黄金时代”。详细描绘这一时期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帝国的稳固统治。 日常生活与社会风貌: 深入展现罗马普通人的生活,从贵族的庄园生活、宴会习俗,到平民的街头小贩、浴场文化,再到奴隶的生存状态。探讨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家庭观念、教育体系以及娱乐活动。 帝国的挑战与危机: 分析从三世纪危机开始,帝国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包括经济衰退、通货膨胀、边境压力、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政变。 分裂与最终的衰落: 详细讲述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过程,以及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下的逐步瓦解。探讨导致衰落的关键性因素,如军事力量的腐化、行政体系的低效、经济基础的动摇等。 罗马的遗产与传承: 总结罗马文明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法律、建筑、语言、艺术、哲学、宗教(基督教)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探讨罗马文明如何为欧洲乃至世界文明奠定基础。 关键人物与重要事件: 通过对罗马历史上众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关键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串联起罗马历史的脉络,如布匿战争、格拉古改革、斯巴达克斯起义、凯撒的崛起与遇刺、屋大维的权力斗争、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等。 《重返罗马:帝国的荣光与覆灭》将以史诗般的笔触,为你呈现一个活生生的罗马世界,让你深刻理解一个伟大文明的兴起、辉煌与消亡,并从中汲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读过的所有工业技术书籍中,《高炉炼铁操作》无疑是一本独树一帜的存在。它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专业的技术术语,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图表,但实际上,作者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炼铁流程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炉料”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成分分析,更包含了作者对各种矿石、焦炭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它们在高炉中如何相互作用、发生转化的描绘。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炼铁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炉温控制”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想到,温度的细微波动竟然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生铁的质量。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项伟大的技术,都离不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规律的深刻把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操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匠人精神的教科书。

评分

初次接触《高炉炼铁操作》,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我一直以为工业生产是冰冷、机械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温暖、充满情感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炼铁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直接枯燥地讲解技术,而是通过描绘高炉的“个性”来阐述操作的要点。我仿佛能听到高炉在“呼吸”,感受到它在“情绪”变化时带来的挑战。书中对“炉况”的诊断,就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判断。作者将各种“病情”和“疗法”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欢关于“铁水成分”控制的章节,那不仅仅是化学上的精确计算,更是一种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最终产品性能的极致追求。它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生铁,背后凝聚着多少科学的智慧和实践的经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怎么做”,更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它打破了我对工业技术固有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艺术和哲学。

评分

读完《高炉炼铁操作》,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震撼与敬畏。这不是一本你可以随意翻阅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精准而富有力量,将高炉炼铁这一复杂而精密的工业过程,描绘得丝丝入扣,却又不失其磅礴大气。我尤其被书中对“火”的描绘所吸引。炉火,是高炉的灵魂,是炼铁的生命。作者用尽各种比喻和意象,将炉火的温度、颜色、声音,甚至是它的“脾气”,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它们吞噬着铁矿石,炼化着杂质,最终孕育出滚烫的生铁。书中对操作流程的讲解,细致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参数的意义,都解释得清晰明了,即使是对炼铁一无所知的人,也能从中窥见其门道。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技术性的内容写得过于生硬,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生动的叙述中,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炼铁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关于“炉况”判断的部分,那种经验的积累、对细微变化的洞察,以及最终的果断决策,都展现了炼铁工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功底。它让我明白,高炉炼铁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智慧和勇气的艺术。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并深深地被这个世界的魅力所折服。

评分

这本《高炉炼铁操作》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震撼。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教程,而是一部关于工业文明、关于人类智慧的壮丽史诗。作者的文字功底令人惊叹,他能够将高炉炼铁这样复杂的工业过程,描绘得如诗如画,又如抽丝剥茧般清晰。我尤其被书中对“炉体结构”的讲解所吸引,那不仅仅是机械的构成,更是作者对流体力学、传热学以及材料力学等诸多学科的深刻理解的体现。他用生动的比喻,将高炉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描绘得直观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出铁口”的描述,那个小小的窗口,承载着炼铁的希望与成果,作者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那一刻的庄重与激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高炉这样一个巨大的工业心脏里,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操作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工匠精神、关于工业哲学的心灵之作。

评分

《高炉炼铁操作》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有分量的工业技术类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么做”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了高炉炼铁的每一个环节,并将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操作技巧以及经验总结,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燃料”的讲解所打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燃烧,而是作者对焦炭的性质、作用以及在炼铁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块焦炭在高炉中如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支撑起整个炼铁的进程。书中对“炉料的预处理”的讲解,更是让我认识到,任何一项成功的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前期精心的准备。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看似简单的炼铁过程中,蕴含着多少科学的智慧、多少实践的经验以及多少前人的探索。它是一本关于工匠精神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关于工业文明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独特的一本。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住了——《高炉炼铁操作》。本以为会是一本技术性极强的工具书,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迎接我的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阅读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高炉这个庞大的工业巨兽描绘得活灵活现。它不是简单的设备说明,而是一种对炼铁艺术的虔诚礼赞。我仿佛能听到炉火在耳边轰鸣,感受到那股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目睹着生铁在熊熊烈焰中孕育、凝结。书中对每一个操作环节的细致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烟尘与汗水的车间。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艰辛与危险,反而将这些化为一种独特的魅力,展现了钢铁工人钢铁般的意志与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炉前”的章节,那种现场指挥的紧迫感、应对突发状况的从容,以及团队协作的默契,都让我为之动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炼铁历史的逸闻趣事,以及不同时期高炉技术发展的变迁,这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立体,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操作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工业文明发展史的缩影,让我对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工业技术毫无兴趣,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冰冷的工业机器赋予了温度和灵魂,让我看到了背后无数双手付出的辛劳与智慧。

评分

《高炉炼铁操作》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原有认知,让你刮目相看的作品。我原本以为,对于“高炉炼铁”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内容,会写得像技术报告一样严谨刻板,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完全错了。作者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这个看似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安全生产”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列出几个注意事项,而是将安全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操作细节中,让读者深刻理解到,任何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作者在描述具体操作时,往往会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经验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点火”和“出铁”的章节,那两个环节充满了仪式感和技术挑战,作者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一刻的紧张与兴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高炉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业体系中,每一个操作者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铸就出坚固的钢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如何得到极致的体现。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高炉炼铁操作》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高炉”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一个简单概念,更别提“炼铁操作”了。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我以为会极其枯燥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操作的细节,每一个数值的波动,甚至炉内温度的细微变化,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开始理解,原来炼铁并非简单的“把石头放进去烧”,而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复杂过程。书中对“炉料配比”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化学、物理以及材料学的精妙结合;对“风温控制”的阐述,则让我领略到热力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我尤其被书中对“生铁质量”控制的描述所打动,它不仅仅关乎产品的物理性能,更蕴含着对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难点和风险,反而将它们一一展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这本书兼具了理论性和实践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想象着工人们在现场的忙碌景象,以及他们如何凭借经验和知识,去驾驭这台庞大的工业机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高炉操作的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工匠精神的颂歌,让我看到了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是如何转化为璀璨的钢铁。

评分

《高炉炼铁操作》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惊叹的阅读体验。我原本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去翻阅,结果却被书中宏大而细腻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用一种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高炉炼铁这个庞大的工业过程,描绘得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个行业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那些在火海中劳作的钢铁工人们的崇高敬意。书中对“炉况”的判断,不仅仅是数据分析,更是一种经验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作者将各种“炉况”的特点,以及对应的操作方法,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工人们如何与高炉进行“对话”,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来掌控整个炼铁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炉渣”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炼铁过程的副产品,更是炉况好坏的重要指示器。作者通过对炉渣形态、成分的分析,展现了炼铁的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冰冷的工业机器背后,隐藏着无数辛勤的汗水、精湛的技艺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

评分

《高炉炼铁操作》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对某个行业产生由衷敬意的作品。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工业灵魂的写意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没有用堆砌专业术语的方式来炫技,而是用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语言,去描绘高炉炼铁这个过程。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个行业的热爱,以及对于那些默默奉献的工人们的深深尊重。书中对“高炉的生命周期”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从投产前的准备,到日常的运行维护,再到最后的休风拆除,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智慧和挑战。作者将这些复杂的操作,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火光冲天的炼铁车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炉缸”的章节,那里是高炉的心脏,是生铁最终孕育的地方。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绘了铁水在炉缸中流淌、凝结的景象,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智慧的创造。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项伟大的工业成就,都离不开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操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工匠精神、关于工业文明的启蒙读物。

评分

书太老了,感觉有点上当

评分

依然是面对面地站在了一块儿。

评分

二十根手指指尖方自接触之下,老和尚蓦地一个凌空下翻之势,探出去的两只手掌霍地向后一收,却改向对方腰间拍去。

评分

什么话都不必再多说,手底下见强弱吧!

评分

那是极漂亮的一式“燕剪秋波”,老和尚交叉着的两只手,分别向着凤七先生一双肩头上按了下来。

评分

凤七先生更不迟疑,紧蹑着对方身子,拔空直起。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月夜里,直似大鹤一只。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