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韦伯作品集 系列(精装 8册) 余英时、苏国勋作序推荐
《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48.00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36
《古犹太教》50.00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48元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42.00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48.00
《支配社会学》48.00
《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60.0
合计:380元
作者:(德)韦伯 等著,康乐,简惠美 等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21109241
字数:
页码:全10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重量:
正文语种:
内容提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包括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资本主义的“精神”、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人世禁欲的宗教基础、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告示等。
《宗教社会学》偏重理论的构架,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换言之,本书可谓韦伯整体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凝缩本。《宗教与世界》所集论文是韦伯为基督新教、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古犹太教等研究所写的序言。“如果要简洁地以一名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韦伯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包括了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祗、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社会学的基础之三:行政与农业制度、社会学的基础之四: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儒教的生活取向等。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主要是对印度教的一次梳理。作者认为,在亚洲,举凡现实利害的思相,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古犹太教》原为《古犹太教》第一篇第一章的注。在《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一书里,韦伯习惯在各书的首章里说明他在处理此一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重要参考文献以及更重要的研究史的回顾。
《学术与政治》包括了韦伯小传、韦伯的政治关怀、韦伯的学术、增订版序钱永祥、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等。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本书即取材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集中讨论“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想深入了解韦伯的学术基础概念,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门书。
《法律社会学》,作者挟其浑厚的法学与史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入手,深入探讨了“法”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纭复杂的史实中爬梳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中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意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读者不得不掌握的背景知识。
《支配社会学》包括了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官僚制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开展、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封建制、身份制国家与家产制、卡理斯玛支配及其变形、政治支配与教权制支配。
“整部经济史无非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团体为纬,韦伯在《经济与历史》中编织了他心目中那别具一格的历史图像。韦伯在《支配的类型》,从人类历史经验出发,归纳出了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和法制型支配,而分析这三种支配类型的正当性基础、运作及其影响,观察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一个社会的实质与形式理性化的影响。
目录
总序一余英时
总序二苏国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古犹太教》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支配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
苏国勋先生的序文,则提供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如果说余先生的序言是宏观的导航,那么苏先生的文字更像是对具体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哲学层面的拷问。他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历史细节,而是直击韦伯思想的核心困境——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构建之间的张力。我常常在想,韦伯是如何在保持其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与直面人类命运的“关怀性”之间找到平衡的?这套书的文本翻译质量也极其出色,准确地传达了德文原著那种特有的冷静、疏离但又充满力量的语感。读到某些关于“笼中之鸟”(iron cage)的论述时,那种深刻的悲剧感几乎要穿透纸面,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如今身处的这个被效率和技术统治的现代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被锁得更紧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你对“何以为人”产生持久的追问。
评分初捧这套书时,我其实有些畏惧,毕竟韦伯的名头太过响亮,总觉得内容会晦涩难懂,充满艰深的术语。然而,这套书的编排设计和翻译质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诗。每一卷的论述都层层递进,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影响的考察,到对政治权威类型的精妙划分,再到对官僚制度运作逻辑的无情剖析,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理解社会行动”这一核心方法的阐释,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描述现象,更要深入到行动者主观赋予意义的层面去探究。这种方法论上的突破,让我意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真正难度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一种既亲近又疏离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的运作,其带来的智识上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行动欲,即便这份“行动”只是在思想层面的自我重塑。韦伯的这套“作品集”正是如此。它没有贩卖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坦诚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化陷阱——即效率的不断提升最终可能导向意义的彻底消亡。书中对不同领域“去魅”(disenchantment)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在为我们描绘一幅正在褪色的世界图景。这种清醒的悲观,反而催生了一种更坚韧的面对现实的勇气。阅读这套书,如同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它挑战你对“进步”的盲目信仰,并要求你对自身的价值选择负责。对于任何想要严肃对待社会、历史和自身位置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我本来对韦伯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比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读完这套书,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余英时先生的序言,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理解韦伯复杂思想迷宫的大门。他不仅梳理了韦伯研究脉络的复杂性,更巧妙地将韦伯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巨人在面对现代性困境时的挣扎与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理性化”的讨论,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让你不得不佩服韦伯的严谨和深刻。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顶级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的复杂交织之中,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段文字都蕴含着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警醒。这套书让我对“理解”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它不仅仅是知道,更是要设身处地地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处境与选择。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概念的重塑,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感”。韦伯对现代性的批判,放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具预言性。当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全球化对个体自主性的侵蚀时,韦伯两百年前对“非人格化权力结构”的担忧,如同警钟般回荡。我个人体验是,读完后看待新闻事件、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层结构性的、历史性的深度。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提出更好的、更具批判性的问题。这套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种“心智的体操”,需要不断地调动逻辑、想象力以及对人性的基本悲悯。它是一份厚重的礼物,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