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调查研究小全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与调研报告写作规范
价:59.00元
作者:《调查研究小全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与调研报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7103875
字数:
页码:4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调查研究小全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与调研报告写作规范》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结合我国党政机关工作实际,对党政干部所适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系统论述了调查研究的定义、目的与功能,常用调查方法,常用研究方法等。下篇多层次、多侧面、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党政机关常用的各类调研报告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和方法技巧等,贴近实际,简捷实用,融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详细介绍了主要调研报告的写作规范与例文,包括经验性调研报告、先进典型调研报告、反映情况的调研报告等。
目录
上篇 调查研究能力提升
章 党政机关调查研究概述
节 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研究的内涵
二、调查研究的类别
三、调查研究五大要素
第二节 党政干部调查研究的意义
一、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
四、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五、调查研究是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
六、调查研究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前提
七、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判断和工作能力
第三节 党政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二、不可先入为主
三、要充分占有材料
四、坚持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章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
节 了解调研工作基本要求
一、调查研究必须重视研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二、调查研究必须注重政策性
三、调查研究必须体现全局性
四、调查研究必须富有创造性
第二节 确定调研课题
一、调研课题的三种形式
二、确定调研课题的原则
三、确定调研课题的途径
四、确定调研课题要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五、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设计调研方案
一、调研方案的主要内容
二、设计调研方案的基本原则
三、调研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第四节 调查实施和资料收集
一、深入实地
二、摸清实情
三、贴紧实际
第三章 党政干部常用的调查方法
节 会议调查法
一、会议调查法的特点与作用
二、会议调查的准备
第四章 党政干部常用研究方法
第五章 党政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途径
第六章 党政干部调查研究的误区
第七章 党政干部调查研究工作的管理
下篇 调研报告写作规范
第八章 党政机关调研报告概述
第九章 党政机关调研报告的撰写步骤
第十章 党政机关调研报告的撰写技巧
第十一章 经验性调研报告
第十二章 先进典型调研报告
第十三章 反映情况调研报告
第十四章 反映新生事物调研报告
第十五章 揭露问题调研报告
第十六章 研究探讨性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调研的伦理边界”这一小节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在市面上许多强调效率和产出的书籍中常常被忽略。这本书却用相当篇幅,探讨了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如何平衡组织利益、个人隐私与研究真实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最小干预原则”,强调在不损害调研对象基本权益的前提下,获取所需信息。这种对“度”的把握,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职业素养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书中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灰色地带案例,展示了在实际操作中,当我们面临两难选择时,应该如何运用一种“价值排序”的框架来进行自我校准。这远比那些教人如何“绕过监管”的技巧要高明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为何做、应如何正当地做”的思想读本,它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就是那种告诉你“怎么做调研”“怎么写报告”的流水账,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思维框架”的构建。比如,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设计问卷,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讨论“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真正值得深入挖掘的核心矛盾。这点非常对我的胃口,因为很多时候,调研做得不深入,不是方法不行,而是压根没问对问题。作者的行文风格在开篇部分展现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大量引用了经典的社会学和管理学理论,让人感觉这本书的底子很扎实,不是那种空泛的“心灵鸡汤”式指导。尤其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讲得非常透彻,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处理复杂局面时,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提供了极其有力的理论支撑。总的来说,第一印象是,这本书试图从更高的维度来提升读者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停留在操作层面的技巧罗列。
评分这本书在后半部分的“报告撰写与呈现”部分,展现出一种非常注重实效的务实态度。它没有陷入到文采飞扬的辞藻堆砌中去,而是聚焦于如何让一份调研报告真正发挥作用。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受众导向”原则的阐述。作者反复强调,报告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决策者看的。为此,书中详细对比了“决策者关注点”与“研究者深度关注点”之间的巨大差异,并提供了一套“三层信息结构”的报告撰写模型——即从摘要、主体分析到数据支撑的层级递进,确保核心观点能在最短时间内被捕捉到。这套模型非常实用,因为它直接解决了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报告写得长篇大论,但关键信息找不到”的痛点。此外,书中关于图表使用的规范性要求,也极其细致,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简单地说“图表要清晰”,而是明确规定了如何避免“数据污染”,如何通过视觉设计来强化论点,而不是分散注意力。读到这里,我深感这是一本真正为“解决问题”而生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整体偏向正式和学术,但在某些关键的案例分析部分,却突然变得非常接地气,甚至带有一丝辛辣的幽默感,这种反差处理得相当巧妙。例如,在分析某个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时,作者用了一段话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那种“报喜不报忧,用数据粉饰太平”的普遍弊病,措辞尖锐但绝不失分寸。这种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让这本书的严肃性中多了一层可信赖的人文关怀。它似乎在说:我们都清楚现实有多复杂和尴尬,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调研才更需要正直和勇气。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方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对职业操守的探讨。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于年轻的干部来说,是比任何技术指导都更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反思,每一次调研的背后,都承载着对事实的尊重和对人民的责任。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啃其中关于“调研方法论”的那一章,说实话,一开始有点被那些复杂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吓到,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课堂,但细读下去,发现里面对不同情境下应该选择哪种调研工具的权衡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并没有像市面上很多速成书籍那样,鼓吹“万能工具”,而是非常务实地指出了每种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边界。比如,在讨论深度访谈时,它用了好几页篇幅来解析“破冰”技巧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强调的不是如何让对方开口,而是如何建立一种让对方愿意分享真实想法的信任场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调研过程拆解得像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必须精确到位。我特别欣赏它对“非结构化访谈”的论述,那种对细节的把控,比如眼神的微小变化、沉默的含义、语气的起伏,都有非常精到的描述。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那些看似随意的日常对话,都有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仿佛打开了一扇观察人心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