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尔金森 编著的这本《符号与象征》集人文性、知识性、观赏 性、收藏性于一体。
本书通过展现那些已经流传及沿用了数百年甚至 上千年的图形、符号及标识,以专业的表述、优美的 文字、生动的插图,追溯它们的起源,探寻与挖掘它 们的涵义,同时揭示神话、宗教、传说、艺术及当代 文化是如何诠释这些符号与象征涵义的。它涉及多种 文化,时间跨越数千年。
本书的构架**匠心,它以归纳性的主题作为主 线,将各种符号纳入不同的主题中,让每个符号在不 同的主题中都得到深刻而**的诠释,同时使相似、 相关的符号得以交叉对比。
全书共有两千多幅全彩图片,通过线条、绘画、 图形,在深色的背景上铺衬以金、银等奢华夺目的色 彩,再现古代人类文化的辉煌璀璨。
导言
宇宙
概述
太阳
月亮
夜空
地球
山脉
火
水
天气
雨与雪
洪水
四季
宝石
黄金
名贵之物
自然世界
概述
哺乳动物
猫科动物
鸟类
鹰
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
蛇
水中生物
爬行昆虫
传说中的怪兽
龙
植物
花卉
莲花
草药与香料
森林
树木
神树
水果
地球上的食物
人类生命
概述
头部
人头战利品
人体
手与足
生产与繁衍
成人礼
爱情与婚姻
死亡与丧葬
虚空派
神话与宗教
概述
古埃及诸神
古希腊与古罗马诸神
凯尔特与北欧诸神
中美洲与南美洲诸神
人类祖先
自然精灵
部落图腾、英雄与精灵
梦创时代
萨满教
创世神话
印度教
佛教
道教与神道教
犹太教
犹太神秘教派卡巴拉
基督教
伊斯兰教
锡克教
伏都教
天使
撒旦与魔鬼
巫婆与巫术崇拜
护身符
占卜
西方占星术
中国星象学
数字命理学
圣杯
炼金术
社会与文化
概述
王权
宫廷服饰
加冕礼
国籍
工具与武器
建筑
宗教建筑
圣地
房屋
步入天堂
家
舰与船
园林
服装与服饰
头饰
制服
珠宝
体饰
群体归属
共济会
艺术
舞蹈与戏剧
面具
童话故事
乐器
象征体系
概述
颜色
图形
图案
数字
象形文字
字母表
国际通用标识
行业标识
商标与标识
纹章元素
旗帜
手语与信号
象征性的姿势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震撼”。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意义”这一概念的肤浅理解。作者的论证结构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理论环节都严丝合缝,逻辑链条无懈可击。与其他入门读物不同,它直面了符号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符号的无限延展性和最终意义的“不可达性”。书中对神话结构在现代消费主义中的重现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购物行为提升到了人类学考察的层面,读来令人脊背发凉,又不得不拍案叫绝。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引入西方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东方哲学中关于“象”与“道”的思考,这种跨越哲学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和深度。这是一本能让你在深夜里点亮台灯,迫不及待地去查阅背景资料,并尝试在自己的论文或工作中应用新视角的“工具书”,它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我曾经读过一些同类型的书籍,它们往往要么过于偏重语言学的分支,要么过于沉溺于后现代的解构,显得有些偏颇。然而,这本作品的宏大视野和平衡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观点熔于一炉,并且非常审慎地处理了权力与符号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对“能指”和“所指”的论述鞭辟入里,尤其是在分析艺术作品和意识形态宣传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令人叹服。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缺席的符号”如何塑造意义的探讨,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思维训练,它要求读者去关注“没有被表达出来的部分”,这在解读政治修辞或商业营销时具有极强的实操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你如何“看”,更教会了你如何“不看”——即如何识别那些精心设计的视觉和语义陷阱。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领悟,如同品鉴一坛陈年的老酒。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时,我还有些忐忑,生怕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抽象的哲学思辨。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总能在理论的阐述间隙穿插恰当的实例,让原本高冷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起来。它并没有将读者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充满启发性的对话,不断抛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质疑既有的判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迷因”和“数字符号”演变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用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符号的生命周期正在如何被加速和稀释,这对我们这些身处数字洪流中的人来说,是极具警醒意义的。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尽管内容深刻,但流畅的行文使得阅读体验保持了高度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符号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元认知指南,对提升个人的信息辨识能力有奇效。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深层意义的符号系统。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将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使我得以窥见隐藏在语言、艺术乃至社会结构背后的运作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在跨文化比较上的深度,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明在符号诠释上的差异与共性,这让我对“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连走在街上看到一个路牌、听到一句广告语,都会不自觉地去探究其背后的意图和符号负载的文化重量。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对符号学理论的梳理清晰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对于想要系统了解符号学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魔力,它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散文般的韵味。我最欣赏它处理“情感符号”的方式,它没有将情感视为纯粹的主观体验,而是将其纳入到社会共识和文化建构的框架内进行分析,比如对“悲伤”这一情绪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符号化、表演化的论述,非常精妙。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领你穿越符号的迷宫,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冷冰冰地抛弃了人文学的温度,反而是在最冷静的分析中,透露出对人类交流困境的深切关怀。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次的符号编码和解码,而这本书,正是那本最高级的“解码手册”。它强迫你去审视自己身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符号印记,并质疑这些印记是否真正属于你自己。对于任何希望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头脑的思考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