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房屋建築學》係統介紹瞭民用與工業建築設計原理與構造方法的相關內容。全書共分15章,包括概論、建築平麵設計、建築剖麵設計、建築體型和立麵設計、常用建築結構概述、建築防火與安全疏散、民用建築構造概述、基礎與地下室、牆體、樓地層及陽颱、雨篷、屋頂、樓梯等垂直交通設施、門窗、變形縫、工業建築設計概論,附錄配有建築設計施工常用的一些圖紙的名稱。
為使學生能夠綜閤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房屋建築學》每章後附有思考題,部分章節後附有課程設計指導書與任務書,並在書的附錄中配有商業和住宅建築設計常用圖紙的名稱。
《房屋建築學》主要作為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或土木類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從事建築設計、房地産開發、建築施工的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建築及構成建築的基本要素
1.1.1 建築
1.1.2 建築的基本要素
1.2 建築物的分類與等級劃分
1.2.1 建築的分類
1.2.2 建築物的等級劃分
1.3 房屋建築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1.4 建築工程設計的內容、程序及要求
1.4.1 建築工程設計的內容
1.4.2 建築設計的程序
1.4.3 建築設計的要求
1.4.4 建築設計的依據
◇思考題
第2章 建築平麵設計
2.1 概述
2.1.1 平麵設計的內容
2.1.2 平麵設計解決的問題
2.2 建築物平麵功能劃分
2.2.1 使用部分的平麵設計
2.2.2 交通聯係部分的平麵設計
2.3 建築平麵組閤設計
2.3.1 建築平麵功能分析
2.3.2 建築平麵組閤形式
2.3.3 基地環境對平麵組閤的影響
◇思考題
第3章 建築剖麵設計
3.1 建築剖麵形狀及各部分高度確定
3.1.1 建築高度及剖麵形狀的確定
3.1.2 各部分高度的確定
3.2 建築物層數的確定
3.2.1 城市規劃的要求
3.2.2 建築使用性質的要求
3.2.3 建築結構類型、材料和施工的要求
3.2.4 建築防火及城市消防能力的要求
3.2.5 社會經濟條件的要求
3.3 剖麵組閤及空間的利用
3.3.1 建築剖麵的組閤方式
3.3.2 建築空間的有效利用
◇思考題
第4章 建築體型和立麵設計
4.1 建築體型和立麵設計的要求
4.2 建築體型的組閤
4.3 建築立麵設計
◇思考題
第5章 常用建築結構概述
5.1 概述
5.1.1 建築與結構的關係
5.1.2 建築結構的分類
5.2 牆體承重結構
5.2.1 砌體牆承重結構
5.2.2 鋼筋混凝土牆承重體係
5.3 骨架結構體係
5.3.1 框架結構體係
5.3.2 框-剪結構體係與框-筒結構體係
5.3.3 闆柱結構體係
5.3.4 單層剛架、拱及排架結構體係
5.4 空間結構體係
5.4.1 薄殼結構
5.4.2 摺闆結構
5.4.3 空間網格結構
5.4.4 懸索結構
5.4.5 膜結構
5.5 筒體結構
5.5.1 框筒結構
5.5.2 筒中筒結構
5.5.3 筒束結構
5.6 巨型結構體係
5.7 世界著名超高層建築結構體係選用舉例
◇思考題
第6章 建築防火與安全疏散
6.1 建築火災概述
6.1.1 建築火災知識
6.1.2 建築防火基本概念
6.2 建築總平麵防火設計
6.2.1 建築分類及危險等級
6.2.2 防火間距及消防車道
6.2.3 建築總平麵防火設計實例
6.3 建築平麵防火設計
6.3.1 防火分區設計標準
6.3.2 建築平麵防火設計
6.3.3 水平防火分區及其分隔設施
6.3.4 竪嚮防火分區及其分隔設施
6.4 地下建築防火設計
6.4.1 地下建築火災特點
6.4.2 地下建築防火設計
6.5 安全疏散設計
6.5.1 安全分區與疏散路綫
6.5.2 安全疏散時間與距離
6.5.3 安全齣口與疏散樓梯
6.5.4 其他安全疏散設施
6.5.5 安全疏散設計實例
6.6 火災自動報警係統及消防設備
6.6.1 火災自動報警係統
6.6.2 建築消防設備
◇思考題
第7章 民用建築構造概述
7.1 建築構造研究的對象
7.2 建築構件的組成及作用
7.3 影響建築構造的因素
7.3.1 荷載因素的影響
7.3.2 環境因素的影響
7.3.3 技術因素的影響
7.3.4 建築標準影響
7.4 建築構造設計的基本原則
7.4.1 滿足建築使用功能的要求
7.4.2 有利於結構安全
7.4.3 技術先進
7.4.4 閤理降低造價
7.4.5 美觀大方
7.5 建築構造圖的錶達
7.5.1 詳圖的索引方法
7.5.2 剖視詳圖
7.5.3 詳圖符號錶示
◇思考題
第8章 基礎與地下室
8.1 地基與基礎
8.1.1 地基與基礎的概念
8.1.2 基礎應滿足的要求
8.1.3 地基應滿足的要求
8.1.4 地基的類型
8.1.5 案例
8.2 基礎的埋置深度及其影響因素
8.2.1 基礎埋置深度概念
8.2.2 基礎埋深影響因素
8.3 基礎的類型與構造
8.3.1 剛性基礎與柔性基礎
8.3.2 基礎按構造形式分類及特徵
8.4 基礎構造中特殊問題的處理
8.4.1 不同埋深的基礎
8.4.2 基礎管溝
8.5 地下室構造
8.5.1 地下室的分類
8.5.2 地下室的構造組成
8.5.3 地下室的防潮、防水構造
◇思考題
第9章 牆體
9.1 牆體的設計要求及類型
9.1.1 牆體的作用
9.1.2 牆體的設計要求
9.1.3 牆體的類型
9.2 砌體牆的基本構造
9.2.1 砌體牆材料
9.2.2 砌體牆組砌方式
9.2.3 砌體牆的尺度
9.2.4 砌體牆的細部構造
9.3 隔牆、隔斷的基本構造
9.3.1 隔牆
9.3.2 隔斷
9.4 非承重外牆闆與幕牆的基本構造
……
第10章 樓地層及陽颱、雨蓬
第11章 屋頂
第12章 樓梯等垂直交通設施
第13章 門窗
第14章 變形縫
第15章 工業建築設計概論
附錄A 常用商業建築施工圖紙目錄
附錄B 常用住宅施工圖紙目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建築技術
建築技術是實現建築設計的條件和手段,是指房屋用什麼建造和怎樣建造的問題,如建築材料技術、結構技術、施工技術和建築設備等。結構和材料構成建築的骨架,設備是保證建築物達到某種要求的技術條件,施工是保證建築物實施的重要手段。
建築技術具體包括建築材料與製品的生産、建築設備、施工機具,也包括瞭建築設計理論、工程計算理論、施工方法與管理理論等等。新的建築技術齣現,又為新型的、現代化的建築設計提供瞭構思創造的營養和奠定瞭基礎。如果沒有建築技術,建築設計隻能是紙上談兵。
1)建築結構
結構為建築提供閤乎實用的空間,並承受建築物的全部荷載,是建築物中不可變動的部分,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結構的堅固程度直接影響著建築物的安全和壽命。
2)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對於結構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磚的齣現,使古典建築中拱券結構得以發展;鋼和水泥的齣現又促進瞭高層框架結構和大跨空間結構的發展;而塑膠材料則使得充氣建築以全新的麵貌齣現。
建築材料同樣對建築裝修和構造也十分重要。如玻璃的齣現給建築帶來瞭更多的方便和光明,油氈的使用解決瞭平屋頂的防水問題。目前越來越多的復閤材料齣現瞭,在混凝土中加入鋼筋,大大增強瞭混凝土的抗彎能力;在鋁材、混凝土材料等內設置泡沫塑料、礦棉等夾心層可以提高其隔聲和隔熱效果等。
3)建築施工
建築施工一般包括兩個方麵: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前者主要指人的操作熟練程度、施工工具和機械、施工方法等;後者則指材料的運輸、進度的安排和人力的調配等。
20世紀初,建築施工開始瞭機械化、工廠化和裝配化的進程,大大提高瞭建築施工的速度。機械化是指建築材料的運輸、攪拌、吊裝等均采用機械操作,門窗等配件采用機械加工;工廠化則強調各種構配件都在工廠預製,簡化施工現場作業量;裝配化是用吊車等設備吊裝預製好的主體結構,例如某住宅樓用塔式起重機吊裝主體結構,每天就可以完成一個單元三戶的工作量。
近年來我國一些大中城市中的民用建築,以設計定型化為前提,正逐步形成瞭設計與施工配套的全裝配大闆式、框架掛闆、現澆大模闆等工業化體係。
3.建築形象
建築物既是物質産品,又有其藝術形象。建築形象不僅包括建築外部的形體和內部空間的組閤,還包括錶麵的色彩和質感,以及建築各部分的裝修處理等藝術效果,是建築功能與技術的綜閤反映。
建築形象和其他造型藝術一樣,涉及文化傳統、民族風格、社會思想意識等方麵的因素,並不單純是美觀問題。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審美標準和對美的價值取嚮也在緩慢地發生著變化。
前言/序言
本書按照“土木工程”專業人纔培養目標對“房屋建築學”課程的基本教學要求,依據我國現行國傢規範、標準,為適應培養應用技術型人纔編寫而成。
本書重點介紹瞭民用建築設計原理與構造,工業建築僅作一般介紹。內容上精心組閤,文字通俗易懂,圖文並茂,論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便於學習和理解。全文注重理論內容的精練,以“實用”為主要宗旨,突齣實踐內容的重要性。
本教材由北京城市學院郝峻弘任主編,北京城市學院李文利、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董慧娟、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周凡、北京城建集團李楠華、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張鳳紅任副主編。編寫成員及編寫的具體分工為:第1、3、6章由北京城市學院郝峻弘編寫;第2、4、12章由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董慧娟編寫;第5、8、9章由北京城市學院李文利編寫;第7、10、11章由北京城建集團李楠華和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張鳳紅編寫;第13、14章由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王蕾編寫;第15章、附錄A、附錄B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周凡編寫。本書由郝峻弘、周凡最後統稿、定稿。
本書的編寫工作得到瞭院校領導和許多教師的支持和幫助,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參考和藉鑒瞭許多國內同類教材和相關的文獻資料,在此特嚮有關作者緻以深切的謝意。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和不足,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璀璨文明的迴聲:一座古老城邦的物質與精神考古 本書並非探討現代建築的結構力學、設計規範或是城市規劃的宏觀藍圖。相反,它將引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深入探尋一座早已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古老城邦——“曦光城”——其物質遺存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文化意涵與社會生活圖景。我們將以考古學的視角,結閤文獻資料的零星綫索,試圖重建這座城邦曾經的輝煌與日常,挖掘其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節點所留下的獨特印記。 第一章:塵封的基石——曦光城的地理脈絡與早期聚落 我們將從曦光城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入手。通過對考古發掘齣土的地質樣本、土壤成分以及古氣候模擬的研究,勾勒齣曦光城曾經的地理風貌:河流的蜿蜒,山巒的阻隔,以及適宜農耕的平原。這些自然條件不僅塑造瞭城邦的早期選址,更深刻影響瞭其資源的獲取方式、貿易路綫的形成以及防禦體係的構建。 隨後,我們將審視曦光城最古老的聚落遺址。這些遺址的分布規律,房屋的初步形態,以及早期工具和陶器的類型,將為我們揭示最原始的定居模式和生活痕跡。我們會關注那些散落在地錶的石器、骨器,以及簡陋的夯土建築遺跡,它們如同沉默的證人,訴說著先民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一步步奠定文明的基石。在這裏,我們並非研究房屋的建造技術,而是探究早期人類如何利用自然材料,以最樸素的方式,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並從中萌發齣最初的社群組織和文化意識。 第二章:智慧的烙印——曦光城的社會結構與權力雛形 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我們開始觸及曦光城更復雜的社會肌理。那些規模更大、布局更規整的建築遺址,例如可能存在的公共集會場所、早期祭祀建築或是相對集中的居住區,都暗示著社會分工的齣現和權力結構的萌芽。 本書將重點分析那些帶有明顯等級特徵的墓葬。墓中隨葬品的數量、種類以及精美程度的差異,直接反映瞭當時社會階層的分化。我們將解讀那些可能象徵著統治者、祭司或戰士身份的物品,它們並非建築構件,而是承載著社會身份、宗教信仰和軍事力量的符號。 此外,我們會從齣土的器物和壁畫(如果存在)中,嘗試還原曦光城的社會關係網絡。傢庭的組織形式、氏族的結構,以及部落間的互動模式,都可能在那些古老的遺物中留下蛛絲馬跡。我們所關注的並非建築如何體現傢庭單元,而是傢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其生活方式、信仰習俗如何在遺址中得以體現。 第三章:精神的寄托——曦光城的信仰體係與精神世界 每一個古老的文明都離不開精神世界的支撐。曦光城的居民也不例外。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可能存在的宗教祭祀遺址、神廟遺跡以及與宗教活動相關的器物。 我們將考察祭壇的結構、祭品的種類,以及那些刻畫著神祇形象或宗教符號的石碑與陶片。這些並非建築的功能性描述,而是對當時人們如何與超自然力量溝通、如何尋求神祇庇佑的解讀。我們會試圖理解他們的宇宙觀、死亡觀,以及那些支撐他們精神世界的信仰體係。 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骨骸,特彆是那些帶有陪葬品的墓穴,不僅是社會地位的體現,更是當時人們對來世的想象和對逝者的追思。我們將審視這些埋葬習俗,它們反映瞭怎樣的生死觀,以及怎樣的情感寄托。本書並非研究墓室的建築形製,而是通過墓葬所反映的精神世界,去理解一個文明的情感深度。 第四章:生活的印記——曦光城的日常生活與技術萌芽 拋開宏大的敘事,我們將深入曦光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考古發掘齣的居住區遺址,即使是破敗的殘垣斷壁,也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我們將從竈坑、儲藏坑、生活用具的殘片中,還原他們一日三餐的食材、烹飪方式,以及衣食住行的細節。 那些磨損的石磨、破碎的陶罐、遺落的紡輪,都如同生活在眼前的片段。我們會探討當時的農業技術,他們種植何種作物,飼養何種牲畜。我們會研究冶金、製陶等早期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是如何服務於日常生活,又是如何推動社會進步的。 本書在這裏並非關注房屋的內部布局或材料的強度,而是通過對生活痕跡的細緻描摹,去感受曦光城居民的辛勤勞作,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以最本真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第五章:交流的脈絡——曦光城的貿易與文化互動 一座城邦的興盛,離不開與其他區域的交流。我們將審視曦光城的貿易網絡。通過分析遺址中發現的、並非本地齣産的礦物、貝殼、珍稀動植物遺骸,以及外來風格的陶器和工具,我們可以勾勒齣曦光城與其他區域的貿易路綫和交往範圍。 這些貿易活動不僅帶來瞭物質上的交換,更促進瞭文化的傳播與融閤。我們會探討外來文化對曦光城的影響,以及曦光城的獨特文化如何被其他區域所接受。這種跨區域的互動,是理解曦光城作為一個文明節點的重要維度。本書在此並非研究古代的交通設施,而是通過貿易物品本身,去理解一個文明的開放程度和對外連接。 結語:時間的迴響——曦光城留給我們的啓示 在對曦光城進行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解讀後,我們將迴望這座古老城邦留下的文明遺産。它並非一座僅憑堅固磚石堆砌的建築,而是承載著先民們的智慧、情感、信仰與生活方式的載體。 本書的目的,並非為今天的建築設計提供任何直接的參考,而是試圖通過對一個已逝文明物質遺存的深度解析,去啓發我們思考文明的本質、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我們與過去之間那深刻而持久的聯係。曦光城的興衰,或許能為我們今天的社會提供一些跨越時空的啓示,讓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文明,並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