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52-9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GB 50152-9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结构工程
  • 试验方法
  • GB50152-92
  • 建筑标准
  • 土木工程
  • 材料测试
  • 规范标准
  • 工程质量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19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85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92)》是根据原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在本标准的编制过程中,标准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科研成果和试验工作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试验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鉴于本标准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混凝土结构试验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我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北京安外小黄庄),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试验结构构件的制作及材料基本力学性能
第三章 量测仪表、加载设备及试验装置
第一节 量测仪表
第二节 加载设备
第三节 试验装置

第四章 试验荷载和加载方法
第一节 加载图式和加载方案
第二节 试验荷载的确定
第三节 加载程序
第五章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第六章 变形的量测
第一节 试验结构构件的整体变形
第二节 试验结构构件的局部变形
第三节 试验结构构件变形的量测时间

第七章 抗裂试验与裂缝量测
第一节 试验结构构件的抗裂试验
第二节 试验结构构件裂缝的量测
第八章 承载力的确定

第九章 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
第一节 试验原始资料整理
第二节 变形量测的试验结果整理
第三节 抗裂试验与裂缝量测的试验结果整理
第四节 承载力试验结果整理
第五节 试验结果的误差及统计分析

第十章 专门试验
第一节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学性能试验
第二节 混凝土受弯构件等幅疲劳试验
第三节 钢筋和混凝土粘结强度对比试验
第十一章 安全与防护措施
附录一 加载装置
附录二 常用试验记录表格
附录三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精彩书摘

  第四章 试验荷载和加载方法
  第一节 加载图式和加载方案
  第4.1.1条 试验结构构件宜采用与其实际工作状态相一致的正位试验。
  当需要采用异位(卧位、反位)试验时,应防止试验结构构件在就位过程中产生裂缝,不可恢复的挠曲或其它附加变形,并应考虑构件自重的作用方向与实际作用方向不一致的影响。
  第4.1.2条 当屋架、桁架等结构仅作刚度、抗裂、裂缝宽度试验时,可采用两榀结构卧位对顶或平列正位并安放屋面板或檩条和垂直支撑后进行加载试验。
  第4.1.5条 试验结构构件的加载图式应符合计算简图。当试验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控制截面(或部位)上产生与某一相同作用效应的等效荷载进行加载,但应考虑等效荷载对结构构件试验结果的影响。
  第4.1.4条 当一种加载图式不能反映试验要求的几种极限状态时,应采用几种不同的加载图式分别在几个试验结构构件上进行试验。
  如果在一种试验结构构件上做过第一种加载图式试验后经采取措施能确保对第二种加载图武的试验结果不会带来影响时,可在同一试件上先后进行两种不同加载图式的试验。
  第4.1.5条 对试验结构构件施加荷载的装置和方法应根据结构构件的类型、加载图式及设备条件进行选择。对于常见的各种结构构件,加载装置可按本标准附录一采用。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研究》 本书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前沿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及其先进测试技术,旨在为工程结构设计、材料研发与质量控制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严谨的实验指导。 本书内容涵盖了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复合材料以及传统结构材料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我们深入探讨了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关注了材料在极端荷载、长期服役以及侵蚀性介质作用下的演化规律。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的本构关系与长期性能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高性能混凝土(HPC)的设计理念、配合比优化及其力学响应特性。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调控与强度发展 详细介绍了超细粉末材料(如纳米二氧化硅、高炉矿渣粉)对水泥水化过程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如何影响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界面过渡区(ITZ)的致密化程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量化分析了微观孔隙率与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了不同养护制度对早期强度发展速率的影响,并建立了适用于工程预测的强度增长模型。 1.2 弹塑性本构模型与本构关系重构 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本书提出了适用于大变形和复杂应力状态的本构模型。这包括对弹性模量、泊松比的精确测定方法,以及在受拉和受压区域如何准确描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别探讨了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后现象和塑性损伤积累机制,构建了基于损伤力学的先进本构模型,以更真实地模拟结构在地震、风振等动荷载下的响应。 1.3 长期性能评估:徐变与收缩 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是评估其服役寿命的关键。本书详细阐述了试验室内模拟长期环境(如恒定湿热、温度梯度)的徐变试验方法。研究了细骨料用量、水胶比、外加剂种类对干燥收缩和自生应力的影响。建立了预测结构构件在数十年尺度内变形的数学模型,为预应力结构和厚大截面构件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结构材料的耐久性与环境侵蚀研究 材料的耐久性直接决定了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本部分聚焦于材料抵抗化学侵蚀、物理损伤以及生物侵蚀的能力。 2.1 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机制与寿命预测 深入探讨了氯离子侵蚀和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过程。详细描述了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在评估钢筋钝化膜完整性方面的应用。通过加速腐蚀试验(如电化学加速浸盐法),研究了不同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密实度对锈蚀启动时间(Time to Initiation)和锈蚀速率(Rate of Propagation)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风险评估的钢筋腐蚀寿命预测模型。 2.2 抗冻融循环与抗渗性能的量化评价 针对寒冷地区的工程应用,本书详细介绍了根据国际标准(如ASTM C666)进行的抗冻融循环试验流程,重点分析了内部微观结构(特别是胶体钙矾石的形态)如何影响材料抵抗冰晶膨胀的能力。同时,对混凝土的抗水渗透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压力渗透法和真空吸水法的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为水工结构和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2.3 新型化学侵蚀防护策略 研究了阻锈剂(如胺类、硅烷类)和渗透型防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增强作用。通过与未处理对照组的对比,量化分析了这些防护措施对降低氯离子迁移率和抑制硫酸盐侵蚀反应的有效性,并探讨了防护剂在材料内部的迁移深度和持续作用时间。 第三部分:先进功能材料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本部分探索了材料科学在土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以及利用现代传感技术对结构进行实时评估的方法。 3.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修复中的应用 着重介绍了碳纤维(CFRP)、玻璃纤维(GFRP)等高强度纤维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界面粘结特性。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和层间剪切试验来评估FRP片材与基材之间的粘结强度和长期耐久性。探讨了FRP在既有钢筋混凝土梁、柱加固修复中的受力机理和失效模式。 3.2 智能材料与结构健康监测(SHM)集成 本书介绍了将压电材料、光纤光栅传感器嵌入到混凝土内部的可行性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嵌入式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变、温度、声发射信号,从而监测材料内部的微裂缝萌生和扩展过程。讨论了基于振动响应分析的结构整体健康状态评估技术,实现了对结构损伤的早期、无损识别。 3.3 混凝土内部状态的无损评价技术 系统介绍了超声波透射法、回弹法以及地质雷达(GPR)在评估结构内部质量和损伤方面的原理及局限性。重点阐述了如何结合不同无损检测手段的数据进行综合判读,以准确确定混凝土的密实度、是否存在空鼓、夹层或钢筋锈蚀的严重程度,从而为结构评估和维护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结语 本书内容体系严谨,实验方法描述详尽,数据分析深入,力求在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研究人员、结构工程师以及材料科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本书致力于推动工程材料向更安全、更耐久、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规范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把它当作我工具箱里最可靠的“瑞士军刀”。我期望它能像一本详尽的实验记录簿那样,清晰地勾勒出所有关键测试的流程图:从试样的取样、称量、混合,到养护环境的温湿度控制,再到最终的破坏性测试和无损检测。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结果精度要求极高的试验,比如动态模量测定或疲劳性能评估,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仪器校准、环境误差补偿的详细说明。如果它能包含大量实证案例,展示在不同批次材料或不同施工条件下,试验结果的离散程度和如何科学地处理这些异常值,那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更侧重于对测试方法进行宏观定义和分类,对于那些需要精细化操作才能保证数据有效性的细节处理,着墨不多。这使得我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频繁地参照其他更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术文件,或者依靠资深专家的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更偏向于“标准制定者”的视角,而非“一线操作者”的急需品。

评分

作为一名结构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我对“标准”二字有着本能的敬畏与依赖,毕竟结构的安全性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混凝土(例如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或特殊抗裂混凝土)在进行性能验证时,其试验方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设计阶段,我们往往需要基于可靠的试验数据来确定材料的强度等级、弹性模量以及收缩徐变参数。因此,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这些核心参数的测试规范,并且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试验数据反推或校核结构设计参数的理论依据,那它的价值将无可估量。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的科学逻辑链条。例如,在耐久性测试方面,如果它能细化到渗透性、抗氯离子迁移率的精确试验流程,并结合不同环境(如海洋环境、高寒地区)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技术参考宝典。目前的阅读感受更像是在查阅一份经过高度抽象和简化的技术目录,许多关键的实验细节和理论支撑被轻轻带过,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过于广阔,这在严谨的工程领域,是需要谨慎对待的。

评分

这本号称是国家标准的书籍,从书名上看,聚焦于“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着实让人期待它能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严谨、可操作的实践指南。然而,当我翻阅这套资料时,我立刻意识到它可能更偏向于一个宏观的政策或程序性文件的集合,而非一本详尽的、手把手的实验操作手册。我原以为会看到关于骨料级配的精确测量步骤、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测试(比如坍落度)的各种设备规格、不同龄期试块的制作与养护的微小气候控制要求,甚至是抗压、抗折强度测试中的加载速率标准和数据记录格式。想象中,每一章都应该充斥着图示、流程图以及针对特定测试场景的疑难解答。但实际情况是,它似乎更关注于“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哪类测试”的宏观框架搭建,或者是一些术语的官方界定。对于真正需要动手操作,比如在工地现场快速判断原材料是否合格,或者在实验室里对特殊配合比进行性能验证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可能缺乏足够的“干货”。它更像是一份行政要求或质量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需要读者自己去结合其他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行二次消化和应用,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场人员来说,无疑增加了理解和执行的门槛。我希望它能更贴近一线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具操作指导性的内容。

评分

从文献管理和系统学习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标准规范应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可检索性。我希望这本书在结构上能够清晰地划分出不同测试项目的独立章节,并确保章节之间的引用关系明确无误。例如,关于“原材料性能检验”与“成品的力学性能检验”之间应存在明确的衔接点和数据传递逻辑。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比较线性的叙述方式,虽然涵盖了体系内的所有要素,但信息密度分布似乎不够均匀。对于那些跨界阅读的工程师——比如材料学家想了解结构工程师的验证需求,或者结构工程师想深入理解特定材料试验的局限性时,这种一体化的结构反而可能造成信息的快速淹没。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模块化、更便于快速定位特定试验要求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精心编制的索引或目录,能够引导读者迅速找到他们当前关注的那个特定标准条文,而不是需要完整地通读整本书来搜寻碎片化的信息点。

评分

对于任何工程标准而言,时效性和前瞻性都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尺。混凝土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胶凝材料、绿色配合比层出不穷,要求试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科学地评价新技术的可靠性。我期待这本规范能体现出对现有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例如,它是否纳入了基于光纤光栅等先进传感器的实时监测技术在结构试验中的应用规范?对于新一代的耐久性评价体系,例如基于加速老化而非传统长时间浸泡的测试方法,是否有相应的标准指导?一本停留在传统测试方法的规范,虽然在既有工程中仍然有效,但在指导未来研究和新型结构设计方面,其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这次的体验更像是在回顾一个既定但略显陈旧的框架,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似乎未能充分展现出对未来技术挑战的应对能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本具有“生命力”的标准,能够引导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迈进,而不是仅仅固化当前的常规操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