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大牛市·股殇》在网上流传已广,“市场正常,我观望;市场扭曲,我介入”,作者在小说中以无可争辩的亲身经历,揭秘了敢死队发动行情和境外热钱、民间配资运作个股的路径与方法,其中的逻辑已被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套利机构当成教程和案例进行研究和应用。作为国内罕见的专业描写大牛市的小说,《大牛市·股殇》过去一直是在网络上流传,被众多读者追捧,当作投资圣经研读与收藏。本书是作者授权中信出版社进行公开出版。
经历四轮牛熊跌荡,作者历经时间沉淀的交易逻辑和人性感悟,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关于国内市场的特点与生态、亏损的原因与应对,热钱、配资、敢死队、多空、牛熊、涨跌停、杠杆、风险等等,小说都做了揭秘和独特而富有洞见的思考,往往在轻描淡写之间,一语道破股市的本质。
股市的发展总是呈波浪形的反复,既有谷底,又有波峰,堪称中国股市百科全书的《大牛市·股殇》小说,揭开幕布,带你读懂中国股市。
《大牛市·股殇》在出版之前,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作为专业描写大牛市的图书,盈亏、涨跌、多空、贪婪、恐惧,小说几乎写尽了股市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描写与分析被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套利机构当作教程和案例研究与应用,许多投资者更是将其当成投资圣经研读与收藏。
作为小说,本书描写了一个精彩跌荡的吸金故事:上海陆家嘴最牛证券部老总张松海,年轻有为,不到30岁已跻身金融圈上流,在上司谢佳人的帮助下,秘密接引境外热钱,伙同关系人炒作A股,在牛市到来前野心勃勃,最终无法克服贪欲,共同走向罪恶的深渊……而两个没有任何身世学历背景的年轻人王志和孙超,却在牛市当中成长起来,攀升到了职业的颠峰……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孕育、发展、欢乐、死亡;一群投身其中的人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意气风发,最终则有锒铛入狱、有避走国外、有堕楼自戕、有功成隐去,有继续在股海里浮沉,而新炒手、新的投机者又起,开始新一波轮回。
热钱、配资、敢死队、大牛市、跌停、涨停、割肉、套牢、杠杆、风险,《大牛市·股殇》写尽了股市与人性百态,堪称中国股市的百科全书。
诸葛就是不亮(网名),现居上海。担任过证券营业部除财务主管以外的所有岗位,亲历了四轮牛熊,是中国证券市场衍生品交易的第一批参与者;长期实践在中国投机市场的各个领域,以对冲交易和套利交易为主。2012年离开券商,专职从事套利研究和交易。
第一部分
国债的机关
消失无影又无踪的完美方法
一个投机家的最后投机
炒单王子的梦想
拼心理才是交易的本质
成为伟大的投机家的条件
逃跑投机家的最后展示
青涩的朦胧美
“快”字诀第一
股市众生相
剖析解放南
左右逢源的天秤座
野心三部曲之一:热钱想来
野心三部曲之二:财富想追
野心三部曲之三:模式想学
掮客的钩心斗角
探秘解放南之一:没有硝烟的战场
探秘解放南之二:思考角度的与众不同
探秘解放南之三:借题发挥的经典例子
探秘解放南之四:游资的胃口
野心的兑现
偷学模式的总结
洋洋得意的孙超
群英会之一:挣钱的底气
群英会之二:甩开膀子干吧
群英会之三:战略规划师的梦想
小两口的打情骂俏
证券营销秘籍:客户的需求
第二部分
谈女人的类型
法庭和盘面的双重收获
不是技术而是运气
夜色凉如水
中国股市的季节特点
操盘秘籍之传统手法
操盘秘籍之控制与反控制
只牵线不失身
一起showhand
没有太好,不会太坏
强人的气场
各自的算盘
融资三角
证券营销秘籍:利润是核心
来点实用的管理学小游戏吧
投机的档次
宏观分析的落脚点
上证指数顶底的巧合
谈谈ETF的套利
追求什么?
跌破千点的定格照
超级资金的运作思路
二十四孝男朋友
孙超的初恋
炒单要素ABC
恋爱需要悟性
小掮客的“小白”
无法表达也是痛苦的一种
装不满的贪欲
中国股市的季节特点
背离,也许当时看是合理的,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嘛,但放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跨度看,实际上是违背规律的。遇到这种时候,就要善于从市场的纠偏中挣钱。华鼎鑫选中长线股有3个标准:(1)股价在5~9块。太便宜不行,说明基本面太差,太贵也不行,有高价接盘的风险。(2)每股盈利是不要超过3分钱。亏损有ST的风险,虽然也许会重组,盈利太多有增发和配股的可能,再融资在2002~2005年基本上是人人喊打。(3)流通股本别太大,超过2亿的流通盘基本不碰。这些都经历过实践检验,在长期大熊市里,是好的操作思路。股民,股民,之所以叫股民,那跟农民的阶级是一样的!
对于华鼎鑫和梁鸿宾来说,运作一个2亿的项目还是第一次。
2005年初的中国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两地加在一起也不到100亿,对于一个2亿的盘子,想在市场里自由转身还是需要相当的技巧。
华鼎鑫充分展示了他的实力:他最擅长的是选股和买入。从2000年底,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六将所有的股票都过一遍。这是个繁杂浩大的工程,单单把1300多家上市公司看一轮K线,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
这项工作带来了个zuida的好处:对市场无比熟悉。华鼎鑫有个绝活,只要你报得出股票名称,他就报得出代码——这便是熟悉的成果。由于对市场异常熟悉,所以单一个股的变化也比较敏感,在微观操作上,可以把一些形态好的个股纳入自己的观察范围,华鼎新也是如此做的,基本上每次挑选总能找到几个短线形态不错的个股。
其实zuida的收获还在于对市场的整体判断。华鼎鑫清楚地记得2001年中自己翻看个股,股价低于10块钱的个股极少,这让他大为困惑。往常看一遍个股总有几个相得中的中长线,但那时他经常看了一轮一只个股也挑不出,给他的感觉是相得中的都贵了,很贵;便宜的都是垃圾。当时的他只是隐约觉得市场有问题,后来便是一轮异常残酷的下跌。
后来他对自己的这种研究方法也认真总结了下,凡是他挑不出股票的时候,往往就是市场已经背离了他所认知的常识的时候。这种背离,也许当时看是合理的,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嘛,但放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跨度看,实际上是违背规律的。遇到这种时候,就要善于从市场的纠偏中挣钱。因此,华鼎鑫在交易理念上是个抓别人错误挣钱的人。
香港的资金过来之前,他和梁鸿宾都已经在自己的自选股里找好了要操作的标的。华鼎鑫选中长线股有3个标准:(1)股价在5~9块。太便宜不行,说明基本面太差,太贵也不行,有高价接盘的风险。(2)每股盈利是不要超过3分钱。亏损有ST的风险,虽然也许会重组,盈利太多有增发和配股的可能,再融资在2002~2005年基本上是人人喊打。(3)流通股本别太大,超过2亿的流通盘基本不碰。这三个标准也许很多人看上去要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这些都经历过实践检验,在长期大熊市里,是好的操作思路。
梁鸿宾的操作思路则略有不同,他更喜欢运作一些长期项目,并在这些长期项目中来回做短差。长期项目标的的选择跟他自己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他非常喜欢商业城这个票,曾经有数年一直在做它的大波段。
其实这种操作模式在熊市是非常常见的。在漫长的熊市时间跨度里,交易者只能用偏保守的方式参与市场,以免过分冲动的交易模式伤害到自己的本金安全。最极端的是有客户无论牛熊始终坚持在一只股票里,牛市挣利润,熊市挣份额,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真的开始大批量买进股票的时候,华鼎鑫才发现自己的选股标准还是有问题的。2亿的资金不是20万,可以一瞬间满仓。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尽量让自己的买入不把盘子影响得太过分,这时候需要用到很多技巧,比如一边买,一边压,或者当日在盘中不停地做T+0a。由于行情持续低迷,标的股票的成本区域异常的高,所以你就算在里面翻跟头也没人搭理。就这样经过10多个交易日,华鼎鑫总算是把单个股票的建仓完成了。
张松海的支持就是允许他下挂拖拉机账户,福鑫投资这个机构户的下面挂了600张深圳股东卡和700张上海股东卡。华鼎鑫一度很担心这些股东卡的来路,害怕将来有人找上门要账,张松海跟他说这些卡都是来自于苏北农村,80一套收的,后来先用了30、40张,发现也没什么问题,华鼎鑫也就不再担心了。
香港资金最初的建仓华鼎鑫用了小半个月,也算是运气不错,刚满上就被抓出来一个涨停板,第二笔资金到账之后赶上了大盘兵荒马乱。自1月中旬开始,大盘连续几天下跌调整,前期的利润被卡掉了不少,但紧接着就大幅度反弹,之后再陆续阴跌五六天,每天跌幅都在1%,时间已经到了2月初,距离春节也仅仅3个交易日。
T+O是一种证券(或期货)交易制度。凡在证券(或期货)成交当天办理好证券(或期货)和价款清算交割手续的交易制度,就称为T+0交易。——编者注
梁鸿宾和华鼎鑫的交易思路在这时候发生了不同,当时的大盘走势看上去是一个镜子里的N。
“我觉得要破位a,我们可以等破位之后再杀入。”梁鸿宾的观点是等。
“破位也是一瞬间的,更何况,可能不破位,”华鼎鑫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股市的季节性特点,长阳线随时会来。”
所谓股市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涨,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但股市略有不同,总的来说,就是提前一季。“冬播春涨,夏收秋藏”才能挣到钱。
打开上证指数的K线图,自2001年熊市以来,季节特点极其分明。逢四季度,基本有全年的低点,逢二季度,基本上是全年的高点,之后就是漫无目的的打酱油行情。
中国资本市场有个最根本的本质:资金推动型市场——全世界的市场都有这个本质。从最简单的供求关系上讲,资金就是需求,筹码就是供应。中国股市,参与交易的主体是散户,但左右市场的资金流动性,是银行体系。
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全世界最独特的,它主导着整个社会的资金供应。好比婚礼上高高的酒杯塔,银行就是最顶上的那几个杯子。央行的印钞机就是握在手里的香槟,先把第一层的银行灌饱了,香槟就从这一层的杯子里溢出,朝其他地方而去——这个过程学名叫流动性注入,一般都发生在一季度,而相反的操作发生在四季度,学名叫流动性抽取。
抽取还是注入,本质上源自中国的结账制度。
银行的结账特点在于每到年底,要把当年到期的贷款逐步收回。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资金逐步的抽离,而企业越到年底越需要大量的现金,一方面用于各种费用的支付和奖励;另一方面用于第二年的一些准备。因此,每年的四季度,都是流动性抽取的过程。
股市处于整个资金链的最下方,流动性一旦发生逆转,股市总是提前反应。这也就是真正资金最紧张是12月底,但股市一般在11月和12月头就看到低点的原因。
过了元旦就刚刚相反,银行体系又可以按照既定的方案发放当年的贷款,为了抢得业务份额,银行在上半年的放款总是迅猛而有力,这就导致最上面的酒杯瞬间就被灌满,之后的香槟流得满地都是,股市也能温和上涨到二季度。这个上涨的过程就是资金持续流入的过程。过了二季度之后,银行新增贷款的数量就有明显的收窄,股市的上涨效应
影响股市资金的因素有很多,但在2001~2005年,由于长线资金不停地抽逃,存量资金被套牢沉淀,新增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那个酒杯架子,所以才有如此泾渭分明的四季出现。
这个事实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让股民认清自己的位置是极为艰难的。
很多股民把自己的地位看得比天都大,动辄“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政府一定要救”之类的语言充斥,这从根子上都是因为认不清自己的地位。
股民、股民,之所以叫股民,那跟农民的阶级是一样的!中央政府对股市的政策就是吃不饱但也饿不死,足够了。在领导们的眼中,做股票的人都是什么?有闲钱、有闲情、有闲心而已。这些人是政策照顾的重点?绝对不可能。
“三闲”人群是最容易被政府忽略的,因为有闲钱,所以不怕赔;因为有闲情,所以不怕脏;因为有闲心,所以不怕伤。在统治阶级看来,这些人注定是整体打酱油的阶层,只要不出现极端恶劣的情况,他们不应该,也不会有所反应,最多腹诽一下,面子上还要装的“老子一直挣钱”,不然怎么有装闲情的高人一等?
因此,当股市与其他地方冲突的时候,被牺牲的注定是股市——因为你稳定嘛。比如国有企业改制困难——找股市;比如央企重组资金需求庞大——找股市;比如社保基金有巨大的窟窿——找股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为中国股市有这样的特点,华鼎鑫坚持要走冬播的路子,2004年的四季度实际上是阴跌为主,与往年相比时间周期似有变化,但他依然用这个理由跟梁鸿宾辩驳。
后来终归是按照华鼎鑫的思路进行了操作,毕竟前两笔资金的打理方还是放在福鑫投资。
要说人的运气来的时候,像发大水一样挡也挡不住。2月1日继续建仓直到满仓;2月2日大盘一根超级长阳线,从1189直接奔到1253,上涨幅度超过5个百分点,那天收盘的时候,你的股票要是没涨停,都不好意思跟股友打招呼。
整个行情有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感觉,压抑在整个市场上的愁云一日之间被掀翻,个股活跃度直线提升,各种题材层出不穷,华鼎鑫重仓的4支个股,当日全线涨停板,整个资金盈利水平超过15%。
张松海在当天福鑫账户里第一支涨停板封上之后就密切关注其余个股的情况,直到收市,他抿抿嘴,拨通了华鼎鑫的电话。
“你好,股神。”张松海笑道。
“我以为你今天撑得住呢。”华鼎鑫的意思是张松海这个电话明显打得晚了,“晚上去high一下?”
“算了算了,天这么冷,而且我明天上午的飞机准备回家过年,”张松海解释道,“晚上还要回家收拾行李。”
“你回去这么早?”华鼎鑫知道张松海不是上海本地人,每到节日都要回家,“本来还想春节哥儿几个好好聚一下。”
“你今年春节不回河南?”张松海问道。
“算了,今年不回去了,”华鼎鑫回答道,“这一两个月事情比较多,压力比较大,我定了除夕夜的飞机去海南,跟老梁一起,去放松一下。”
“哟,向着10万黄色娘子军开拔而去啊!”张松海的嘴巴是从来不肯饶人的,“那我预祝你们旗开得胜。”
“我们就是去放松,这个天气也没法下水,最多在沙滩上看看大腿而已。”华鼎鑫也不避讳,“我们比不得你啊,有娇妻在堂。你春节回你家还是你老婆家?”
“去东北岳父母家。”张松海不愿意多说,“那我明天就不跟你联系了,到时候我飞机直接就走了。”
“合着你这个电话就是跟我告别的啊?”华鼎鑫笑道,“那你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至少要15号了。”张松海翻看日历牌,“开盘是16号,我14号要去深圳开个会。关于营销管理的。”
“你们也是,大过节的还搞培训会议。”华鼎鑫没注意这个日期的特殊,随口答道,“那过完年之后再见了。”
张松海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就明后天吧,财务会把1月的返佣都结算清楚给你。”
“总数大概有多少?”华鼎鑫问,“我自己没数。”
“你这个月折腾的还挺多,我昨天听说干了小三个亿成交量。你自己算吧,3‰的费率,”张松海口算着,“大概40万左右吧,差不太多。”
“哦,那到时候打到你账上?”华鼎鑫电话里也没敢问太细,“回头你把账号给我吧,这边一到账我就给你打过去。”
张松海沉吟了一下,说道:“行,我到时候给你一个其他人名字的账号,你打到那上面去,省得将来有后遗症。”
“我巴不得你干不下去呢。”华鼎鑫开玩笑说道,“我赶紧把你挖过来。”
“拉球倒吧,”张松海笑骂,“行了不扯了,挂了。”
摸着电话,张松海想了半天,还是决定给谢佳人拨一个。
电话就响了一声,谢佳人的声音就从听筒里出现:“你说。”
“说话方便吗?”张松海问道。
“我在新家,这会儿正在整理,乱糟糟的一片。”电话里的谢佳人道。
“上海这边的返佣,你看到账怎么处理?”张松海直接地问,“拿现金有点不方便。”
“这种事情你自己处理就好了,不用跟我招呼。”谢佳人笑着说,“再说了,我哪里给你找别人的账号?”
“用你我的账号都不方便的。”张松海提醒,“用别人的账号你要能控制得住。”
“嗯,我再想想吧。”谢佳人也没有直接回答,“很急吗?”
“也就明后天吧,返佣就下来了,不过会先在这边投资公司账上。”张松海解释说,“只不过华鼎鑫他们很着急,想在春节前给我,我才来问你。”
“实在不行就等春节之后再说吧。”谢佳人说道,“反正你春节又不用。”
“那我来处理吧,到时候跟你说。”张松海知道谢佳人对这种事情仅仅是知道就行了,也不多说,“你收拾东西小心点,我先挂了。”
“嗯。”谢佳人若有所失地望着乱糟糟的屋子。
操盘秘籍之传统手法
如果说,人们的从众心理概率是个固定的数字P,也就是说当有100个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其中会有100P的人是选择跟绝大多数人相同的心理波动特点和实践操作特点,我们说选择从众的人的数字是100P,如果是1000个人,那就是1000P,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呢?
你会说那就是P。说得太好了,就是屁。因为P永远小于1,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小于50%,所以当是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要么完全从众,即P=1,要么完全不从众,即P=0。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当总数越来越少,实际结果与概率的扭曲就越大,而当总数越来越大,实际结果才真正符合从众的基本概率。
在2000年一直到2005年这段时间,书店贩卖的证券类书籍,除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和习题集之外,99%都是在描写跟“庄”有关的内容。
“庄”,俗称机构,别名主力,是实力的象征。想说明这个问题,要把中国证券史用手捋一遍。我们不是历史小说,这里不做深究,仅仅谈谈庄的皮毛。
在99%的跟庄书籍中,都会提到三个步骤,甚至有书专门对这三个步骤进行详尽的分析,进而搭配各类的图表,向读者揭示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看到这个你应该买,看到那个你应该卖,如此如此。
这三个步骤就是大名鼎鼎的吸筹、拉升、派发。庄挣钱的模式跟散户一样,也是低买高卖,所以,所有的所谓操作技巧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思路进行。
“吸筹”,就是尽可能多地在价格便宜的位置买到股票。可能是一只股票,也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国市场的跟风效应异常显著,跟中国人匮乏的想象力明显不成正比。吸筹阶段会运用到相当多的技巧,比较常见的是买多一点抛少一点,既做了差价,又达到了增加持仓的目的。除了极端个别的时候会用非常规的手段迅速拉升建仓——在2002年之前,十次里面也不见得有一次。直到宁波解放南的模式出现,坐庄模式才有了另外一个分支。
整个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资金逐步买入的过程,也是个股持股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一般来说,伴随着吸筹的完成,个股的股价会有相应的温和的提升,个股的成交量也会逐步地缓慢放大。
很多书籍在吸筹这个环节,说得最多的并不是吸筹本身,而是吸筹的末期,偶尔会出现的一个操作:洗盘。
“在吸筹的末期,庄家一般都会有一个打压股价的动作,用来洗掉不坚定的持仓者,这个动作就叫洗盘。”——这句话是那些教科书上对于洗盘的标准解释,可惜完美意义上的主动性洗盘十分罕见。
其间的逻辑是十分混乱的。持有者A和持有者B谁更有持仓欲望老天才知道?对于个股的操作者来说,散户的持仓欲望更强烈还是兑现欲望更强烈,哪个对自己最有利?高价买入被套的持仓欲望更强烈,还是低位持股获利丰厚的人持仓欲望更强烈?散户多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些问题实际上那些书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解答,就已经下了结论:持仓的人越少越好。因此那些写书的人也惯性思维地认为洗盘也是为了继续增持。
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华鼎鑫操纵市场的生涯里,做过的长庄至少也有5个,没有一次希望持仓的人越少越好。原因很简单,从众心理的概率问题。
……
《大牛市·股殇》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既有高潮的激昂,又有尾声的沉寂。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市场波动本质的书籍充满好奇,而这个书名则预示着它将带我深入市场最动荡的时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个“大牛市”的恢弘景象,是怎样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热情,才孕育了那样一场盛宴?书中是否会详细解读牛市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技术创新、政策利好,还是资金的充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牛市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以及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伏笔。而“股殇”这两个字,则像是一声预警,暗示着美好背后的残酷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剖析导致市场崩溃的原因,是泡沫的过度膨胀,还是外部环境的突变,亦或是系统性的风险爆发?我期待通过书中鲜活的案例和人物故事,来感受牛市与熊市之间那种戏剧性的转折,以及这种转折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的周期性,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以及在财富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和理性,它不仅是关于市场,更是关于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审视。
评分《大牛市·股殇》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对金融历史类书籍的注意力。它的力量在于那种二元对立的美感,既有“大牛市”的振奋人心,又有“股殇”的警示意味。我总觉得,真正的市场智慧,往往隐藏在极端行情之中,而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那段辉煌的牛市,是仅仅罗列数据和事件,还是会深入到市场机制、政策导向、甚至社会心理的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牛市的内在逻辑,它为什么会发生,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顶峰的。更重要的是,“股殇”这两个字,预示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我非常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曾经的繁荣化为泡影,让无数的财富灰飞烟灭。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个体在市场剧变中的挣扎与无奈?还是通过宏观的分析,揭示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深层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种“痛定思痛”的启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能够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养分,避免重蹈覆辙。我相信,一本优秀的书,不应该只是记录历史,更应该能够启迪未来。
评分“大牛市·股殇”,这个书名,就像是一部宏大史诗的开篇,又如同一个悲情故事的序曲。它充满了力量,却又带着一丝宿命的悲凉。我一直相信,那些最精彩的市场故事,往往就发生在极端行情之中,而这本书名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极致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大牛市”的叙事,是怎样描绘出那个令人神往的财富盛宴,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和经济驱动力。我期望能够看到书中对牛市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内在逻辑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对市场情绪、政策导向、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 interplay 的细致解读。而“股殇”二字,则像是悬在所有美好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预示着繁荣的终结,和随之而来的痛苦。我非常想了解,是什么样的连锁反应,或者什么样的宏观失衡,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崩溃?书中会呈现哪些具体的案例,来印证“股殇”的残酷性?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投资大鳄,还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散户,他们的命运将如何在这个剧烈的市场波动中被改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视角,让我理解市场的周期性,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以及在财富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警醒和理性,这是一场关于繁荣与幻灭的深刻哲学思考。
评分“大牛市·股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像是一则寓言,讲述着财富的盛宴与幻灭。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剖析市场波动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个书名则预示着它将带领我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金融历史。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大牛市”的辉煌景象,是如何展现出市场在那个时期所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以及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财富增长的故事。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解读牛市背后的驱动因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行为,更可能是时代背景、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以及社会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股殇”这两个字,则带来了强烈的警示意味,它暗示着辉煌的背后潜藏着危机,繁荣终将走向终结。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导致市场崩溃的原因,是泡沫的过度膨胀,还是金融监管的失位,亦或是国际环境的剧变?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理解市场周期的必然性,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在面对巨大的财富诱惑时,应该如何保持清醒和理性。这本书,不仅是对一次市场事件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性、时代和财富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大牛市·股殇》,光是这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描述,而是包含了一种戏剧性的张力。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往往能够揭示事物的两面性,而这个书名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个“大牛市”的辉煌景象?是怎样的经济形势,怎样的社会心态,催生了那场席卷一切的牛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牛市背后的逻辑,它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会持续那么久?我期待能看到对牛市形成原因的多维度解析,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支持、技术革新、居民财富的增长以及市场情绪的推动。而“股殇”二字,则预示着一个令人心痛的结局,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是什么样的因素,将曾经的繁荣推向了毁灭的边缘?是投机泡沫的破裂,还是金融监管的漏洞,亦或是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个体在市场剧变中的命运沉浮,以及这种剧变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的残酷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它是一次对财富、欲望与风险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牛市·股殇》着实吸引人,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画卷。我一直对历史上的牛市和熊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国家经济、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重大行情。这本书的书名就预示着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市场的简单回顾,更是在一个辉煌的背景下,埋下了悲剧的伏笔,这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想象着,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股市如同脱缰的野马,带领着无数投资者奔向财富的巅峰,那种全民狂欢、一夜暴富的景象,想必书中会有精彩的描绘。然而,“股殇”二字又像是一盆冷水,瞬间将这火热的气氛浇灭,暗示着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危机,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一场惨痛的教训。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描绘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如何从欣欣向荣走向萧条凋零,其中又夹杂着多少个人的悲欢离合,多少家族的兴衰荣辱。这本书不仅仅关乎数字和图表,更关乎人性,关乎贪婪与恐惧,关乎智慧与愚蠢,关乎时代的脉搏。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去感受市场的每一次呼吸,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繁荣背后的深刻原因,去体悟牛市的极致诱惑与股殇的切肤之痛,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洞察与人性剖析的结合。
评分“大牛市·股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它不是一个平淡的陈述,而是一个戏剧性的浓缩。我读过的很多金融类书籍,往往要么过度乐观,要么过于悲观,而这个书名却巧妙地将两者结合,暗示着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市场生态。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个“大牛市”的盛况,是怎样的一种经济环境、社会氛围,才催生了那样一场史诗般的牛市?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生动的细节,描绘普通人的致富梦想,以及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但是,“股殇”二字又像是一记重锤,提醒着我们,繁华背后往往潜藏着危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导致“股殇”的根源是什么?是市场本身的周期性,还是人为的操纵,亦或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集体失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人物的命运,来展现牛市与熊市之间那种惊心动魄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个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市场并非总是理性的,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往往是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股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时代的读物。
评分“大牛市·股殇”,这两个词组组合在一起,就足够勾起我的阅读兴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讲述一种极致的体验——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呈现这个过程?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剖析导致牛市的深层原因,以及最终引发股殇的系统性风险?还是会深入到微观层面,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个体在市场剧变中的挣扎与无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大牛市”的盛况,那种全民参与、财富爆炸式增长的景象,或许会让人心潮澎湃。但是,随之而来的“股殇”,则会带来一种深刻的反思。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是什么样的机制,让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泡影?是投机泡沫的破裂,还是监管的失位,亦或是人性的贪婪在膨胀到极致后最终的崩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种警示,让我们在看到市场的无限可能之时,也能对潜在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去理解市场运行的周期性规律,去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在资本市场中的放大效应,它是一堂关于财富、人性与时代选择的深刻课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大牛市·股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只讲成功或只讲失败的书,而是将两者并置,仿佛在讲述一个完整而残酷的经济周期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一个“大牛市”的宏大背景下,巧妙地融入“股殇”的悲剧色彩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先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股市画卷,详细解析牛市是如何孕育、发展,以及其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比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居民财富增长等等。而当读者沉浸在牛市的辉煌中时,作者又会如何笔锋一转,揭示隐藏在繁荣之下的危机,例如过度的投机、泡沫的膨胀、监管的缺失,以及最终导致市场崩溃的导火索。这种叙事方式,会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跌宕起伏。我期待书中能有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命运在牛市中起起落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贪婪与恐惧,都将是这个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知道,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普通投资者是如何被卷入其中的,他们的梦想是如何被放大,又最终是如何破灭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的规律,以及人性在其中的复杂作用,它不仅仅是关于股票,更是关于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选择。
评分《大牛市·股殇》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曾经令人心潮澎湃、又最终让人黯然神伤的金融故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市场本质、洞察人性弱点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名恰好契合了我的阅读偏好。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机遇与陷阱的市场环境,去感受“大牛市”时那种人人都在赚钱的狂热氛围,去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市场不断上扬,又是什么样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泡沫的破裂。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分析牛市背后的逻辑,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可持续性在哪里,以及在那个看似一片光明的背后,暗流涌动着怎样的风险。而“股殇”这两个字,则暗示着一个令人警醒的结局,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时刻是如何走向覆灭的,个体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能提供深刻的洞察和有价值的启示,让我能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金融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重蹈覆辙,去理解市场运行的深层规律,以及在财富的潮起潮落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理智,这是一次关于市场、人性与时代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