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城市

人性化的城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 盖尔 著,欧阳文,徐哲文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城市设计
  • 人文地理
  • 社会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宜居城市
  • 公共空间
  • 城市生活
  • 城市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210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58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4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性化的城市》主要内容有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人性化的城市》,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作者简介

  扬·盖尔,生于1936年,建筑师,AA会员,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已退休)。盖尔建筑师事务行——城市品质顾问咨询公司的奠基人。著有《交往与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新城市空间》与《新城市生活》等书。在爱丁堡、奥斯陆、墨尔本、德累斯顿、珀斯、多伦多、卡尔加里、伯克利、圣何塞、开普敦和瓜达拉哈拉等城市任客座教授。在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鹿特丹、伦敦、安曼、马斯喀特、墨尔本、悉尼、旧金山、西雅图和纽约等城市开是了城市改善项目的研究。曾获得由国际建筑师协会颁发的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奖励他对城市规划的楷模性贡献。爱丁堡的Heriot-Watt大学的荣誉博士。RIBA、AIA、RAIC和PIA的荣誉会员。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性化维度
1.1 人性化维度
1.2 我们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们
1.3 作为聚会场所的城市
第2章 感官与尺度
2.1 感官与尺度
2.2 感觉与交流
2 3 被毁掉的尺度
第3章 一个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城市
3.1 充满活力的城市
3.2 安全的城市
3.3 可持续城市
3.4 健康的城市
第4章 视平层面的城市
4.1 追求质量的要点在于小尺度
4.2 适合步行的城市
4.3 适合停留的城市
4.4 适合会面的城市
4.5 自我表现、嬉戏和锻炼
4.6 好地方,好尺度
4.7 在视平层面需要好的气候
4.8 美丽的城市,好的体验
4.9 适合骑车的城市
第5章 生活、空间、建筑一依此次序规划
5.1 巴西利亚综合症
5.2 生活、空间、建筑一依此次序规划
第6章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6.1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6.2 人性化维度——一个普遍的出发点
第7章 工具箱
注释
参考文献
插图与图片

前言/序言


《光影织城》 一个关于记忆、遗忘与重塑的故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悄然生长。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背后,隐藏着无数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个体生命。人们如同潮水般涌入这座巨城,又被无形的力量分隔、筛选。我们习惯于用效率、规则和数据来丈量生活,却常常忽略了那些藏匿在冰冷建筑角落里,被日常琐碎磨损的温情与渴望。《光影织城》正是这样一本,试图穿透钢筋水泥的坚硬外壳,去触碰城市肌理中最柔软、最易被忽视的脉络。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关于“失去”的隐喻。老旧的街区,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正一点点被现代化的建筑取代。拆迁的推土机轰鸣,仿佛宣告着一段历史的终结。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不仅仅是房屋的消失,更是情感的割裂,是与过去唯一的纽带的断裂。主人公李明,一位即将退休的城市规划师,在这个过程中,亲眼见证了自己童年居住的巷弄被夷为平地。那条充满阳光与欢笑的小巷,那些熟悉的邻里,那些童年游戏的痕迹,都随着砖瓦一同崩塌,化为尘埃。 李明并非反对发展,他一生致力于为城市注入活力,使其更加宜居。但他开始困惑,我们所追求的“进步”,是否必然伴随着对过往的遗忘?他发现,现代化的城市设计,越来越倾向于标准化、同质化。统一的商业街区、千篇一律的住宅小区,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却扼杀了城市的个性和灵魂。人们居住在其中,却感受不到归属感,只是如同一个个孤立的节点,在冰冷的网络中运行。 这份困惑,促使李明开始了一项秘密的“寻访”计划。他不再满足于图纸上的规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在高速发展中显得格格不入的人们。他拜访了那些保留着老式建筑风格的社区,与那些坚守在原地,不愿意被时代抛弃的老人们攀谈。他倾听他们讲述关于街坊邻里如何守望相助,讲述街头巷尾发生的点点滴滴,讲述那些在这个巨大城市里,如何维系着一份份微小却真挚的情感。 他遇到了住在老城区里的陈奶奶,一个独居的老人。她的房子即将被拆迁,但她拒绝搬离,因为这里承载着她与已故丈夫的全部回忆。她每天都会在窗口,望着曾经充满孩子们嬉笑声的广场,等待着那些早已远去的面孔。李明花了许多时间陪她聊天,听她回忆年轻时的爱情,回忆一家人围坐吃晚饭的温馨,回忆邻居们如何在她丈夫生病时轮流照顾。这些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李明疲惫的心灵。 他还采访了一位在城市边缘经营一家小书店的年轻人,名叫小雅。她的书店坐落在一个即将改造的旧工业区,里面堆满了二手书籍。小雅并非追求商业利润,她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聚集地,人们可以来这里借阅书籍,交流心得,甚至只是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感受文字的力量。她告诉李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人感到迷茫和焦虑,而书籍,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二手书,能够给予他们一种慰藉和方向。她努力让自己的书店成为一个“慢下来”的空间,一个让人们能够重新找到自己内心声音的地方。 在城市的另一端,李明还接触到了一群“城市角落艺术家”。他们没有专业的画室,没有华丽的展厅,却在城市的墙壁、桥墩、废弃的工厂等地方,用涂鸦、装置艺术等方式,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他们的作品,或是对社会现象的嘲讽,或是对美好事物的赞颂,或是对城市冷漠的回应。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艺术,却给冰冷的水泥森林注入了一丝生命力和反叛精神。李明发现,这些艺术家,恰恰是那些在这个城市中感到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试图让这个城市,不仅仅是高楼林立,还有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碰撞。 随着寻访的深入,李明开始意识到,一座真正的城市,不应仅仅由冰冷的建筑和高效的系统构成。它更应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无数份真挚的情感,无数段彼此连接的记忆所织就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构成了城市的肌理,赋予了城市独特的个性和温度。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设计理念。过于追求功能性和效率,是否忽略了人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标准化,是否抹杀了城市的多样性?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更好地融入人文关怀,更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印记,更好地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故事的最后,李明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设计师、艺术家、社区工作者,以及那些被城市温柔对待的老人们,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城市记忆碎片”的计划。他们选择了一个即将被改造的旧街区,没有将其完全推倒重建,而是保留了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并将其改造成为集文化展览、社区活动、小型工作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意空间。 他们在改造后的空间里,布置了老人们讲述的城市故事的录音、照片、以及与这些故事相关的物件。艺术家们在墙壁上绘制了反映城市变迁与人情冷漠的壁画,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鼓励人们互助关爱的涂鸦。社区工作者组织了各种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能够在这里相遇、交流,重新建立起邻里之间的情感连接。 这个项目,并没有多么宏大的规模,也没有多么耀眼的成就。但它却如同在城市的肌理中,悄悄播撒下一颗颗温暖的种子。那些曾经感到被遗忘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那些迷失在城市洪流中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方向;那些因为疏离而变得冷漠的人们,在这里重新感受到了人情味。 《光影织城》不是一个关于英雄拯救城市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照城市,去连接情感,去重塑记忆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从来不是依靠高耸的摩天大楼,也不是依靠冰冷的科技,而是依靠那些在城市里生活、工作、爱与被爱的人们,依靠那些被珍视的记忆,依靠那些点点滴滴的温情。这本书,试图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关注,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它是一曲献给那些在钢筋水泥中,依然努力绽放人性的生命,献给那些在光影交错中,依然温暖彼此的城市灵魂的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追求客观中立,反而大胆地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与智者并肩而行、探讨人生意义的代入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你时不时地停下来,望向窗外,进行一场长久的沉思。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银弹”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重新审视问题的“思维工具箱”。比如,书中提出“城市韧性”不光指抗灾能力,更指社区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精神弹性,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理解。此外,它对“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缺失,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悲悯,并试图从空间设计上找到修复裂痕的可能路径。这种将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融为一体的跨学科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厚重而饱满。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改变你观察和体验城市方式的指南。

评分

坦白讲,我本来对“城市”这个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是冷冰冰的图表分析,要么是矫揉造作的抒情散文。然而,《人性化的城市》成功地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解构那些坚硬的城市结构,却又不失批判的锋芒。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敢于挑战“大尺度规划优先论”。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论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策——比如垃圾桶的造型、路灯的光照角度、公共座椅的朝向——才是真正决定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它不是在教你怎么画蓝图,而是在教你怎么“感受”城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包容性设计”的理解,它超越了简单的无障碍通道,深入到对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的潜在需求的预判。这种前瞻性的、带着温度的视角,让我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模型,而是充满了无数可能性和温情的微小互动。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自己生活环境的人反复阅读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得说,相当精妙,它像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从微观的人类尺度逐步推向宏观的治理层面,但核心始终紧扣“人性”二字。它并没有陷入对过去田园牧歌式社区的盲目怀旧,而是极为务实地指出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那些看似进步的“效率优化”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割裂了社群的联系,制造出“高效率的孤岛”。书中对“可识别性”和“意义感”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城市的面貌是如此的标准化和可互换,以至于人们无法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自己的“空间地图”和“记忆锚点”,那么居民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就会被极大削弱。这让我想到许多新建的郊区住宅区,它们看起来整齐划一,功能齐全,但总觉得少了点灵魂。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理论,来佐证其观点,使得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唯一的遗憾是,在探讨技术如何介入城市管理时,篇幅略显保守,略微错失了对新兴数字化工具如何重塑城市互动的深入挖掘。

评分

要我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文学性和故事性的路径来切入主题。开篇几章,简直就像一部都市生活纪录片,用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口吻,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产生情感联结。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欧洲某个老城区的集市,那种烟火气、人声鼎沸的热闹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而微妙的社会契约和空间使用逻辑。作者的笔触细腻到,连光线如何穿过狭窄的巷道,投射在不同材质的墙面上,都成为了探讨城市温度的有效载体。这种通过感官细节来建构理解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使是对城市规划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相比于那些堆砌术语的著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可感知性”,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脚下踩踏的路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家门口那块被过度硬化的绿地,它曾经承载了多少邻里间非正式的互动,现在又失去了什么。

评分

这本《人性化的城市》简直让人醍醐灌顶,我原以为城市规划就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和交通流线的优化,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仿佛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城市肌理漫游,不再关注宏大的蓝图,而是聚焦于那些细微之处——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常常忽略的“人情味”。比如,书中对老式社区里,那些半开敞的门廊、邻里间不经意的交谈空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它探讨了“第三空间”的真正含义,不是咖啡馆或连锁书店的标准化产物,而是那些自然生长、由居民的日常行为塑造出来的,具有强大粘合力的场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步道体验”的分析,如何通过街道家具的摆放、绿化的层次设计,甚至行道树的品种选择,来影响行人的心理感受——是感到安全、放松,还是焦虑、局促。读完后,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突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角落,仿佛眼睛被擦亮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好城市”的标准,不该仅仅是效率和美观,更应该是对人类基本情感需求的尊重与满足。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位城市哲人与我们进行的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深度对话。

评分

666666666666

评分

3.1 充满活力的城市

评分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是发展之路

评分

很喜欢,正在看,看完后来补评价哦。

评分

4.2 适合步行的城市

评分

1.2 我们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们

评分

第4章 视平层面的城市

评分

可以~

评分

之前读过《交往与空间》很喜欢,做规划、设计非常受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