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部是理解一座建筑的基础,而非附属品。这并不是说细部包含着整座建筑的概念;这本书其实是要论证与之相反的观点,对整座建筑的理解不能脱离对细部的理解,而且细部的角色并不仅仅是要创造自然的影射与联系。深刻的细部远远超出构造本身,但是它们源自于构造。建筑,在我看来,是建造的艺术,如果它要传达出某种深刻的意义,就会通过构造来表达。构造并非仅仅意味着建造,也不仅仅是对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通过我们的诠释、我们的理解被视作为科技的展现,被视为会引起我们的直觉反应的事物,也被视为我们所知的历史的一部分。我坚信建筑会表达出很多信息,但无法仅仅通过影射来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无法仅仅通过影射就能实现很好的表达。
如果建筑想表达某种空间概念,它会通过尺度来表达。如果它要表达某种精神,它会通过重量来表现。如果它想表达社会理念,它会通过节点来表达。如果它想表达某种超出它自身,与它自身相区别,甚至相矛盾的的事物,它的表达将会始于自身的构造。
在这部万众期待的《建筑细部》中,爱德华·R·福特教授采用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方式,围绕“什么是节点”这一中心主题,辅以详细的设计节点图、细部图纸,以及详尽的设计说明及理论分析,从人们对“建筑细部”这一术语所作出的五种被广泛接受却又截然不同的定义出发,将建筑细部的建筑学定义娓娓道来,并通过对建筑史的全面调查,最终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建筑细部定义与设计方法,呈现了建筑设计中那些不能忽视的细部处理和节点设计,极具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细部是理解一座建筑的基础,而非附属品。这并不是说细部包含着整座建筑的概念;这本书其实是要论证与之相反的观点,对整座建筑的理解不能脱离对细部的理解,而且细部的角色并不仅仅是要创造自然的影射与联系。深刻的细部远远超出构造本身,但是它们源自于构造。建筑,在我看来,是建造的艺术,如果它要传达出某种深刻的意义,就会通过构造来表达。构造并非仅仅意味着建造,也不仅仅是对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通过我们的诠释、我们的理解被视作为科技的展现,被视为会引起我们的直觉反应的事物,也被视为我们所知的历史的一部分。我坚信建筑会表达出很多信息,但无法仅仅通过影射来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无法仅仅通过影射就能实现很好的表达。
如果建筑想表达某种空间概念,它会通过尺度来表达。如果它要表达某种精神,它会通过重量来表现。如果它想表达社会理念,它会通过节点来表达。如果它想表达某种超出它自身,与它自身相区别,甚至相矛盾的的事物,它的表达将会始于自身的构造。
爱德华·R·福特(Edward R. Ford),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著有《当代建筑细部》(上、下)、《五宅十详》、《建筑节点》,还为《今日建筑》杂志、《哈佛大学设计杂志》等知名学术期刊、杂志供稿,并参与了1992年《美国文化传统字典》的编写顾问。1990年,他荣获麦特森图书奖第二名、日本建筑大赛三等奖;2002年,其作品“福特之家”荣获美国佛吉尼亚建筑协会荣誉设计奖;2004年,他跟随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一同访问了剑桥大学道宁学院,并于2010年被皮耶特罗·贝鲁斯基特聘为俄勒冈大学客座教授。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细部?
第二章
定义1:
世上本无细部
第三章
定义2:
作为母题的细部
第四章
定义3:
作为构造表达的细部
第五章
定义4:
作为节点的细部
第六章
定义5:
自主的细部
第七章
什么是细部设计?
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选摘
插图来源
图片版权
索引
译后记:不谈建筑细部
作为秩序的细部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们见到了不少大屠杀纪念碑的建设,而它们中的大多数本质上都是抽象的。而其中一个例外,它具有一些具象性,是詹姆斯·英戈·弗里德(Jame Ingo Freed)设计的,位于华盛顿的大屠杀纪念博物馆(1993)。而具象性又是许多人批评它的原因。在主前厅中,两组砖构的子结构相互交叉对应,一组由砖与钢构组成,另一组由砖与混凝土组成。砖与钢构组成的构造是为了能使人想到奥斯维辛中那由钢铁加固的烤箱,然而钢构还有功能上的角色,它辅助支撑开口处周围的砖(图8)。而出于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混凝土的构造在表面上让人想起路易斯·康(Louis Kahn) 的印度管理学院(1974)。这两组构造都是自为支撑的,它们都不是结构的主体;结构主体是一个隐藏的混凝土框架。尽管这个案例并不是一个构造系统,而是一个建造系统。它扮演着唤起历史,甚至是象征性的角色。这或许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它是源远流长的传统的一部分。
弗里德是密斯的学生,而密斯是弗里德在建筑中使用的这种结构表达手法的祖师——至少在现代主义是如此。密斯的许多早期芝加哥建筑,例如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校友纪念馆(1946),就是混凝土防火层包裹的钢构建筑,然后在外层再包以钢构以展示其所隐藏的部分。而外层的这个相对应的构造尽管不是结构性的,也有着次要的目的,如支撑窗体或加固砖墙。除此以外的其他部分则只能被解释为是象征性的构造,人们也是如此接受的。
芝加哥湖滨路860 号到880 号的建筑(1951)中,外层被覆以钢构以表现其内层的钢构。临近它的同为密斯设计的湖滨大道公寓(1955) 看起来与它相似,但却是混凝土的无梁楼盖架构,其表层覆以铝制幕墙;它的外轮廓与湖滨路建筑那钢构的窗框相似。其结果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它开始是作为结构的象征,却很快就丧失了表面与被覆盖的构造之间的关系。把用钢构的幕墙覆盖钢构这种做法称之为“表现”是一回事;然而把铝制幕墙做成钢构的形式并用来覆盖混凝土结构,还称为“表现”,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描述了构造系统之来龙去脉的是覆面的手法,而不是被覆盖于内的构造。在密斯的晚期作品中,表现性的构造鲜有与被其覆盖的真实构造是相符的。此种设计秩序,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则不明确。
密斯的另一位追随者彼得·史密森(Peter Smithson)以他自己的方式尝试整理这些秩序。在1962 年的标题为《平行秩序》(A Parallel of theOrders )的文章中,他论证道,这是建筑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构造系统变为秩序,然后则变为装饰。……
……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有条理,它采取了一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梳理方式,非常适合作为快速查阅的工具书来使用。它的排版清晰,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完善,你可以非常迅速地定位到特定类型的节点,比如“幕墙与女儿墙交接”、“设备管道穿楼板”或者“地面与踢脚线收口”等。相比于那些侧重理论阐述的书籍,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它就像一本随时待命的施工图深化顾问。我特别欣赏它对“容错率”的讨论,很多节点设计不仅仅给出了最优解,还分析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提供了补救措施或调整预案。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指导实际项目操作至关重要。它没有过多地渲染建筑的哲学意义,而是聚焦于如何把图纸上的二维意图,完美地、长久地转化为三维的实体存在,这种对“落地性”的执着,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大量的精美手绘图和高清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线条和光影构筑的微观世界。它并没有急于阐述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入手,比如不同种类的砖石在特定环境下的耐久性和美观性,以及木材在应对潮湿和虫蛀时的构造处理。我特别喜欢它对“尺度”的把握,无论是门窗的细微榫卯结构,还是墙体与地面的交接节点,作者都用近乎艺术家的笔触去描绘,强调了每一个细节在整体结构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读起来非常流畅,它更像是一本建筑师的私人笔记,充满了经验的沉淀和对工艺的敬畏。尤其是关于防水节点的设计部分,讲解得极其细致入微,各种材料的叠合顺序、斜度和排水坡度的计算,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一个正在学习深化设计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建筑美学并非只体现在宏大的造型上,更蕴藏在那些日复一日、毫厘必争的构造节点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异常严谨,充满了教科书式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几乎像是给专业工程师准备的参考手册。它在介绍特定构造方法时,总会引用大量的规范和标准作为支撑,每一种连接件的受力分析和长期性能评估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其中关于金属构件防腐蚀处理的章节,作者详尽地对比了热浸镀锌、喷涂环氧树脂和使用不锈钢材料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经济性和维护成本,这种数据化的分析让我对材料选择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很少使用过于抒情的语言,一切都以“如何确保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为核心目标进行展开。对于那些习惯了直观感受而非深入解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会稍微高一些,需要一定的工程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中奥妙。但一旦投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它为你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技术框架,让你对建筑的“健壮性”产生全新的敬畏。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建筑细节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美”与“功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耦与重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阳台栏杆,只注意到了它的线条和材质,但这本书会让你停下来思考:它的排水槽是如何隐藏的?扶手的收口是否会划伤路人?连接件的螺栓孔位是如何在现场进行精确对位的?作者用一种近乎“吹毛求疵”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个转角和搭接面。例如,在描述窗台下口设计时,书中详细讨论了不同倾角对水流速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设置“滴水线”来控制水痕在立面上的扩散轨迹,以维护墙面的清洁感。这种对环境因素、使用习惯和材料特性的多维度考量,让原本枯燥的构造图纸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关怀。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建筑细节,是沉默的服务者,它们默默地保证了建筑的尊严和使用者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工匠精神之旅。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那些传统工艺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续和创新。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木结构榫卯连接的图解所吸引,作者通过大量的剖面图和透视图,展示了传统木匠如何利用木材的胀缩特性来达到自锁紧固的效果,那种纯粹依靠几何咬合的力量感,在今天的钢筋混凝土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案例的分析,比如对古代牌楼或园林亭阁节点做法的考证,然后将这些古老智慧巧妙地嫁接到现代幕墙或室内隔墙的处理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技术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精湛手艺为代价。它激发了我去寻找那些仍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工匠们,去触摸那些有温度的连接点,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预制件的标准化。
评分搞活动买的,价格非常划算。
评分大师之作,需要多读几遍慢慢品味
评分还是很不错的书,适合来读!
评分还行吧就是没有塑封、老书了。
评分100减40活动的时候买的,但是搞不懂走向新建筑怎么参加童书活动。。
评分京东买书很多次了,书柜不够放,房子也嫌小…买书真是亏
评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哈 希望是正品 但挺便宜的
评分速度超出预期,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好,快递非常给力,性价比超高,给予五星好评!
评分赞!好好学习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