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 張純如遺作 抗日戰爭曆史書籍

南京大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 張純如遺作 抗日戰爭曆史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張純如(Iris Chang) 著,譚春霞,焦國林 譯
圖書標籤:
  • 南京大屠殺
  • 二戰史
  • 抗日戰爭
  • 曆史
  • 戰爭史
  • 張純如
  • 大屠殺
  • 浩劫
  • 曆史書籍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3389
商品編碼:10146618625

具體描述


.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
  • 作者:(美)張純如|譯者:譚春霞//焦國林
  • 定價:49
  • 齣版社:中信
  • ISBN號:9787508653389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8-01
  • 印刷時間:2015-08-01
  • 版次:2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271
  • 字數:205韆字

編輯推薦語

一部令國人流淚的書、所有的中國人都要看的書、一部榮登《紐約時報》超級暢銷書排行榜,被評為年度*受讀者喜愛的書籍,一部自齣版以來連續加印10次,暢銷不衰的轟動世界、震撼人心的巨著。 中信版《南京大屠殺》的獨特價值: 1.《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是張純如**以《南京大屠殺》命名的中文簡體版。中信版《南京大屠殺》忠實於原著,閱讀這本書,完全能體驗到英文原版《南京大屠殺》給人們帶來的震撼。 2.張純如所著《南京大屠殺》數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被翻譯成15種語言,轟動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殺》在原著基礎上,增加瞭張純如母親所做的序、張純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於2011年9月撰寫的尾聲,新增加的內容對這本書創作的前因、後果以及張純如短暫而偉大的一生進行瞭完整的梳理。

內容提要

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喬治·桑塔 亞納(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中國古都南京。幾周之內 ,30多萬中國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計劃地強暴、摺磨和 屠殺——死亡人數超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遇難人 數的總和。
     張純如不僅在書中詳述瞭日軍瘋狂暴行的細節, 而且分析瞭在軍國主義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士 兵對人類生命的漠視。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 進行瞭大量采訪,並**發掘瞭許多重要文獻。
     全書從日本士兵、軍官為什麼完全脫離瞭人類基 本的行為規範,日本學校和教科書從心理層麵嚮學生 灌輸對中國人民的仇恨和衊視,以及高度軍事化的教 育體製等多個方麵闡述瞭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根源性原 因。
     在這本書的核心篇章裏,作者通過采訪當事人、 查閱檔案資料以及實地考察與研究,極其詳實地記錄 瞭日本軍隊殘暴、滅*人性的屠殺行動,深刻揭示瞭 日本侵略軍的凶殘本性。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瞭南 京安全區裏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 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幫助和 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
     *後,作者以悲憤的筆觸揭露瞭世人所瞭解的南 京大屠殺、日本占領下的南京、對日本戰犯的審判、 幸存者的命運等鮮為人知的情節。
     這本書是關於這段恐怖曆史的**之作。
    

作者簡介

1989年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獲新聞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芝加哥度過瞭短暫的記者生涯,之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寫作碩士學位。作為美國**的年輕曆史學傢之一,張純如曾獲得眾多榮譽,包括麥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閤作項目奬、華裔美國人組織年度女性奬、伍斯特學院名譽博士、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名譽博士等。l991年,張純如與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結婚,並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聞周刊》《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多傢齣版物上,此外,她還接受大量電視和廣播節目的采訪,並發錶過眾多演講。除瞭《南京大屠殺》之外,張純如還有《蠶絲》(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國華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兩部著作問世。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己的轎車內開槍自殺。

目錄

Ⅺ 中文版序
ⅩⅦ 序言
ⅩⅪ 前言
**部分
**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淪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區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瞭解的南京大屠殺
第七章 日本占領下的南京
第八章 審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運
第十章 被遺忘的大屠殺:再次淩辱
結語
尾聲
緻謝
參考女獻


鐵蹄下的東方:二戰亞洲戰場的全麵透視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宏大衝突,深入剖析瞭這場波及範圍之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的復雜麵貌。我們不關注某一個單一的、聚焦於某一特定事件的悲劇性敘事,而是著力於描繪一幅覆蓋數韆萬平方公裏土地、涉及無數民族和政治勢力的全景圖。 本書將戰火燃起的起點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審視瞭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及其對東北亞地區,特彆是中國東北地區所推行的侵略政策。通過對大量解密的檔案、當時的報紙記錄以及戰後審判的口述證詞的梳理,我們力圖還原一個充滿張力的曆史前夜:國際社會對日本侵略的反應、中國內部的政治博弈,以及地緣政治的微妙平衡是如何一步步被打破的。 第一部分:衝突的醞釀與爆發(1931-1937) 本部分詳細探討瞭“九一八事變”的深遠影響,分析瞭國際聯盟的軟弱以及西方列強基於自身利益的綏靖政策如何助長瞭侵略者的野心。我們將深入研究“僞滿洲國”的建立及其內部運作機製,揭示其作為日本大陸政策跳闆的真實角色。 隨後,筆鋒轉嚮華北事變和“七七事變”。我們不僅描述瞭軍事衝突的細節,更著重分析瞭中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産黨在國傢存亡之際所采取的不同抗戰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構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凝聚起分散的抵抗力量。這一階段的敘事將突齣戰爭初期中國軍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與不屈的抵抗精神,尤其是在上海、南京(此處僅指作為戰略要地的戰役,而非特定暴行事件)等重要城市的防禦戰中展現齣的戰略考量與代價。 第二部分:戰火的全球蔓延與亞洲戰場的升級(1937-1941) 隨著歐洲戰事升級,亞洲戰場的復雜性也達到瞭新的高度。本書將詳盡闡述“珍珠港事件”如何徹底改變瞭戰爭的格局,促使美國正式捲入太平洋戰爭。我們不會將焦點局限於美日之間的海空對決,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東南亞地區。 重點章節將分析荷蘭東印度群島、馬來亞和菲律賓的戰役。這些地區的殖民體係如何在日軍的閃電戰麵前土崩瓦解,以及當地人民在麵對新殖民者時的復雜心態和抵抗運動的萌芽。本書試圖展示,這場戰爭並非僅僅是中、日、美三方的較量,而是一場牽動瞭英屬印度、澳大利亞乃至諸多南洋島嶼的全麵戰爭。 第三部分:戰爭的轉摺與泥潭(1942-1944) 中途島海戰的勝利標誌著太平洋戰局的轉摺點,但亞洲大陸上的戰事依然膠著。本部分將重點剖析中國戰場的“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的戰略意圖與後果,揭示其對中國腹地資源的掠奪以及對盟軍戰略部署的牽製作用。 同時,對緬甸戰場的分析將是本部分的重要篇幅。我們將詳細解讀中國遠徵軍在緬甸叢林和山地中的艱苦卓絕的戰鬥,他們為打通“駝峰航綫”、維持對華戰略物資的供應所付齣的巨大犧牲。這一部分的敘事強調瞭後勤保障在廣袤的亞洲戰場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我們也將對比盟軍在瓜島、新幾內亞等地逐步推行的“跳島戰術”的軍事邏輯和實施難度。 第四部分:終結與遺産(1945及戰後影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1945年的決定性時刻。對於太平洋戰場,我們將分析衝繩戰役的慘烈程度如何影響瞭盟軍對本土登陸的戰略評估,並最終促成瞭原子彈的使用。關於這一決定,本書采取客觀的史學分析,探討其軍事必要性、政治考量以及對戰後國際秩序的長期影響。 對於亞洲大陸,重點描述瞭日本在華北、華中的殘存抵抗力量的瓦解,以及蘇軍對關東軍的決定性打擊。 戰後處理與曆史記憶: 最後一章探討瞭戰爭的長期遺産。我們將審視東京審判和紐倫堡模式在遠東的實踐,分析戰後各國圍繞戰爭責任和領土歸屬産生的持續性爭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超越單一民族敘事的框架,理解二戰在亞洲留下的深刻傷痕——包括殖民體係的終結、新國傢的誕生,以及復雜的曆史和解進程。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宏觀的視角和多維度的事實交叉驗證。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結構化的框架,理解二戰亞洲戰場的戰略、政治、軍事和人文的整體脈絡,而不是沉溺於單一的、情緒化的局部敘事。 它是一部關於權力轉移、民族覺醒和全球衝突交織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它沒有采用那種煽情式的文學筆法來刻意渲染悲情,反而是在最平實、最冷靜的陳述中,爆發齣最令人震撼的情感衝擊力。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個體命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比如,書中對幾位普通市民傢庭在災難中破碎和重塑的側寫,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人性光輝與無奈抉擇。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如同無數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碎片,被作者小心翼翼地拾起,重新拼接,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洪流下,每一個具體生命所承受的重量。讀到這些地方,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深呼吸,因為那些文字似乎帶著溫度,帶著血淚,直接烙印在瞭腦海裏,難以磨滅。

評分

閤上書本,久久不能平復的,是一種對“真相”的敬畏感。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渴望瞭解曆史全貌的求知者準備的。它沒有迴避任何令人不適的細節,卻也從未讓讀者沉溺於純粹的感官刺激,始終保持著一種嚴肅的、探尋知識邊界的姿態。我感受到作者傾注在其間的巨大心力,那是一種對曆史負責的擔當,一種不容許任何含糊其辭的職業操守。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結論,而在於它構建瞭一個清晰、可驗證、充滿細節的事件全景圖,讓每一個讀者都能站在這幅圖景前,進行自己的判斷和反思。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也是對人類良知的一次嚴峻考驗。

評分

讀完第一部分的心得是:作者的資料搜集工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曾涉獵過不少關於近代史的著作,但這本書在細節的還原度上,簡直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那種對原始檔案、幸存者口述材料,甚至是跨國界證詞的交叉比對和審視,體現瞭一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曆史敘述,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偵探報告。記得有一個章節詳細描述瞭當時國際媒體的反應,作者引用的那些來自西方小報和官方電訊稿件的片段,文字雖短,但衝擊力極強,那種冷漠與震驚並存的態度,比任何宏大的敘事都更顯齣曆史的復雜性。這種對史料細緻入微的挖掘和運用,讓整個故事的骨架無比堅實,即便是最冷靜的讀者,也難免在那些鐵證麵前感到心神俱顫。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實在是太引人注目瞭。那種深沉的色調,仿佛直接將人拉迴瞭那個灰暗的年代,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透露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對逝去生命的敬畏。我特意找瞭一個安靜的下午,在落地窗邊陽光最好的位置,捧讀起來。僅僅是翻開扉頁,看到那熟悉的宋體字,心中就湧起一股莫名的酸楚。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考究,文字的間距和字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疲憊,這對於一本承載如此沉重曆史的書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細節。作者在敘述的節奏感上把握得非常精準,時而如疾風驟雨般揭露事件的殘酷,時而又如同低語般描摹幸存者的內心掙紮,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到,為瞭最終定稿,編輯團隊付齣瞭多少心血,去甄選那些最能體現曆史真實感的配圖和版麵設計,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自然流暢,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齣瞭我對“曆史讀物”的傳統認知,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心理學分析。作者不僅僅停留在“發生瞭什麼”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事後如何被遺忘與銘記”的復雜議題。特彆是對於戰時宣傳機器的運作、集體無意識的形成以及曆史記憶的代際傳遞,書中都有獨到且深刻的見解。這種多維度的剖析,使得整部作品的理論高度顯著提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關於“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的思考片段,這些穿插的哲思性討論,如同給沉重的曆史事件戴上瞭一副理性的眼鏡,讓讀者在悲憤之餘,也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理解曆史事件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

評分

一星是給服務的,簡直沒有服務可言

評分

期待已久的書,非常不錯!

評分

期待已久的書,非常不錯!

評分

好書

評分

期待已久的書,非常不錯!

評分

中國人必讀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

評分

書是很好,圓通快遞可以改名瞭應該叫蝸牛慢送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