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丝路古韵:中亚佛教艺术的流变》的书,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它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高深莫测,而是用一种很平实的语言,讲述了那些遥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佛像造型时的细致观察,比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菩萨面部表情、手势以及服饰细节上的微妙差异,这些细微之处,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量。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西域的佛教艺术会呈现出那样一种兼具印度、犍陀罗以及本土特色的“混血”风格。它清晰地展示了艺术是如何随着宗教和贸易的脚步,在广袤的沙漠和高原上扎根、生长并最终绽放的。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异域美学的探索欲。
评分我很少读到一本能将宗教历史、文化交流和社会背景,如此有机地编织在一起的艺术史著作。这本《丝路记忆:西域诸国艺术的交响乐》做到了。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看到了西域的佛教艺术是如何与当地的政治格局、游牧民族的迁徙、乃至丝绸之路的兴衰紧密相连的。作者的文笔带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读起来有一种史诗般的气势。书中对不同地域国家,例如疏勒、龟兹、于阗等地的艺术特点的区分,既细致又富有洞察力,揭示了“西域”这个地理概念下,实际上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本书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美学欣赏,进入了对文明互动和艺术生命力的深层思考,读完后,对人类历史的长河有了更加敬畏之心。
评分《色韵与禅意:中古时期西域绘画技法的流变》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味道醇厚,回味悠长。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对艺术作品表象的赞美,而是真正走进了“匠心”之中。作者详尽地分析了当时绘画所使用的颜料来源、底料处理以及各种复杂的描绘技巧,比如晕染法、沥粉法等等,这些技术细节的揭示,让我对古代艺术家的创造力肃然起敬。它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画面背后,是多么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流程。这本书的图版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出色,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描述。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仔细对比书中的插图和文字的解读,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非常令人享受,它让抽象的艺术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西域风情画卷:探寻佛教艺术的丝路传奇》这本书,我读完后真是感慨万千,它带我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古老的壁画、雕塑和建筑,仿佛重新呈现在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艺术品,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融碰撞的历史脉络。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敦煌莫高窟和克孜尔石窟的比较分析,那种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让人对佛教艺术的传播和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色彩和线条的描述,那种对光影变幻的捕捉,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画师们虔诚的心灵和高超的技艺,那种对信仰的执着,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兼具,对于任何对历史、艺术乃至东西方文明交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大漠中的信仰之光:探寻早期佛教造像的地域特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图像学层面的深入剖析。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佛教造像的风格演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梳理。特别是书中对于“犍陀罗影响”和“笈多风格东渐”这两个关键节点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为我理解西域艺术的源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我发现,书中对光线、体积感和空间处理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看到了什么”,更是在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于研究者或者对艺术史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它提供了许多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关键线索,拓宽了我对佛教艺术地理分布的认识。
评分挺好的,书比较大,稍微有点折了。
评分印刷不错
评分对敦煌壁画仰慕已久,拿来欣赏,买了一套。
评分很喜欢的一套书,一定全部买齐
评分之前在书市买过六本,这次补齐啦
评分喜欢心定和尚,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心定禅定与智慧很不错,唯有禅定的力量,才能控制心念,使情爱不到处乱窜。唯有般若智慧,才能消除我们的习气。每一位学佛的人都希望早一点开悟,都希望明心见性,但必须了解到无始以来的这些习气,不是一个禅七可以消除净尽的,一定要悟后而修。人间佛教的修行,就是心里要明白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当下安住在所缘境上,才能离五欲、去五盖。修习禅定的人,不要盼望未来,或是怀念过去。未来的还做不到,过去的挽得回来吗心定和尚出家弘法三十余年,其足迹遍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曾在台湾东海大学教授佛教与人生的课程,对佛理曾做缜密的思维,融贯了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法,并在南北传佛教的融合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心定一书是根据心定和尚在禅堂或佛学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参禅修定的具体方法、要领,佛法上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修行的方法运用在生活上。心定和尚的这些弘法教学,既颇具深度,又能做条理的层次分析,对参禅修定的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禅修导引。我们都会有很多习惯性的动作。做事、讲话是一种习惯,我们的念头也是一种习惯,因为我们无法克制自己不去想它。一般凡夫没有修定的境界,是不可能叫他不要想的。但事实上的确有方法可以让妄念逐渐减少,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我们的心念这么多,无法知道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多佛法讲无明,就是说一开始即是这个样了的。例如虚空,不论是被白云或乌云覆盖,宇宙是本来就有的。佛法所说的地、水、火、风,也是本来就存在的。虚空里的乌云、白云这一类东西不晓得是何时形成的我们的心意、念头很多,也不晓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不过因为从有念头以后,我们就把不真实的误认为是真实的,从此继续在见解上繁衍出身、口、意三方面的错误行为。从错误的思想形成了见解上的一种执著,再由见解上的执著衍生了身、口、意的一些固定行为。这样反复辗转的相依、相关,使得我们生生世世都不断增加一些错误或没有意义的行为,最后这些身、口、意三业的痕迹就形成了我们的心意识。在唯识学里,我们身体、语言、心念的这些行为、动作,就是我们所谓的有表业。当其变成记忆力时,现行的这些有表业回到我们第八意识,成为第八意识里的一部分。第八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储存起来后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我们的任何动作,包括身体的、语言的、心念的,这些都是质量化的状态。一旦发动成质量化的动作以后,就立刻转化成能量的状态。好比汽油挥发了以后,就成为一种能量化的状态(成为气体,而不再是液体),这种能量状态虽然看不见,但确实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语言的任何一个动作、或者心念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已变成质量化的
评分、虫、鱼、禽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
评分指用中国的笔墨和宣纸等传统工具,以“花、鸟
评分这套系列内都有放大细节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