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繪畫2(菩薩)

西域繪畫2(菩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煒,濛中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06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0445
包裝:平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域繪畫2(菩薩)》收錄的菩薩像大多數取自於幢幡的幡身部分,並沒有將畫像所在的幢幡做齣完整的展示。由於幡身一般都呈長條形,因此上麵多是繪製單尊畫像,幾乎占滿瞭整個幡身。由於審美習慣的原因,相信多數讀者都會對書中收錄的一組頗具印度風格的畫像産生特彆的感受,畫像裏的菩薩發辮披肩,上身裸露,細腰長臂,筆直的雙腿看不見膝關節,而雙腳顯得異常強壯甚至有些生硬。
  據記載,這幾件幢幡在發現之初便齣自同一個包裹,可見是緣於某種原因而製作的成套作品,風格如此地近似也就很正常瞭。書中還有一件《觀世音菩薩像》,給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為既是側麵像又是以行進姿態示現的畫像難得一見。
  佛畫創作的一個重要現象即類型化。不隻上麵提到的成套的印度風格的幢幡如此,本套書收錄的其他本土風格的畫像同樣是成套齣現,貌相、構圖、服飾等大同小異。不過這種成套的類型化創作特徵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雷同,而是源自佛畫創作以及民間畫工創作的特殊背景。首先,佛畫的創作必須嚴格遵循相關佛典中所記載的儀軌,不可能像後來文人畫傢那般任意發揮——一個是禮佛供奉之用,一個是怡情悅性之用。所以,唐代敦煌的菩薩畫像即便是極富世俗人物的韻緻,它理應遵循的儀軌仍然是很嚴格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佛畫繪製時往往得依照事先準備好的粉本範式。其次,民間畫工的創作往往師徒相授,各自沿襲和承傳著本門本派的技藝路數,再加上各自擁有著較為固定的徵畫信眾,因此,佛畫的麵目相似也就更不足為奇瞭。當然,一定程度的程序化是宗教藝術共通的特性,而敦煌的佛教造像藝術之所以讓後人無比景仰,恰恰在於當時的畫工們以虔誠的心態、細微處的精妙手法化解瞭類型化的弊端。而且印證書中的菩薩畫像,是否還可以這樣講:程序化的儀軌對於畫工而言,與其說是創作上的製約,倒不如說是菩薩莊嚴法身得以顯現的依據。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金剛菩薩像
  該幅菩薩像除瞭前文所陳的係列風格之外,最引人注意的莫如雙目的造型和繪製。麵部以及裸露的身體被塗成青銅色,而杏仁般的雙眼,純白底上點瞭漆黑的瞳仁,而異常強烈的色彩對比,自然給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一對眼睛的錶現方法尤其類似印度風格,不妨將之與該國不少用白銀鑲嵌眼部的金銅像做一對照。
  菩薩上半身完全赤裸,腰際到腳部纏著平滑的紅黃藍相間的布條,上麵覆蓋著的天衣,疏疏落落地修飾著五瓣狀的白色小花,似乎給金剛菩薩的威嚴化入瞭另一種彆樣的嫵媚。
  菩薩右手執金剛杵。金剛杵,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在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金剛杵也象徵如來金剛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癡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礙。金剛杵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種質料,大小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狀以獨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分彆象徵獨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
  觀世音菩薩像
  一般的菩薩像多以靜態呈現,像這一幅從動態一麵捕捉菩薩風姿的作品還比較少見。
  圖中的觀音正在緩緩邁齣右腳,左腳將起未起,妙在給人留有想象的空間。身體隨著步子斜扭、前傾,腰部嚮前探齣,肩膀嚮後微縮。而左右手臂的刻畫更為傳神。左手繞到身後,伸嚮下方,牽引著捲麯飛蕩的飄帶;右手掌托蓮花蕾,並嚮後上方舉起,似乎就像托著發飾一般。畫師利用嫻熟生動的綫描,以及相應的著色技術,如橙紅相疊的衣褶,藍色的天衣,最終將觀音菩薩嫻雅輕盈的妙姿呈現於觀者,直如真人一般正在緩步走齣畫麵。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珍貴藏品,印刷精美。數量不多,但勝在印刷質量屬於國內同類畫冊前列。

評分

圖片十分清晰,要是內容再多點就更好瞭。

評分

西域繪畫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西域繪畫2(菩薩)

評分

在中國繪畫中,花鳥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瞭本意花卉和禽鳥之外,還包括瞭畜獸、蟲魚等動物,以及樹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銅器上,“花鳥”充滿神秘色彩,遺留著圖騰的氣息。最早的“花鳥”或許與早期人類的生殖崇拜有一定關係。

評分

印刷精美,準備把全套都買。

評分

西域繪畫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

評分

《榮寶齋畫譜 · 伍嘉陵繪》

評分

喜歡心定和尚,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心定禪定與智慧很不錯,唯有禪定的力量,纔能控製心念,使情愛不到處亂竄。唯有般若智慧,纔能消除我們的習氣。每一位學佛的人都希望早一點開悟,都希望明心見性,但必須瞭解到無始以來的這些習氣,不是一個禪七可以消除淨盡的,一定要悟後而修。人間佛教的修行,就是心裏要明白世間一切都是假相,當下安住在所緣境上,纔能離五欲、去五蓋。修習禪定的人,不要盼望未來,或是懷念過去。未來的還做不到,過去的挽得迴來嗎心定和尚齣傢弘法三十餘年,其足跡遍及四十多個國傢和地區。他曾在颱灣東海大學教授佛教與人生的課程,對佛理曾做縝密的思維,融貫瞭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法,並在南北傳佛教的融閤上做瞭很大的努力和貢獻。心定一書是根據心定和尚在禪堂或佛學講座的講稿整理而成,內容包括參禪修定的具體方法、要領,佛法上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將這些修行的方法運用在生活上。心定和尚的這些弘法教學,既頗具深度,又能做條理的層次分析,對參禪修定的初學者來說,是很好的禪修導引。我們都會有很多習慣性的動作。做事、講話是一種習慣,我們的念頭也是一種習慣,因為我們無法剋製自己不去想它。一般凡夫沒有修定的境界,是不可能叫他不要想的。但事實上的確有方法可以讓妄念逐漸減少,達到一念不起的境界。我們的心念這麼多,無法知道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多佛法講無明,就是說一開始即是這個樣瞭的。例如虛空,不論是被白雲或烏雲覆蓋,宇宙是本來就有的。佛法所說的地、水、火、風,也是本來就存在的。虛空裏的烏雲、白雲這一類東西不曉得是何時形成的我們的心意、念頭很多,也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隻不過因為從有念頭以後,我們就把不真實的誤認為是真實的,從此繼續在見解上繁衍齣身、口、意三方麵的錯誤行為。從錯誤的思想形成瞭見解上的一種執著,再由見解上的執著衍生瞭身、口、意的一些固定行為。這樣反復輾轉的相依、相關,使得我們生生世世都不斷增加一些錯誤或沒有意義的行為,最後這些身、口、意三業的痕跡就形成瞭我們的心意識。在唯識學裏,我們身體、語言、心念的這些行為、動作,就是我們所謂的有錶業。當其變成記憶力時,現行的這些有錶業迴到我們第八意識,成為第八意識裏的一部分。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大倉庫,儲存起來後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我們的任何動作,包括身體的、語言的、心念的,這些都是質量化的狀態。一旦發動成質量化的動作以後,就立刻轉化成能量的狀態。好比汽油揮發瞭以後,就成為一種能量化的狀態(成為氣體,而不再是液體),這種能量狀態雖然看不見,但確實是存在的。因此,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動作、語言的任何一個動作、或者心念的任何一個動作,都已變成質量化的

評分

活動入手,價廉物美,送貨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