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第1捲)》是第1捲中國佛教史,書中具體包括瞭:關於東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說、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創立、東漢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支婁迦讖及其所傳的大乘般若學等內容。
   《中國佛教史(第1捲)》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序
 第一章 佛教傳人以前,秦漢時期中國社會上流行的教迷信和方術
 第一節 五行、五德、五帝
 第二節 秦漢王朝的“五帝”、“太一”的崇拜和祠祀,“五帝”崇拜和祠祀
 象徵大一統的“太一”神
 第三節 鬼神觀念
 第四節 方士和神仙
 第五節 蔔筮
 第六節 占星術
 日占
 月占
 五星占
 恒星占
 星變譴告
 第七節 望氣和風角
 望氣
 風角
第二章 佛教輸入中國
 第一節 關於佛教輸入中國的一些傳說
 (一)三代以前已知佛教
 (二)周代已傳入佛教
 (三)孔子已知佛教
 (四)戰國末年傳入佛教
 (五)中國在先秦曾有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時有外國僧眾來華
 (七)漢武帝時已知佛教
 (八)劉嚮發現佛經
 第二節 佛教從印度嚮西域的傳播
 漢與西域的交通
 阿育王時期佛教的傳播
 印度西北希臘移民的佛教信仰
 部派佛教的分布
 大月氏的佛教
 安息和康居的佛教
 龜茲和於闐的佛教
 第三節 兩漢之際佛教的輸入
 兩漢之際西域與中國內地的往來
 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經
 楚王英奉佛
 關於東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說
第三章 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傳播的社會曆史條件
 第二節 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創立
 桓帝祠黃老、浮屠
 道教的創立和《太平經》
 漢譯佛經概況
 笮融祠佛招徠民戶
 第三節 三國時期的佛教
 魏地佛教
 吳地佛教
 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造像
 第四節 《牟子理惑論》及其對佛教的理解
 牟子其人與其書
 (一)牟子著書的年代
 (二)《牟子》原書的形式
 《牟子》的佛、道(道傢)、儒一緻的觀點
 (一)佛陀觀
 (二)對佛教的基本教義的理解
 (三)關於佛教僧侶的修行生活
 (四)佛教、儒傢的關係
 (五)對原始道教的批判
第四章 東漢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
 第一節 安世高所傳佛教小乘禪法
 佛教“三科”和“五陰”論
 “十二因緣”及其社會意義
 “四諦”論
 “三十七道品”和“道果”
 小乘禪法和“安般守意”
 第二節 支婁迦讖及其所傳的大乘般若學
 支婁迦讖和“般若”學
 般若思想在佛教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一——“緣起”論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二——“本無”論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三——“般若漚恕拘捨羅”
 般若波羅蜜與大乘禪法
第五章 三國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
 第一節 為適應門閥地主階級需要的佛教理論——支謙的譯述
 支謙譯經中的“佛身”思想
 《瞭本生死經》的內外“緣起”論
 第二節 《維摩詰經》的思想剖析
 維摩詰其人
 “佛國”論
 如來種
 不二入法門
 無言與有言
 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忍世界”的社會意義
 第三節 康僧會的佛教仁道說
 第四節 彌陀淨土信仰的傳人——《大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
 關子彌陀經典的翻譯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說
 附錄一:東漢三國譯經目錄
 附錄二:曆代佛教經錄所載漢三國譯經捲數
 附錄三:中國佛教史大事年錶(漢、三國)
 附錄四:印度佛教哲學
 索引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對於任何一套斷代史的開篇之作,其“界定”與“框架構建”至關重要。我非常關注《中國佛教史(第1捲)》是如何界定其時間起始點和核心議題的。是按照標準的“兩漢魏晉南北朝”來劃分,還是有自己獨特的史學分期法?更關鍵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中國化”這個模糊的概念?是將其視為一個綫性的、不斷深化的過程,還是一個充滿斷裂與反復的螺鏇式上升?我希望看到一種審慎的態度,避免將後世成熟的禪宗、淨土教的特徵提前投射到早期階段。這種“前見”的陷阱是史學寫作中最大的挑戰之一。一個優秀的開篇,應該為後續的捲冊設定一個清晰、可操作的分析範式,讓讀者能夠順理成章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曆史的內在邏輯,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沒。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佛教史的著作,盡管我手頭沒有拿到,但光從書名《中國佛教史(第1捲)》就能勾勒齣一番宏大的圖景。我期待看到的是一部紮根於史料的、脈絡清晰的學術巨著。好的史學作品,絕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對曆史變遷背後深層動因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在早期佛教傳入、與本土文化(如儒傢、道傢)的碰撞與融閤階段,提供新穎的視角。例如,魏晉玄學對佛教思想的接納和改造,究竟是主動的吸收還是被動的適應?第一捲的範圍,想必涵蓋瞭佛教在東漢、魏晉南北朝的早期發展,這段時期是佛教從異域宗教嚮中國化轉型的關鍵期。我非常關注它如何處理“本土化”這個復雜議題,是單純的譯經工程,還是對教義體係、修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如果能細緻梳理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對佛教的不同反應,比如士族與庶民的信仰差異,那就更具價值瞭。期待它能避免掉入傳統敘事的老套,為我們展現一個充滿活力和內在張力的早期中國佛教圖景。這部書的體量和捲冊設定,暗示瞭作者試圖構建一個極其詳盡的研究框架,這本身就令人敬佩。
評分我個人對佛教對中國社會倫理結構的影響抱有極大的興趣。在儒傢“孝”道根深蒂固的社會中,佛教提倡的齣傢製度和“無父無君”的觀念,必然會引發劇烈的社會張力。這部《第1捲》如果能深入剖析這種張力,那就非常精彩瞭。我期待看到有關“僧侶地位的法律化進程”、“寺院經濟的賦稅豁免問題”、“以及朝廷如何利用佛教來鞏固統治(如梁武帝)或鎮壓異議(如北魏太武滅佛)”的細緻論述。這不僅僅是宗教史,更是權力史和法製史的交叉點。比起對深奧義理的闡發,我更想瞭解在現實世界中,一群有組織的、擁有大量財富和信徒的群體,是如何在國傢機器的擠壓與拉攏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這種充滿煙火氣的曆史敘事,纔是我心目中頂級的史學作品所應具備的質感。
評分說實話,讀史書最怕的就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的陳述,讓人昏昏欲睡。我更偏愛那些能將曆史人物“寫活”的敘事。對於《中國佛教史(第1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那些關鍵性人物,比如竺法護、鳩摩羅什,乃至早期那些默默無聞的譯師和僧侶,進行立體化的刻畫。他們不僅是教義的傳播者,更是那個時代思想的弄潮兒,有著復雜的內心世界和艱難的處境。尤其是在那個戰亂頻仍、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背景下,佛教的生存和發展本身就是一場權力與信仰的博弈。我期待作者能將敘事融入那個時代的社會肌理之中,讓讀者感受到佛教的教義是如何在廟堂之上被闡釋,又如何在民間被實踐的。如果能深入探討早期佛教寺院的經濟結構、莊園管理等“接地氣”的內容,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高深的哲學思辨上,那這本書的厚重感和真實感就會大大提升。畢竟,一個宗教的生命力,最終要體現在它如何嵌入世俗生活之中。
評分我一直覺得,研究中國佛教史,繞不開“圖像學”和“藝術史”的視角。如果這部《第1捲》能巧妙地融閤對早期石窟造像、壁畫風格演變的研究,那就太棒瞭。比如,犍陀羅風格、笈多風格如何影響瞭早期中土的造像母題?早期佛教藝術的傳播路徑和接受過程,往往比文字記載更能直觀地反映教義的本土化程度。一個微笑的佛像,背後可能就隱藏著中土審美趣味的滲透。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把佛教史僅僅視為宗教史或思想史的一個分支,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文化交流的樞紐。對文獻的考辨固然重要,但如果能通過對物質遺存的分析,來印證或補充文字記錄的不足,這部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都會大大增強。這種多維度的觀察,纔配得上“史”這個沉甸甸的字眼,否則就成瞭“佛學流派概要”。
評分但是想想吧,那可是80年代,對宗教的批評是“必要必須的”!
評分正版,很好,快遞非常快。購物隻來京東。
評分《中國曆代思想傢》是由颱灣中華文化總會(原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等)與王壽南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兩岸學者聯袂撰寫,颱灣商務印書館齣版。這套著作對於讀者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作為海峽兩岸齣版交流中心重點引進項目,此次以簡體字齣版,對文中的古今地名對照、注文體例和文字錯誤等作瞭必要的訂正,並將原25分冊按曆史年代閤並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現代等凡7種14冊。
評分巨人的碰撞 蘇聯紅軍戰勝希特勒的真相
評分任繼愈的書,沒得說啊,學術權威。
評分還沒看,不過質量不錯,送貨也快,送貨員態度也還行,基本滿意。
評分京東的服務真是太棒瞭,東西保換,而且客服工作人員還谘詢換貨情況。不隻是電子産品,以後買書也認準京東。
評分中國佛教史。一套3冊,冊冊版次不同,新舊本本不同。東子盡顧喝奶茶瞭。
評分好書,傾注瞭著作者的多年心血,靜心拜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