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惟以一人治天下,威权背后多少辛酸。岂为天下奉一人,盛名之下几许无奈。这是一部清朝皇帝的众生像,这是一部清朝历史的另类简编本,这是中国首部以回忆录的形式,以第1人称的表现手法,展现清朝皇帝的人生经历,从而展现清朝300年历史画卷的著作。读过《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既能感受到清朝皇帝身为帝王的威严,又能体验到他们的常人心态,个中滋味,自在心头。
内容简介
《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是以清代档案史料和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回忆录的形式,对清代前十一位皇帝的人生做了一个宏观勾勒。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个皇帝,是鲜活的,他们被请出乾清宫、养心殿、圆明园,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他们的一辈子,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清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清朝兴、盛、衰、亡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唐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师从戴逸先生。近年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译文多篇。代表作:专著《权臣回忆录(清代卷)》,论文《铜瓦厢改道后清廷的施政及其得失》、《北洋鱼雷艇队与甲午中日战争》,译文《洞察乾隆:帝王的实践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历史传记《乾隆回忆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努尔哈赤回忆录
努尔哈赤简历
神的后代
天命之汗
常胜将军
刚烈男儿
卷二 皇太极回忆录
皇太极简历
借刀杀人——我的权术
虚心学习——我的精神
经略四方——我的功绩
满蒙联姻——我的国策
卷三 顺治回忆录
顺治皇帝简历
傀儡时期的性情中人
亲政时期的有为君王
恋爱时期的浪漫天使
国丧时期的悲情衲子
下嫁、出家与遗诏:留给后人的三个谜
卷四 康熙回忆录
康熙皇帝简历
受制于人的年代——从逃脱天花到智擒鳌拜
满汉一体的年代——从博学鸿词到平定三藩
开创盛世的年代——从拓土开疆到天下大治
危机四伏的年代——从储位斗争到政治隐患
卷五 雍正回忆录
雍正皇帝简历
少年:勤学善思的行者
青年:储位斗争的智者
盛年:皇位交接的胜者
中年:清除朋党的强者
老年:革新政治的勇者
暮年:留有遗憾的王者
卷六 乾隆回忆录
乾隆皇帝简历
继承家业,开创为政新风
十全武功,愿作旷世完人
恢宏盛世,步人人生巅峰
落日余晖,品味帝王遗憾
几个秘密,倒出天子苦衷
卷七 嘉庆回忆录
嘉庆皇帝简历
韬光养晦
渴望中兴
碌碌无为
制造耻辱
卷八 道光回忆录
道光皇帝简历
遗诏风波:我要树立权威
重振朝纲:力图再创盛世
千古奇耻:唯有一声叹息
得过且过:江山留给谁坐
卷九 成丰回忆录
咸丰皇帝简历
崭露锋芒的少年岁月
励精图治的新君岁月
内忧外患的天子岁月
苦心孤诣的“巡狩”岁月
卷十 同治回忆录
同治皇帝简历
慈父严母:我的童年回忆
读书骑射:我的少年印象
情窦初开:我的短暂初恋
恩爱夫妻:我的青年图景
内忧外患:我的最后时光
卷十一光绪回忆录
光绪皇帝简历
童年:在管束与亲情中度过
少年:在亲政与恋情中度过
青年:在战争与改革中度过
壮年:在幽禁与颠沛中度过
卷十二宣统皇帝小传
宣统皇帝简历
醇府家世
登基称帝
告别皇位
退位以后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卷二 皇太极回忆录
皇太极简历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松锦战场。
望着漫山遍野的尸体,望着成群结队的明军俘虏,望着山脚下欢呼雀跃的八旗将士,我兴奋不已。这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生死较量,我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这是我期盼已久的时刻。春风得意的我,似乎已经依稀看到紫禁城的影子。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让我苍老了许多。以前所发生的事情,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借刀杀人——我的权术
我很佩服父汗的用兵岂术,他说那都是从《二三闰演义》里面学来的,有时还讲一些其中的故事给我听。其中深奥的诡计权术,很快就把我的小脑瓜征服了。我最佩服的,就足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诡计多端的司马懿,他们在秦岭山区的八年战争,其中的经典战例让我至今都回味无穷。5岁时,我开始练习骑马射箭,很快就技艺娴熟。7岁时,父汗在全国颁行仿蒙古文而成的女真文字,我成了第一批学生。此外,我很早就受业于汉人龚正陆,粗通汉文。也是在7岁时,父汗有意让我管些家务事,让我逐渐学会了一些在大家庭里待人接物的技巧。由于父汗的放手锻炼,我的身体越来越结实,胸中的韬略和社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因此尽管母亲叶赫那拉氏孟古在我12岁的时候就早早过世,也并没有让我变得孤独无助。因为久经锻炼的我,已经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了。
20岁的时候,我便随父出征,屡立战功。父汗建立了八旗制度,并让我掌管正白旗。父汗设置了四大贝勒共同辅政,我也有幸跻身其中。那时的我,真是少年得志,心旷神怡。
其实,这四大贝勒本不该有我。父汗一直最宠爱长子褚英,有立他为嗣的打算。褚英文武兼备,战功卓著,但是心胸狭隘,经常欺凌重臣和弟弟。那时候,我几乎天天都要做噩梦,担心他有朝一日登上汗位,会把我们一一除掉。于是,我们不冉念及手足之情,而是暗中联合朝臣,不断向父汗写奏章弹劾褚英,指责他架空父王,欺辱兄弟。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个难以服众的接班人,是很难让老父汗放心的。最后,褚英被关在高墙里面默默地死去,他没有等到父汗建号登基、加封贝勒的那一天。命运之神眷顾了我,我取代了本该属于褚英的贝勒宝座,只不过因为我排行老八,年龄较小,只能坐在四大贝勒的末席。
第一次借刀杀人便利用父汗干掉了王储,这刺激了我谋取汗位的想法。然而,我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还没有同胞兄弟撑腰,头顶又有二哥代善、表哥阿敏、五哥莽古尔泰,夺得汗位困难重重。这时,天赐良机再次临头。鲁莽的莽古尔泰杀死了自己的生母,让他在父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一向谨慎的代善又被告发与大福晋阿巴亥有染,让父汗十分恼火。而作为原告的侧福晋德凶泽,并非为争宠才去打小报告,而是有我的贿赂和唆使。父汗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底细。
德凶泽的小报告之一:大福晋曾两次备办饭食,送与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饭给四贝勒,也就是我,我受而未食。拿我跟大贝勒作对比,这明显是抬高我的道德水准,无形中贬低了大贝勒。
德因泽的小报告之二:大福晋每天两三次差人到大贝勒家,如此往来,实属非常。
德因泽想因此而争宠,所以打小报告不遗余力。经过核实,小报告内容真实。父汗对二哥跟大福晋的暧昧关系非常愤慨,但又不愿家丑外扬,此事没有宣扬开来。不过,德因泽得到了跟父汗同桌吃饭的资格。妇道人家获得的,不过是蝇头小利,而最大的胜利者则是我,因为阿巴亥和代善双双被父汗冷落的结局,让我扫清了权力斗争的重要障碍。由于阿敏不是父汗的儿子,那么将来的汗位自然非我莫属了。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特别关爱小儿子,父汗也不例外。所以,在疏远代善之后,父汗暂时放弃了立储的计划,而建立起一套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体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我为四大贝勒,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为四小贝勒。四小贝勒由于年纪较小,势力相对弱小。然而他们却得到父汗的偏爱,特别是十四阿哥多尔衮,智勇双全,有帝王之气,是父汗的重点培养对象。他显然是我潜在的威胁。父汗提出了未来汗位继承人的标准:力强者不可为君,纳谏且好善者可为君,无能者不可为君。这些对我来说不难做到,但对多尔衮来说,同样不难做到。在争夺储位的道路上,我碰到了难题。
父汗临终前居然留下遗命,让十五岁的多尔衮继位。而他的生母阿巴亥,此刻不知又在作何盘算,是不是期待着儿子继位之后寻机报复我?我不能坐以待毙,于是拉拢代善的儿子岳讬、萨哈廉的支持,从而争取了代善。又利用莽古尔泰与多尔衮的矛盾争取了前者。在他们的联合压力下,阿巴亥非但没敢把父汗遗命公诸于世,反而不得不服从于杜撰的祖制,为夫殉葬。而我则被哥哥们送上了汗位,改年号为天聪。然而,他们对我的帮助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维持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局面,甚至在登基的时候,是我们四人共同接受群臣朝贺。
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当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在争取了大批朝臣的暗中拥护后,我首先借口阿敏违抗军令,擅自屠城,而剥夺了他的兵权;接着又在朝堂上用言语惹恼莽古尔泰,后者怒不可遏,拔出宝剑威胁我,正好让我抓住他目无君上的罪证,莽古尔泰的权力也被剥夺。阿敏在囚所里蹲了十年,而后神秘地死去;莽古尔泰也在被剥夺权力的九个月后“偶得微疾”,突然病死。代善见大势已去,被迫放弃并坐的权力,退到群臣当中,跪下来口呼万岁。我终于实现了南面独坐的梦想。
父汗忧郁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惨败于明朝宁远守将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之下羞辱难当。为了替父报仇,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我就突然结束正在进行的和谈,率军围攻宁远、锦州。仗打了一个月,却没有任何进展。我再次领教了袁崇焕红衣大炮的厉害,济尔哈朗和萨哈廉受伤,我的帅营也被炸毁,伤亡惨重。大金军的再次败退,成全了袁崇焕“宁锦大捷”的美誉。看来,从正面突破明朝的宁锦防线,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当我们看到祖先留下来的做工精美的国宝和卷帙浩繁的典籍之时,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当然,我们是一个追求变革和进步的民族,当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丛林正在淹没城市和乡村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赞美今天,憧憬未来,而把悠久的历史弃在脑后。因为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更没有未来。“史不可亡”,它是民族灵魂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从来不曾中断。梁启超说:“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之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中国史学、史学名家、史学名著历来举世瞩目。“历史不是人类生活的延续,而是思想意识的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中国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一个重要王朝。清代实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最终成熟,清代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清代完成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近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定。在所有的封建王朝中,清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最大、最深远。清代的皇帝群体曾处于强势地位,他们曾接受优质的皇家教育,是中国最勤政的皇帝群体,他们开创了辉煌与隐忧并存的康雍乾盛世,体验了清帝国落日余晖的个中滋味,也承受了列强欺凌所带来的民族耻辱。人们更多地看到,他们是天子,是主宰国家命运的“神”;然而,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一切并非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我们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了解他们的苦衷与欢乐。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法写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清朝皇帝的回忆录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无关: --- 《帝国黄昏:晚清重臣的政治手记》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则徐后人 或 某位不愿具名的历史学家]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帝王自述,而是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充满戏剧性的一个时代——晚清。这是一部基于大量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奏折批注、日记片段以及高层幕僚口述整理而成的政治手记。它以一个身处权力核心的重臣视角,剖析了从道光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夕,大清帝国如何从“天朝上国”的幻梦中跌落,直至无可挽回的衰亡过程。 一、 沉疴初现:从“盛世”到危机的转折点 本书开篇追溯了嘉庆朝末期至道光年间,帝国表面上维持的“乾嘉中兴”表象下的深层危机。作者通过详述几位关键人物的政治角力与决策失误,描绘了一个僵化、固步自封的官僚体系如何逐渐丧失对内外部环境的敏感性。重点剖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朝廷内部关于“海防”与“剿抚”路线的激烈争论,揭示了决策层对于西方力量的认知偏差和对国家实力的盲目自信。 其中,有大量关于林则徐被贬谪后,其上书对中外局势的深刻分析与地方官员对禁烟政策执行的偏差描述。书中详细记录了虎门销烟后,清廷内部对于战事态势的误判,以及咸丰皇帝在躲避太平军时期的决策困境,展现了中央权威在地方势力兴起面前的脆弱性。 二、 动荡与挣扎: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矛盾载体 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于咸丰至同治年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极端考验。作者以“曾国藩湘军体系的崛起”为核心线索,深入探讨了中央集权体系在应对大规模农民起义时的结构性弱点。不同于传统史书对湘军的赞颂,本书更关注湘军与朝廷、与八旗绿营之间的复杂关系、利益输送链条以及权力制衡的微妙平衡。 随后,笔锋转向洋务运动。本书将洋务运动视为一种充满内在矛盾的“应激反应”,而非主动的现代化进程。通过详尽的档案梳理,展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在筹办军工、民用企业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保守派的阻挠、资金短缺以及地方势力的掣肘。特别披露了关于“海军建制”与“陆军编练”中,不同派系为了争夺有限资源的幕后博弈,以及中法战争中,北洋水师在物资调配和信息获取上的系统性失灵。 三、 权力真空与倾斜:慈禧太后统治下的权力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同治中兴后的光绪朝。这一时期,权力核心的微妙变化成为影响帝国走向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对“同光中兴”后遗留问题的分析,揭示了慈禧太后在幕后如何巩固其政治影响力,并逐步架空光绪皇帝。 书中详述了甲午战败后,清廷在“庚子国变”前夕的数次重大决策失误。其中,对戊戌变法的过程记录尤为细致,但角度独特:它并非单纯地评判变法的功过,而是着重描绘了维新派与后党(以慈禧为核心的保守势力)在“权力结构重组”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签订,不仅是领土的割让,更是中央政府信誉的彻底破产,由此引发的“瓜分狂潮”是如何动摇了满清贵族阶层的政治信心。 四、 最后的挣扎:新政、立宪与覆亡的必然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笔触伸向了义和团运动与清末新政。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清廷“以乱制乱”的最后一次赌博,其结果是加速了列强干涉和“庚子赔款”的巨额负担,彻底掏空了帝国的经济根基。 而随后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作者看来,是帝国回光返照式的自救尝试,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书中细致分析了“新政”中新军的建立如何最终成为推翻帝制的主力军,以及“预备立宪”中,皇族内阁的设立如何断送了士绅阶层对清廷的最后一点信任。作者通过记录袁世凯在其中斡旋的政治手腕、革命党人(如孙中山)在海外的组织工作,最终指向了辛亥革命爆发时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揭示了清朝覆灭的深层结构性原因——一个试图改革却又无法放弃皇权垄断的政权,最终被自身培养出来的力量所颠覆的悲剧。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去神圣化的清廷内部视角,揭示晚清精英阶层的焦虑、短视、英明与局限,还原一个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步履维艰却又充满戏剧性的帝国黄昏。它不是英雄史诗,而是关于制度性衰亡的政治人类学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