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见证美利坚的海洋之梦!

《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见证美利坚的海洋之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泓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海军
  • 驱逐舰
  • 海军历史
  • 军事历史
  • 二战前
  • 舰船
  • 海洋战略
  • 美国历史
  • 军事科技
  • 上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7728
商品编码:10172308892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105克铜版纸
页数:3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 作者 江泓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0-01 页数 300页 纸张 铜版纸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海上强国,美国驱逐舰从二战时期便开始引领世界的潮流。其设计思想在战后对整个欧洲甚至日本等远东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驱逐舰数量众多,在本书之前,国内尚无yi本“逐舰”列举介绍美国驱逐舰的专著。而本书则力争将美国从“班布里奇”级到如今新的“朱姆沃尔特”级的每yi艘曾经服役过的驱逐舰进行列举,并着重介绍其中yi些著名战役、装备、人物等。本书当为如今国内读者系统了解美国驱逐舰的第yi手资料。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馆学及考古学硕士,现就业于博物馆。自幼对于军事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战史、战略思想等。自2012年开始编写军事类书籍,现已出版多部作品。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章骞倾情作序,波兰绘图大师利皮斯基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资深专家顾伟欣联袂绘制数幅超大拉页线图!
◆上千张舰船照片和大量彩绘线图,厘清百年美国驱逐舰发展历史、设计过程、舰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资料详实,考证深入,极具收藏价值! 插图Illustrations 目录Catalog 第yi章诞生之初早期美国驱逐舰1899—1918

“班布里奇”级
“特拉克斯顿”级
“史密斯”级
“保尔丁”级
大洋猎狼
“卡辛”级
“艾尔文”级
“奥布莱恩”级
“塔克”级
“桑普森”级
禁酒令时期的美国驱逐舰
“考德威尔”级
“维克斯”级
“克莱蒙森”级
虹达角灾难

第二章条约时代yi战结束后至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驱逐舰1919—1940

“法拉古特”级
“波特”级
“索莫斯”级
“马汉”级
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国驱逐舰
“格里德利”级
“巴格莱”级
“本汉”级
“西姆斯”级
驱逐舰换基地
多用途的美国驱逐舰 精彩书摘Excerpt “班布里奇”级(Bainbridge class)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提出海军需要yi种可以拦截西班牙鱼雷艇并能进行鱼雷攻击的小型舰艇。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在1898年同意拨款建造16艘“鱼雷驱逐舰”(TBD)。就这样,美国海军的第yi级驱逐舰——“班布里奇”级诞生了。
由于之前美国没有建造过现代意义上的驱逐舰,因此“班布里奇”级的设计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可以借鉴的就是英国之前设计建造的驱逐舰。“班布里奇” 级的官方设计是以鱼雷艇为蓝本,其尺寸是之前鱼雷艇的两倍。相对于鱼雷艇,“班布里奇” 级搭载的鱼雷数量减少,但是火炮数量增加。“班布里奇” 级上的两门76毫米炮分别安装在舰桥和舰艉的指挥塔上,五门57毫米炮中的两门yi左yi右安装在舰桥上,剩下三门分别安装在舰体中央及舰艉。“班布里奇”级舰体中部的四根烟囱分别连接四座锅炉,而四座锅炉两两yi组,分别连接两座轮机。“班布里奇”级的输出功率为8000马力,航速28节。
1899年8月15日,“班布里奇”级的首舰“班布里奇”号(DD-1)驱逐舰在纳菲尔-利维船舶和发动机制造公司开工建造,该级的其他12艘分别在威廉·特里格造船公司(DD-4至DD-5)、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DD-6至DD-7)、弗河造船厂(DD-8至DD-9)、联合钢铁厂(DD-10至DD-12)和燃气轮机及发电公司(DD-13)建造。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都在1900至1903年间下水并服役,由于建造公司不同,各舰在细节上也有差别。除了官方设计的标准配置外,弗河造船厂建造的“罗伦斯”号和“麦克多诺”号舰首采用“龟背”前甲板,四根烟囱全部紧密排列,全部七门火炮为57毫米炮;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建造的“霍普金斯”号 和“赫尔”号采用较低的“龟背”前甲板,其烟囱较高,全部六门火炮为57毫米炮。
“班布里奇”级驱逐舰作为美国海军装备的第yi级驱逐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在航速、火力和续航能力上都达到并超过了设计要求。尽管到了yi战前夕,“班布里奇”级的性能已经有些过时,但还是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主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yi战中除了“昌西”号在1917年11月19日被英国商船“罗斯”号撞沉,其他12艘毫发无损。战争结束后,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全部退役并被出售拆解。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司提供正规发票,您可以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公司抬头请同时备注好
纳税人识别号。

《大洋彼岸的钢铁巨兽:美国海军驱逐舰发展史(1899-1940)》 一部波澜壮阔的海洋史诗,一部关于国家意志与技术革新的交响曲,一部见证美利坚崛起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画卷。 从20世纪初一个尚显稚嫩的海军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美国海军驱逐舰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浓缩的美国现代化进程史。它们的身影,遍布全球各大洋,从黄水硝烟到地中海风云,它们是帝国梦想的捍卫者,是国家利益的伸张者,更是技术进步的先行者。 本书,《大洋彼岸的钢铁巨兽:美国海军驱逐舰发展史(1899-1940)》,将带您潜入那段风云激荡的海上岁月,深入剖析美国驱逐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变轨迹。我们不以宏大的战争史为叙事主线,而是将焦点置于构成海军脊梁的驱逐舰本身,探究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革新、服役经历以及在那个时代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曙光——早期探索与蹒跚起步 (1899-1908) 19世纪末,美国海军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随着西班牙裔美国战争的胜利,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强大海军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然而,与欧洲老牌海军强国相比,美国在新型战舰的设计和建造方面,仍显不足。驱逐舰,这一源自鱼雷艇发展而来的新兴舰种,开始进入美国海军的视野。 本部分将详细梳理美国海军早期对驱逐舰概念的初步认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学习和借鉴的尝试。我们将回顾那些被认为“先行者”的舰艇,它们或许设计简陋,性能有限,但却承载着美国海军对于未来海上力量形态的初步设想。我们将深入分析当时美国造船工业的现状,以及如何克服技术瓶颈,尝试自主设计和建造第一批驱逐舰。这一时期的驱逐舰,往往缺乏明确的定位,既要执行侦察任务,又要具备一定的反潜能力,其设计上存在诸多妥协与尝试。 我们将着重关注: 美国海军对驱逐舰的早期认识: 它们是如何被引入,其设计理念受到哪些当时国际潮流的影响? 首批驱逐舰的诞生: “三海里”(注:此处仅为举例,实际书中应为当时的首批驱逐舰名称)等早期舰艇的设计特点、技术参数,以及它们在服役初期的表现。 建造能力的挑战: 当时美国造船工业在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逐步克服。 早期训练与战术摸索: 新型舰种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新的训练方法和战术思想的探索,我们将还原这一过程。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大规模建造——走向成熟的开端 (1909-1917) 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海军驱逐舰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美国海军开始形成更为清晰的设计理念,并逐步掌握了大规模建造的工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成为了催化剂,极大地加速了驱逐舰的研发和装备速度。 本部分将重点解析这一时期美国驱逐舰的设计精进。我们将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舰载武器(如火炮和鱼雷)的性能不断提升,海军对舰艇的速度、航程、适航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舰级和船型不断涌现,每一代驱逐舰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朝着更强大、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 “保罗·琼斯”级、“塔丁”级等重要舰级的崛起: 这些舰级在设计上有何突破?它们的火炮配置、鱼雷发射系统有何演进? 动力系统的革新: 从早期蒸汽机到更高效的燃煤锅炉,再到早期蒸汽轮机的初步应用,动力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了驱逐舰的性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作用: 战时对驱逐舰的巨大需求,如何推动了美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生产模式是如何建立的? 战术角色的明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驱逐舰逐渐明确了其反潜、护航、舰队支援等核心战术角色。 与欧洲强国的技术交流与竞争: 美国海军如何借鉴英国、德国等国的经验,同时又在某些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第三部分:大战洗礼与战后重塑——从全球战场到和平时代的挑战 (1918-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让美国海军驱逐舰的发展停下脚步。相反,战时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战后对未来海战的预测,促使美国海军对驱逐舰的设计和建造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调整。这一时期,美国驱逐舰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完善,其在国际海军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本部分将聚焦于战后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变化,以及美国海军如何应对国际军备竞赛和海军条约的约束。我们将看到,驱逐舰的吨位、航速、火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它们开始成为舰队不可或缺的“屏障”和“矛头”。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战后美国海军的裁军和舰艇更新计划,以及如何在预算限制下,优化驱逐舰的性能。 我们将深入分析: “科顿”级、“菲尔普斯”级等战后新兴舰级的特点: 它们的武器系统、电子设备(尽管尚处于萌芽阶段)有何显著进步? 舰队型驱逐舰的概念: 这一时期,驱逐舰是否开始朝着更强大的“舰队型”方向发展,以适应与主力舰协同作战的需求? 海军条约的影响: 华盛顿海军条约等国际限制,对美国驱逐舰的设计和建造带来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反潜能力的提升: 随着潜艇技术的进步,驱逐舰的反潜装备(如早期声呐、深弹发射器)是如何发展的? 不同海域的服役经验: 战后,美国驱逐舰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其在不同气候和海况下的表现,如何反馈到设计改进中? 第四部分:走向新高度——蒸汽轮机时代与战略部署 (1930-1940) 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驱逐舰迎来了又一个飞跃。蒸汽轮机技术的成熟应用,为驱逐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速度。同时,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特别是太平洋地区的潜在冲突,促使美国海军加大了对驱逐舰的投入,设计也愈发侧重于远洋作战和舰队支援。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马汉”级、“本森”级等一系列划时代的驱逐舰,它们代表了美国驱逐舰设计和建造的最高水平。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舰艇的动力系统、武器配置(包括新型舰炮和鱼雷)、电子设备(如无线电测向仪、早期的雷达探测器)、以及它们在应对新威胁方面的能力。 我们将着重解析: 蒸汽轮机时代的到来: 蒸汽轮机如何彻底改变了驱逐舰的动力性能,带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航程? “马汉”级、“本森”级等标志性舰级的全面解析: 它们的性能参数、设计亮点、在实际部署中的作用。 武器系统的现代化: 新型40毫米、20毫米高射炮的装备,以及鱼雷武器系统的升级。 电子设备的初步应用: 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以及早期雷达技术的引入,如何提升了驱逐舰的作战效能。 太平洋舰队的战略需求: 随着日本海军的崛起,美国海军如何调整其驱逐舰的战略部署和设计侧重点,以应对潜在的冲突? “驱逐舰至上”理念的形成: 这一时期,驱逐舰在海军战略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甚至被一些战略家视为“海军的灵魂”。 《大洋彼岸的钢铁巨兽》,不仅是一部舰船的技术史,更是一部美国国家意志的投射,一部关于创新、适应与变革的恢弘叙事。通过对1899年至1940年间美国驱逐舰发展的细致梳理,本书将为您展现一个国家如何在海洋上追逐梦想,如何在技术革新中锻造利刃,并最终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与过去对话的机会。让我们一同扬帆起航,见证那些钢铁巨兽如何书写美利坚的海洋之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历史类书籍,不应该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这本《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通过对这一时期美国驱逐舰发展的梳理,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海军装备的演进史,更是在解读一个国家如何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战略远见,逐步迈向海洋强国的进程。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次驱逐舰的设计革新,每一次作战理念的更新,都与当时美国的国家战略、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形势紧密相连。书中对“闪电”级驱逐舰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美国海军在技术自主化上的努力;对“弗莱彻”级驱逐舰初步设计的讨论,则预示着未来美国海军在驱逐舰设计上的成熟和领先。作者在叙述中,不仅仅是展现了美国驱逐舰的辉煌,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教训。这种全面而客观的叙述,使得本书具有了更强的思想深度,也让我对“见证美利坚的海洋之梦”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许多舰船爱好者而言,能够拥有一本详尽描述某个时期某类舰艇发展的专著,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满足我对细节渴望的书籍。我发现作者在对每一艘驱逐舰的介绍上都力求完美,从舰体的设计细节,到动力系统的配置,再到武器装备的选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静态参数的介绍,而是通过历史照片、设计图纸和作战记录,将这些冰冷的数字赋予了生命。例如,书中对“巴恩斯”级驱逐舰的描述,不仅仅是列出了它的吨位和速度,还通过对比早期和后期的改进型,展现了设计者们在不断优化性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在阅读中充满了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战舰从设计图纸到海面驰骋的全过程。而且,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比如日俄战争对美国海军早期驱逐舰发展的影响,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在欧洲水域的部署情况,这些都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军事模型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详细解析舰船结构和设计理念的专业书籍,而《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对于每一型驱逐舰的结构分析,简直堪比详尽的蓝图解说。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舰船形态的。例如,书中对早期驱逐舰“火力”级和“巡逻”级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设计侧重点如何影响舰船的整体性能。作者在描述舰体尺寸、排水量、舰炮布局、鱼雷发射管位置等方面,都采用了非常精准的描述,并配以相关的技术图纸和照片,这对于我理解舰船的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甚至可以想象,拿着这本书,按照上面的描述去制作一个精确的舰船模型。书中对于武器装备的演进,从最初的轻型火炮到逐渐装备的重型速射炮,以及鱼雷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舰船的战斗力,作者的详细讲解,让我仿佛能够听到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感受到鱼雷划破海面的激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军事工程师的知识宝库。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军事历史的读者,我一直对“大舰巨炮”时代的战舰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驱逐舰作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多面手”,其演变史更是值得深入研究。这本《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作者的严谨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考证上,从早期设计理念的萌芽,到不同时期技术革新对驱逐舰性能的影响,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技术演进的分析,例如蒸汽轮机取代往复式发动机带来的动力提升,鱼雷技术的进步如何改变驱逐舰的作战使命,以及对火炮口径和射速的不断追求,这些都清晰地描绘了驱逐舰从“鱼雷艇杀手”逐渐演变为多功能水面作战平台的轨迹。书中对不同批次驱逐舰的命名、服役背景、关键性能参数以及设计缺陷的逐一剖析,让我对美国海军的装备发展思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揭示了每一型驱逐舰诞生的必然性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战略价值。这种深度分析,让我看到了美利坚海军是如何一步步将“海洋之梦”化为现实,并为未来的海上霸权奠定基础。

评分

这部《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上卷)真是满足了我这个海军迷的胃口,我一直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尤其是美国海军的崛起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见证美利坚的海洋之梦!”这几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憧憬。翻开书页,仿佛就置身于二十世纪初的造船厂,空气中弥漫着钢铁的味道和工匠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作者在开篇就为我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美国海军的发展蓝图,从最初对驱逐舰概念的探索,到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再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个过程的梳理脉络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每一型驱逐舰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参数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战场表现上的独特性。比如,书中对早期“探险家”级驱逐舰的描述,让我看到了美国海军在技术上的蹒跚起步,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尝试。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美国海军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史诗。我尤其期待书中后续章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驱逐舰发挥作用的详细描写,那将是本书内容的高潮部分,也是我对美国海军早期辉煌最期待的解读。

评分

不错的书,物美价廉

评分

好!上中下册全部凑齐啦

评分

很棒的系列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性价比很好,发货速度快,京东的品质值得信赖

评分

好!上中下册全部凑齐啦

评分

性价比很好,发货速度快,京东的品质值得信赖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