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辍耕录

南村辍耕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陶宗仪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地方志
  • 笔记小说
  • 社会风俗
  • 民俗学
  • 历史地理
  • 人物传记
  • 游记
  • 文学
  • 南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8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32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笔记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笔记著作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史古籍中被视为“稗官”。“历代笔记名著丛书”着眼于历代广有影响的名家名著,自魏晋至明清精选10种,使用较好的版本校点整理,与前已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为姊妹编,意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古代笔记精品读本,便于借鉴其中的精华,同时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本书为其中的“南村辍耕录”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倾注十年心血的力作,于农桑“作劳之暇,每以笔墨自随,时时辍耕,休于树阴,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萃而录之,题日《南村辍耕录》”(元孙作《南村辍耕录叙》)。书中记载了元代帝王谱系、历史沿革,和对金石古器、珍稀法帖、书画裱轴、曲谱药方、天文历法、玺印碑铭、扶乩符谶等文化秘籍的考辨识鉴,并提供了参考文献。作者精于鉴赏和书法,载录了经目的法书、书谱和稀见碑帖。同时对元杂剧院本类目、戏曲流变及民俗民风亦多所探究记述。通过独特的社会视角,发掘出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元代社会风貌,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给今人以有益的启迪。

目录

出版说明


卷一
大元宗室世系
列圣授受正统
氏族
平江南
独松关
浙江潮
宋兴亡
万岁山
大军渡河

朝仪
科举
江南谣
白道子
官不致仕
答刺罕
皇族列拜
内八府宰相
云都赤
大汉
贵由赤
昔宝赤
卷二
圣聪
隆师重道
受佛戒
减御膳
圣俭
后德
端本堂
征聘
治天下匠
以官为氏
受孔子戒
不食死
染髭
杀虎张
御史举荐
切谏
丁祭
高学士
大黄愈疾
置台宪
内御史署衔
令史
台字
诏西番
五刑
钱币
巴而思
善谏
使交趾
刻名印
国玺
宣文阁
占验
权臣擅政
怀孟蛙
贼臣摄祭
叛党告迁地
土人作掾
萧先生
端厚
弓字
卷三
正统辨
贞烈
岳鄂王
木乃伊
卷四
发宋陵寝
相术
前辈谦让
不苟取
论诗
妻贤致贵
奇遇
贤烈
挽文丞相诗
祷雨
广寒秋
无恙
不乱附妾
卷五
角端
劈正斧
兴隆笙
尚食面磨
僧有口才
……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彭玮毛晋跋
校点后记
《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内容驳杂、包罗万象的笔记体杂著,其作者是明代散文家、文学家陶宗仪。全书共十八卷,收录了作者在漫长的读书、生活与思考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感悟、考据所得、逸闻趣事,以及对当时社会风俗、历史事件、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评论。其内容之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哲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可谓是明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作者广博学识的体现。 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缀拾”式的写作手法。陶宗仪并没有像编纂史书或撰写专题论文那样,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严格的分类。相反,他以一种随性的方式,将脑海中闪过的、搜集到的各类信息,以条目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这种“缀拾”并非随意堆砌,而是基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看似零散的素材,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呼应的篇章。因此,《南村辍耕录》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位博学长者的书斋里漫步,时而驻足于一段历史轶事,时而沉浸于一门技艺的介绍,时而又被某句精辟的评论所触动。 在历史考据方面,《南村辍耕录》展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例如,书中对古代官制、地名、典章制度的考证,往往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纠正了前人的谬误,补充了历史的细节。这些考证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生动的记述和引证,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制度演变的逻辑。作者对于一些被忽略或误传的史实,更是穷搜博采,力图还原真相,其考据之精,至今仍为史学界所称道。 在文学艺术领域,《南村辍耕录》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陶宗仪不仅是文学家,也对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逸闻趣事,涉及他们的创作经历、艺术追求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他尤其对当时的戏曲发展有所关注,记载了一些早期戏曲的演出情况、剧目特点以及对演员的评论,为后人研究中国戏曲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对于历代书画名家的品评,也颇有见地,不乏对其作品风格、艺术价值的精辟论述。 对于社会风俗和民情,《南村辍耕录》更是提供了极其详实生动的记录。作者以一位生活在时代的观察者,细致地描绘了明代士人、商贾、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娱乐活动等方方面面。他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地方戏曲的特色,甚至包括一些市井小贩的吆喝声,民间歌谣的片段。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鲜活的时代画卷,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明代社会的真实面貌,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习俗。 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书中也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记载。例如,对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技术特点、商品流通的状况、以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有所提及。作者对于一些农耕技术、水利工程、甚至一些简单器械的制作原理,也有着初步的了解和记述。这些记载虽然不似后世的科技专著那样系统,却为我们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南村辍耕录》的语言风格,同样具有鲜明的特色。陶宗仪的文笔流畅自然,遣词造句精炼准确,既有文人学士的雅致,又不失乡野百姓的质朴。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枯燥的知识或遥远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其笔记的叙事方式,多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切入主题,不拖泥带水,读来颇为畅快。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作者个人的读书心得和人生感悟。他在阅读古代经典、接触社会百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这些感悟虽然零散,却能窥见作者内心深处的思考,以及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他对于士人的操守、为官的准则、以及如何修身养性等方面,也常有独到的见解,体现了明代士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内容丰富、价值多元的著作。它不仅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社会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极具阅读趣味的杂学宝典。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明代社会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味古人的智慧。它以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方式,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珍珠,串联成一串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项链,供后人细细品味。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他所见所闻所思,既有对历史真相的探求,也有对人间百态的描摹,更有对人生哲理的咀嚼,其间流淌着的是作者深厚的学养、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哲理性的反思。它不像是一部刻意为之的“大作”,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闲暇时,信手拈来的生活札记,然而,恰恰是这些看似随性的记录,蕴含了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那些关于农桑、风俗、人际往来的记述,虽然背景遥远,却能触动现代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面貌是恒定不变的。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很多故作高深的著作所无法企及的。它不是在贩卖知识,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智慧和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高明得很。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情节堆砌,头绪纷繁,而是采用了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的叙事线索。每篇文章之间,既可以独立成章,细细品味,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这种“散点透视”的手法,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作者的深层思考。我尤其欣赏它在议论部分的处理,绝不生硬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故事的肌理之中,让道理在自然而然的情节发展中浮现出来,可谓润物细无声。读完之后,合上书卷,心中仍有余韵缭绕,久久不能平复,这便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

这本《南村辍耕录》的文风,简直是让人如沐春风,又似饮甘霖。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市井百态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读来,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古老的年代,耳畔是叫卖声,眼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妙手点化,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莞尔一笑之余,又不禁为他们的境遇而感慨万千。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更像是在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命对话。那种温润而又不失力量的叙事方式,着实让人沉醉其中,一页接着一页,欲罢不能。

评分

坦率地说,初拿到这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辍耕”二字听起来有些沉郁。然而,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意料。它的语言风格极为清朗,偶尔夹杂的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冲淡了历史的厚重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辞藻的运用既不显浮夸堆砌,也不至于过于白描寡淡,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措辞,感叹于古人对汉语的深刻理解与运用。这是一部展现了语言艺术高度的作品,对于喜爱文字韵味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细嚼慢咽,无法像快餐小说那样一目十行。但回报是巨大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拨开一层迷雾,看到更深层的意涵。它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却有的是绵长而有力的情感张力。作者似乎对人性中的弱点有着一种宽容的理解,对世事的无常抱有一种达观的态度。读完它,你会觉得自己的心胸似乎也随之开阔了几分,对周遭的一切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与之对饮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物流牛叉啊

评分

帮朋友买的,物流很好,服务很好。

评分

给两个熊孩子买的,还不错。

评分

这本书不错,可以读读了。

评分

可以了解宋元时期许多掌故。

评分

可以了解宋元时期许多掌故。

评分

总的来说能明显看出韩寒年少可以使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些微娇柔做作,但绝对是好书,韩寒的代表作之一。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评分

不错,很好,不错,很好,不错,很好,不错,很好,

评分

2014年11月12日,利用京东满200-100优惠券下了双十一最后一单,共收进图书7种——中华书局布面精装经典版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青年布面精装纪念版杨沫《青春之歌》,上海古籍精装“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之《李白选集》与《辛弃疾选集》,浙江文艺精装本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中国青年平装本《中国好小说 苏童》和齐鲁书社平装本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各书折扣不一,最高40折、最低25折,还比较优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