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貞觀政要 一部政論性史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必讀本!

國學經典:貞觀政要 一部政論性史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曆史地理必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兢 著,葛景春,張弦生 注
圖書標籤:
  • 國學經典
  • 貞觀政要
  • 曆史
  • 政治
  • 唐朝
  • 史書
  • 政論
  • 中華文化
  • 曆史地理
  • 必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28409
版次:2
商品編碼:101961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傢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捲四十篇,分類編輯瞭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諍議、勸諫、奏議等,以規範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軍政思想,此外也記載瞭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纍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颱、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迴京又任恒王傅。與同時代其他官員相比,吳兢的仕途還是較為順暢的,沒有大起大落。

精彩書評

  ★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至於垂世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纔,備加甄錄,體製大略,鹹發成規。於是綴集所聞_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詞兼質文,義在懲勸,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名日《貞觀政要》。庶乎有國有傢者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豈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哉:  ——唐·吳兢(《貞觀政要》序)
  ★餘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嘆,貞觀之洽盛矣:  ——清·乾隆皇帝《貞觀政要序》

目錄

捲第一
論君道第一
論政體第二
捲第二
論任賢第三
論求諫第四
論納諫第五
直言諫爭附
捲第三
君臣鑒戒第六
論擇官第七
論封建第八
捲第四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師傅第十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
規諫太子第十二
捲第五
論仁義第十三
論忠義第十四
論孝友第十五
論公平第十六
論誠信第十七
捲第六
論儉約第十八
論謙讓第十九
論仁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語第二十二
杜讒邪第二十三
論悔過第二十四
論奢縱第二十五
論貪鄙第二十六
捲第七
崇儒學第二十七
論文史第二十八
論禮樂第二十九
捲第八
論務農第三十
論刑法第三十一
論赦令第三十二
論貢賦第三十三
辯興亡第三十四
捲第九
論徵伐第三十五
論安邊第三十六
捲第十
論行幸第三十七
論畋獵第三十八
論災祥第三十九
論慎終第四十
附錄
上《貞觀政要》錶
《貞觀政要》序
重刻《貞觀政要》序

精彩書摘

  直言諫爭附

  貞觀二年,隋通事捨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絕姝,當時莫及,文德皇後訪求得之,請備嬪禦,太宗乃聘為充華。詔書已齣,策使未發。魏徵聞其已許嫁陸氏,方遽進而言日:“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颱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食膏粱,則欲民無飢寒之患;顧嬪禦,則欲民有室傢之歡。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臣傳聞雖或未的,然恐虧損聖德,情不敢隱。君舉必書,所願特留神慮。”

  ……

前言/序言

  魯迅先生曾把六朝時期的小說分作“誌怪”與“誌人”兩大類。南朝宋劉義慶撰的《世說新語》是“誌人”小說的代錶作。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兒,長沙景王劉道憐的兒子,給臨川烈王劉道規過繼(嗣子),襲封I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官至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宋書·劉道規傳》說劉義慶:“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纔詞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本傳雖沒有提及《世說新語》,但在《隋書·經籍誌》(捲三十四)、《舊唐書·經籍誌》(捲四十七)、《新唐書·藝文誌》(捲五十九)及《南史·劉義慶傳》(捲十三)均有記載,名《世說》。據考證,《世說新語》這個書名到宋初已經流行瞭。


盛世之鏡,治世之鑰——《國學經典:貞觀政要》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璀璨的明珠,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國學經典:貞觀政要》,便是這樣一部凝聚瞭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精髓的傳世之作。它並非泛泛而談的史學論著,更不是空洞的政治理論,而是一部以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等一代名臣的君臣對話為核心,深刻剖析盛世背後治國之道、施政方略的政論性史書。它以生動鮮活的史實為載體,以精闢獨到的見解為骨架,以高瞻遠矚的智慧為血肉,為後世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提供瞭一麵洞察盛世興衰的鏡子,一把開啓長治久安的鑰匙。 《貞觀政要》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國學經典精粹”的定位上。它並非簡單羅列史料,而是經過瞭精心的篩選、提煉與升華。編纂者以史為鑒,選取瞭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這段中國曆史上公認的鼎盛時期,深入挖掘其成功的秘訣。貞觀之治,以其開放包容、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而聞名於世,唐太宗本人也被譽為“天可汗”,其統治的輝煌成就,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而《貞觀政要》,正是對這段輝煌最直接、最深入的解讀。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內容構成。它以對話體的形式呈現,將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一代名臣之間關於治國方略、為君之道、用人原則、民生關切等一係列重要議題的討論,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這種君臣問答、政見交鋒的呈現方式,不僅使得枯燥的政治理念變得鮮活生動,更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展現瞭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靈活的應變策略。讀者仿佛置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時代,親耳聆聽盛世君王的躊躇滿誌,親眼目睹賢臣的忠心耿耿與膽識過人。 《貞觀政要》所涵蓋的內容之豐富、之深刻,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它圍繞著“貞觀之治”這一核心,展開瞭多維度的論述,囊括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麵,但其落腳點始終是“政”。 一、為君之道,以德為本: 書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便是對“為君之道”的深刻闡述。唐太宗以自身的親身經曆,反復強調“德”在治國中的至高無上地位。他認為,君王的仁愛之心、誠信之德,是贏得民心、鞏固統治的根本。書中充斥著唐太宗關於“居安思危”、“戒奢從儉”、“廣開言路”、“納諫如流”等思想的論述。例如,他曾多次告誡臣下,帝王的權力來之不易,更要時刻警惕驕傲自滿,要以史為鑒,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他對魏徵的信任與倚重,更是一個絕佳的範例。魏徵的直言不諱,甚至是一些“逆耳”之言,唐太宗都能虛心傾聽,引以為戒,這在古代君王中實屬難得。這種“德”的體現,不僅體現在對臣民的關懷,更體現在對自身品行的嚴格要求上。 二、善用賢纔,人盡其纔: 任何一個偉大時代的成就,都離不開傑齣人纔的支撐。貞觀年間,人纔濟濟,名臣輩齣,這與唐太宗高超的識人用人能力密不可分。《貞觀政要》詳細記載瞭唐太宗如何發現、選拔、任用和培養人纔的過程。他注重考察德行與纔能並重,不拘一格降人纔,不以門第齣身為限。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邊塞之地,隻要有纔華、有德行,都能得到重用。書中對房玄齡的審慎周密、杜如晦的精明果斷、魏徵的直言敢諫、馬周的深謀遠慮等,都有生動的描繪。唐太宗通過與這些賢臣的對話,展現瞭他如何傾聽不同意見,如何集思廣益,如何根據不同人纔的特點安排其最適閤的職位,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纔能,為國傢效力。這種“任人唯賢”、“唯纔是舉”的原則,是貞觀盛世不可或缺的基石。 三、民生為重,安邦定國: 治國之道,終究是為瞭百姓。《貞觀政要》深刻地揭示瞭唐太宗對於民生的重視。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將發展生産、減輕賦稅、穩定社會作為施政的首要目標。書中記錄瞭唐太宗關於農業生産、水利建設、商業流通、司法公正等方麵的論述。他強調要“勸課農桑”,保證糧食的充足供應;要“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負擔;要“禁奢崇儉”,倡導節約,避免國傢財政的過度消耗。他對司法公正的重視,要求審判必須“罪疑惟輕”,不能冤枉一個好人,也不能放過一個壞人。這種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是貞觀盛世能夠長久延續的根本原因。 四、居安思危,警惕腐敗: 任何一個繁榮的時代,都可能孕育著潛在的危機,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防止帝國衰落的法寶。《貞觀政要》也反復強調瞭這一點。唐太宗對曆史上的王朝興衰有著深刻的認識,他不斷提醒自己和臣下,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因為一時的繁榮而鬆懈。書中對貪汙腐敗、官場奢靡、司法不公等問題的警示,以及如何防範和治理這些問題的策略,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他鼓勵臣子們敢於揭露弊端,反對特權,保持官場的清廉與活力。這種對潛在危機的洞察和積極應對,使得唐朝能夠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持續發展。 五、開放包容,兼容並蓄: 貞觀年間的唐朝,展現瞭驚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外,它積極與周邊國傢進行交流,吸引瞭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節、學者,促進瞭文化和經濟的繁榮。對內,它鼓勵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和諧共處,形成瞭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貞觀政要》中,也體現瞭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唐太宗在與臣下的對話中,常常提及如何處理民族關係,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如何吸引和留住人纔。他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對不同文化習俗的理解,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偉大君主的胸襟和遠見。 《貞觀政要》之所以被譽為“曆史地理必讀本”,還在於其濃厚的曆史地理背景。書中所述的每一場政治博弈,每一次施政措施,都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土壤和地理環境。例如,唐太宗對於邊疆戰略的考量,對交通水利建設的重視,都與當時的地理條件息息相關。通過閱讀此書,讀者不僅能瞭解政治製度的演變,更能對唐朝的疆域、地理環境、經濟布局等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它為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格局、區域發展以及中華文明的地理根基,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貞觀政要》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論性史書。它以史為鑒,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纔興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治國經驗和政治智慧。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動態的、充滿智慧的治國理念的體現。閱讀《貞觀政要》,如同與一代聖君進行跨越韆年的對話,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感悟中華民族幾韆年來的政治文明傳承。無論你是對中國古代史充滿興趣的學子,還是希望從中汲取治國之道的政策製定者,亦或是僅僅想瞭解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的讀者,《貞觀政要》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讀物。它所承載的,是盛世的榮光,是治國的精髓,更是中華民族永恒的智慧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對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流傳韆古的詩詞歌賦,裏麵蘊含的情感和意境,總是能深深地打動我。我喜歡那種用最精煉的語言,描繪齣最深沉的情感,或者展現齣最壯麗的景色的文字。那些文字就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並且從中汲取一些美的靈感,讓自己的生活也多一些詩意。

評分

我最近在嘗試學習一些中國曆史的地理知識,總覺得曆史事件的發生和地理環境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瞭解瞭地理,纔能更好地理解曆史的進程和發展。比如,古代的交通、貿易、軍事行動,都離不開對地形、河流、氣候的分析。我希望通過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能夠對中國的地理脈絡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將曆史的事件置於更廣闊的空間維度下去理解。這不僅僅是為瞭增長知識,更是為瞭拓寬自己的視野,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我們的國傢和文明。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非常喜歡,深邃的藍色搭配燙金的“貞觀政要”四個大字,莊重又不失典雅,一看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書頁的紙質也很細膩,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打開後並沒有刺鼻的油墨味,這點對於我這種敏感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印刷字體大小適中,排版也很舒服,閱讀起來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一直對唐朝的政治製度和曆史人物很感興趣,尤其是“貞觀之治”時期,總覺得那是中國古代帝王治理國傢的一個高峰。這本書的裝幀就如同我對那個時代的期待一樣,充滿瞭質感和文化底蘊,仿佛打開它就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評分

最近在讀一本講中國古典哲學的書,裏麵的很多思想都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關於如何修身養性、如何與人相處的部分。我總覺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嚮,忘記瞭內心深處的平靜和智慧。而那些古老的經典,就像是智慧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經典,無論過瞭多少年,其價值都不會褪色,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沉澱,散發齣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本書所承載的,不單單是文字,更是先賢們韆錘百煉的智慧結晶,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能讓我們在浮躁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和力量。

評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感覺自己處於一個需要深刻反思和汲取智慧的階段。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一些能夠啓迪心靈、引導思考的書籍,找到一些人生的答案,或者至少能獲得一些思考的方嚮。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讓人産生共鳴,並且能夠引發深入討論的著作。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並且能夠帶來積極改變的書,是我最渴望擁有的。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探索自己的內心,探索世界的奧秘。

評分

老師推薦,感覺太難瞭,看不懂

評分

據說是老毛晚年枕邊書,全譯本,學習學習

評分

到貨快,有前言,整理說明,原文,注釋,譯文,方便閱讀,收藏瞭。

評分

到貨快,有前言,原文,注釋,譯文,方便閱讀,主要講李世民貞觀時期的君臣施政的思想。收藏。

評分

送貨蠻快,書還未開拆,閱後再評。

評分

書的印刷質量不錯,內容很棒棒

評分

論求諫第六

評分

論忠義第十六

評分

所有的這套書感覺紙質還行,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分量。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至於垂世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纔,備加甄錄,體製大略,鹹發成規。於是綴集所聞_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詞兼質文,義在懲勸,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名日《貞觀政要》。庶乎有國有傢者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豈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